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莘野 拼音:shēn yě
《孟子·万章上》:“ 伊尹 耕於 有莘 之野。” 赵岐 注:“ 有莘 ,国名。 伊尹 初隐之时,耕於 有莘 之国。”后以“莘野”指隐居之所。 五代 齐己 《赠白处士》诗:“ 莘 野居何定,浮生知是谁。” 宋 曾巩 《寄致仕欧阳少师》:“耕稼归 莘 野,畋渔返 渭 滨。” 清 方文 《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 莘 野释耕耒, 磻溪 挥钓竿。”词语解释:胁肩 拼音:xié jiān
耸起肩膀,故示敬畏。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寧洁身以守滞,耻胁肩以苟合。”《北史·任城王云传》:“ 紇 胁肩而出。”《旧唐书·高宗纪下》:“忠良自是胁肩,姦佞於焉得志。”《新唐书·武平一传》:“胁肩邸第之中,噤颐媪宦之侧。”参见“ 胁肩諂笑 ”。
词语解释:胁肩谄笑 拼音:xié jiān chǎn xiào
耸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极端谄媚的样子。《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諂笑,病于夏畦。” 赵岐 注:“胁肩,竦体也。” 焦循 正义:“胁肩者,故为竦敬之状也;諂笑者,强为媚悦之颜也。”《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 赵礪 ,险陂之人也,胁肩諂笑,黷货无厌。”《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又有小人辈胁肩諂笑,掇臀捧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红姑娘》:“奈何世间以七尺之躯,胁肩諂笑,干求於人,恬不为怪。” 邹韬奋 《硬吞香蕉皮》:“他所能接近的全是胁肩谄笑的奸佞小人,所最不容的是强谏力争的正人君子。”亦省作“ 胁諂 ”。 清 魏源 《孟子小记》:“其垂涎胁諂之意形诸词色。”词语解释:援手 拼音:yuán shǒu
(1).伸手拉人一把以解救其困厄。语出《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宋 苏轼 《洗玉池铭》:“援手之劳,终睨莫拾。”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父陷寃狱,得公一语可活。公肯援手,当不惜此身。”
(2).泛指援助。《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不遇援手,焉復其所。” 李大钊 《青春》:“何待他人之援手,始以遂其生者。”词语解释:缘木求鱼 拼音:yuán mù qiú yú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爬上树去捉鱼,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劳而无所得。《后汉书·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採珠。” 前蜀 贯休 《行路难》诗:“负薪为罏復为火,缘木求鱼应且止。”《封神演义》第三三回:“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缘木求鱼。” 王西彦 《乡下朋友》:“他提出许多理论上的论证,说明如果忽略了这一起点,那么其他一切就都成为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的空想。”《后汉书·周举传》:“陛下所行,但务其华,不循其实,犹缘木希鱼,却行求前。”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引 唐 罗隐 诗:“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缘木更难求。”词语解释:知丘 拼音:zhī qiū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 名 丘 ,作《春秋》,后世遂以“知丘”为对作者及其作品深为理解的典故。 唐 白居易 《哭刘尚书梦得》诗之一:“杯酒英雄君与 操 ,文章微婉我知 丘 。” 宋 徐鉉 《和张先辈见寄》之二:“两首新诗千里道,感君情分独知 丘 。”词语解释:作俑 拼音:zuò yǒng
《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 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偶象,后因称创始、首开先例为“作俑”。多用于贬义。 宋 苏轼 《上文侍中论榷盐书》:“且祸莫大於作始,作俑之渐,至於用人。” 清 高其倬 《古北口》诗:“作俑 赵 与 秦 ,流弊及 明 末。” 鲁迅 《而已集·扣丝杂感》:“我记得书籍不切边,我也是作俑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