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班姬 拼音:bān jī
(1).指 西汉 女文学家 班倢伃 。名不详。 成帝 时被选入宫,立为倢伃。后为 赵飞燕 所谮,退处东宫,作赋自伤。 成帝 去世后,充奉园陵。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 洛川 神女,尚復不惑 东阿 ;世上 班姬 ,何关君事。” 唐 刘驾 《皎皎词》:“ 班姬 入后宫, 飞燕 舞东风。” 明 高启 《秋风引》:“入 班姬 之永巷,过 襄王 之高臺。” 清 朱受新 《流萤词》:“莫入 班姬 金阁里,恐随团扇落秋风。”
(2).指 班昭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班姬 《女戒》,足称母师也。” 唐 张说 《唐西台刺史徐府君碑》:“ 班姬 父兄,文雄 汉 室; 左思 女弟,词蔚 晋 宫。” 清 秋瑾 《赠女弟子徐小淑和韵》:“丽句天生 谢道韞 ,史才入目 汉 班姬 。”词语解释:班女 拼音:bān nǚ
(1).指 汉 班倢伃 。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 汉成 眼瞥 飞燕 时,可怜 班女 恩已衰。” 唐 鲍溶 《辞辇行》:“青娥三千奉一人, 班女 不以色事君。”参见“ 班姬 ”。
(2).指 汉 班昭 , 班固 之妹,博学高才。 固 著《汉书》未竟, 昭 续成之。入宫为皇后、诸贵人师,著《女诫》等。 唐 元稹 《郑氏封才人》:“ 郑氏 山东 令族,海内良家,每师 班女 之文,尝慕 樊姬 之德。”
词语解释:班姬 拼音:bān jī
(1).指 西汉 女文学家 班倢伃 。名不详。 成帝 时被选入宫,立为倢伃。后为 赵飞燕 所谮,退处东宫,作赋自伤。 成帝 去世后,充奉园陵。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 洛川 神女,尚復不惑 东阿 ;世上 班姬 ,何关君事。” 唐 刘驾 《皎皎词》:“ 班姬 入后宫, 飞燕 舞东风。” 明 高启 《秋风引》:“入 班姬 之永巷,过 襄王 之高臺。” 清 朱受新 《流萤词》:“莫入 班姬 金阁里,恐随团扇落秋风。”
(2).指 班昭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班姬 《女戒》,足称母师也。” 唐 张说 《唐西台刺史徐府君碑》:“ 班姬 父兄,文雄 汉 室; 左思 女弟,词蔚 晋 宫。” 清 秋瑾 《赠女弟子徐小淑和韵》:“丽句天生 谢道韞 ,史才入目 汉 班姬 。”词语解释:褒衣博带 拼音:bāo yī bó dài
亦作“褒衣博带”。亦作“裒衣博带”。 宽衣大带。古代儒者的装束。《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有鍪而綣领而王天下者矣……岂必襃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汉书·雋不疑传》:“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 颜师古 注:“襃,大裾也。言着襃大之衣,广博之带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 韦承貽 咸光 中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南隅曰:‘褒衣博带满尘埃,独上都堂纳试迴!’”《明史·张士隆传》:“夫裒衣博带之雅,孰与市井狡侩之羣。” 清 黄遵宪 《续怀人诗》:“襃衣博带进贤冠,礼乐东方万国看。”亦省作“ 襃博 ”。 宋 梅尧臣 《宿州河亭书事》诗:“新衣尚穿束,旧服变襃博。” 宋 苏轼 《谢对衣金带表》之一:“岂徒褒博以为容,愿尽糜捐而报德。”词语解释:暴公子 拼音:bào gōng zǐ
即 暴胜之 , 汉武帝 末为直指使者。素闻 隽不疑 贤,表荐 不疑 为 青州 刺史,有知人之誉。见《汉书·隽不疑传》。后作为知音之典。 唐 杨凝 《别友人》诗:“倦客惊危路,伤禽遶树枝。非逢 暴公子 ,不敢涕流离。” 宋 苏轼 《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赠君长鋏君当歌,每食无鱼叹委蛇。一朝得见 暴公子 ,櫑具欲与冠争峨。”词语解释:鼻祖 拼音:bí zǔ
(1).始祖,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汉书·扬雄传上》:“有 周氏 之嬋嫣兮,或鼻祖於 汾 隅。” 颜师古 注:“ 雄 自言系出 周氏 而食采於 扬 ,故云始祖於 汾 隅也。” 金 元好问 《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诗:“ 瀨乡 留耳孙, 闕里 传鼻祖。” 清 秋瑾 《黄帝纪元大事表》:“ 黄帝 者, 汉 族之鼻祖也。”
(2).比喻某一学派或某一行业的创始人。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西国造纸法》:“人莫不以 蔡伦 为造纸之鼻祖矣!”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故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不能不推 马克思 。”
(3).比喻最早出现的某一事物。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五言在 汉 ,遂为鼻祖。” 清 杨懋建 《京尘杂录·梦华琐簿》:“庚戌 高宗 八旬万寿,入都祝釐,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词语解释:叱驭 拼音:chì yù
汉 琅邪 王阳 为 益州 刺史,行至 邛郲 九折阪 ,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因折返。及 王尊 为刺史,“至其阪…… 尊 叱其驭曰:‘驱之! 王阳 为孝子, 王尊 为忠臣。’”见《汉书·王尊传》。后因以“叱驭”为报效国家,不畏艰险之典。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下 岷关 而叱驭,寄切全都。” 宋 曾巩 《酬王正仲登岳麓寺阁见寄》诗:“叱驭犯冰雪,迴鑣驰九关。” 清 方文 《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 陈君 既叱驭, 刘子 亦弹冠。”词语解释:弹冠 拼音:tán guān
(1).弹去冠上的灰尘;整冠。《楚辞·渔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注:“拂土芥也。”
(2).多用以表示喜庆或敬肃等。 宋 苏轼 《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诗:“今日散幽忧,弹冠及新沐。”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序》:“予乃弹冠拭目,拜而窥之,宿素志心,於是併遂。”
(3).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内无 金 张 之援,外乏弹冠之友。”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唐 襄阳 孟浩然 ,与 李太白 交游。 玄宗 徵 李 入翰林。 孟 以故人之分,有弹冠之望,久无消息,乃入京謁之。” 王闿运 《上曾总督书》:“故人朝升而良友弹冠,时相夕贬而党与并空。”
(4).指为官。 北齐 颜之推 《古意》诗:“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宋 陆游 《忆昔》诗:“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参见“ 弹冠相庆 ”。
词语解释:弹冠相庆 拼音:tán guān xiāng qìng
《汉书·王吉传》:“ 吉 与 贡禹 为友,世称‘ 王阳 在位, 贡公 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本谓 王吉 ( 王阳 )、 贡禹 友善, 王吉 做官, 贡禹 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 宋 苏洵 《管仲论》:“一日无 仲 ,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以视夫身仕兴朝,弹冠相庆者,固不同。” 蒋光慈 《乡情集·乡情》诗:“农民协会封闭了,豪绅们又重新弹冠相庆。”词语解释:复陂谣 拼音:fù bēi yáo
汉代怨恨水利失修的童谣。事见《汉书。翟方进传》:"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謡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词语解释:贡公喜 拼音:gòng gōng xǐ
谓 汉 贡禹 为 王吉 (字 子阳 )的登用而欣喜。引申为乐于良朋的出仕。《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是以 王阳 登则 贡公 喜, 罕生 逝而 国子 悲。” 李善 注:“良朋之道,情同休戚,故 贡禹 喜 王阳 之登朝, 子产 悲 子皮 之永逝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窃效 贡公 喜,难甘 原宪 贫。”亦省作“ 贡喜 ”。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 贡 喜音容间, 冯 招病疾缠。”词语解释:贡禹弹冠 拼音:gòng yǔ tán guān
《汉书·王吉传》:“ 吉 与 贡禹 为友,世称‘ 王阳 在位, 贡公 弹冠’。言其取舍同也。”谓 贡禹 与 王吉 (字 子阳 )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后遂以“贡禹弹冠”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唐 李德裕 《授狄兼谟兼益王傅郑柬之兼益王府长史制》:“以 兼謨 慷慨纳説,有 爰丝 正席之忠;以 柬之 取舍俟时,有 贡禹 弹冠之操,皆行不苟合,诚无暗欺。”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王阳 在位, 贡禹 弹冠。”词语解释:回车 拼音:huí chē
回转其车。 汉 邹阳 《狱中上书》:“邑号 朝歌 , 墨子 回车。”《后汉书·锺离意传》:“ 曾参 回车於 胜母 之閭。”《三国志·魏志·陈矫传》:“‘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
掉转车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道尽涂殫,迴车而还。”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质书》:“ 墨翟 不好伎,何为过 朝歌 而迴车乎?”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六五:“青鸟衔来双鲤鱼,自缄红泪请迴车。”词语解释:焦头烂额 拼音:jiāo tóu làn é
(1).形容被火烧伤得很严重。《淮南子·说山训》“ 湻于髠 之告失火者,此其类” 汉 高诱 注:“ 湻于髠 , 齐 人也。告其邻,突将失火,使曲突徙薪。邻人不从,后竟失火。言者不为功;救火者焦头烂额为上客。”《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 峻青 《海啸》第三章:“他们的马匹和衣服都冒着白烟,一个个都烧得焦头烂额。”
(2).指牺牲惨重。 宋 陆游 《戍卒说沉黎事有感》诗:“焦头烂额知何补?弭患从来贵未形。”
(3).喻处境狼狈或十分窘迫。 巴金 《关于〈第四病室〉》:“那个小公务员因为父亲患病和死亡给弄得焦头烂额。”词语解释:婕妤 拼音:jié yú
(1).宫中女官名。 汉武帝 时始置,位视上卿,秩比列侯。自 魏 晋 至 明 多沿设。《史记·外戚世家》:“ 武帝 时,幸夫人 尹婕妤 。”《旧唐书·徐坚传》:“ 坚 长姑为 太宗 充容,次姑为 高宗 婕妤,并有文藻。” 明 沉鲸 《双珠记·遗珠入宫》:“善仪形妃嬪规模,美才藻婕妤纲领。”
(2).特指 西汉 女文学家 班婕妤 。 南朝 梁 元帝 《班婕妤》诗:“ 婕妤 初选入,含媚向罗幃。何言 飞燕 宠,青苔生玉墀。” 五代 齐己 《荆州新秋病起杂题》诗之六:“不同 婕妤 咏,託意怨君王。” 明 徐渭 《芭蕉花》诗:“寄书 苏蕙 老,挟扇 婕妤 孱。” 清 赵翼 《啖荔戏书》诗:“ 赵 家姊妹将入宫, 婕妤 早避 长门 宿。”参见“ 婕妤怨 ”。
词语解释:婕妤怨 拼音:jié yú yuàn
乐府 楚 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八·班婕妤》 宋 郭茂倩 题解:“一曰《婕妤怨》……《乐府解题》曰:‘《婕妤怨》者,为 汉成帝 班婕妤 作也。 婕妤 , 徐令彪 之姑, 况 之女。美而能文,初为 帝 ( 成帝 )所宠爱。后幸 赵飞燕 姊弟,冠於后宫; 婕妤 自知见薄,乃退居东宫,作赋及《紈扇诗》以自伤悼。后人伤之而为《婕妤怨》也。’”又因 班婕妤 失宠后,奉养太后於 长信宫 ,故 唐 人乐府又名《长信怨》。参阅《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词语解释:烂额焦头 拼音:làn é jiāo tóu
形容十分狼狈窘迫的情状。 宋 李纲 《谢移沣州居住表》:“进不量其浅薄,退遂致於烂额焦头。”《东周列国志》第三六回:“宫人遇火者,烂额焦头,逢兵者,伤肢损体,哀哭之声,耳不忍闻。” 清 洪亮吉 《为史秀才次星赋焦尾砚》诗:“人生皆作如是观,烂额焦头称上客。”亦省作亦省作“烂额”。 宋 黄庭坚 《辛酉憩刀坑口》诗:“烂额始论功,儻能谋曲突。” 明 王守仁 《桶冈和邢太守韵》之二:“烂额尚惭为上客,徙薪尤觉费经营。”参见参见“焦头烂额”。词语解释:畔牢愁 拼音:pàn láo chóu
(1). 汉 扬雄 所作辞赋篇名,已佚。《汉书·扬雄传上》:“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畔,离也。牢,聊也。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
(2).借指离愁之作。 唐 杜牧 《寄浙东韩乂评事》诗:“梦寐几回迷蛺蝶,文章应广《畔牢愁》。” 唐 李商隐 《拟意》诗:“书成祓禊帖,唱杀《畔牢愁》。”亦省作“ 畔牢 ”。 宋 林逋 《和唐异见寄》:“骚人新遗《畔牢》词,隐几微吟愧所知。”词语解释:曲突 拼音:qǔ tū
(1).指烟囱。 晋 张协 《杂诗》之十:“里无曲突烟,路无行轮声。”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圜堵常闭,曲突无烟。” 清 蒋廷锡 《六荒诗·柴荒》:“八口望曲突,嗷嗷叹枵腹。”
(2).见“ 曲突徙薪 ”。
词语解释:曲突徙薪 拼音:qǔ tū xǐ xīn
《艺文类聚》卷八十引 汉 桓谭 《新论》:“ 淳于髠 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傍,谓曰:‘此且有火’,使为曲突而徙薪。邻家不听,后果焚其屋,邻家救火,乃灭。烹羊具酒谢救火者,不肯呼 髠 。智士讥之曰:‘曲突徙薪无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突,烟囱。又见《汉书·霍光传》、 汉 刘向 《说苑·权谋》。后用以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唐 杜牧 《李给事》诗之一:“曲突徙薪人不会,海边今作钓鱼翁。” 清 黄遵宪 《福州大火行》:“曲突徙薪广恩泽,愿亟靖海安天骄。” 梁启超 《读〈日本书目志〉书后》:“曲突徙薪,不达而归。”亦作“ 曲突移薪 ”。 清 李渔 《玉搔头·媲美》:“曲突移薪计未忠,焦头烂额敢居功。”亦省作“ 曲突 ”。 三国 魏 应璩 《百一诗》:“曲突不见宾,焦头为上客。” 宋 王安石 《吴正肃公挽辞》之二:“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 王闿运 《愁霖赋》:“邑犬之吠兮众所怪也,曲突之早谋客之害也。”词语解释:曲突徙薪 拼音:qǔ tū xǐ xīn
《艺文类聚》卷八十引 汉 桓谭 《新论》:“ 淳于髠 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傍,谓曰:‘此且有火’,使为曲突而徙薪。邻家不听,后果焚其屋,邻家救火,乃灭。烹羊具酒谢救火者,不肯呼 髠 。智士讥之曰:‘曲突徙薪无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突,烟囱。又见《汉书·霍光传》、 汉 刘向 《说苑·权谋》。后用以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唐 杜牧 《李给事》诗之一:“曲突徙薪人不会,海边今作钓鱼翁。” 清 黄遵宪 《福州大火行》:“曲突徙薪广恩泽,愿亟靖海安天骄。” 梁启超 《读〈日本书目志〉书后》:“曲突徙薪,不达而归。”亦作“ 曲突移薪 ”。 清 李渔 《玉搔头·媲美》:“曲突移薪计未忠,焦头烂额敢居功。”亦省作“ 曲突 ”。 三国 魏 应璩 《百一诗》:“曲突不见宾,焦头为上客。” 宋 王安石 《吴正肃公挽辞》之二:“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 王闿运 《愁霖赋》:“邑犬之吠兮众所怪也,曲突之早谋客之害也。”词语解释:桐乡 拼音:tóng xiāng
古地名。在今 安徽省 桐城县 北。 春秋 时为 桐国 , 汉 改 桐乡 。《汉书·循吏传·朱邑》:“﹝ 朱邑 ﹞少时为 舒桐乡 嗇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初 邑 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 桐乡 吏,其民爱我,必葬我 桐乡 。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 桐乡 民。’及死,其子葬之 桐乡 西郭外,民果共为 邑 起冢立祠,岁时祠祭。”后因以为官吏在任行惠政、有遗爱之典。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一:“ 齐 都无遗声, 桐乡 有餘謡。” 宋 梅尧臣 《卫尉邵少卿挽词》诗之一:“ 桐乡 归葬日,棠树去思人。” 清 唐孙华 《哭曹九咸明府》诗之二:“ 桐乡 遗惠在,尚説长官清。”词语解释:王尊叱驭 拼音:wáng zūn chì yù
《汉书·王尊传》:“上以 尊 为 郿 令,迁 益州 刺史。先是 琅琊 王阳 为 益州 刺史,行部至 邛郲 九折阪 ,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 尊 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 王阳 所畏道邪?’吏对曰:‘是。’ 尊 叱其驭曰:‘驱之, 王阳 为孝子, 王尊 为忠臣。’”后以“王尊叱驭”喻忠于吏事,不避艰险。 清 洪亮吉 《夜起不寐辄成长句一篇却寄》:“自悔 王尊 叱驭忙,欲从 墨子 回车好。”亦省作“ 王尊驭 ”。 清 宋琬 《望城郭》诗:“九折 王尊 驭,千秋 朱邑 祠。”词语解释:王尊驭 拼音:wáng zūn yù
见“ 王尊叱驭 ”。
词语解释:王尊叱驭 拼音:wáng zūn chì yù
《汉书·王尊传》:“上以 尊 为 郿 令,迁 益州 刺史。先是 琅琊 王阳 为 益州 刺史,行部至 邛郲 九折阪 ,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 尊 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 王阳 所畏道邪?’吏对曰:‘是。’ 尊 叱其驭曰:‘驱之, 王阳 为孝子, 王尊 为忠臣。’”后以“王尊叱驭”喻忠于吏事,不避艰险。 清 洪亮吉 《夜起不寐辄成长句一篇却寄》:“自悔 王尊 叱驭忙,欲从 墨子 回车好。”亦省作“ 王尊驭 ”。 清 宋琬 《望城郭》诗:“九折 王尊 驭,千秋 朱邑 祠。”词语解释:徙薪 拼音:xǐ xīn
见“ 徙薪曲突 ”。
词语解释:徙薪曲突 拼音:xǐ xīn qǔ tū
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谓预防火灾。后亦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汉书·霍光传》:“人为 徐生 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於上行,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今 茂陵 徐福 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絶之。乡使 福 説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 福 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髮灼烂之右。’”事又见《淮南子·说山训》 高诱 注,谓乃 淳于髠 事。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徙薪曲突於方炽之火,纚舟弭檝於衝风之前。” 清 林则徐 《和嶰翁祀灶原韵》:“徙薪曲突付一叹,踞觚听者休相瞋。” 柳亚子 《怀人三截》诗:“徙薪曲突终何济?烂额焦头已上卿。”亦省作“ 徙薪 ”。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勿惮徙薪之烦,以省焦烂之费。” 唐 权德舆 《读〈穀梁传〉》诗:“吾嘉徙薪智,祸乱何由生。” 清 秋瑾 《精卫石》弹词:“大家协力图保守,他年方是早徙薪。”词语解释:芋魁饭豆 拼音:yù kuí fàn dòu
见“ 芋魁豆饭 ”。
词语解释:芋魁豆饭 拼音:yù kuí dòu fàn
喻食物粗劣。语本《汉书·翟方进传》:“ 王莽 时常枯旱,郡中追怨 方进 ,童謡曰:‘坏陂谁? 翟子威 。饭我豆食羹芋魁。’” 颜师古 注:“羹芋魁者,以芋根为羹也。”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苦草王瓜随地满,芋魁豆饭一生过。”亦作“ 芋魁饭豆 ”。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有书来求红带既已遗之且作诗为戏》:“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词语解释:枕中鸿宝 拼音:zhěn zhōng hóng bǎo
《汉书·刘向传》:"上(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寶》、《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颜师古注:"《鸿寶》、《苑秘书》,并道术篇名。臧在枕中,言常存録之不漏泄也。"后泛指珍秘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