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郑环 拼音:zhèng huán
春秋 时 晋 韩宣子 有玉环,其一在 郑国 商人手中, 宣子 向 郑伯 请环, 子产 弗与。事见《左传·昭公十六年》。后以“郑环”泛指珍贵的玉器。 唐 张惟俭 《赋得西戎献白玉环》:“自将 荆 璞比,不与 郑 环同。”词语解释:咫尺颜 拼音:zhǐ chǐ yán
犹言咫尺天颜。指天子之颜。 唐 元稹 《酬乐天待漏入閤见赠》诗:“密视枢机草,偷瞻咫尺颜。”词语解释:制锦 拼音:zhì jǐn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皮 欲使 尹向 为邑。 子产 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 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 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製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后因以“製锦”为贤者出任县令之典。《金石萃编》卷四九引 隋 无名氏《洺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又有宣威将军县令 马君 ,以美誉清风,製锦斯邑。” 宋 卢炳 《满江红·送赵季行赴金坛》词:“製锦才高书善最,鸣琴化洽人欢懌。”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摧落》:“从教曳白自登科,饶咱製锦空延佇。”词语解释:中军 拼音:zhōng jūn
(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左传·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 郑 , 郑伯 御之。王为中军; 虢公 林父 将右军, 蔡 人、 卫 人属焉; 周公 黑肩 将左军, 陈 人属焉。”《左传·成公十六年》:“ 欒书 将中军, 士燮 佐之; 郤錡 将上军, 荀偃 佐之; 韩厥 将下军, 郤至 佐新军。”
(2).称主将或指挥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 郑玄 注:“中军,中军之将也。” 唐 李贺 《贵主征行乐》:“中军留醉 河阳 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宋 王明清 《摭青杂说》:“门者命报中军,须臾中军传令召 兼资 入。” 程树榛 《励精图治》:“调整后的干部大军,阵容一新, 宫本言 坐镇中军,运筹帷幄,经过周密部署,全厂兵分三路杀向生产、整顿、生活三条战线。”
(3).中军将军的省称。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中军 临川 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参见“ 中军将军 ”。
(4).京师的军队。《晋书·安平献王孚传》:“每 诸葛亮 入寇 关中 ,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輒不及事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 司马懿 帅中军讨太尉 王凌 于 寿春 。”
(5).中军官的省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淮警》:“不免请出贱房计议。中军快请。” 徐朔方 等校注:“中军,中军官,即传令官。”
(6). 清 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官场现形记》第六回:“﹝ 王必魁 ﹞不过传齐了标下大小将官,从中军、都司起,以及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叫他们把手下的额子,都招招齐,免得临时忙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臺便叫传中军来,先看管了他。”
词语解释:中军将军 拼音:zhōng jūn jiāng jūn
武官名。 晋 代始置, 南北朝 仍有此官号。《晋书·武帝纪》:“﹝ 泰始 元年﹞置中军将军,以统宿卫七军。”词语解释:中气 拼音:zhōng qì
(1).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在月初的叫节气,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逸周书·周月》:“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间。” 南朝 宋 鲍照 《征北世子诞育上表》:“伏承王子,以中气正月,钟灵纳和。” 唐 白居易 《酬牛相公〈宫城早秋寓言〉见示兼呈梦得》:“七月中气后,金与火交争。”
(2).中和之气。 唐 白居易 《中和节颂》:“吉辰伊何,号为中和。和维大和,中维大中。以畅中气,以播和风。” 唐 皎然 《答郑方回》诗:“高秋日月清,中气天地正。”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孔林》:“享殿正对 伯鱼 墓,圣人葬其子得中气。”
(3).中医名词。指中焦脾胃运转机能的原动力。对食物的消化、身体的营养有重要作用。《灵枢经·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中》:“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
(4).指丹田之气。 清 张裕钊 《答吴挚甫书》:“阁下谓苦中气弱,讽诵久则气不足载其辞。”《老残游记》第二回:“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她的嗓子有点闷,可是很有中气。”词语解释:周班 拼音:zhōu bān
周 室封爵的等级。《左传·桓公十年》:“ 鲁 以 周 班后 郑 , 郑 人怒,请师於 齐 。” 唐 李商隐 《岳阳楼》诗:“ 汉水 方城 带百蛮,四邻谁道乱 周 班。”词语解释:自郐无讥 拼音:zì kuài wú jī
见“ 自鄶以下 ”。
词语解释:自郐以下 拼音:zì kuài yǐ xià
亦作“ 自鄶而下 ”。亦作“ 自鄶无讥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 公子札 ﹞请观於 周 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 鄶 以下无讥焉。”后因以“自鄶以下”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 唐 卢照邻 《寄裴舍人遗衣药直书》:“斯亦古君子之大悲也,自 鄶 而下,曷足讥焉。” 宋 张孝祥 《丑奴儿》词:“无双谁似 黄郎子 ,自 鄶 无讥,月满星稀,想见歌场夜打围。”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宋史》:“《宋史》、《元史》皆乙部自 鄶 以下,而《宋史》事实浩繁,尤难修订。” 郭沫若 《雄鸡集·关于大规模搜集民歌问题》:“ 太史公 的观点是反统治者的,所以《史记》所提供的史料,比《汉书》可贵,后来的史官更是自 郐 而下了。”亦省作“ 自鄶 ”。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但近代国史,通多此累,有同自 鄶 ,无足致讥。”《旧唐书·音乐志一》:“ 延陵 有自 鄶 之讥, 孔子 起闻《韶》之叹。” 宋 陆游 《示子遹》诗:“ 元 白 纔倚门, 温 李 真自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