词语解释:分我杯羹 拼音:fēn wǒ bēi gēng
语出《史记·项羽本记》:“当此时, 彭越 数反 梁 地,絶 楚 粮食, 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 太公 其上,告 汉王 曰:‘今不急下,吾烹 太公 。’ 汉王 曰‘吾与 项羽 俱北面受命 怀王 ,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桮,即“杯”。后谓从他人那里分享利益为“分我杯羹”。 黄小配 《大马扁序》:“徒希望於首领赐环之后,而分我以一杯羹,然卒以是而流离海外,客囊羞涩,终其身有不能归见父母妻子者矣。”参见“ 分羹 ”。
词语解释:分羹 拼音:fēn gēng
借指父子不和,没有情义。《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六年》:“夫孝於其亲,岂不慈於其子!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嗤鄙·衍圣公》:“今公不知何故久居赐第,数年不归。或云父子不咸,恐有分羹之祸,以此避地,未知信否。”参见“ 分我杯羹 ”。词语解释:人彘 拼音:rén zhì
(1). 汉高祖 宠幸 戚夫人 , 高祖 死, 吕后 断 戚夫人 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名曰“人彘”。事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防人彘之变於六宫之中。”《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赞》:“人彘之酷,世以为寃。” 清 赵翼 《土城怀古》诗之二:“不闻宫掖悲人彘,肯使兵尘丧帝羓。” 陈白尘 《大风歌》第四幕:“这似乎是人,又似乎是猪,它叫做‘人彘’!”
(2).犹言猪仔。指 清 末被骗往海外作苦工的华工。因当时极受虐待,形同贩卖,故云。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十万人中人彘半,载往作工仰喂饲。”详“ 猪仔 ”。
词语解释:猪仔 拼音:zhū zǎi
(1).小猪。 清 李锺珏 《禁猪仔议》:“南方以物之穉者曰仔。猪仔者,犹言小猪也。” 张友济 《一个红军的经历》:“农民高利借他的钱买猪仔来养,到养大以后又随他定个价钱卖给他去杀。”
(2).指 清 朝末年被拐贩到国外的苦工。 清 李锺珏 《禁猪仔议》:“ 同治 初年,泰西 英 荷 诸国,开闢荒岛,乏人垦治,以重貲诱往作工,遂有贩卖猪仔之事。当时 闽 之 厦门 , 粤 之 香港 、 澳门 ,公然设馆。被拐者驱入舟中,縶其手足,如载羣豕,其苦难言,及至外洋,更遭惨酷,十必死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九回:“那个乾儿子呢,被他幽禁了两个月,便把他‘卖猪仔’到 吉冷 去了。卖了猪仔到那边做工,那边管得极为苛虐,一步都不能乱走的。”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一章:“二百多个‘猪仔’被枪手强押到荒芭上去……荒芭上有七百多个‘猪仔’,全是被 美国 和 荷兰 的次本家派遣的骗子拐来的。”
(3).对被收买、利用的人的鄙称。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章:“﹝ 方维夏 ﹞气愤愤地望着 季交恕 说:‘ 赵恒惕 这个东西,想收买我呀,哼!我才不当猪仔,做哑巴!’”
(1).亦作“ 猪崽 ”。旧指被诱拐至国外做苦工的人。 清 林则徐 《查明外国船只骗带华民出国情形摺》:“又查另有一二夷船惯搭穷民出洋谋生,不要船饭钱文,俟带到各夷埠,有人雇用,则一年雇资俱听该船主取去,满一年后乃按月给予本人工资。当其在船之时,皆以木盆盛饭,呼此等搭船 华 民一同就食,其呼声与内地呼猪相似,故人目此船为买猪崽。” 孙中山 《答〈朝日新闻〉记者》:“而猪仔则以高价售之洋人,转运出洋,以作苦工。工人终世辛苦,且受种种痛苦,鞭挞残杀,视为寻常,是无异乳猪之受人宰食。故名此等被人拐卖之工人曰猪仔。”
(2).詈词。对用金钱收买的政客的贬称。 瞿秋白 《文艺杂著·鞘声二》:“旧‘人材’落伍的成千累万,专会卖身当军阀猪仔。” 胡适 《这一周》五七:“自从 袁世凯 以来,政府专用金钱来收买政客,十年的工夫,遂使猪仔遍于国中,而‘志士’一个名词竟久已不见经传了!”词语解释:紫泥 拼音:zǐ ní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词语解释:紫泥封 拼音:zǐ ní fēng
即紫泥书。 唐 武元衡 《送崔舍人起居》诗:“赤墀同拜紫泥封,駟牡连徵侍九重。” 宋 辛弃疾 《最高楼·闻周氏旌表有期》词:“看明朝,丹凤詔,紫泥封。”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九重天上声名动,紫泥封已传丹凤。”参见“ 紫泥书 ”。
词语解释:紫泥书 拼音:zǐ ní shū
指皇帝诏书。 南朝 梁 刘孝威 《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驛报紫泥书。” 唐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参见“ 紫泥 ”。词语解释:紫泥书 拼音:zǐ ní shū
指皇帝诏书。 南朝 梁 刘孝威 《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驛报紫泥书。” 唐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参见“ 紫泥 ”。
词语解释:紫泥 拼音:zǐ ní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词语解释:紫泥诏 拼音:zǐ ní zhào
即紫泥书。 唐 李白 《王壶吟》:“凤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称觴登御筵。”亦省称“ 紫詔 ”。 南唐 李中 《送阎侍御归阙》诗:“羡君乘紫詔,归路指通津。” 清 孙雨林 《皖江血·刺恩》:“亲厚禄,恩承紫詔;镇 长江 ,位冠羣僚。”参见“ 紫泥书 ”。
词语解释:紫泥书 拼音:zǐ ní shū
指皇帝诏书。 南朝 梁 刘孝威 《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驛报紫泥书。” 唐 白居易 《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参见“ 紫泥 ”。词语解释:邹鲁 拼音:zōu lǔ
(1). 邹国 、 鲁国 的并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里为冠盖,门成 邹 鲁 。”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国成 陶 唐 ,家成 邹 鲁 。”
(2). 邹 , 孟子 故乡; 鲁 , 孔子 故乡。后因以“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 清 钱谦益 《河南河南府永宁县知县孙志元授文林郎制》:“具官某服 邹 鲁 之遗教,作 江 汉 之名儒。”
(3).借指 孔 孟 。词语解释:俎豆 拼音:zǔ dòu
(1).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汉 班固 《东都赋》:“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张英死后之荣》:“又赐 文端 祠联云:风度犹存,典礼焕千秋俎豆;师模如在,忠忱垂奕叶箕裘。”
(2).谓祭祀,奉祀。《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庄子·庚桑楚》:“今以 畏垒 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
(3).引申指崇奉。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真可为俎豆 歷下 者下一鍼砭。”词语解释:祖龙 拼音:zǔ lóng
(1).指 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 关 东夜过 华阴 平舒道 ,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 滈池君 。’因言曰:‘今年 祖龙 死。’”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 始皇 也。” 唐 胡曾 《咏史诗·东海》:“自是 祖龙 先下世,不关无路到 蓬莱 。” 明 许时泉 《武陵春》:“只弄得 上蔡门 兔犬酸心, 望夷宫 马鹿攒眉,鲍鱼车风动 祖龙 归,四海内干戈鼎沸。” 清 梁佩兰 《易水行》:“ 荆卿 不得刺 秦王 , 无且 在殿提药囊,为谋不成实天意, 祖龙 胆落 荆卿 死。”
(2).借指其他帝王。 唐 温庭筠 《湖阴词》:“祖龙黄鬚珊瑚鞭,铁驄金面青连钱。”按,《晋书·明帝纪》:“帝母 荀氏 , 燕 代 人,帝状类外氏,鬚黄。”此指 晋明帝 。词语解释:左贤王 拼音:zuǒ xián wáng
匈奴 贵族的高级封号。《史记·李将军列传》:“ 匈奴 左贤王将四万骑围 广 。”《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 唐 陶翰 《古塞下曲》:“射杀左贤王,归奏 未央殿 。”亦省称“ 左贤 ”。《魏书·袁翻传》:“ 呼韩 来朝,左贤入侍,史籍谓之盛事。” 南朝 梁 范云 《效古》诗:“朝驰左贤阵,夜薄 休屠 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