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杯盘狼藉 拼音:bēi pán láng jí
亦作“ 杯盘狼籍 ”。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 宋 苏轼 《前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美娘 ﹞醉眼矇矓,看见房中灯烛辉煌,杯盘狼籍。”词语解释:悲东门 拼音:bēi dōng mén
见“ 忆黄犬 ”。
词语解释:忆黄犬 拼音:yì huáng quǎn
秦 丞相 李斯 受 赵高 陷害,被腰斩于 咸阳 ,临刑时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见《史记·李斯列传》。后用为大臣受陷害被处死的典故。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犹胜忆黄犬,幸得早图之。”亦作“ 悲东门 ”、“ 悲黄犬 ”、“ 念黄犬 ”。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七:“ 李公 悲东门, 苏子 狭 三河 。” 清 顾炎武 《淮东》诗:“踟躇念黄犬,太息呼诸子。” 清 赵翼 《青山庄歌》:“填尸圜土悲黄犬,回首欢场付爽鳩。”词语解释:奔牛 拼音:bēn niú
(1). 战国 时 燕 攻 齐 ,围 即墨 。 齐 将 田单 用牛千馀头,灌脂束苇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 燕 军, 燕 军大溃。见《史记·田单列传》。 三国 魏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攄八阵之列,骋奔牛之权。” 唐 孔绍安 《结客少年场行》:“ 吴 师惊燧象, 燕 将警奔牛。”
(2).地名。在 江苏省 武进县 西。一名 奔牛塘 ,又名 奔牛堰 。传说 茅山 曾出金牛,奔至此,故名。 宋 苏轼 《次韵答贾耘老》:“东来六月井无水,仰看古堰横 奔牛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词语解释:贲育 拼音:bēn yù
战国 时勇士 孟贲 和 夏育 的并称。《韩非子·守道》:“战士出死,而愿为 賁 育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 乌获 ,捷言 庆忌 ,勇期 賁 育 。” 颜师古 注:“ 孟賁 ,古之勇士也,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豺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 夏育 ,亦猛士也。” 唐 元稹 《批刘悟谢上表》:“况以 克融 、 廷凑 之狂脆小贱,比 朱滔 、 田悦 之炽大结连,是犹以孩婴而校 賁 育 也。” 清 黄遵宪 《赤穗四十七义士歌》:“况復五百年来,武门尚武,国多 賁 育 儔。”词语解释:避世金门 拼音:bì shì jīn mén
见“ 避世金马 ”。
词语解释:避世金马 拼音:bì shì jīn mǎ
《史记·滑稽列传》:“﹝ 东方朔 ﹞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於俗,避世 金马门 。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后以“避世金马”、“避世金门”谓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北齐书·文苑传·樊逊》:“人有讥其靖默不能趣时者, 逊 常服 东方朔 之言,陆沉世俗,避世 金马 ,何必深山蒿芦之下,遂借 陆沉公子 为主人,拟《客难》,製《客诲》以自广。” 明 何景明 《李大夫行》:“有方避世 金门 前,君独时时问草《玄》。” 清 沉元沧 《杂咏》之二:“避世 金门 不猒深,华颠短褐岁侵寻。”词语解释:避事 拼音:bì shì
谓逃避职事。《宋书·蔡兴宗传》:“时 义恭 録尚书事,受遗辅政,阿衡幼主,而引身避事,政归近习。” 唐 李端 《长安书事寄卢纶》诗:“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 元 虞集 《陈文靖公谥议》:“此其视无能而求用,避事而取名,以傲忽欺罔一时者,为何如也?” 清 杨潮观 《偷桃捉住东方朔》:“偏你神仙,避世偷闲,避事偷懒。”词语解释:伯夷 拼音:bó yí
(1).相传为 颛顼 之师。《山海经·海内经》:“ 伯夷父 生 西岳 , 西岳 生 先龙 , 先龙 是始生 氐羌 , 氐羌乞 姓。” 郭璞 注:“ 伯夷父 , 顓頊 师,今 氐羌 其苗裔也。”《吕氏春秋·尊师》:“ 帝顓頊 师 伯夷父 。” 陈奇猷 校释:“《汉书·古今人表》作‘ 柏夷亮父 ’, 班固 自注云:‘ 顓頊 师’。案,柏、伯通。 伯夷 其氏…… 亮 其名,‘父’则是男子之美称也。”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隶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汉书》。
(2). 舜 的臣子, 齐太公 的祖先。《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僉曰:‘ 伯夷 。’” 孔 传:“ 伯夷 ,臣名, 姜 姓。”《墨子·尚贤中》:“ 伯夷 降典,哲民维刑。”《文选·张衡〈东京赋〉》:“ 伯夷 起而相仪, 后夔 坐而为工。” 薛综 注:“ 伯夷 , 唐 虞 时明礼仪之官也。”参阅《史记·五帝本纪》。
(3). 商 末 孤竹君 长子。《孟子·公孙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伯夷 也。” 明 徐元 《八义记·公孙赴义》:“我死埋我在 伯夷 首阳山 根底,万古留传作话儿。”详“ 伯夷叔齐 ”。
词语解释:伯夷叔齐 拼音:bó yí shū qí
商 末 孤竹君 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 叔齐 为继承人。 孤竹君 死后, 叔齐 让位给 伯夷 , 伯夷 不受, 叔齐 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 周 国。 周武王 伐 纣 ,二人叩马谏阻。 武王 灭 商 后,他们耻食 周 粟,采薇而食,饿死于 首阳山 。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 伯夷 叔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邢昺 疏引《春秋少阳篇》:“ 伯夷 姓 墨 ,名 允 ,字 公信 。伯,长也;夷,謚。 叔齐 名 智 ,字 公达 , 伯夷 之弟, 齐 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词语解释:采蕨 拼音:cǎi jué
借指隐居不仕的生活。 唐 张九龄 《在郡秋怀》诗之二:“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词语解释:采薇 拼音:cǎi wēi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齐 ,反对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农 、 虞 、 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维 《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见採薇之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诗·小雅》篇名。《〈诗〉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2).《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3).指亡国。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词语解释:狗屠 拼音:gǒu tú
以屠狗为业者。亦泛指从事卑贱职业者。《战国策·韩策二》:“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 汉 王符 《潜夫论·本政》:“ 高祖 所以共取天下者,繒肆狗屠也。” 明 叶宪祖 《易水寒》第一折:“今日无事,不免去寻那狗屠与善击筑的 高渐离 ,同到市中沽饮一回,有何不可!” 刘国钧 《并游侠行》:“一朝时至成勋业,要遣功名到狗屠。”词语解释:孤竹 拼音:gū zhú
(1).独生的竹。《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圜丘奏之。” 郑玄 注:“孤竹,竹特生者。” 贾公彦 疏:“孤竹,竹特生者,谓若 嶧阳 孤桐。” 汉 班固 《东京赋》:“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雷鼓鼝鼝,六变既毕,冠华秉翟,列舞八佾。”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唐 杨炯 《盂兰盆赋》:“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麒麟在郊,凤凰蔽日。”
(2).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嶧阳 孤桐,不能无絃而激哀响; 大夏 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声。” 晋 张协 《七命》之二:“吹孤竹,拊云和,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北周 庾信 《变宫调》之二:“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絃。” 宋 张先 《菩萨蛮》词之一:“佳人学得 平阳 曲,纤纤玉笋横孤竹。一弄入云声,海门江月清。”
(3).古代乐曲名。 北周 庾信 《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奏黄钟而歌大吕,变孤竹而舞《云门》。”《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百官皆以为然,乃行之” 元 胡三省 注:“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
(4). 商 周 时国名。在今 河北省 卢龙县 。《国语·齐语》:“遂北伐 山戎 ,刜 令支 、斩 孤竹 而南归。” 韦昭 注:“二国, 山戎 之与也。 令支 ,今为县,属 辽西 , 孤竹 之城存焉。”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劝进今上笺》:“ 山戎 孤竹 ,束马景从。” 唐 张说 《吊国殇文》:“北伐兮东胡,邈 辽阳 兮 孤竹 。” 明 唐寅 《出塞》诗之一:“摐金出 孤竹 ,飞旗掩二 榆 。”
(5).《庄子·让王》:“昔 周 之兴,有士二人,处於 孤竹 ,曰 伯夷 、 叔齐 。”后遂用“ 孤竹 ”借指 伯夷 、 叔齐 。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孤竹 不以絶粒易 鹿臺 之富, 子廉 不以困匱贸铜山之丰。” 南朝 宋 范晔 《逸民传论》:“ 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 唐 李德裕 《赠右卫将军李安制》:“往者, 产 禄 擅朝, 充躬 交乱,每念王室,殆於阽危,不惮芳兰之焚,竟全 孤竹 之志。”
(6).竹的一种。 宋 赞宁 《笋谱·孤竹笋》:“ 襄阳 薤山 下有孤竹,三年方生一笋。及笋成竹,竹母已死矣。”
(7).复姓。见《通志·氏族二》。词语解释:管鲍 拼音:guǎn bào
春秋 时 管仲 和 鲍叔牙 的并称。两人相知最深。后常用以比喻交谊深厚的朋友。 晋 傅玄 《何当行》:“ 管 鲍 不世出,结交安可为。” 宋 范仲淹 《得李四宗易书》诗:“须期 管 鲍 垂千古,不学 张 陈 负一朝。” 明 许自昌 《水浒记·约婚》:“ 萧 曹 协力同寅, 管 鲍 交情全断。”《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这等一个人,便在宦途世路上遇着了,还不免弄成个避面 尹 邢 ,怎的肯引他作同心 管 鲍 。”词语解释:黄犬叹 拼音:huáng quǎn tàn
李斯 临刑,慨叹不能再牵黄犬出猎。后因以“黄犬叹”为居官得祸之典。 明 高启 《哭临川公》诗:“竟成黄犬叹,莫遂白鸥期。”参见“ 黄犬 ”。
词语解释:黄犬 拼音:huáng quǎn
(1).猎犬。《史记·李斯列传》:“ 二世 二年七月,具 斯 五刑,论腰斩 咸阳 市。 斯 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晋 向秀 《思旧赋》:“昔 李斯 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唐 李白 《襄阳歌》:“ 咸阳 市上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且向那势利塲中弄滑,把英雄来叱咤。到头来燃脐有样,黄犬堪嗟。”
(2).指 晋 陆机 的黄耳犬。 机 有犬曰黄耳,曾为 机 长途传递书信。事见 晋 祖冲之 《述异记》。后遂以“黄犬”为信使的代称。 宋 秦观 《别程公闢给事》诗:“裘敝黑貂霜正急,书传黄犬岁将穷。”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越越的青鸞信杳,黄犬音乖。” 明 单本 《蕉帕记·备聘》:“佳兆托红鸳,好信凭黄犬。”词语解释:火牛 拼音:huǒ niú
(1).双角缚兵刃,尾部束苇灌脂,焚之使冲杀敌军的牛。语本《史记·田单列传》:“﹝ 田单 ﹞乃收城中得千餘牛……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 燕 军, 燕 军夜大惊。” 宋 苏轼 《云龙山观烧得云字》诗:“火牛入 燕 垒,燧象奔 吴 军。”《元史·按竺迩传》:“ 夔 夜驱火牛,突围出奔。”
(2).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以枪揭火牛焚之,战舰既然,贼皆溃走。” 胡三省 注:“火牛,缚草为之,爇以烧敌。”词语解释:火牛阵 拼音:huǒ niú zhèn
用火牛袭击敌军的战术。《七国春秋平话》卷中回目:“ 田单 火牛阵破 燕 兵。”参见“ 火牛 ”。
词语解释:火牛 拼音:huǒ niú
(1).双角缚兵刃,尾部束苇灌脂,焚之使冲杀敌军的牛。语本《史记·田单列传》:“﹝ 田单 ﹞乃收城中得千餘牛……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 燕 军, 燕 军夜大惊。” 宋 苏轼 《云龙山观烧得云字》诗:“火牛入 燕 垒,燧象奔 吴 军。”《元史·按竺迩传》:“ 夔 夜驱火牛,突围出奔。”
(2).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以枪揭火牛焚之,战舰既然,贼皆溃走。” 胡三省 注:“火牛,缚草为之,爇以烧敌。”词语解释:击筑 拼音:jī zhù
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史记·刺客列传》:“至 易水 之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 击筑, 荆軻 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后以“击筑”喻指慷慨悲歌或悲歌送别。 明 张煌言 《愁泊》诗:“往事分明堪击筑,浮生那得数啣杯。” 郁达夫 《金缕曲·寄北京丁巽甫杨金甫仿顾梁汾寄吴季子》词:“记离时,都门击筑, 汉 皋赌酒。”词语解释:即墨牛 拼音:jí mò niú
战国 时, 齐 将 田单 固守 即墨 ,收牛千余,利角彩衣,灌脂束苇于尾。夜燃牛尾,牛惊怒,冲溃 燕 军。见《史记·田单列传》。后用为典实。 唐 温庭筠 《过华清宫二十二韵》:“深巖藏浴凤,鲜隰媚潜虬。不料 邯郸 蝨,俄成 即墨 牛。”《旧唐书·黄巢传》:“不烦 即墨 之牛,若驾 昆阳 之象。”词语解释:金马客 拼音:jīn mǎ kè
指翰林学士。 唐 刘禹锡 《分司东都蒙襄阳李司徒相公书问因以奉寄》诗:“早忝 金马 客,晚为 商洛 翁。”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谢伯初 诗:﹞下国难留 金马 客,新诗传与竹枝娘。”词语解释:金门客 拼音:jīn mén kè
官宦贵客。 明 唐顺之 《同皇甫子循游横山》诗之二:“幸接 金门 客,相攀桂树荣。”词语解释:荆高 拼音:jīng gāo
荆轲 和 高渐离 的并称。后泛指任侠行义的人。 清 钱谦益 《咸子诗序》:“少壮为诸生时,流观经史,每及 椒举 之班荆, 绕朝 之赠策, 荆 高 燕 市之饮泣……輒为引觴击节,曳袖起舞。” 清 陈维崧 《贺新郎·题沙介臣词》词:“索米 长安 非失策,看掀髯,意气雄 河朔 。 荆 高 辈,未萧索。”词语解释:蕨薇 拼音:jué wēi
蕨与薇。均为山菜,每联用之以指代野蔬。《诗·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宋 苏辙 《上清辞》:“玉食有不享兮,会潢污蕨薇之不弃。” 明 何景明 《沅州道中》诗之四:“果熟收梨枣,蔬香煮蕨薇。” 陈樗 《甲寅十一月感事》诗:“薪胆初闻忘 越 耻,蕨薇竟见拜 周 封。”词语解释:吏隐 拼音:lì yǐn
(1).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 唐 宋之问 《蓝田山庄》诗:“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 唐 白居易 《江州司马厅记》:“ 江州 左 匡庐 ,右 江 湖 ,土高气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隐者,捨此官何求焉?” 宋 王禹偁 《游虎丘》诗:“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芗畇公挽联》:“鱣舍怡情,看三径香多,省识人如菊淡;鲤庭侍养,悵六年吏隐,遽闻诗咏莪哀。”
(2).山名。一名 洼尊山 。在 浙江省 缙云县 。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地上》:“ 吏隐山 ,在 縉云 ,县令 李阳冰 退居于此山,创亭室以宴居,因名。其南有 阳冰 凿石为洼尊。”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处州府》:“ 吏隐山 ,县治东北,一名 洼尊山 ,以 唐 县令 李阳冰 名。”词语解释:连牛 拼音:lián niú
旧以斗宿、牛宿连称斗牛,故以“连牛”隐指斗宿。 唐 骆宾王 《久客临海有怀》诗:“练光摇乱马,劒气上连牛。” 陈熙晋 笺注:“劒气,用《晋书·张华传》‘ 吴 有劒气上彻斗牛’事。案: 吴 地斗分野,故曰连牛也。” 唐 骆宾王 《上司列太常伯启》:“登小 鲁 之巖,辨练光於曳马;临大 吴 之国,识宝气於连牛。”词语解释:陆沈 拼音:lù chén
见“ 陆沉 ”。
词语解释:陆沉 拼音:lù chén
(1).陆地无水而沉。比喻隐居。《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郭象 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也。”《史记·滑稽列传》:“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於俗,避世 金马门 。’” 司马贞 索隐引 司马彪 曰:“谓无水而沉也。” 北周 庾信 《幽居值春》诗:“山人久陆沉,幽逕忽春临。” 明 唐寅 《赠南野》诗:“我亦陆沉斯世者,买邻何日许相陪?”
(2).指隐逸之士。 唐 白居易 《送张南简入蜀》诗:“昨日詔书下,求贤访陆沉。”
(3).比喻埋没,不为人知。 唐 王维 《送从弟蕃游淮南》诗:“高义难自隐,明时寧陆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范公石湖》:“ 吴 臺、 越 垒,距门纔十里,而陆沉於荒烟野草者千七百年。” 清 钱谦益 《戊戌中元寓僧舍毒热如坐甑中偶见王孟端画竹漫题二绝》之二:“竹埤梧垣久陆沉,舍人泼墨尚萧森。”
(4).比喻国土沦陷于敌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桓公 入 洛 ,过 淮 泗 ,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 王夷甫 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宋 陈经国 《沁园春》词:“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氊未还?” 清 秋瑾 《感怀》诗:“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
(5).愚昧迂执,不合时宜。 汉 王充 《论衡·谢短》:“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然则儒生,所谓陆沉者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而凡夫浅识,不辩邪正,谓守道者为陆沉,以履径者为知变。”
(6).谓陆地沉入海底。 郭沫若 《星空·吴淞堤上》:“这是世界末日的光景,大陆,陆沉了吗!”《人民文学》1984年第1期:“身后的荒岛已经消失,像是那里发生了陆沉,只剩下一片澄明的海。”词语解释:辟谷 拼音:pì gǔ
(1).谓不食五谷。道教的一种修炼术。辟谷时,仍食药物,并须兼做导引等工夫。《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穀,道引轻身。”《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弘景 善辟穀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七:“偶遇真人,授丹砂,辟穀有年,身轻於羽。”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燃犀》:“辟穀餐霞,生涯一鉢盂,羽化住 蓬壶 。”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三四:“饮酒虽达生,辟穀乃长年。”
(2).泛指不吃饭。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二·粱》﹝集解﹞引 孟詵 曰:“青粱米可辟穀。以纯苦酒浸三日,百蒸百晒,藏之。远行,日一餐之,可度十日;若重餐之,四百九十日不饥也。” 郭沫若 《盲肠炎·不读书好求甚解》:“然而他们之攻击共产主义也,则多因某个共产党人之不惬人意,因而迁怒及其主义,是犹因饭碗之不洁而生辟谷之想。”词语解释:上蔡苍鹰 拼音:shàng cài cāng yīng
秦 李斯 专权,为 赵高 所陷,下狱。伏诛前,顾其子曰:欲牵黄犬、臂苍鹰,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因以“上蔡苍鹰”为典,指不知激流勇退,以致罹祸而悔恨莫及。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三:“ 陆机 雄才岂自保? 李斯 税驾苦不早。 华亭 鹤唳詎可闻? 上蔡 苍鹰何足道!” 王琦 注引《太平御览》曰:“《史记》曰:‘ 李斯 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 上蔡 东门,不可得矣。’考今本《史记·李斯传》中无‘臂苍鹰’字,而 李白 诗中屡用其事,当另有所本。”词语解释:首阳 拼音:shǒu yáng
山名。一称 雷首山 ,相传为 伯夷 、 叔齐 采薇隐居处。《诗·唐风·采苓》:“采苓采苓, 首阳 之巔。” 毛 传:“ 首阳 ,山名也。”《论语·季氏》:“ 伯夷 、 叔齐 ,饿于 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已平 殷 乱,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按, 首阳山 在今何地,旧说不一。《论语》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 首阳山 在 河东 蒲坂 , 华山 之北, 河曲 之中。” 蒲坂 故城,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词语解释:叹黄犬 拼音:tàn huáng quǎn
《史记·李斯列传》:“ 斯 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后因以“嘆黄犬”为悔恨贪富贵而取祸之典。 唐 李白 《拟恨赋》:“执爱子以长别,嘆黄犬之无缘。” 唐 李白 《襄阳歌》:“ 咸阳 市中嘆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词语解释:夷齐 拼音:yí qí
伯夷 和 叔齐 的并称。《孔丛子·陈士义》:“ 夷 齐 无欲,虽 文 武 不能制。” 唐 李白 《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 夷 齐 事高洁。” 廖仲恺 《有感》诗:“扣马 夷 齐 思止暴,亡羊 臧 谷 共伤时。”参见“ 夷叔 ”。
词语解释:夷叔 拼音:yí shū
伯夷 、 叔齐 的并称。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 伯楚 名 彭 ,清拟 夷 叔 ,政则 冉季 ,歷典三郡,致位上列。”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积善云有报, 夷 叔 在 西山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五:“空谤 齐景 非,徒称 夷 叔 贤。”词语解释:夷叔 拼音:yí shū
伯夷 、 叔齐 的并称。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 伯楚 名 彭 ,清拟 夷 叔 ,政则 冉季 ,歷典三郡,致位上列。”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积善云有报, 夷 叔 在 西山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五:“空谤 齐景 非,徒称 夷 叔 贤。”词语解释:忆黄犬 拼音:yì huáng quǎn
秦 丞相 李斯 受 赵高 陷害,被腰斩于 咸阳 ,临刑时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见《史记·李斯列传》。后用为大臣受陷害被处死的典故。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犹胜忆黄犬,幸得早图之。”亦作“ 悲东门 ”、“ 悲黄犬 ”、“ 念黄犬 ”。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七:“ 李公 悲东门, 苏子 狭 三河 。” 清 顾炎武 《淮东》诗:“踟躇念黄犬,太息呼诸子。” 清 赵翼 《青山庄歌》:“填尸圜土悲黄犬,回首欢场付爽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