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青钱万选 拼音:qīng qián wàn xuǎn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 员半千 数为公卿称‘ 鷟 ( 张鷟 )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后因以“青钱万选”比喻文才出众。 宋 晏殊 《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诗:“游 梁 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词语解释:青衫 拼音:qīng shān
(1).古时学子所穿之服。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 楚 臣既放,魂往 江 南。弟子曰:玉释佩,马解驂。濛濛緑水,褭褭青衫。乃召巫史:兹忧何止?”
(2).借指学子、书生。 宋 刘过 《水调歌头·寿王汝良》词:“斩 楼兰 ,擒 頡利 ,志须酬。青衫何事,犹在 楚 尾与 吴 头。”
(3). 唐 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唐 白居易 《琵琶引》:“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 司马青衫湿!”后因借指失意的官员。 宋 王安石 《杜甫画像》诗:“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宋 苏轼 《古缠头曲》:“青衫不逢 湓浦 客,红袖谩插 曹纲 手。” 吴梅 《风洞山·宣意》:“感飘零,红粉与青衫,无人弔。”
(4).泛指官职卑微。 宋 欧阳修 《圣俞会饮》诗:“嗟余身贱不敢荐,四十白髮犹青衫。” 金 元好问 《黄金行》:“人间不买诗名用,一片青衫 衡 霍 重。”
(5).借指微贱者的服色。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青衫覆却赭黄袍,将一顶鶡皮冠把龙头轻罩。” 郁达夫 《春江感旧》诗之四:“折来红豆悲难定,湿尽青衫泪不乾。”
(6).指仙人。
(7).《梁书·侯景传》:“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后因以“青衫”借指 侯景 。 唐 周昙 《六朝门·谢举》诗:“ 朱异 早能同远见,青衫寧假帝登楼。”
(8).借指京剧中的正旦。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她手里拉着胡琴,口里唱着青衫的调子。”参见“ 青衣 ”。
词语解释:青衣 拼音:qīng yī
(1).古代帝王、后妃的春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王。” 郑玄 注:“皆所以顺时气也。”《隋书·礼仪志七》:“﹝皇后﹞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
(2).青色或黑色的衣服。 汉 以后,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 辛道度 ﹞游学至 雍州城 四五里,比见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门。 度 诣门下求飧。”《梁书·侯景传》:“后 景 果乘白马,兵皆青衣。” 唐 刘禹锡 《和乐天诮失婢榜者》:“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李元 ﹞正观玩间,忽见一青衣小童,进前作揖。”
(3).指穿青衣或黑衣的人。(1)指侍女、宫女。 三国 魏 曹操 《与太尉杨彪书》:“有心青衣二人,长奉左右。”《北史·后妃传序》:“青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2)婢女;侍童。 汉 蔡邕 《青衣赋》:“噭噭青衣,我思远逝,尔思来追。” 南朝 梁 费旭 《和肃记室〈春日有所思〉》:“芳树发春暉, 蔡子 望青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许汉阳》:“ 汉阳 束带上岸投謁,未行三数步,青衣延入内厅,揖坐云:‘女郎等易服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遥见小车来,二青衣夹随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红粉能诗者多,青衣能诗者最少。”(3)指乐工。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八角鼓乃青衣数辈,或弄絃索,或歌唱打諢,最足解颐。”《红楼梦》第十三回:“两班青衣按时奏乐。”(4)指役吏,差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神取方版,命笔,不知何词,使青衣执之而去。”
(4).指儒生。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李抱玉 主课青衣,胄名奏授祭酒。”
(5). 明 清 时生员名目之一。《明史·选举志一》:“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廩、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清史稿·选举志一》:“﹝考列﹞五等,廩停作缺。原停廩者降增,增降附,附降青衣,青衣发社,原发社者黜为民。”
(6).指青衣旦。传统戏曲脚色行当。主要扮演性格刚烈、举止端庄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表演上着重唱功。因所扮人物大都穿青素褶子而得名。如《祭江》里的 孙尚香 ,《三击掌》里的 王宝钏 ,《宇宙锋》里的 赵艳容 便是。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她能唱青衣,但拿手的是花旦。”
(7).指 青衣神 。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山不甚高,绵延有九山头,故又名 九顶 ,旧名 青衣山 。 青衣 , 蚕丛氏 之神也。”详“ 青衣神 ”。
(8).霉菌的一种。 章炳麟 《五无论》:“微菌溼生,则有青衣白醱之属,欲去之者,惟得起洁浄心。不得起损害心,斯岂尽人能然者?”词语解释:三箭定天山 拼音:sān jiàn dìng tiān shān
《新唐书·薛仁贵传》:“詔副 郑仁泰 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餘万,令驍骑数十来挑战, 仁贵 发三矢、輒杀三人,於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 天山 ,壮士长歌入 汉 关。’”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 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陈玉和韵》词:“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 天山 。” 明 无名氏 《赠书记·对阵留情》:“效螳螂当车怒暂,管须臾折衝,三箭定 天山 。”词语解释:三绝 拼音:sān jué
(1).指 三国 魏 《受禅碑》的 王朗 文、 梁鹄 书、 钟繇 刻字。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魏 《受禪碑》, 王郎 文、 梁鵠 书, 钟繇 鐫字,谓之三絶。”
(2). 三国 吴 主 赵夫人 的织锦、刺绣、丝幔被称为“机绝”、“针绝”、“丝绝”,人谓“ 吴 有三絶,四海无儔其妙。”见 晋 王嘉 《拾遗记·吴》。
(3).指 晋 顾恺之 的才、画、痴。《晋书·文苑传·顾恺之》:“俗传 愷之 有三絶:才絶、画絶、痴絶。”
(4).指 晋 袁山松 之《行路难》辞、 羊昙 唱乐、 桓伊 挽歌。《晋书·袁山松传》:“ 山松 善音乐,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疎质, 山松 好之,乃文其辞句,婉其节制,每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輓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5).指 晋 戴逵 所作佛像, 顾愷之 所作 维摩 画图, 义熙 年间 狮子国 所献玉像。《南史·夷貊传上·师子国》:“ 晋 义熙 初,始遣使献玉像,经十载乃至……先有徵士 戴安道 手製佛像五躯,及 顾长康 《维摩画图》,世人号之三絶。”
(6). 南朝 宋 谢瞻 所作《喜霁》诗, 谢灵运 写之, 谢琨 咏之, 王弘 称之为三绝。见《南史·谢瞻传》。
(7). 南朝 梁元帝 画 孔子 像,自撰赞辞并自书之,时人谓之三绝。见《南史·梁元帝纪》。
(8). 隋 田僧亮 、 杨契丹 、 郑法士 三人在京师 光明寺 画小塔, 郑 图东壁北壁, 田 图西壁南壁, 杨 画外边四面,称为三绝。见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杨契丹》。
(9).指 唐 吴道玄 、 韦无忝 、 陈闳 三画家合作之《金桥图》。 唐明皇 幸 潞州 ,道由 金桥 ,羽仪甚盛,诏 吴道玄 、 韦无忝 、 陈闳 ,令同製《金桥图》。“圣容及上所乘照夜白马, 陈閎 主之;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 吴道玄 主之;狗马骡驴牛羊骆驼猫猴猪貀四足之类, 韦无忝 主之。图成时为三絶焉。”见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10). 唐 张璪 常画古松于斋壁, 符载 为之作赞, 卫象 为之配诗,亦一时三绝。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11).指 唐 郑虔 之诗、书、画。《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 郑虔 三絶。’” 金 赵秉文 《寄王学士子端》诗:“ 李白 一杯人影月, 郑虔 三絶画诗书。”
(12).指 唐 李揆 之门第、人物、文学。《新唐书·李揆传》:“ 揆 美风仪,善奏对,帝嘆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絶。”
(13). 唐 宋之问 之父 令文 富文辞、工书、力绝人,世称三绝。见《新唐书·宋之问传》。
(14). 唐 韦暠 善判、 李亘 工书, 彦伯 属辞,时称“河东三绝”。见《新唐书·徐彦伯传》。
(15). 唐文宗 时,诏以 李白 之歌诗, 裴旻 之剑舞, 张旭 之草书为三绝。见《新唐书·李白传》。
(16).三次断绝。《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絶。” 宋 苏轼 《夜梦》诗:“《易》韦三絶 丘 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词语解释:上林 拼音:shàng lín
(1).古宫苑名。 秦 旧苑, 汉 初荒废,至 汉武帝 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 西安市 西及 周至 、 户县 界。《三辅黄图·苑囿》:“ 汉 上林苑 ,即 秦 之旧苑也。《汉书》云:‘ 武帝 建元 三年,开 上林苑 ,东南至 蓝田 宜春 、 鼎湖 、 御宿 、 昆吾 ,旁 南山 而西,至 长杨 、 五柞 ,北绕 黄山 ,濒 渭水 而东,周袤三百果。’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
(2).古宫苑名。 东汉 光武帝 时建造。故址在今 河南 洛阳市 东, 汉 魏 洛阳 故城西。 东汉 永平 十五年冬,车骑校猎 上林苑 ,即此。
(3).古宫苑名。 南朝 宋 大明 三年建造。故址在今 江苏 南京市 玄武湖 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宋 岳飞 《从驾游内苑应制》诗:“勒报游西内,春光靄上林。”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何处家山,回首上林春老, 秣陵 城烟雨萧条。”
(5).指 司马相如 的《上林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相如 《上林》,繁类以成艳。” 唐 李白 《大猎赋》:“《上林》云:左 苍梧 ,右 西极 。”词语解释:谪仙 拼音:zhé xiān
亦作“ 謫僊 ”。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 ,大隐 金门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鸞 ,世传謫仙也。”
(2).专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 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復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謫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僊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謫仙年月今应满,戇諫声名众所知。”
见“ 謫仙 ”。词语解释:郑虔三绝 拼音:zhèng qián sān jué
谓 唐 郑虔 诗、书、画皆精妙。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郑广文 ( 虔 字)学书而病无纸,知 慈恩寺 有柿叶数间屋,遂借僧房居止,日取红叶学书,岁久殆遍。后自写所製诗并画,同为一卷封进, 玄宗 御笔书其尾曰:‘郑虔三絶。’”《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 虔 善图山水,好书……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絶。’”后世因以赞誉人善画山水或诗、书、画三者皆精妙。 金 元好问 《王子端内翰山水同屏山赋》诗之一:“ 郑虔 三絶旧知名,付与时人分重轻。” 高燮 《索黄滨虹治印先寄以诗》:“ 黄子 静者吾所师, 郑虔 三絶人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