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帝所 拼音:dì suǒ
天帝或天子居住的地方。《史记·赵世家》:“ 简子 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於钧天。’” 南朝 梁 沉约 《三朝雅乐歌·寅雅》:“礼莫违,乐具举;延藩辟,朝帝所。”《新唐书·裴矩传》:“蛮夷嗟咨,谓中国为‘仙宸帝所’。” 宋 苏辙 《司马公挽词》:“封章留帝所,德泽在人心。” 宋 李清照 《渔家傲》词:“彷彿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语解释:电绕 拼音:diàn rào
见“ 电绕枢光 ”。
词语解释:电绕枢光 拼音:diàn rào shū guāng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唐 张守节 正义:“母曰 附宝 ,之 祁 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 黄帝 於 寿丘 。”后因以“电绕枢光”为诞育圣人之典。《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沉约 《光宅寺刹下铭》:“ 寿丘 靉靉,电绕枢光。 周 原膴膴,五纬入房。”亦省作“ 电绕 ”。 宋 陆游 《瑞庆节贺表》:“虹流电绕,适当圣作之辰;鰲抃嵩呼,共效寿祺之祝。”词语解释:电绕璇枢 拼音:diàn rào xuán shū
同“ 电绕枢光 ”。 宋 陈亮 《点绛唇·圣节》词:“电绕璇枢,此时昌运生真主。庆联簪组,喜气生绵宇。”词语解释:雕龙 拼音:diāo lóng
(1).雕镂龙纹。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语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騶衍 之术迂大而閎辩, 奭 也文具难施; 淳于髡 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 齐 人颂曰:‘谈天 衍 ,雕龙 奭 ,炙轂过 髡 。’” 裴駰 集解引 刘向 《别录》:“ 騶奭 脩 衍 之文,饰若雕鏤龙文,故曰‘雕龙’。”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 宋 陆游 《舟行过梅市》诗:“老来无復雕龙思,遇兴新诗取次成。” 明 杨珽 《龙膏记·传情》:“你才擅雕龙,文成倚马。”
(2).指经过精雕细琢,文辞优美。 唐 黄滔 《汉宫人诵〈洞箫赋〉赋》:“如鷰人人,却以词锋而励吻;雕龙字字,爰於禁署而飞声。”
(3).指龙形花纹。 唐 李白 《怨歌行》:“鷫鷞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王琦 注:“ 萧士贇 曰:‘雕龙,谓舞衣上雕画龙文也。’” 唐 鲍溶 《赠李黯将军》诗:“ 细柳 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巖云入角雕龙爽,寒日摇旗画兽豪。”
彫龍:雕镂龙文。喻文辞博大恢弘,不同凡响。《北史·李纬传》:“ 梁 谢藺 来聘, 纬 劳之。 藺 问 安平 诸 崔 , 纬 曰:‘ 子玉 以还,彫龙絶矣。’”《北史·薛辩薛寘薛憕传论》:“ 寘 憕 并学称该博,文擅彫龙,或挥翰凤池,或者书麟阁,咸居禄位,各逞琳琅。”参见“ 雕龙 ”。 词语解释:钓名 拼音:diào míng
作伪以求虚名。《管子·法法》:“钓名之士,无贤士焉。”《汉书·公孙弘传》:“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 颜师古 注:“钓,取也。言若钓鱼之谓也。” 唐 张志和 《渔父》词之八:“兰棹快,草衣轻,只钓鱸鱼不钓名。”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夫隐者固非钓鱼而钓名耳,老夫何与焉!”词语解释:鼎沸 拼音:dǐng fèi
(1).水涌流翻腾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汩濦漂疾。” 吕向 注:“‘漂疾’已上皆水之深盛相激涌沸奔流之皃。”《文选·曹植〈七启〉》:“於是盛以翠樽,酌以彫觴,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李善 注引《释名》:“酒有汎齐,浮蚁在上,汎汎然。” 宋 杨万里 《浮石清晓放船遇雨》诗:“秋江得雨茶鼎沸,怒点打篷荷叶鸣。”
(2).比喻形势纷扰动乱。《汉书·霍光传》:“今羣下鼎沸,社稷将倾。”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及 安禄山 之乱,华夏鼎沸。” 李兆麟 《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举国鼎沸兮,全民总抗战。”
(3).形容喧闹、嘈杂。《文选·左思〈蜀都赋〉》:“諠譁鼎沸,则哤聒宇宙。” 李周翰 注:“諠譁之声,如鼎之沸乱聒於天地也。” 宋 范成大 《题张晞颜两花图·繁杏》诗:“若为报答春无赖,付与笙歌鼎沸中。”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幸亏 马慕韩 走到话筒前面,宣布大会开始。鼎沸的人声逐渐低沉下来。”词语解释:鼎足 拼音:dǐng zú
(1).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参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操 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 吴 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他这一败,关系大局,迅速动摇了鼎足的平衡,使 蜀汉 一蹶不振。”
(2).引申为匹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王弇州文》:“后之论次 明 文者,不得不推为一大家。若 沧溟 孤峭,乃 孙樵 、 刘蜕 一流, 南溟 副墨大函,文涉应付,未足称鼎足焉。”
(3).指三公之位。 汉 张衡 《南都赋》:“ 周 召 之儔,据鼎足焉,以庀王职。”《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清 吴伟业 《赠王鉴明五十》诗:“后皆保耆颐,或乃致鼎足。”
(4).比喻处于重要的地位。《汉书·彭宣传》:“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后汉书·刘恺传》:“臣闻三公上则台阶,下象山岳,股肱元首,鼎足居职,协和阴阳,调训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遭烈风不迷,遇迅雨不惑,位莫重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唐 则诗人济济,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 三代 后之三代也。”
(5).犹鼎元。 唐 刘得仁 《送高湘及第后东归觐叔》诗:“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词语解释:东郭履 拼音:dōng guō lǚ
《史记·滑稽列传》:“ 东郭先生 久待詔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后因以“东郭履”形容处境窘迫。 唐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诗:“自笑 东郭 履,侧惭狐白温。” 宋 司马光 《咏寒士》:“笑谈 东郭 履,歌诵 买臣 樵。”词语解释:东郭先生 拼音:dōng guō xiān shēng
小说《中山狼传》中的人物。其因救助被人追逐的中山狼,反而几乎被狼所害。后常用以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参阅 明 马中锡 《中山狼传》。词语解释:广乐 拼音:guǎng yuè
(1).阐发音乐的义蕴。《礼记·乐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 孔颖达 疏:“宽广乐之义理,以成就其政教之事也。”
(2).盛大之乐。多指仙乐。《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乃奏广乐。”《史记·赵世家》:“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引 清 王文治 《在西湖寄都中同年》诗:“梦裡似曾闻广乐,归来但觉任樵风。”
(3).称美雅乐。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真伪颠倒,玉石混淆,同广乐於桑间,钧龙章於卉服,悠悠皆然,可叹可慨者也。”词语解释:钧天 拼音:jūn tiān
(1).天的中央。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住的地方。《吕氏春秋·有始》:“中央曰钧天。” 高诱 注:“钧,平也。为四方主,故曰钧天。” 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记》:“钧天无人帝悲伤,謳吟下招遣 巫阳 。” 章炳麟 《吊伊藤博文赋》:“叚金版以制人兮,媚上帝於钧天。”
(2).引申为帝王。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岁费金钱亿万计,以储钧天之选。”
(3).“钧天广乐”的略语。指天上的音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钧天九奏,既其上帝。” 元 傅若金 《次韵元日朝贺》:“小儒未得随冠冕,遥听钧天隔綵霞。”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未睹‘钧天’之美,则‘北里’为工。”词语解释:钧天广乐 拼音:jūn tiān guǎng yuè
《史记·赵世家》:“ 赵简子 疾,五日不知人……居二日半, 简子 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於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 三代 之乐,其声动人心。’”后因以“钧天广乐”指天上的音乐,仙乐。 汉 张衡 《西京赋》:“昔者大帝説 秦繆公 而覲之,饗以钧天广乐。”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女童致语》:“妾闻钧天广乐,空传帝所之游。” 清 蒋士铨 《临川梦·了梦》:“惟有 秦穆公 他最便宜,听了钧天广乐。”亦省作“ 钧天乐 ”、“ 钧乐 ”。 唐 杜宝 《水饰》:“ 穆天子 奏钧天乐於 元池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调出 广寒 ,声同钧乐。” 清 魏源 《天台纪游》诗之一:“梦闻钧天乐,於彼水晶宅。”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三:“转瞬化作仙女去,晴空为奏钧天乐。”词语解释:钧天乐 拼音:jūn tiān lè
见“ 钧天广乐 ”。
词语解释:钧天广乐 拼音:jūn tiān guǎng yuè
《史记·赵世家》:“ 赵简子 疾,五日不知人……居二日半, 简子 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於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 三代 之乐,其声动人心。’”后因以“钧天广乐”指天上的音乐,仙乐。 汉 张衡 《西京赋》:“昔者大帝説 秦繆公 而覲之,饗以钧天广乐。”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女童致语》:“妾闻钧天广乐,空传帝所之游。” 清 蒋士铨 《临川梦·了梦》:“惟有 秦穆公 他最便宜,听了钧天广乐。”亦省作“ 钧天乐 ”、“ 钧乐 ”。 唐 杜宝 《水饰》:“ 穆天子 奏钧天乐於 元池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调出 广寒 ,声同钧乐。” 清 魏源 《天台纪游》诗之一:“梦闻钧天乐,於彼水晶宅。”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三:“转瞬化作仙女去,晴空为奏钧天乐。”词语解释:钧天梦 拼音:jūn tiān mèng
谓梦闻钧天广乐。 宋 辛弃疾 《八声甘州·寿建康帅胡长文给事》词:“依旧钧天梦,玉殿东头。”词语解释:钧天奏 拼音:jūn tiān zòu
指钧天广乐。 宋 范成大 《白玉楼步虚词》之五:“钧天奏,流韵满空明。” 明 汪廷讷 《驻马听·访陈荩卿于孙楚酒楼有赠》曲:“名湖如待酒人游,新声不减钧天奏。” 明 陈子龙 《嘉靖五子诗·徐子与》:“自聆钧天奏,旷然起遐瞩。”词语解释:三千牍 拼音:sān qiān dú
《史记·滑稽列传》:“ 朔 ( 东方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后用以指向皇帝进呈的长篇奏疏。三千,极言其多。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千之姪》:“闭门试草三千牘,仄席求人少似今。” 金 元好问 《帝城》诗之一:“悠悠未了三千牘,碌碌翻随十九人。”词语解释:绨袍 拼音:tí páo
(1).厚缯制成之袍。《后汉书·郎顗传》:“故 孝文皇帝 綈袍革舃,木器无文。” 宋 陆游 《冬晴》诗:“岁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减綈袍。” 清 钮琇 《觚賸·虎林军营唱和》:“流萤夜度綈袍冷,採蕨朝供麦饭新。”
(2). 战国 时 魏 人 范雎 先事 魏 中大夫 须贾 ,遭其毁谤,笞辱几死。后逃 秦 改名 张禄 ,仕 秦 为相,权势显赫。 魏 闻 秦 将东伐,命 须贾 使 秦 , 范雎 乔装,敝衣往见。 须贾 不知,怜其寒而赠一绨袍。迨后知 雎 即 秦 相 张禄 ,乃惶恐请罪。 雎 以 贾 尚有赠袍念旧之情,终宽释之。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后多用为眷念故旧之典。 唐 白居易 《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宾客不见綈袍惠,黎庶未霑襦袴恩。”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唯君綈袍信,到我雀罗门。” 元 李孝光 《饮濡须守子衡君宅》诗:“赖有使君持玉节,未须故旧问綈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曩试君心耳,幸綈袍之意犹存。”词语解释:天钧 拼音:tiān jūn
亦作“ 天均 ”。
(1).谓天然均平之理。《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成玄英 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均。”《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南朝 宋 谢镇之 《重与顾道士书》:“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两仪,无害天均。”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自然》:“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章炳麟 《四惑论》:“神教衰而归敬于宿命,宿命衰而归敬于天钧。”
(2).指极北之地。
(3).比喻心。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事之成败,犹兵之胜负,固不可以此动我天钧。”
(4).指钧天广乐。神话中的一种天界音乐。 唐 皮日休 《上真观》诗:“天钧鸣响亮,天禄行蹣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