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丰亨豫大 拼音:fēng hēng yù dà
《易·丰》:“丰亨。王假之。”又《豫》:“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本谓富饶安乐的太平景象。后多指好大喜功,奢侈挥霍。 宋 魏了翁 《代南叔兄上费参政》:“自丰亨豫大之名立也,而财用日耗。” 元 袁桷 《书彭忠毅汝方赠官诰后》:“呜呼,丰亨豫大之説行,驰致 靖康 长驱,中原皆望风迎降。” 明 宋濂 《进〈元史〉表》:“自兹以降,聿号隆平;丰亨豫大之言,鼓倡於 天历 之世。”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理餉之员,皆乾没鉅万,葢承 福康安 、 李侍尧 丰亨豫大之餘习,縻费耗蠹,为从来所未有。”词语解释:孚号 拼音:fú hào
(1).《易·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 孔颖达 疏:“‘孚号有厉’者,号,号令也,行决之法,先须号令。夬,以刚决柔,施之於人,则是用明信之法而宣其号令。”后以指君王的号令或诏命。 宋 曾巩 《侍中制》:“肆朕纘极,寤寐雋良,果得异能,属之大任,用扬孚号,明諭在廷。” 宋 陆游 《谢赦表》:“臣适以守藩,恭闻孚号。虽与民欣戴,如瞻咫尺之天;然受命祷祈,实劳方寸之地。”
(2).呼吁。 清 顾炎武 《与人书》:“此皆上台秉公持正及大人君子孚号壮拯之力。”词语解释:盍朋簪 拼音:hé péng zān
谓朋友聚会。 唐 戴叔伦 《卧病》诗:“沧洲诗社散,无梦盍朋簪。” 宋 王安石 《寄余温卿》诗:“云散风流不自禁,天涯无路盍朋簪。”参见“ 盍簪 ”。
词语解释:盍簪 拼音:hé zān
亦作“ 盍戠 ”。
(1).《易·豫》:“勿疑,朋盍簪。” 王弼 注:“盍,合也;簪,疾也。” 陆德明 释文:“簪, 虞 作戠。戠,丛合也。” 孔颖达 疏:“羣朋合聚而疾来也。”后以指士人聚会。 唐 杜甫 《杜位宅守岁》诗:“盍簪喧櫪马,列炬散林鸦。” 清 赵翼 《题北溪谦斋蓉湖三寿图》诗:“盍簪非一姓,佳话已炙膾。” 章炳麟 《钱唐吊龚魏二生赋》:“歧童角以説经兮,古今不可乎盍戠。”
(2).指朋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诗龛》:“家筑诗龕三间,凡所投赠诗句,皆悬龕中,以誌盍簪之谊。”词语解释:亨会 拼音:hēng huì
嘉会,众美之会。语本《易·乾》:“亨者,嘉之会也。” 孔颖达 疏引 庄氏 曰:“嘉,美也。言天能通畅万物,使物嘉美之会聚,故云嘉之会也。”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六:“宴坐一室,数息寧神,隐忍无为,必逢亨会。”词语解释:虎变 拼音:hǔ biàn
(1).谓虎皮的花纹斑斓多彩。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易·革》:“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孔颖达 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关尹子·三极》:“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鳖行。”《魏书·律历志下》:“伏维陛下,当璧膺符,大横协兆,乘机虎变,抚运龙飞。”
(2).喻非常之人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唐 李白 《梁甫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亦用以喻文章的绮丽变化。 晋 陆机 《文赋》:“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词语解释:虎尾 拼音:hǔ wěi
比喻危险的境地。《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唐 李为 《蔺相如秦庭返璧赋》:“蹈虎尾而若闲,过鲸口而无惕。” 宋 陆游 《小舟》诗:“宦途危虎尾,闲味美熊蹯。”词语解释:涣汗 拼音:huàn hàn
(1).喻帝王的圣旨、号令。《宋书·范泰传》:“是以明詔爰发,已成涣汗,学制既下,远近遵承。” 宋 王安石 《免参政上两府启》:“虽已陈情而恳避,犹疑涣汗之难迴。” 康有为 《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皇上乾纲独揽,号令如雷霆,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片纸涣汗,督抚贯行。”
(2).指发号施令。 清 魏源 《次韵前出塞》之六:“涣汗九万里,荣辱非一彊。” 李大钊 《大哀篇》:“彼等见夫共和国有所谓政党者矣,於是乌合之众,各竪一帜,以涣汗人间。”参见“ 涣汗大号 ”。
(3).犹流布。《文选·刘孝标〈辨命论〉》:“星虹枢电,昭圣德之符;夜哭聚云,鬱兴王之瑞。皆兆发於前期,涣汗於后叶。” 张铣 注:“涣汗,流布之貌。”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莫不巍巍乎,穆穆乎,涣汗於緑篇,氛氲於丹册者矣。” 明 邵璨 《香囊记·褒封》:“天恩涣汗,使者星軺远下朝端。”
(4).光亮鲜丽貌。《西京杂记》卷六:“ 鲁恭王 得文木一枚……制为枕案,文章璀璨,彪炳涣汗。”
词语解释:涣汗大号 拼音:huàn hàn dà hào
(1).谓帝王号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复收。《易·涣》:“九五,涣汗其大号。” 孔颖达 疏:“人遇险阨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阨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阨者也。” 朱熹 本义:“九五巽体,有号令之象,汗谓如汗之出而不反也。”
(2).谓帝王发布号令。 清 钱谦益 《故南京国子监祭酒石门许公合葬墓志铭》:“先帝诛逆表忠,涣汗大号。”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故今欲变法,请皇上统筹全局,商定政体,自百司庶政,用人交外,并草具纲领条目,然后涣汗大号,乃与施行。”词语解释:嘉遁 拼音:jiā dùn
亦作“ 嘉遁 ”。 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易·遯》:“嘉遯贞吉,以正志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在乾之姤,匿景藏光,嘉遁养浩,韜韞儒墨,潜化傍流,畅于殊俗。” 宋 范仲淹 《祭吕相公文》:“辞去台衡,命登公衮,以养高年,如处嘉遁。” 明 许潮 《武陵春》:“盖世有肥遯,有嘉遯,有吏遯,若吾辈又所谓玄遯者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七章:“是以士大夫跼迹全生,见几远害。或厉操幽栖,高情避世,是曰嘉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