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太昊 拼音:tài hào
即 伏羲氏 。昊,通“ 皥 ”。《汉书·古今人表》:“ 太昊帝 宓羲氏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太昊 ,有天下号也。作罔罟田渔以备牺牲,故曰 宓羲氏 。”参见“ 太皥 ”。
词语解释:太皞 拼音:tài hào
亦作“ 太皞 ”。亦作“ 太曎 ”。
(1).传说中的古帝名,即 伏羲氏 。《荀子·正论》:“自 太皞 、 燧人 莫不有也。” 杨倞 注:“ 太皞 , 伏羲 也。 燧人 , 太皞 前帝王。” 汉 王符 《潜夫论·五德志》:“或皇冯依,或继体育。 太曎 以前尚矣!” 汪继培 笺:“‘曎’与‘皥’同。隶书从‘皋’之字多作‘睪’。” 唐 司马贞 补《史记·三皇本纪》:“ 太皥庖 牺氏 , 风 姓,代 燧人氏 继天而王。” 罗惇曧 《文学源流》:“况 仓頡 以前,文字未立, 太皞 之世,未见椎轮。”
(2). 秦 汉 阴阳家以五帝配四时五方,认为 太皞 以木德王天下,故配东方,为司春之神。《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帝 太皥 。”《吕氏春秋·孟春》:“﹝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帝 太皥 。” 高诱 注:“ 太皥 , 伏羲氏 ,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於东方,为木德之帝。”《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 太皥 ,其佐 句茫 ,执规而治春。” 前蜀 韦庄 《放榜日作》诗:“ 邹阳 暖艷催花发, 太皞 春光簇马归。”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太皞 司春,春工着意,和气生 暘谷 。”
(3).天空。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聚义》:“剑锋辉太皥,旗焰拂蚩尤。”词语解释:投醪 拼音:tóu láo
《吕氏春秋·顺民》:“ 越王 苦 会稽 之耻……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后因以“投醪”指与军民同甘苦。《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唐 李德裕 《刘公神道碑铭》:“士怀挟纊之恩,人感投醪之醉。” 唐 唐顺之 《牌》:“本司於钱粮毫髮原不经手,理合转发……作军前给赏支销,则军士皆荷诸上司投醪之惠。”词语解释:腥膻 拼音:xīng shān
亦作“ 腥羶 ”。亦作“ 腥羴 ”。
(1).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南朝 梁 沉约 《需雅》诗之三:“终朝采之不盈掬,用拂腥羶和九穀。”《西游记》第七二回:“那长老闻了一闻,见那腥膻,不敢开口。” 清 唐孙华 《憎蝇》诗:“但知逐腥羶,偏能变黑白。” 郭沫若 《恢复·血的幻影》:“绵绵的春雨,你洗不尽这大地的腥膻。”
(2).指肉食。《梁书·文学传下·刘杳》:“ 天监 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羶,持斋蔬食。” 唐 徐夤 《溪隐》诗:“絶却腥羶胜服药,断除杯酒合延年。” 清 方文 《赠于息庵先生》诗之一:“垂老岂能忘战伐,长斋不忍近腥羶。”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饮食为例》:“ 欧 美 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膻,亦相习成风。”
(3).旧指入侵的外敌。《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 唐 郑处诲 《刘瑑碑》:“ 天寳 末, 犬戎 乘我多难,无力御姦,遂纵腥羶,不远京邑。” 明 姚茂良 《精忠记·应诏》:“率百万之师,决千里之胜,扫荡腥羶,殄灭无遗,庶可以雪国家之耻。” 清 谭嗣同 《治言》:“吾 中国 帝王之土,岂容溷以腥羴!” 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三场:“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难返,何日里,雪国耻,扫荡腥膻?”词语解释:掩耳盗铃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同“ 掩耳盗鐘 ”。 宋 朱熹 《答江德功书》:“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 清 李渔 《玉搔头·媲美》:“寡人为寻 刘倩倩 ,借名讨贼而来,只説掩耳盗铃,假意要与真情互见。”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闭上了眼睛,不要知道世界上的龌龊,觉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岂非掩耳盗铃?”词语解释:磔攘 拼音:zhé rǎng
见“ 磔禳 ”。
词语解释:磔禳 拼音:zhé ráng
亦作“ 磔攘 ”。 谓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吕氏春秋·季春》:“国人儺,九门磔禳,以毕春气。” 高诱 注:“命国人儺,索宫中区隅幽闇之处,击鼓大呼,驱逐不祥,如今之正岁逐除是也。九门,三方九门也。嫌非王气所在,故磔犬羊以禳木气尽之,故曰以毕春气也。” 宋 苏轼 《贺正启》:“伏以苇桃在户,磔禳以饯餘寒。” 清 龚自珍 《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抚阳湖吴公文》:“方下车而矢磔攘兮,三岁挞而垂效。”词语解释:知音 拼音:zhī yīn
(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 汉 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僖宗皇帝 ,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2).《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词语解释:逐臭 拼音:zhú chòu
(1).谓喜爱臭味。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太守》:“况趋炎附势者,如蝇之逐臭,蚁之慕羴,不堪屈指,詎止此两端而已。”
(2).比喻嗜好怪僻。 清 钱谦益 《制科二·策三》:“其自为谋也,望尘逐臭,盛饰自媒,而无怀褐善藏之意。” 清 吴伟业 《鯗鹤》诗:“云霄岂有酺糟计,饮啄寧关逐臭餘。”参见“ 逐臭之夫 ”。
词语解释:逐臭之夫 拼音:zhú chòu zhī fū
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説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茝蓀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二:“滨江人家得鱼,留数日,俟稍败方烹。或谓何不击鲜,云鲜则必腥。海上有逐臭之夫,於此益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要嚐鼎一臠。”亦省作“ 逐臭夫 ”。 宋 梅尧臣 《异同》诗:“河滨捧土人,海畔逐臭夫。” 清 赵翼 《消闲》诗:“眼前惜少嚶鸣友,海上由他逐臭夫。”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得毋逐臭夫,习染求容悦。”词语解释:祝融 拼音:zhù róng
(1).神名。 帝喾 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 祝融 。亦以为火或火灾的代称。《国语·郑语》:“夫 黎 为 高辛氏 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吕氏春秋·孟夏》:“其神 祝融 。” 高诱 注:“ 祝融 , 顓頊氏 后, 老童 之子, 吴回 也,为 高辛氏 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唐 张说 《蒲津桥赞》:“ 飞廉 煽炭, 祝融 理炉。” 清 赵翼 《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诗:“趋观乃知此楼燬,刹竿突兀招 祝融 。”
(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管子·五行》:“得 奢龙 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汉书·扬雄传上》:“丽 鉤芒 与驂 蓐收 兮,服 玄冥 及 祝融 。” 颜师古 注:“ 祝融 ,南方神。”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 祝融 。”
(3).传说中的古帝。 汉 王符 《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 伏羲 、 神农 为二皇,其一者或曰 燧人 ,或曰 祝融 ,或曰 女媧 ,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4).峰名。 衡山 的最高峰。据《路史》云, 祝融 葬 衡山 之阳,是以名之。 唐 韩愈 《谒衡岳庙》诗:“ 紫盖 连延接 天柱 , 石廩 腾掷堆 祝融 。” 宋 杨万里 《送刘子思往衡阳》诗:“ 洞庭 昨夜起霜风,翩然欲登 石廩 与 祝融 。”词语解释:子期 拼音:zǐ qī
即 锺子期 。 春秋 时 楚 人,精于音律,与 伯牙 友善。 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流水, 子期 听而知之。 子期 死, 伯牙 绝弦破琴,终身不复鼓琴。见《吕氏春秋·本味》。 唐 李峤 《琴》诗:“ 子期 如可听,山水响餘哀。” 唐 李山甫 《赠弹琴李处士》诗:“三尺焦桐七条线, 子期 师旷 两沉沉。” 前蜀 韦庄 《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诗:“ 子期 子野 俱不见,乌啼鬼哭空伤悲。”参见“ 伯牙 ”。
词语解释:伯牙 拼音:bó yá
春秋 时精于琴艺的人。传说曾学琴于著名琴师 成连 先生,三年不成。后随 成连 至 东海 蓬莱山 ,闻海水澎湃、林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终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传均为他所作。见 汉 蔡邕 《琴操·水仙操》。《荀子·劝学》:“ 伯牙 鼓琴而六马仰秣。” 杨倞 注:“ 伯牙 ,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钟子期 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钟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终身不復鼓琴,以为世无足復为鼓琴者。” 高诱 注:“ 伯 ,姓; 牙 ,名,或作 雅 。” 唐 钱起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诗:“ 伯牙 道丧来,弦絶无人续。” 明 杨慎 《兰亭令》:“此乃高山流水之操, 伯牙 復生,不能出其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