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金神 拼音:jīn shén
西方之神;秋之神。《山海经·海外西经》“西方 蓐收 ,左耳有蛇,乘两龙” 晋 郭璞 注:“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鉞。” 唐 韩愈 《丰陵行》:“是时新秋七月初,金神按节炎气除。” 明 杨慎 《雁来红赋》:“承景火旻之下,委质金神之乡。”词语解释:鸠形 拼音:jiū xíng
《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续汉书·礼仪志》:“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长九尺,端以鳩为饰。鳩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后以“鳩形”指年老者所用的手杖。 唐 李频 《赋得长城斑竹杖》诗:“莫作鳩形并,空将鹤髮期。”参见“ 鳩杖 ”。
词语解释:鸠杖 拼音:jiū zhàng
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俗説 高祖 与 项羽 战,败于 京 索 ,遁藂薄中, 羽 追求之,时鳩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得脱。后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鳩杖以赐老者。”《新唐书·玄宗纪》:“丁酉,宴京师侍老于 含元殿 庭,赐九十以上几、杖,八十以上鳩杖。”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千叟宴》:“ 乾隆 乙巳, 纯皇帝 以五十年开千叟宴於 乾清宫 ,预宴者凡三千九百餘人,各赐鳩杖。”词语解释:鸠杖 拼音:jiū zhàng
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俗説 高祖 与 项羽 战,败于 京 索 ,遁藂薄中, 羽 追求之,时鳩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得脱。后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鳩杖以赐老者。”《新唐书·玄宗纪》:“丁酉,宴京师侍老于 含元殿 庭,赐九十以上几、杖,八十以上鳩杖。”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千叟宴》:“ 乾隆 乙巳, 纯皇帝 以五十年开千叟宴於 乾清宫 ,预宴者凡三千九百餘人,各赐鳩杖。”词语解释:昆仑竹 拼音:kūn lún zhú
昆仑山 所产之竹。相传 黄帝 取之以制律管。见《汉书·律历志上》。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弦。”亦省称“ 崑竹 ”。 北齐 刘昼 《刘子·崇学》:“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 崑 竹未断,则凤音不彰。”崑,一本作“ 崐 ”。词语解释:良乐 拼音:liáng lè
春秋 时 晋 王良 和 秦 伯乐 的并称。 王良 善御马, 伯乐 善相马。 汉 班固 《答宾戏》:“ 良 乐 軼能於相驭, 乌获 抗力於千钧。” 唐 贾岛 《寄令狐綯相公》诗:“ 良 乐 知騏驥, 张 雷 验鏌鋣。” 明 张居正 《应制题画马》诗之一:“ 良 乐 一顾价千金,争似君王宝爱深。”词语解释:伶伦 拼音:líng lún
(1).传说为 黄帝 时的乐官。古以为乐律的创始者。《吕氏春秋·古乐》:“昔 黄帝 令 伶伦 作为律。”《汉书·古今人表》作“ 泠沦氏 ”,又《律历志上》作“ 泠纶 ”。 清 陈梦雷 《题友人墨竹》诗:“ 伶伦 已往 嶰谷 空,对此令人空嘆息。”
(2).乐人或戏曲演员的代称。 唐 沉既济 《任氏传》:“某, 秦 人也,生长 秦城 ,家本伶伦。”《旧唐书·德宗纪论》:“解鹰犬而放伶伦,止榷酤而絶贡奉。”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二折:“因此处有个伶伦,姓 许 名 坚 ,乐名 蓝采和 。”词语解释:鸾辂 拼音:luán lù
天子王侯所乘之车。《吕氏春秋·孟春纪》:“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鸞輅,驾苍龙。” 高诱 注:“輅,车也。鸞鸟在衡,和在軾,鸣相应和。后世不能復致,铸铜为之,饰以金,谓之鸞輅也。”《梁书·长沙嗣王业传》:“ 天监 元年,追崇丞相,封 长沙郡王 ,諡 宣武 ,给九旒、鸞輅、輼輬车。” 清 纳兰性德 《忆江南》词:“ 江 南忆,鸞輅此经过。”词语解释:孟贲 拼音:mèng bēn
战国 时勇士。《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夫子过 孟賁 远矣。” 孙奭 疏引《帝王世说》:“ 秦武王 好多力之人, 齐 孟賁 之徒并归焉。 孟賁 生拔牛角,是谓之勇士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虽 賁 育 之勇不及陛下” 司马贞 索隐引《尸子》:“ 孟賁 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多力何必 孟賁 、 乌获 ;逸容岂唯 郑旦 、 毛嬙 。” 唐 罗隐 《芳树》诗:“若使威可以制,力可以止,则 秦王 不肯歛手下 沙丘 , 孟賁 不合低头入 蒿里 。” 明 何景明 《赠向先生序》:“ 孟賁 之力,罢於累试; 由基 之巧,废於百发。” 宁调元 《壬子感事》诗之一:“六朝金粉推 红玉 ,七郡良家尽 孟賁 。”词语解释:拾尘 拼音:shí chén
传说 孔子 困于 陈 蔡 之间,七日不得食。后得米,由 颜回 、 仲由 二人在一间破屋里烧饭。 颜回 见一块烟灰落到饭里,感到被弄污的饭弃之可惜,就取来吃了。 子贡 从远处望见,以为他偷食,告诉了 孔子 。 孔子 说 颜回 不会做这种事。后来问明情况, 孔子 说:我也会这样做的。见《孔子家语·颜回》。《吕氏春秋·任教》亦载此事,稍异:谓 孔子 亲见而怀疑,后查明情况,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后以“拾尘”喻因误会而致疑。 晋 陆机 《君子行》:“掇蜂灭天道,拾尘惑 孔颜 。” 唐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拾尘掇蜂,疑圣猜贤。”《旧唐书·韦处厚传》:“盖 曾参 有投杼之疑,先师有拾尘之戒。”亦作“ 拾煤 ”。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於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閒,於拾煤而知圣贤之可疑。” 明 陈子龙 《复张郡侯书》:“谁兴拾煤之谤,徒受唾天之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