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池中物 拼音:chí zhōng wù
比喻蛰居无为的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刘备 以梟雄之姿,而有 关羽 、 张飞 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唐 杜甫 《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吾子得神仙,本是池中物。” 金 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四:“蛟龙岂是池中物,蟣蝨空悲地上臣。” 陈衍 《辽诗纪事·张元》:“ 张 有雪诗, 吴 诗独不传。观此数联,可想见其非池中物也。”词语解释:赤壁 拼音:chì bì
(1).山名。指 汉献帝 建安 十三年(公元208年) 孙权 与 刘备 联军大破 曹操 军队处。在今 湖北 武昌 西 赤矶山 ,与 汉阳 南 纱帽山 隔 江 相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江水 左逕 百人山 (今 纱帽山 )南,右逕 赤壁山 北,昔 周瑜 与 黄盖 诈 魏武 大军处所也。”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 武昌 赤壁 弔 周郎 , 寒溪 西山 寻漫浪。”一说,谓 湖北 蒲圻 西之 赤壁山 。 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鄂州》:“ 赤壁山 在县( 蒲圻县 )西一百二十里,北临 大江 ,其北岸即 乌林 ,与 赤壁 相对。即 周瑜 用 黄盖 计,焚 曹公 舟船败走处。故 诸葛亮 论 曹公 危於 乌林 是也。”
(2).即 赤鼻矶 。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辰时,过 赤壁 ,洎 黄州 临皋亭 下。 赤壁 ,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巖之境, 东坡 词赋微夸焉。”参见“ 赤鼻磯 ”。
词语解释:赤鼻矶 拼音:chì bí jī
古地名。在今 湖北省 黄州市 城西北 江 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也称 赤壁 。 宋 薛季宣 《晚渡东坡》诗:“ 赤鼻磯 头横曙烟, 吴王城 下浪连天。”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二·黄州府》:“ 赤鼻山 在府城西北 汉川门 外,屹立 江 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 赤鼻磯 ,今亦名 赤壁山 , 苏軾 以为 周瑜 败 曹公 处,非也。”亦作“ 赤壁磯 ”。 元 宋方壶 《梧叶儿·怀古》曲:“ 黄州 地, 赤壁磯 ,衰草接天涯。 周公瑾 、 曹孟德 ,果何为?都打入渔樵话里。”词语解释:唇齿 拼音:chún chǐ
(1).比喻互相依存而有共同利益的双方。 唐 高适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诗:“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三国志平话》卷下:“ 孙亮 对天説誓: 荆州 与 吴 地唇齿之邦,世不相顾。” 清 黄遵宪 《哭威海》诗:“ 臺 南北,若唇齿。” 陈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寿祝辞》诗:“ 中 越 相依如唇齿,后方前綫互支援。”
(2).议论;说闲话。《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惹的人动的唇齿。”《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我﹞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唇齿。”
脣齿:1.唇与齿。 晋 陆机 《文赋》:“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齿。”《晋书·王濬传》:“以累卵之身,处雷霆之衝;茧栗之质,当豺狼之路,其见吞噬,岂抗脣齿?”
(2).借喻互相接近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卿更相拔举,迭为脣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晋书·温峤传》:“僕与仁公当如 常山 之蛇,首尾相卫,又脣齿之喻也。”《新唐书·李吉甫传》:“及 元济 擅立, 吉甫 以内地无脣齿援,因时可取,不当用 河朔 故事,与帝意合。”《明史·四川土司传一·乌蒙》:“ 乌蒙 、 乌撒 、 东川 诸土官,故与 芒部 为脣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勇略》:“坝为 川江 上流,与 昭化 脣齿,俗号 铁门槛 。”参见“ 脣齿相依 ”、“ 脣亡齿寒 ”。
(3).比喻尖刻、讽刺的言词。《太平广记》卷四四四引 唐 张读 《宣室志·陈岩》:“ 刘君 无行,又娶一 卢氏 者, 濮上 人,性极悍戾,每以脣齿相及,妾不胜其愤,故遁而至此。”
(4).谓议论。《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脣齿。”词语解释:唇亡齿寒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唇缺则齿露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 清 孙枝蔚 《〈甲申述忧〉序》:“何况 关中 陷没,海内动摇,匪独唇亡齿寒,螫手断腕而已。”
脣亡齒寒:嘴唇失去,牙齿即要寒冷。比喻互为依存,利害相关。《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脣,一本作“ 唇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赵 之於 齐 楚 ,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 赵 ,明日患及 齐 楚 。”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边境者,中国之脣齿,脣亡则齿寒,其理然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六年》:“ 蒙古 灭国四十,以及 西夏 , 夏 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 宋 。脣亡齿寒,自然之理。”亦作“ 脣竭齿寒 ”、“ 脣揭齿寒 ”。《庄子·胠箧》:“脣竭则齿寒。”《吕氏春秋·权勋》:“先人有言曰:‘脣竭而齿寒。’” 高诱 注:“竭,亡也。”《淮南子·说林训》:“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脣竭而齿寒。”《战国策·韩策二》:“臣闻之,脣揭者其齿寒。” 鲍彪 注:“揭,犹反也。”按,此谓反举其唇以向上。词语解释:大被 拼音:dà bèi
(1).《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孟仁卒”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 孟宗 ﹞少从 南阳 李肃 学。其母为厚褥大被,或问其故,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后用为招贤接友之典实。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黄钟十一月》:“命长袂而留客,施大被以招贤。” 清 陈维崧 《念奴娇·重过广陵宿西樵寓中》词:“少顷客去余留, 王公 呼我,大被从君宿。”
(2). 后汉 姜肱 性友爱,与弟 仲海 、 季江 俱以孝著称。弟兄三人为慰母心,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后世遂以“大被”比喻弟兄友爱。词语解释:辅车 拼音:fǔ chē
颊辅与牙床。一说车夹木与车舆。比喻事物互为依存的利害关系。《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与丞相 陆逊 书曰:‘ 杨敬叔 传述清论,以为方今人物彫尽,守德业者不能復几,宜相左右,更为辅车,上熙国事,下相珍惜。’”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垂光九野,腾响四避,辅车鼎足,槃石虎牙,世匹 周 室,基永 汉 家。”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内严体貌,增堂陛之峻;外絶缔交,去辅车之势。” 章炳麟 《印度中兴之望》:“呜呼!东方文明之国,犖犖大者,独吾与 印度 耳。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也,则若辅车,不相互抱持而起,终无以屏蔽 亚洲 。”词语解释:广被 拼音:guǎng bèi
遍及。 汉 张衡 《东京赋》:“惠风广被,泽洎幽荒。”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盖以文德广被,腹心有助焉。”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二章:“文明之器,无有僻壤絶域,莫不广被矣。”词语解释:蛟龙得云雨 拼音:jiāo lóng de yún yǔ
比喻英雄有所凭依能够施展抱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刘备 以梟雄之姿,而有 关羽 、 张飞 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晋武 用 李憙 之説,以 元海 平 凉州 。 孔珣 曰:‘ 元海 若能平 凉州 ,斩 树机能 ,恐 凉州 方有难尔。蛟龙得云雨,非復池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