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赤绂 拼音:chì fú
(1).即赤芾。《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 高亨 注:“赤紱,赤色之蔽膝,大夫所服,此赤紱象徵服赤紱之大夫。”《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愚顽之质,加以固病,诚羞负乘,辱污辅将之位,将被诗人‘三百赤紱’之刺。” 李贤 注:“赤紱,大夫之服也。”参见“ 赤芾 ”。
(2).即赤绶。《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使 魏公 位在诸王侯上,改授金璽、赤紱、远游冠。” 唐 白居易 《戊申岁暮咏怀诗》之二:“紫泥丹笔皆经手,赤紱金章尽到身。”参见“ 赤綬 ”。
词语解释:赤芾 拼音:chì fèi
赤色蔽膝。为大夫以上所服。《诗·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郑玄 笺:“芾,冕服之韠也……大夫以上,赤芾乘轩。” 宋 司马光 《论两府迁官状》:“凡公卿者,百吏之表率,今国家方以百吏繁冗,思革其弊,而公卿无故一切迁官,将何以使三百赤芾受爵不让者有所愧心哉!”《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朝中服赤芾乘轩者三百餘人。”
词语解释:赤绶 拼音:chì shòu
古代官服上系印纽的赤色丝带。《后汉书·舆服志下》:“诸侯王赤綬。”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赤綬紫驳,星含露分。” 明 高启 《送董湖州》诗:“五马贵专城,花兼赤綬明。”词语解释:触网 拼音:chù wǎng
(1).投入罗网。 唐 李义府 《咏鹦鹉》:“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
(2).触犯法网。《南史·蔡兴宗传》:“ 兴宗 奉旨慰劳 广陵 ,州别驾 范义 与 兴宗 素善,在城内同诛。 兴宗 至,躬自收殯,致丧还 豫章 旧墓。上闻谓曰:‘卿何敢故尔触网?’”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 宋 姚鎔 《三说》:“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词语解释:玳筵 拼音:dài yán
玳瑁筵。 隋 江总 《今日乐相乐》诗:“綺殿文雅遒,玳筵欢趣密。” 宋 朱熹 《鹧鸪天·江槛》词:“酒阑江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今日个东阁玳筵开,煞强如西厢和月等。”《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正面设 石崇 锦帐围屏,四下舖玳筵广席。”词语解释:当局者迷 拼音:dāng jú zhě mí
谓身当其事者反而糊涂。 宋 辛弃疾 《恋绣衾·无题》词:“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元 耶律楚材 《为大觉堂疏》之三:“窃以逢人不出,出则便为人,傍观者哂;逢人便出,出则不为人,当局者迷。”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工作与学习》:“希望我们大家互相勉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词语解释:地崩山摧 拼音:dì bēng shān cuī
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例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唐·李白《蜀道难》词语解释:芙蓉出水 拼音:fú róng chū shuǐ
形容诗体的清秀,犹如芙蓉出水般美丽。例如:谢诗如芙蓉出水,斯言颇近矣,故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皎然《诗式》词语解释:桂丛 拼音:guì cóng
(1).桂树林。多指隐居之地。 明 林云凤 《题申维久蕉隐》诗:“招隐曾闻有桂丛,君今何事隐蕉中。”
(2).指月宫。 唐 李商隐 《和友人戏赠》之一:“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 冯浩 注:“桂丛,指月殿。” 清 洪昇 《长生殿·重圆》:“听何处奏钧天,想近着桂丛边。”词语解释:金牛 拼音:jīn niú
(1).一些县镇、山川湖岗之名。旧时各地多有金精化为牛的传说,因视为祥瑞,故以之为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洞庭山 ﹞上有天帝坛山,山有金牛穴, 吴 孙权 时,令人掘金,金化为牛,走上山,其跡存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县南江侧有 明圣湖 ,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
(2).古 川陕 间栈道名。 蜀 道之南栈,旧名 金牛峡 ,故自 陕西省 勉县 而西,南至 四川省 剑阁县 之 剑门关 口,称 金牛道 。自 秦 以后,由 汉中 入 蜀 者,必取道于此。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八:“ 秦 开 蜀 道置 金牛 , 汉 水元通星汉流。” 清 吴伟业 《圆圆曲》:“专征簫鼓向 秦川 , 金牛 道上车千乘。”词语解释:灵匹 拼音:líng pǐ
(1).神仙匹偶。指牵牛、织女二星。《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七日夜女歌六》:“灵匹怨离处,索居隔长河。”《文选·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云 汉 有灵匹,弥年闕相从。” 张铣 注:“灵匹,谓牛女相匹耦也。” 唐 王勃 《七夕赋》:“佇灵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灵匹渡银河,人间醉綺罗。”
(2).美好的配偶。 唐 孟郊 《婵娟篇》:“月嬋娟,真可怜。夜半 姮娥 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 唐 嵩山女 《书任生案》诗:“神仙尽灵匹,君意合何如?”词语解释:牛女 拼音:niú nǚ
(1).牵牛、织女两星或“ 牛郎织女 ”的省称。 晋 潘岳 《西征赋》:“仪景星於天汉,列牛女以双峙。” 唐 元稹 《新秋》诗:“殷勤寄牛女,河汉正相望。” 宋 黄庭坚 《鹊桥仙》词:“年年牛女恨风波,拚此事、人间天上。” 明 唐寅 《江南四季歌》:“梧桐忽报秋风起,鹊桥牛女渡银河。” 周实 《金缕曲·七夕伤逝》词:“尝尽人天离别恨,我亦银河牛女。”参见“ 牵牛织女 ”、“ 牛郎织女 ”。
(2).谓牛女分野。指 广东 、 福建 及 浙江 部分地区。 明 张煌言 《和定西侯张侯服留题金山原韵》之六:“霸就 鴟夷 原去 越 ,兵联牛女正当 闽 。”参阅 清 查继佐 《罪惟录·地理志》。词语解释:女牛 拼音:nǚ niú
织女星和牵牛星。 唐 唐彦谦 《夜泊东溪有怀》诗:“酒醒推篷坐,凄凉望女牛。”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七夕》:“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诗:“乘槎我欲凌女牛,举杯邀月与月酬。”词语解释:攀桂 拼音:pān guì
(1).攀援或攀折桂枝。语本 汉 淮南小山 《招隐士》:“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唐 杜甫 《八月十五日夜》诗之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集注引 赵次公 曰:“言月中桂也。” 唐 皎然 《裴端公使君清席赋得青桂歌送徐长史》:“昔年攀桂为留人,今朝攀桂送归客。秋风桃李摇落尽,为君青青伴松柏。”
(2).喻科举登第。 唐 贾岛 《青门里作》诗:“若无攀桂分,秪是卧云休。” 元 马致远 《女冠子》套曲:“著领布袍虽故旧,仍存两枚宽袖,且遮藏著钓鰲攀桂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今试期日近,若迷恋于此,不惟攀桂无分,亦且身躯难保。”参见“ 折桂 ”。
词语解释:折桂 拼音:zhé guì
《晋书·郤詵传》:“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唐 杜甫 《同豆卢峰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宋 张抡 《满庭芳·寿杨殿帅》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清 李渔 《夺锦楼》第一回:“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王毓岱 《示和甫》诗:“擷芹復折桂,亲非由我显。”词语解释:七夕 拼音:qī xī
农历七月初七之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 九江 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时当七夕,鹊渡银河。天上人间,良宵第一。”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词语解释:乞巧 拼音:qǐ qiǎo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词语解释:牵牛织女 拼音:qiān niú zhī nǚ
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 牛郎 、 织女 。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唐 杜牧 《秋夕》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元 卢挚 《沉醉东风·七夕》曲:“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参见“ 牛郎织女 ”。
词语解释:牛郎织女 拼音:niú láng zhī nǚ
(1).牵牛星(俗称牛郎星)和织女星。两星隔银河相对。神话传说:织女是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河西牛郎后,就不再织。天帝责令两人分离,每年只准于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会一次。俗称“七夕”。相会时,喜鹊为他们搭桥,谓之鹊桥。古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要穿针乞巧。见《月令广义·七月令》引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岁华纪丽》卷三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迴避。”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尝笑 唐 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2).今常喻指分居两地的夫妻。《文汇报》1984.12.27:“为本市高级技术干部飞架鹊桥,牛郎与织女明年可团圆。”词语解释:鹊桥 拼音:què qiáo
民间传说天上的 织女 七夕渡银河与 牛郎 相会,喜鹊来搭成桥,称鹊桥。常用以比喻男女结合的途径。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七夕》:“七夕鹊桥已成, 织女 将渡。”原注引《风俗通》:“ 织女 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明 陆采 《怀香记·相思露意》:“若得鹊桥通一渡,管教 织女 会 牛郎 。”川剧《柳荫记》:“ 祝英台 :弟也曾鹊桥高架,银河等候,哪见你 牛郎 来会织女星。”词语解释:鹊填河 拼音:què tián hé
(1).俗传七夕喜鹊填河成桥以渡 牛郎 、 织女 。 唐 白居易 《和微之诗·和祝苍华》:“秃似鹊填河,堕如乌解羽。” 清 叶衍兰 《菩萨蛮·甲午感事》词:“珊瑚金翡翠,滴尽鮫人泪。遗恨鹊填河, 波斯 得宝多。”
(2).曲名。《宋史·乐志十七》:“仙吕宫九:《折红蕖》、《鹊填河》。”词语解释:双星 拼音:shuāng xīng
指牵牛、织女二星。神话中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传说每年七月七日喜鹊架桥,让他们渡过银河相会。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相如 才调逸,银汉会双星。” 仇兆鳌 注:“会双星,指牛、女相会事。”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一折:“一年一度会双星,倒有天长地久。” 清 洪昇 《〈长生殿〉序》:“要之 广寒 听曲之时,即游仙上昇之日。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词语解释:天女 拼音:tiān nǚ
(1).天上的神女。《魏书·序纪·圣武帝》:“歘见輜軿自天而下。既至,见美妇人……对曰:‘我,天女也。’” 宋 王安石 《宿定林示宝觉》诗:“天女穿林至, 姮娥 度陇来。” 清 龚自珍 《好事近·行箧中有小像一幅,以词为赞》:“三界最消魂,只有辩才天女。”
(2).星名。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 司马贞 索隐引《荆州占》曰:“织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
(3).燕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鷰,一名天女。”词语解释:天孙 拼音:tiān sūn
(1).星名。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唐 司马贞 索隐:“织女,天孙也。”
(2).指传说中巧于织造的仙女。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下土之臣,窃闻天孙,专巧於天。” 清 洪昇 《长生殿·密誓》:“[旦]今乃七夕之期,陈设瓜果,特向天孙乞巧。” 闻一多 《红烛·秋色》诗:“哦!我要请天孙织件锦袍,给我穿着你的色彩!”
(3). 泰山 的别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 泰山 一曰 天孙 ,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词语解释:填桥 拼音:tián qiáo
见“ 填河 ”。
词语解释:填河 拼音:tián hé
亦称“ 填桥 ”。 指每年七月七夕 牛郎 、 织女 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的民间传说。 南朝 梁 庾肩吾 《七夕》诗:“离前忿促夜,别后对空机。倩语雕陵鹊,填河未可飞。” 五代 徐夤 《鹊》诗:“香闺报喜行人至,碧汉填河织女回。” 明 高启 《鹊轩》诗:“詎信填河事,寧歌绕树诗。” 清 李渔 《蜃中楼·结蜃》:“那楼上呵,好一似天孙织所,凄凄可怜;俺便做个填桥乌鹊行方便!”参见“ 鹊桥 ”。词语解释:王气 拼音:wáng qì
旧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望气者言, 舂陵城 中有喜气,曰:‘美哉王气,鬱鬱葱葱。’” 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诗:“ 王濬 楼船下 益州 , 金陵 王气黯然收。”《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这术士唤做 廖生 ……忽一日夜坐,望牛斗之墟,隐隐有龙文五采,知是王气。”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五章:“ 崇祯 眼看我们 李闯王 要得天下,所以赶快挖了 李 家祖坟,泄了 李 家祖坟上的王气。”词语解释:乌鹊桥 拼音:wū què qiáo
即鹊桥。神话传说,旧历七月初七之夜,乌鹊填天河成桥,以渡 牛郎 、 织女 相会。 唐 李郢 《七夕》诗:“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后以喻指男女相会或相会处。 唐 刘商 《送女子》诗:“青娥宛宛聚为裳,乌鹊桥成别恨长。” 唐 宋之问 《明河篇》:“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词之九:“乌鹊桥边河络角,鸳鸯楼外月西南。门前嘶马弄金衔。”参见“ 鹊桥 ”。
词语解释:鹊桥 拼音:què qiáo
民间传说天上的 织女 七夕渡银河与 牛郎 相会,喜鹊来搭成桥,称鹊桥。常用以比喻男女结合的途径。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七夕》:“七夕鹊桥已成, 织女 将渡。”原注引《风俗通》:“ 织女 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明 陆采 《怀香记·相思露意》:“若得鹊桥通一渡,管教 织女 会 牛郎 。”川剧《柳荫记》:“ 祝英台 :弟也曾鹊桥高架,银河等候,哪见你 牛郎 来会织女星。”词语解释:五丁 拼音:wǔ dīng
(1).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力士。《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扬雄 《蜀王本纪》:“天为 蜀王 生五丁力士,能献山, 秦王 ( 秦惠王 )献美女与 蜀王 , 蜀王 遣五丁迎女。见一大虵入山穴中,五丁并引虵,山崩, 秦 五女皆上山,化为石。”一说“ 秦惠王 欲伐 蜀 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 蜀王 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 賁 、 育 五丁之勇,而咸死者,人理之常。” 明 刘基 《一剪梅》词:“五丁难挽逝川回,千古英雄,此恨都同。” 郭沫若 《蜀道奇》诗:“五丁开山事乌有,其説虽墨意可朱。”
(2).泛指力士。 宋 王十朋 《会稽风俗赋》:“浪桨风帆,千艘万艫。大武挽縴,五丁譟謼。”词语解释:星度 拼音:xīng dù
(1).星辰运行的度数。《史记·历书》:“乃者,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广延宣问,以理星度,未能詹也。”《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 谢夷吾 ﹞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録。”《新五代史·杂传十九·马重绩》:“古今所纪,考审多差,《宣明》气朔正而星度不验,《崇玄》五星得而岁差一日。”
(2).犹星命。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七:“ 婺州 一衙前 葛好问 者,精於星度,尝谓 子容 之命全似 杜祁公 。” 宋 林逋 《赠胡介》诗:“金方烧易得,星度算来玄。” 明 高攀龙 《与段幻然书》之三:“臺丈星度年来未佳,慎之!慎之!”词语解释:星桥 拼音:xīng qiáo
(1).神话中的鹊桥。 北周 庾信 《舟中望月》诗:“天汉看珠蚌,星桥似桂花。” 宋 李清照 《行香子》词:“星桥鹊驾,经年纔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陶牧 《七夕和儆庐》:“只有星桥仍可渡,天孙日守岁寒盟。”
(2).指 七星桥 。在 四川省 成都市 。传为 秦 时 李冰 所造。上应七星,故称。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月峡 星桥 ,腾金孕碧。”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七:“ 锦水 东流绕 锦城 , 星桥 北挂象天星。” 唐 杜甫 《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 剑阁 星桥 北, 松州 雪岭 东。”词语解释:悬车 拼音:xuán chē
(1).形容险阻。 唐 杜甫 《提封》诗:“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仇兆鳌 注:“即所谓在德不在险。”参见“ 悬车束马 ”。
(2).古代记时的名称。指黄昏前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训》作“县车”。 三国 魏 缪袭 《挽歌诗》:“白日入 虞渊 ,悬车息駟马。” 明 何景明 《古冢赋》:“哀悬车之莫察兮,怨脩夜之不晨。”
(3).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汉 班固 《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悬车,示不用也。”《旧唐书·李百药传》:“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 清 方文 《萧先生六十》诗:“华簪曾佐大长秋,六十悬车未白头。”
(4).借指七十岁。《周书·韦孝宽传》:“ 孝宽 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
(5).指隐居不仕。《后汉书·陈寔传》:“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徵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清 施闰章 《送孙豹人舍人归扬州序》:“士不充詘於富贵,不陨穫於贫贱,虽有蒲轮之徵,不改悬车之素,可谓皭然无忝处士者也。”
词语解释:悬车束马 拼音:xuán chē shù mǎ
形容险阻。《国语·齐语》:“悬车束马,踰 太行 与 辟耳 之谿 拘夏 。” 韦昭 注:“ 太行 、 辟耳 ,山名也。 拘夏 , 辟耳 之谿也,三者皆山险谿谷,故悬鉤其车,偪束其马以渡。”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公卷甲北塞,悬车束马,遂得策预 葭萌 ,勋参 绵竹 。” 明 唐顺之 《〈前后入蜀稿〉序》:“宦游覊旅之士,其力足以穷悬车束马之径,凌跕鳶挂猱之阻。”亦作“ 悬兵束马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涪水》:“ 邓艾 自 阴平 、 景谷 步道,悬兵束马,入 蜀 逕 江油 、 广汉 者也。”词语解释:织女 拼音:zhī nǚ
(1).即织女星。织女与其附近两个四等星,成一正三角形,合称织女三星。《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张守节 正义:“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寳。”后衍化为神话人物。《淮南子·俶真训》:“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臣雷公、役 夸父 、妾 宓妃 ,妻 织女 ,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 汉 班固 《西都赋》:“临乎 昆明 之池,左 牵牛 而右织女。”《岁华纪丽》卷三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佚文:“ 织女 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月令广义·七月令》引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天河之东有 织女 ,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 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后常用此典以咏夫妻暌隔,或借以表达男女相思、相爱之情。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 牵牛 织女 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 牵牛 出河西, 织女 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跨银河乌鹊桥填整,信 织女 牛郎 懽庆。” 郭沫若 《星空·天上的街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 牛郎 织女 ,定能骑着牛儿来往。”参见“ 织女星 ”。
(2).织纴女工。《艺文类聚》卷六五引 晋 杨泉 《织机赋》:“织女扬翬,美乎如芒。” 南朝 宋 鲍照 《代堂上歌行》:“暉暉朱颜酡,纷纷织女梭。” 宋 蒨桃 《呈寇公》诗之一:“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洋布作画》:“ 宋 细 唐 麁辨入微,几劳织女弄梭机。”
词语解释:织女星 拼音:zhī nǚ xīng
星官名。又称“天孙”。共三星,即天琴座三星,形如等边三角形,在银河以西,与河东牵牛星相对。其中织女一,白色,星等0.04,离地球距离为26.4光年,表面温度约9000℃。通常所称织女星,多单指此星。参见“ 织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