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枕曲 拼音:zhěn qū
亦作“ 枕麯 ”。 谓嗜酒。 唐 刘禹锡 《酬马大夫寄别之作》诗:“莫讶提壶赠,家传枕麴风。” 宋 苏轼 《李行中秀才醉眠亭》诗:“枕麴先生犹笑汝,枉将空腹贮遗编。” 清 姚鼐 《寄释诵苕》诗:“ 陶令 社容耽枕麯, 周生 室久谢无盐。”参见“ 枕麴藉糟 ”。
词语解释:枕曲藉糟 拼音:zhěn qū jiè zāo
枕着酒麯,垫着酒糟。谓嗜酒,醉酒。《晋书·刘伶传》:“先生於是方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元 曹绍 《安雅堂酒令》:“自饮一杯,仍要见枕麴藉糟之态,对席者作雷声,左隣作蜂声,右隣作蠢蠢状。”词语解释:知音 拼音:zhī yīn
(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 汉 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僖宗皇帝 ,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2).《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词语解释:织路 拼音:zhī lù
见“ 织络 ”。
词语解释:织络 拼音:zhī luò
(1).亦作“ 织路 ”。谓奔走往来,犹如穿梭织布。《后汉书·张衡传》:“庸织络於四裔兮,斯与彼其何瘳?” 李贤 注:“织络,犹经纬往来也。”《文选·张衡〈思玄赋〉》作“织路”, 李善 注:“谓涉路东西有似於织也。” 唐 权德舆 《奉和张仆射〈朝天行〉》:“日日披诚奉昌运,王人织路传清问。”
(2).指操织事之宫女。《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自昔先帝时,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词语解释:中孚 拼音:zhōng fú
(1).卦名。卦形为兑下巽上。《易·中孚》:“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孔颖达 疏:“信发於中,谓之中孚。”后因以“中孚”指诚信。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发石首城》诗:“遂抱中孚爻,犹劳贝锦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徵召防伪,事资中孚。”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七:“自保中孚信,终为既济身。”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二:“故驭夷得其情,可使鴞音化泮林,中孚格蛮貊。”
(2).《中孚》卦象泽上有风,谓风行泽上,无所不周。故又以指恩泽普施。《宋书·何承天传》:“夫明德慎罚, 文王 所以恤下;议狱缓死,中孚所以垂化。” 南朝 陈 徐陵 《同汪詹事登城南楼》诗:“元良属上德,率土被中孚。”词语解释:中州 拼音:zhōng zhōu
(1).古 豫州 (今 河南省 一带)地处九州之中,称为 中州 。 汉 王充 《论衡·对作》:“ 建初 孟年, 中州 颇歉, 潁川 汝南 民流四散。” 晋 桓温 《平洛表》:“今 中州 既平,宜时绥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
(2).指中原地区。《三国志·吴志·全琮传》:“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 琮 者以百数。” 宋 王安石 《黄河》诗:“派出 昆仑 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是时 交州 为东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异教异俗,思想较中州能自由开发。”
(3).归属中土的州郡。 唐 陈子昂 《谏雅州讨生羌书》:“ 张仪 躡踵乘便,纵兵大破之。 蜀侯 诛, 賨邑 灭,至今 蜀 为中州。”
(4).中等州郡。《新唐书·选举志上》:“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通志·地理一》:“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不满为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