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薇垣 拼音:wēi yuán
(1). 唐 开元 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 元 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 明 洪武 九年改 元 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 清 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 明 清 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明 吴承恩 《贺思翁受封障词》:“昔年兰省,已颁锦轴之荣;今日薇垣,又捧纶音之盛。” 清 赵翼 《戏为迭字体寄邵耐亭》诗:“忆昔与君初结交,儤值薇垣情最密。”
(2).紫微垣的省称。 明 王猷定 《军山看日出》诗:“长鲸鼓浪吼天门,北斗薇垣辨不得。”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词语解释:玉川 拼音:yù chuān
(1).清澈的河水。 唐 白居易 《和李相公六韵》:“似从银汉下,落傍玉川西。” 金 元好问 《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诗:“青餘玉川润,根入铁岸古。”
(2).本为井名。在 河南 济源县 泷水 北。 唐 卢仝 喜饮茶,尝汲井泉煎煮,因自号“玉川子” 唐 韩愈 《寄卢仝》诗:“ 玉 川 先生 洛城 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金 元好问 《别康显之》诗:“ 玉川 文字五千卷, 郑监 才名四十年。” 清 孙枝蔚 《元夕饮闵于天宅》诗:“柑子真同 安定 酿,虾蟆早避 玉川 诗。”后世诗文中常以“玉川”代称茶。 宋 陆游 《昼卧闻碾茶》诗:“玉川七盌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词语解释:玉笋班 拼音:yù sǔn bān
亦作“ 玉笋班 ”。 指英才济济的朝班。 唐 郑谷 《九日偶怀寄左省张起居》诗:“浑无酒泛金英菊,漫道官趋玉笋班。” 宋 张元干 《奉送晁伯南归金溪》诗:“文元勛业金甌字,昭德风流玉笋班。” 金 元好问 《王子端内翰山水同屏山赋》诗之二:“眼明今日题诗处,却见明昌玉笋班。” 明 刘基 《送金华何生还乡觐亲》诗:“故家文物依然在,似汝须归玉笋班。”参见“ 玉笋 ”。
词语解释:玉笋 拼音:yù sǔn
亦作“ 玉笋 ”。
(1).笋的美称。 宋 杨万里 《初三游翟园》诗:“不羞人面对风物,奈尔玉笋金柑何?”
(2).喻英才济济。《新唐书·李宗闵传》:“俄復为中书舍人,典贡举,所取多知名士,若 唐冲 、 薛庠 、 袁都 等,世谓之玉笋。” 宋 王禹偁 《献转运副使太常李博士》诗:“捧詔瑶池下,辞班玉笋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引 王梦楼 《在西湖寄都中同年》诗:“吟诗喜得江山助,问字欣添玉笋围。”
(3).喻女子手指。 唐 韩偓 《咏手》:“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 宋 孙惟信 《风流子》词:“记玉笋揽衣,翠囊亲赠,綉巾拭泪,金柳初攀。”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翠裙鸳绣金莲小,红袖鸞销玉笋长。”《说唐》第十二回:“这个飘扬翠袖,轻笼玉笋纤纤;那个摇曳湘裙,半露金莲窄窄。”
(4).喻女子小脚。 唐 杜牧 《咏袜》:“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 明 王磬 《清江引·蒲靴》曲:“青莲两瓣开,玉笋双尖蹻,踏青去来天气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织女》:“隐约画帘前,三寸凌波玉笋尖。”
(5).喻秀丽耸立的山峰。 宋 杨万里 《真阳峡》诗:“夹岸对排双玉笋,此峰外面万山青。”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岩洞》:“ 桂 之千峯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篸,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当为天下第一。” 清 汪懋麟 《题金碧堂为赵银台玉峰》诗:“盘江夹浦各环抱,金莲玉笋疑飞翻。”
(6).喻莲藕。 清 朱彝尊 《七月晦日赐藕恭纪》诗之二:“分载箯舆路未赊,冰条玉笋浄无瑕。”词语解释:瞻韩 拼音:zhān hán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 白 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 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唐 韩朝宗 曾作 荆州 长史,喜拔用后进,为时人所重。后因以“瞻韩”为初见面的敬词,意谓久欲相识。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玉公子》:“ 韦 登堂展拜曰:‘久冀瞻 韩 ,无缘御 李 ,兹获披覩,实慰夙心。’” 续范亭 《延安五老》诗:“只有 董老 未瞻 韩 ,参政会上一支柱。讜论一发四座惊,各党各派齐拥护。”词语解释:紫微郎 拼音:zǐ wēi láng
亦作“ 紫薇郎 ”。 唐 代中书舍人的别称。 唐 白居易 《紫薇花》诗:“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前蜀 韦庄 《寄右省李起居》诗:“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薇郎。” 清 赵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诗:“紫微郎剩白衣身,万里从戎歷重译。”参见“ 紫微 ”。
词语解释:紫微 拼音:zǐ wēi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词语解释:紫薇郎 拼音:zǐ wēi láng
见“ 紫微郎 ”。
词语解释:紫微郎 拼音:zǐ wēi láng
亦作“ 紫薇郎 ”。 唐 代中书舍人的别称。 唐 白居易 《紫薇花》诗:“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前蜀 韦庄 《寄右省李起居》诗:“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薇郎。” 清 赵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诗:“紫微郎剩白衣身,万里从戎歷重译。”参见“ 紫微 ”。
词语解释:紫微 拼音:zǐ wēi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