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升堂 拼音:shēng táng
(1).登上厅堂。 唐 韩愈 《山石》诗:“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2).旧谓官吏登堂理事为“昇堂”。 清 翟灏 《通俗编·居处》:“《定命録》: 张文瓘 少时,曾有人相之云:‘当为相,然不得堂食。’及在此位,每昇堂欲食,即腹胀痛。按,凡州县临厅事,今皆谓之昇堂。”
(1).登上厅堂。《仪礼·乡射礼》:“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唐 顾况 《公子行》:“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卷六:“升堂拜遗像,入室读其书。”
(2).比喻学问技艺已入门。《论语·先进》:“子曰:‘ 由 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仲尼 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颜 氏居八人焉。”《云笈七籤》卷一百:“ 闕里 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辞云尔。” 清 王士禛 《绘川书院诗为汤荆岘侍讲赋》之一:“ 汤公 起 梁 宋 ,摄衣早升堂。”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不知道是我学舌学得太不象,还是我大哥仅学了半年的 日本 话还没有升堂,那样的一句话完全没有打响。”
(3).旧谓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那 幽州 路总管 泰不华 正升堂理事,小道人随牌进府,递将状子上去。”《梼杌闲评》第三六回:“ 许显纯 叫下了软监,就将参本上道他侵挪十餘万钱粮的卷案做成。次日升堂,少不得恶狠狠的夹打一番。”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来此已是宣抚衙门,不免在廊下站立一会,伺候他升堂便了。”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三:“县衙的差役们……一齐放开那苍老低沉的嗓音大声嚎叫:‘大老爷升堂--!’最后这个‘堂’字,喊得长而且响。”
(4).见“ 升堂拜母 ”。
旧时官吏到公堂办公,谓之“陞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銮仪卫》:“仪犹相沿 明 制,凡冠军使等官之任,拜印陞堂,吏皂趋贺,悉如大部制,故其秩虽次领侍卫府,而威仪过之。”
词语解释:升堂拜母 拼音:shēng táng bài mǔ
汉 范式 与 张劭 为友。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 谓 劭 曰:“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约定日期,至日, 式 果到,升堂拜母。饮尽欢而别。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七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古代挚友相访,行登堂拜母礼,结通家之好,表示友谊的笃厚。《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坚 子 策 与 瑜 同年,独相友善, 瑜 推道南大宅以舍 策 ,升堂拜母,有无通共。”《旧五代史·唐书·张承业传》:“ 庄宗 深感其意,兄事之,亲幸 承业 私第,升堂拜母,赐遗优厚。” 清 宋琬 《穆宾日年兄为其太夫人庐墓歌以美之》:“昔君作吏 长淮 北,升堂拜母欢相得。”亦省称“ 升堂 ”。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尚有升堂他日约,岂知负土一阡新。”词语解释:无为 拼音:wú wéi
(1).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为,而合於道,无为言言,而通乎德。” 明 方孝孺 《懒斋记》:“道家之説贵无为而主静。”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然 老子 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
(2).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离合根》:“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寳。” 宋 王安石 《赠上元宰》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一·德业儒臣后论》:“圣人之学,无为而成者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参见“ 无为而治 ”。
(3).佛教语。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为“无为”。 汉 牟融 《理惑论》:“佛道崇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如临深渊者。”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庄严不独於示相,功德何止於无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袁宏论佛说》:“其教也,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浄。其精者为沙门。沙门, 汉 言息也,盖息意去欲,归於无为。”
(4).不知所为;无事可作。《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宋书·张畅传》:“今端坐无为,有博具可见借。” 唐 韩愈 《示儿》诗:“酒食罢无为,棊槊以相娱。”
(5).没有作用;无用。《国语·吴语》:“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
(6).无所作为。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明 李贽 《三教归儒说》:“然则今之无才无学、无为无识而欲致大富贵者,断断乎不可以不讲道学矣。”
(7).别做;不做。《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 唐 韩愈 《北极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明 刘基 《三月八日偕徐成中等游南镇得禽字》:“愿作胶与漆,无为商与参。”
(8).不用;何必。《西京杂记》卷二:“ 扬雄 读书,有人语之曰:‘无为自苦,《玄》故难传。’”《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軻常苦辛。”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
(9).犹无从。《世说新语·方正》“ 阮宣子 论鬼神有无者” 刘孝标 注引 汉 王充 《论衡》:“如审鬼者死人精神,人见之,宜从裸袒之形,无为见衣带被服也。何则?衣无精神也。”
(10).无人帮助。《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产 归,未至,闻 子皮 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
(11).无事。特指无战争,无军役之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 汉 祚衰。”
不认为,不觉得。《左传·成公二年》:“ 晋 师归, 范文子 后之。 武子 曰:‘无为吾望尔也乎?’” 杨伯峻 注:“为同谓。”
谓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颖达 疏:“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词语解释:无为而治 拼音:wú wéi ér zhì
(1).儒家主张任用贤人,以德化民,使国家得到治理。《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 舜 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何晏 集解:“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故王者劳於求人,佚於得贤。 舜 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2).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淮南子·说山训》:“人无为则治,有为则伤;无为而治者载无也,为者不能有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晋成帝》:“虚静以慎守前王之法,虽聪明神武,若无有焉,此之谓无为而治。” 郭沫若 《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故儒家主张‘恭己正南面,垂拱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3).泛指不费力气而把事情办好。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三:“假若人们都像 钱先生 ,巡警们必可以无为而治。”词语解释:萧墙 拼音:xiāo qiáng
(1).萧,通“ 肃 ”。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论语·季氏》:“吾恐 季孙 之忧,不在 顓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乃引至萧墙间,见一姥垂白上僂,即 娃 母也。”
(2).萧,通“ 肃 ”。指垣墙。
(3).萧,通“ 肃 ”。借指内部。《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於远境。”《后汉书·刘虞传》:“明公不先告晓使得改行,而兵起萧墙,非国之利。” 宋 陆游 《德勋庙碑》:“萧墙衅起,羣公喑拱,公则唱勤王復辟之大策。” 郁达夫 《感时》诗:“谋倾孤注终无补,乱到萧墙岂易平?”词语解释:谢不敏 拼音:xiè bù mǐn
因自己没有才智而辞谢。常用作谦词,表示婉言推辞。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赵文子 ﹞使 士文伯 谢不敏焉。” 唐 韩愈 《寄卢仝》诗:“买羊沽酒谢不敏,偶逢明月曜桃李。” 鲁迅 《华盖集·导师》:“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词语解释:尧天 拼音:yáo tiān
《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 尧 则之。”谓 尧 能法天而行教化。后因以“尧天”称颂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 唐 杜审言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小臣持献寿,长此戴 尧 天。”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主公统绍千春,名高三 郢 ,山河鼎盛,寰宇恩敷,正宜招寻胜地,共乐 尧 天。” 清 方文 《送缪湘芷水部北上》诗:“ 尧 天有宿归郎署,虞部无钱付酒家。” 郭沫若 《归国杂吟》:“托身期 泰岱 ,翘首望 尧 天。”词语解释:隐居求志 拼音:yǐn jū qiú zhì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语出《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邢昺 疏:“‘隐居以求其志’者,谓隐遯幽居以求遂其志也。” 宋 陆游 《除宝谟阁待制谢表》:“窃慕隐居求志之风,尤耻譁众取名之事。” 宋 刘克庄 《哨遍》词:“有人兮,盘旋於此。送子归。是他隐居求志。是要明主媒当世。”词语解释:用行舍藏 拼音:yòng xíng shè cáng
亦作“ 用捨行藏 ”。 《论语·述而》:“子谓 颜渊 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文选·蔡邕〈陈太丘碑文序〉》:“其为道也,用行舍藏,进退可度。” 吕延济 注:“言其道德於时,用之则行,捨之则藏。”《晋书·刘乔传》:“至人之道,用行舍藏。” 宋 苏轼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是以用捨行藏, 仲尼 独许於 颜子 。”亦省作“ 用舍 ”。《后汉书·周黄徐姜等传赞》:“用舍之端,君子之所以存其诚也。”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道无常名说》:“达有无之至理,适用舍之深机。”词语解释:用舍行藏 拼音:yòng shè xíng cáng
见“ 用行舍藏 ”。
词语解释:用行舍藏 拼音:yòng xíng shè cáng
亦作“ 用捨行藏 ”。 《论语·述而》:“子谓 颜渊 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文选·蔡邕〈陈太丘碑文序〉》:“其为道也,用行舍藏,进退可度。” 吕延济 注:“言其道德於时,用之则行,捨之则藏。”《晋书·刘乔传》:“至人之道,用行舍藏。” 宋 苏轼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是以用捨行藏, 仲尼 独许於 颜子 。”亦省作“ 用舍 ”。《后汉书·周黄徐姜等传赞》:“用舍之端,君子之所以存其诚也。”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道无常名说》:“达有无之至理,适用舍之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