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燕于飞 拼音:yàn yú fēi
《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中咏送别,以“燕燕于飞”起兴。后因以“燕于飞”为送别之典。 唐 许浑 《送杨发东归》诗:“红花半落燕于飞,同客 长安 今独归。”词语解释:鞅掌 拼音:yāng zhǎng
(1).谓职事纷扰烦忙。《诗·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毛 传:“鞅掌,失容也。” 郑玄 笺:“鞅犹何也,掌谓捧之也。负何捧持以趋走,言促遽也。” 孔颖达 疏:“传以鞅掌为烦劳之状,故云失容。言事烦鞅掌然,不暇为容仪也,今俗语以职烦为鞅掌,其言出於此传也。故 郑 以鞅掌为事烦之实,故言鞅犹荷也。”《旧唐书·王播传》:“ 播 长於吏术,虽案牘鞅掌,剖析如流,黠吏詆欺,无不彰败。”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拒间》:“贤劳鞅掌,怕不做鸟尽弓藏。”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大约国事鞅掌,外出之时居多,所以一时恐不易见。”
(2).指勤劳的人。《庄子·庚桑楚》:“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 王先谦 集解:“鞅掌,劳苦奔走之人。”
(3).众多。《庄子·在宥》:“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注。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成玄英 疏:“鞅掌,众多也。”词语解释:殷鉴 拼音:yīn jiàn
亦作“ 殷监 ”。 谓 殷 人子孙应以 夏 的灭亡为鉴戒。《诗·大雅·荡》:“ 殷 鉴不远,在 夏后 之世。”《韩诗外传》卷五作“ 殷 监”。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往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表徵盛衰, 殷 鉴兴废。”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人机》:“ 隋氏 之失,可以 殷 鉴。” 明 皇甫汸 《广寒宫登眺》诗:“ 殷 监良非远, 秦 宫亦可哀。” 鲁迅 《伪自由书·文人无文》:“﹝‘姓 张 的’﹞举了一些 日本 文人的‘恶癖’的例子,来作 中国 的有为的青年的 殷 鉴。”词语解释:鹰扬 拼音:yīng yáng
(1).威武貌。《诗·大雅·大明》:“维师 尚父 ,时维鹰扬。” 毛 传:“鹰扬,如鹰之飞扬也。”《后汉书·陈龟传》:“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 元 萨都剌 《威武曲》:“当年意气何鹰扬,手扶天子登龙牀。” 清 孙枝蔚 《苦雨杂诗》之四:“ 吕尚 钓 磻溪 竟展鹰扬志。”
(2).武事的代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况我真圣主文武同科,鹿鸣与鹰扬并重。”
(3).逞威;大展雄才。《后汉书·刘陶传》:“羣小竞进,秉国之位,鹰扬天下,乌钞求饱,吞肌及骨,并噬无猒。”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 仲宣 独步於 汉 南, 孔璋 鹰扬於 河 朔 。” 唐 胡曾 《鸿门》诗:“ 项籍 鹰扬六合晨, 鸿门 开宴贺亡 秦 。” 明 沉鲸 《双珠记·并拜荣陛》:“虎奋三军,鹰扬千里,可信是青云器。”
(4).古代武官名号。《北史·隋纪下·炀帝》:“壬辰, 雁门 贼帅 尉文通 ,聚众三千,保於 莫壁谷 ,遣鹰扬 杨伯泉 击破之。” 唐 刘禹锡 《武夫词》:“借问胡为尔?列校在鹰扬。”参见“ 鹰扬府 ”。
词语解释:鹰扬府 拼音:yīng yáng fǔ
隋 开皇 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 大业 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鹰击郎将),隶于各卫,统领府兵。 唐 代改称折冲府,其主官改称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参阅《隋书·百官志下》。词语解释:爪牙 拼音:zhǎo yá
(1).人的指甲和牙齿。《吕氏春秋·恃君》:“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初学记》卷五引 晋 杨泉 《物理论》:“石,气之核也。气之生核,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
(2).动物的尖爪和利牙。《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险固》:“虎兕所以能执熊羆,服羣兽者,爪牙利而攫便也。” 唐 卢纶 《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歘然扼顙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西游记》第三四回:“虎斗时,爪牙乱落。”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3).喻勇士;卫士。《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郑玄 笺:“此勇力之士。” 唐 陆贽 《普王荆襄江西道兵马都元帅制》:“三事大夫竭诚於内,羣帅爪牙宣力於外。”《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李都督 虽然驍勇,奈英雄无用武之地。手下爪牙看看将尽,叹曰:‘悔不听 郭判官 之言,乃为犬羊所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见天子坐殿上,爪牙森立。”
(4).比喻武臣。《汉书·陈汤传》:“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 唐 颜真卿 《右武卫将军臧公神道碑铭》:“公兄左羽林军大将军平卢副持节 怀亮 ,以 方虎 之才,膺爪牙之任。”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5).形容勇武。《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唐 元稹 《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勑:近制选内臣之善於其职者,监视诸镇,盖所以将我腹心之命达於爪牙之士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爪牙之将,用不拘资。”《花月痕》第四回:“本爵钦承威命,统领之戎,招募悉拳勇之材,团练集爪牙之利。”
(6).党羽;帮凶。《史记·酷吏列传》:“是以 汤 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於文学之士。” 唐 元结 《问进士》之一:“外以奉王命为辞,内实理车甲,招宾客,树爪牙。”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无非为一己之耳目爪牙,得以於中取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二:“ 郭全海 寻思‘ 满洲国 ’这么一个大密探,藏在这儿一年多,没有发觉,一定有爪牙。”词语解释:振鹭 拼音:zhèn lù
《诗·周颂·振鹭》:“振鷺于飞,于彼西雝。” 孔颖达 疏:“言有振振然絜白之鷺鸟往飞也……美威仪之人臣而助祭王庙亦得其宜也。”又《鲁颂·有駜》:“振振鷺,鷺于下。” 毛 传:“鷺,白鸟也,以兴絜白之士。” 郑玄 笺:“絜白之士羣集於君之朝。”后因以“振鷺”喻在朝的操行纯治的贤人。 宋 王禹偁 《送郝校书从事相州》诗:“金臺莫作多时计,非久应归振鷺行。” 明 高启 《送前进士夏尚之归宜春》诗:“故国归鸿少,新朝振鷺多。”参见“ 振振 ”。
词语解释:振振 拼音:zhèn zhèn
(1).众多貌;盛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马瑞辰 通释:“振振,盛也。振振与下章绳绳、蛰蛰皆为众盛,故《序》但以子孙众多统之……《传》训为仁厚失之。” 陆德明 释文:“振音真。”《后汉书·章帝八王传赞》:“振振子孙,或秀或苗。” 唐 欧阳詹 《曲江池记》:“皇皇后辟,振振都人,遇佳辰於今月,就妙赏乎胜趣。” 明 宋濂 《题张如心初修谱叙后》:“积久愈昌,数世之后,将振振绳绳,悬龟繫鱼,秉钧当轴。” 清 恽敬 《赠光禄大夫陈公神道碑铭》:“自古高望华阀,品升於朝,门地著於天下,振振绳绳。”
(2).信实仁厚貌。《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毛 传:“振振,信厚也。” 陆德明 释文:“振音真。”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振振 薛公 ,惟德之造。” 明 张居正 《应制题百子图》:“应知皇泽远,麟趾自振振。”
(3).群飞貌。《诗·鲁颂·有駜》:“振振鷺,鷺于下。” 毛 传:“振振,羣飞貌。” 宋 叶适 《叶君宗儒墓志铭》:“鸿冥冥, 芙蓉 之上;鷺振振, 黄塘 之下。”
(4).骄矜貌。《公羊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 桓公 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 何休 注:“亢阳之貌。”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振振》:“《公羊》 葵丘 之会, 桓公 振振然。振振,矜夸也。”
(5).战栗。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中》:“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意林》引《太公金匮》:“ 尧 居民上,振振如临深渊; 舜 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 唐 李咸用 《春宫词》:“眼光滴滴心振振,重瞳不转忧生民。”词语解释:螽斯 拼音:zhōng sī
(1).虫名。体长寸许,绿褐色。雄虫的前翅能发声,雌虫尾端有剑状的产卵管。《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 毛 传:“螽斯,蚣蝑也。” 马瑞辰 通释:“螽斯盖柳斯、鹿斯之比,以斯为语词耳。”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黄金涂物象,雕鐫妙 工倕 。乃令千里鲸,幺么微螽斯。”《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其餘蛟党,各自逃散。有化作螽斯,在麦陇上逼逼剥剥跳的。”
(2).《诗经》篇名。《诗·周南·螽斯序》:“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妬忌,则子孙众多也。”后用为多子之典实。《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夫阳以博施为德,阴以不专为义,螽斯则百,福之所由兴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追昔缘成孔雀,期今庆衍螽斯。” 清 陈维崧 《满江红·秋日几士兄姬人生子词以志喜》词:“嫂已庆,螽斯缉;孙渐解,胜衣揖。”词语解释:缁衣 拼音:zī yī
(1).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诗·郑风·缁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毛 传:“緇,黑也,卿士听朝之正服也。”
(2).泛指黑色衣服。《列子·说符》:“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诗·郑风》篇名。《诗序》谓系赞美 郑武公 父子之诗;一说为赞美 武公 好贤之诗。《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緇衣》,恶恶如《巷伯》。’” 郑玄 注:“《緇衣》《巷伯》皆《诗》篇名也……此衣緇衣者贤者也。” 唐 陆贽 《张延赏中书侍郎平章事制》:“式慰《甘棠》之思,且继《緇衣》之美。”
(4).僧尼的服装。 唐 韦应物 《秋景诣琅琊精舍》诗:“悟言緇衣子,萧洒中林行。”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香山寺猴》:“多羣猴,至相呼沿掛簷楹之上……又常污僧緇衣。”《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长,緇衣顿改昔年妆。” 郭沫若 《孔雀胆》第四幕:“桥上走出一位以黑纱蒙面的僧人,身着缁衣,手敲金钟,口念‘南无 阿弥陀佛 ’。”
(5).引申指佛教。 唐 沉亚之 《送洪逊师序》:“自佛行中国已来,国人为緇衣之学多,几与儒等。” 宋 苏轼 《与谢民师推官书》之一:“某啟,衰病枯槁,百念已忘,緇衣之心,尚餘此耳。” 清 方文 《庐山诗》之三一:“ 欧公 闢浮屠,晚乃好緇衣。”
(6).借指僧人。 唐 刘商 《题禅居废寺》诗:“凋残精舍在,连步访緇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诟奸》:“丞相是当朝黄阁,小尼是出世緇衣。”词语解释:遵渚 拼音:zūn zhǔ
语出《诗·豳风·九罭》:“鸿飞遵渚,公归无所。”原谓鸿雁循着水中小洲飞翔。后用以形容鸿飞。 晋 陆机 《于承明作与士龙》诗:“感别惨舒翮,思归乐遵渚。” 唐 刘禹锡 《含辉洞述》:“遵渚之鸿,有时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