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行苇 拼音:xíng wěi
路旁的芦苇。《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按,古文 毛 序以为泛言 周 王朝先世之忠厚,今文三家遗说则以为专写 公刘 的仁德。后遂用为仁慈的典实。多用于称颂朝廷。 汉 班彪 《北征赋》:“慕 公刘 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 晋 慧远 《答何镇南》:“上极行苇之仁,内匹 释迦 之慈。”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况我国家仁敷行苇,泽霈漏泉。”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宗室宴》:“ 乾隆 甲子,上宴王公及近支宗室百餘人於 丰泽园 ,更其殿名 惇叙殿 ,以示行苇燕毛之意。”词语解释:同车 拼音:tóng chē
(1).同乘一车。用以形容男女结为夫妇,相爱情深。语出《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毛 传:“亲迎同车也。”《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三国 魏 曹植 《妾薄命诗》:“携玉手,喜同车。”
(2).同乘一车。用以形容同心,同志。语出《诗·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车。”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后梁纪·末帝》:“ 承业 是个人,竟与 韩 子房 、 晋 元亮 携手同车矣。”
(3).同乘一车之人。《左传·哀公八年》:“ 公宾庚 、 公甲叔子 与战於夷,获 叔子 与 析朱鉏 ,献於王,王曰:‘此同车,必使能,国未可望也。’” 杜预 注:“同车能俱死,是国能使人,故不可望得。”词语解释:同袍 拼音:tóng páo
(1).语出《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后军人用以互称。 明 唐顺之 《牌》:“纠我同袍,修我戈矛。” 王闿运 《振威将军武提督碑》:“追惟昔年同袍之义,有感今日鼓鼙之思。”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本社专为联络军界同袍,讲求武学起见,故定名为振武学社。”
(2).犹同衾。古用于夫妻间的互称。《文选·〈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锦衾遗 洛 浦 ,同袍与我违。” 吕延济 注:“同袍,谓夫妇也。”
(3).谓兄弟。《文选·曹植〈朔风〉诗》:“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张铣 注:“嗟我兄弟乖别同袍共佊之义。”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一:“出入承明地,四海皆同袍。”
(4).泛指朋友、同年、同僚、同学等。 唐 王昌龄 《长歌行》:“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鸡人唱晓梦联诗》:“﹝ 郭周孚 ﹞继於余中榜,登甲科。初与同袍伏闕,以待唱第。”《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高知县 旁观,未免同袍之情,甚不过意。”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幼时同袍, 苏 京把晤,往事歷歷在目。”词语解释:忘忧 拼音:wàng yōu
(1).忘却忧愁。《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夫酒忘忧,故能消之也。” 唐 张说 《喜度岭》诗:“见花便独笑,见草即忘忧。”
(2).萱草的别名。 唐 陈子昂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诗:“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本草经》云:萱,一名忘忧。” 元 钱抱素 《琐窗寒·题玉山草堂》词:“书带生香,忘忧弄色,四窗虚悄。” 清 黄宗羲 《小园记》:“因买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忘忧、含笑。”词语解释:猃狁 拼音:xiǎn yǔn
即 猃狁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玁狁 之故。” 毛 传:“ 玁狁 , 北狄 也。” 郑玄 笺:“ 北狄 ,今 匈奴 也。” 元 马致远 《汉宫秋》楔子:“ 獯鬻 玁狁 ,逐代易名;单于可汗,随时称号。” 鲁迅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玁狁 早到过中原,五胡来过了, 蒙古 也来过了。”参见“ 獫狁 ”。词语解释:萱草 拼音:xuān cǎo
(1).植物名。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其根肥大。叶丛生,狭长,背面有棱脊。花漏斗状,橘黄色或桔红色,无香气,可作蔬菜,或供观赏。根可入药。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唐 万楚 《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明 张时彻 《采葛篇》:“愿留枯根株,化作萱草枝。”
(2).借指母亲。 明 刘基 《发安溪至青田戎事急不得留有感》诗:“朝原思脊令,夜船梦萱草。” 明 何景明 《为李秀才寿母》诗:“梅花似白髮,萱草亦朱颜。”参见“ 萱堂 ”。
词语解释:萱堂 拼音:xuān táng
《诗·卫风·伯兮》:“焉得諼草,言树之背。” 毛 传:“諼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陆德明 释文:“諼,本又作萱。”谓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古制,北堂为主妇之居室。后因以“萱堂”指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 宋 叶梦得 《再任后遣模归按视石林》诗之二:“白髮萱堂上,孩儿更共怀。” 元 耶律楚材 《祝忘忧居士寿》诗:“玉佩丁东照兰省,斑衣摇曳悦萱堂。” 清 李渔 《奈何天·误相》:“怎当他,前有萱堂,后有 红娘 ;便道是,做 张生 全要风流。”词语解释:埙篪 拼音:xūn chí
亦作“ 壎箎 ”。亦作“塤篪”。亦作“塤箎”。亦作“塤竾”。
(1).壎、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壎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毛 传:“土曰壎,竹曰篪。”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我与女恩如兄弟,其相应和如壎篪,以言俱为王臣,宜相亲爱。” 孔颖达 疏:“其恩亦当如伯仲之为兄弟,其情志亦当如壎篪之相应和。”《荀子·乐论》:“声乐之象:鼓大丽,鐘统实……塤箎翁博。”《后汉书·明帝纪》:“礼毕,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塤篪和之,以娱嘉宾。” 金 王若虚 《瑞竹赋》:“此则上友下敬,壎箎其翕,始终以之,有死无易。” 清 吴苑 《到家》诗:“忆昔少年时,老屋塤箎奏。树下共嬉游,兄先弟随后。” 清 秋瑾 《赠盟姊吴芝瑛》诗:“不结死生盟总泛,和吹塤竾韵应佳。”
(2).比喻互相呼应和配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黄慎轩之逐》:“时 康御史 亦有疏与 冯 疏同日上……二疏同时,塤篪相和。”
(3).借指兄弟。 宋 黄庭坚 《送伯氏入都》诗:“岂无他人游,不如我塤篪。” 清 赵翼 《题北溪谦斋蓉湖三寿图》诗:“近追寿愷堂,壎箎耄犹对。”词语解释:燕婉 拼音:yàn wǎn
(1).仪态安详温顺。《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毛 传:“燕,安;婉,顺也。”
(2).指夫妇和爱。旧题 汉 苏武 《诗》之二:“结髮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燕婉及良时。” 唐 白居易 《母别子》诗:“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自是狎暱燕婉,逾於平日,恒形影不离。”
(3).优美;柔和。 唐 高适 《同敬八卢五泛河间清河》诗:“飘颻波上兴,燕婉舟中词。”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燕婉动听的宫乐在大殿里飘荡。”
(4).借指美女。 宋 苏轼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之一:“吾闻 东山 傅,置酒携燕婉。富贵未能忘,声色聊自遣。”一本作“ 嬿婉 ”。 王十朋 集注:“ 晋 谢安 栖迟 东山 ,放情丘壑,好音乐,每游赏必以妓从。”参见“ 嬿婉 ”。
词语解释:嬿婉 拼音:yàn wǎn
(1).美好貌。 南朝 梁 沉约 《丽人赋》:“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
(2).也借指美女。 汉 张衡 《西京赋》:“捐衰色,从嬿婉。” 宋 苏轼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之一:“吾闻 东山 傅,置酒携嬿婉。”
(3).欢好;和美。《文选·苏武〈诗〉之三》:“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吕向 注:“嬿婉,欢好貌。”《文选·刘琨〈答卢谌诗〉》:“郁穆旧姻,嬿婉新婚。” 吕延济 注:“郁穆,嬿婉,和美貌。” 明 沉鲸 《双珠记·吉筵叙故》:“ 秦 晋 同休,成两姓绸繆之好; 朱 陈 媲美,缔百年嬿婉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