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风马牛 拼音:fēng mǎ niú
见“ 风马牛不相及 ”。
词语解释:风马牛不相及 拼音: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说:风,放逸,走失。谓 齐 楚 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宋 杨万里 《新喻知县刘公墓表》:“士大夫儋爵赋禄,任民之安危福祸而漠然,塞耳关口,视若风马牛不相及。”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围释》:“太子,君处 江 北,妾处 江 南,风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故?” 邹韬奋 《揭穿妨害民主政治的几种论调》:“其实民主政治与‘散漫无政府状态’是风马牛不相及,乃是一种极寻常的常识。”亦省作“ 风马牛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 唐 责之:‘某与公风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实慕君子,何至騶卒不若也。’” 宋 陆游 《天气作雪戏作》诗:“八十又过二,与人风马牛。”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至于 释迦牟尼 ,可更与文艺界风马牛了。” 词语解释:服媚 拼音:fú mèi
(1).谓喜爱佩带。《左传·宣公三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杜预 注:“媚,爱也。” 杨伯峻 注:“‘服媚之’者,佩而爱之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一见輒呼余字曰:此服媚国香者也。”
(2).代指兰花。 清 张熙纯 《天香·淡巴菰》词:“曾采忘忧,更怜服媚,底事逊伊清韵。”词语解释:黼黻 拼音:fǔ fú
(1).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晏子春秋·谏下十五》:“公衣黼黻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王采具焉。” 宋 叶适 《故宝谟阁赵公墓志铭》:“黼黻为章,宫徵成音,经综纬错,其行钦钦。” 清 黄鷟来 《杂诗》之二:“灿灿黼黻裳,乃出寒女治。”
(2).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於杼轴。” 高诱 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天子负黼黻,袭翠被。”《后汉书·张衡传》:“士或解短褐而袭黼黻,或委臿筑而据文轩者,度德拜爵,量绩受禄也。”
(3).借指爵禄。 唐 崔湜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雅尚冲漠,脱落人事,鼎鐘黼黻,罔汩其志。” 唐 钱起 《寄任山人》诗:“天阶崇黼黻,世路有趋竞。” 茗荪 《地方自治博议》:“天子无独断之力,民间有参政之权,衮冕黼黻,悉不足以炫燿。”
(4).使华美。 唐 柳宗元 《〈非国语〉跋》:“以彼庸蔽奇怪之语,而黼黻之,金石之,用震曜后世之耳目。”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九月桃花记》:“桃李不借力於东风,而春色必叨荣於桃李,籍以增辉万物,黼黻河山也。”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亦復黼黻河汉,藻饰川岳。”
(5).借指辞藻,华美的文辞。《北齐书·文苑传序》:“其有帝资悬解,天纵多能,摛黼黻於生知,问珪璋於先觉。”
(6).指修饰文辞。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黼黻其辞,云蒸而电激。” 明 宋濂 《〈郭考功文集〉序》:“文学侍从之臣,亦皆博习经艺,彰露文綵,足以……攄其献替赞襄之益,致其黼黻藻会之盛。”
(7).谓辅佐。 唐 柳宗元 《乞巧文》:“黼黻帝躬,以临下民。”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米芾 ﹞困於资格,不幸一旦死,不得润色帝猷,黼黻王度。”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黼黻承平时,无贤幸无奸。”词语解释:旰食 拼音:gàn shí
(1).晚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左传·昭公二十年》:“ 奢 闻 员 不来,曰:‘ 楚 君、大夫其旰食乎!’”
(2).泛指勤于政事。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司空颍川韩稜》:“今 兴 官尊任重,经略千里,当听讼侍祠,班詔劝课,早朝旰食,夕惕若厉。” 唐 杜甫 《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至尊方旰食,仗尔布嘉恩。”《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大陆〉发刊辞》:“于是大陆之君臣,乃由此而旰食矣。”词语解释:弓旌 拼音:gōng jīng
(1).弓和旌。古代征聘之礼,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孟子·万章下》:“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后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贤者的信物。《古文苑·邯郸淳〈后汉鸿胪陈君碑〉》:“ 初平 之元,禁罔蠲除,四府并辞,弓旌交至。” 章樵 注:“弓旌,所以招聘贤者。” 唐 窦常 《早发金钩店寄奚十唐大二茂才》诗:“寄谢金门侣,弓旌误见招。”
(2).借指延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罗邺》:“ 崔安潜 侍郎廉问 江西 , 鄴 适飘蓬 湘 浦 间, 崔 素赏其作,志在弓旌,竟为幕吏所沮。” 清 顾炎武 《与王虹友书》:“流寓 关 华 ,已及二载,幸得栖迟泉石,不与弓旌。”词语解释:肱三折 拼音:gōng sān zhé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后以“肱三折”比喻精于医术。 沉昌直 《赠董蓉生》诗:“家世肱三折,文才笔一枝。”自注:“君精医术,并喜为诗。”词语解释:拱木 拼音:gǒng mù
(1).径围大如两臂合围的树。泛指大树。《国语·晋语八》:“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 韦昭 注:“拱木,大木也。”
(2).《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后因称墓旁之木为拱木。亦婉指已死。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试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敛魂。” 唐 白居易 《六十六》诗:“交游成拱木,婢僕见曾孙。” 宋 苏轼 《祭堂兄子正文》:“两塋相望,拱木参差。”词语解释:瓜期 拼音:guā qī
(1).语出《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使 连称 、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原指戍守一年期满。后用以指官吏任期届满。 明 唐顺之 《答陈编修约之柏乡见寄》诗:“菟苑俱将命,瓜期独未归。” 清 赵翼 《门神》诗:“描来花样辉三径,报满瓜期例一年。”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玛赛复友人书》:“瓜期已届,倥偬返旆,依然 吴 下 阿蒙 。”
(2).谓官吏就任。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家门》:“山妻守节,潜地去投江,幸神道匡扶捞救,同赴瓜期往异乡。” 明 无心子 《金雀记·寄书》:“恩颂圣朝,勑赐郎官誥。 河阳 路遥,喜出都门道,为赴瓜期,敢辞迴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刘元普 ﹞一夜梦见 裴使君 来拜道:‘某任都城隍已满,乞公早赴瓜期,上帝已有旨矣。’”
(3).谓女子出嫁之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量移》:“问瓜期何日,赐环梦断,赋鵩还羞。” 清 李渔 《慎鸾交·久要》:“倘若是瓜期不见把门来叩,请抱琵琶上别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洪由义》:“瓜期届矣,珠当见还也。”词语解释:瓜时 拼音:guā shí
(1).瓜熟之时。指七月。《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使 连称 、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史记·齐太公世家》:“瓜时而往。”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瓜时,七月。” 明 董斯张 《广博物志·草木·瓜》:“ 郑灼 字 茂昭 ,励志好学,多苦心热,若瓜时輒偃卧、以瓜镇心,起便读诵,其篤志如此。”
(2).借指任职期满。 南朝 梁 荀济 《赠阴梁州》诗:“闻君戍 灵关 ,瓜时犹未还。”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瓜时犹旅寓,萍泛苦夤缘。” 宋 杨万里 《斋房戏题》诗:“醉乡无日不瓜时,书囿何朝无菜色。”参见“ 瓜代 ”。
(3).瓜一年一熟,故又以“瓜时”代年。 唐 西门元佐 《宫闱令西门珍墓志》:“凡积星岁,踰十瓜时。”
词语解释:瓜代 拼音:guā dài
《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使 连称 、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谓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后称官吏任职期满由他人接替为“瓜代”。 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行将及瓜代,暂喜摆羈束。” 清 刘书年 《说经残稿》:“予以南方田桑之法详细告之,其父老甚喜,求以所告者刊本,会瓜代,不果。”《文明小史》第二九回:“﹝ 陆朝棻 ﹞这时适逢瓜代回国,到京覆命。”词语解释:国宝 拼音:guó bǎo
(1).国家的宝器。《左传·成公二年》:“子得其国寳,我亦得地,而紓於难,其荣多矣。” 杜预 注:“国寳,谓甗磬。” 唐 崔曙 《奉试明堂火珠》诗:“遥知太平代,国寳在名都。” 宋 叶适 《受玉宝贺表》:“天运重来,国寳再得;感深昔念,喜甚今逢。”
(2).特指传国玺。《新五代史·杂传·王珂》:“ 庄宗 自 鄆 入京师, 末帝 闻 唐 兵且至,日夜涕泣,不知所为,自持国寳,指其宫室谓 瓚 曰:‘使吾保此者,繫卿之画如何耳!’”
(3).国家的宝贵人材。《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寳也。” 唐 杜甫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尊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寳。” 邹韬奋 《英勇抗战三年中的五一节》:“其中所留技术工人不少,这都是抗战建国时代的国宝。”
(4).国币。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 中国 钱币,古分金、银、铜三品,其行于世也,谓之国寳。”参见“ 国币 ”。
词语解释:国币 拼音:guó bì
(1).国家规定的货币。《管子·山至数》:“国币尽在下,币轻穀重。”
(2).旧指 中国 国定的银本位货币。 清 宣统 二年(1910年),规定国币单位,定名曰“圆”。1935年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币,采用法币,沿称国币。词语解释:国香 拼音:guó xiāng
(1).极言其香。谓其香甲于一国,故云。亦用以赞誉人的风采、品行。《左传·宣公三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蜂蝶慕香》:“都下名妓 楚莲 者,国香无及,每出,则蜂蝶相随慕其香。” 唐 温庭筠 《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之二:“国香 荀令 去,楼月 庾公 来。”参见“ 令君香 ”。
(2).指兰花。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兰有国香。” 唐 宋之问 《过史正议宅》诗:“国香兰已歇,里树橘犹新。”《广群芳谱·花谱二三·兰蕙》引 宋 黄庭坚 《书幽芳亭》:“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后亦用以借指其他名花。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之二:“凭仗幽人收艾蒳,国香和雨入青苔。” 明 唐寅 《山家见菊》诗:“可惜国香人不识,却教开向野翁家。” 清 姚鼐 《阻风三山夹游三华庵牡丹颇盛》诗:“冷落国香聊与慰,午晴扶向石臺高。”
(3).借喻王侯公卿的后裔。 唐 颜真卿 《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铭》:“粲粲门子,菲菲国香。”
词语解释:令君香 拼音:lìng jūn xiāng
荀彧 在 汉 末曾守尚书令,人称 荀令君 ,得异香,至人家坐,三日香气不歇。见《太平御览》卷七○三引 晋 习凿齿 《襄阳记》。后多以“令君香”指高雅人士的风采。 唐 李百药 《安德山池宴集》诗:“云飞凤臺管,风动令君香。” 唐 王维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诗:“骑省直 明光 ,鸡鸣謁 建章 ,遥闻侍中珮,闇识令君香。”亦作“ 令公香 ”。 唐 李颀 《寄綦毋三》诗:“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词语解释:黄熊 拼音:huáng xióng
古代传说中的兽名。《左传·昭公七年》:“昔 尧 殛 鯀 于 羽山 ,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 羽渊 。”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晨占赤乌,夜辨黄熊。” 清 赵翼 《岣嵝碑歌》:“黄熊九载绩弗效,圣子起任平成责。”词语解释:及瓜 拼音:jí guā
(1).《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使 连称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言任期一年,今年瓜时往,来年瓜时代之。后因以“及瓜”指任职期满。 唐 骆宾王 《晚渡天山有怀京邑》诗:“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余及瓜时,吾乡 陆费 春帆 观察来代。”
(2).指女子十六岁。泛指成年。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查氏女》:“有 查 氏女者,年已及瓜,慧中秀外,久失恃。” 清 金人瑞 《无题》诗之一:“胸无宝袜初如菽,额有燕檀正及瓜。”词语解释:及瓜而代 拼音:jí guā ér dài
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使 连称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宋 陈师道 《代罢郡谢□政书》:“顾无施设之劳,不觉岁时之逝。及瓜而代,曾不滞留,奉身以还,又逃罪戾。”词语解释:三折肱 拼音:sān zhé gōng
(1).喻屡遭挫折。 宋 张侃 《岁时书事》诗:“年来三折肱,逢人漫称好。”
(2).古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语,因以“三折肱”指代良医。 宋 黄庭坚 《寄黄几复》诗:“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词语解释:宵旰 拼音:xiāo gàn
(1).见“ 宵衣旰食 ”。
(2).借指帝王。 宋 王禹偁 《为兵部向侍郎谢恩表》:“自非抱訏謨之业,有变通之才,上可以啟沃四聪,下可以赞成三事,则何以副搢绅之佇望,塞宵旰之虚怀。”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夏公命将》:“况此 河套 ,原为我地,不意己巳之变,遂沦左袵之区。上厪宵旰之忧,下混 华 戎 之辨,诚臣子枕戈待旦之时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彭尚书奏折》:“再此次 俄 人远摄天威,敬服怀柔,似可消弭兵革,渐紓宵旰隐忧矣。” 吴有章 《清宫词》:“磨牙吸取苍生血,廷献聊酬宵旰劳。”
(3).犹日夜。 夏衍 《秋瑾传》序幕:“老公祖真是宵旰勤劳。”
词语解释:宵衣旰食 拼音:xiāo yī gàn shí
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吃饭。形容非常勤劳,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唐 陆贽 《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今师兴三年,可谓久矣;税及百物,可谓繁矣,陛下为之宵衣旰食,可谓忧勤矣。”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虏骑大至,覆军杀将,边城昼闭,朝廷乃为之宵衣旰食,焦心劳思,兴兵运财,以救其急。”《明史·王直传》:“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与羣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皇帝宵衣旰食,欲拯生灵於涂炭。” 茅盾 《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五:“ 崇祯 的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反而加速了 明 王朝覆灭的进度。”亦省作“ 宵旰 ”。 唐 罗隐 《淮南送李司空朝觐》诗:“圣君宵旰望时雍,丹詔西来雨露浓。”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君臣宵旰,几一年矣,而富国之效茫如捕风。”词语解释:宵衣 拼音:xiāo yī
(1).天不亮就穿衣起身。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昃食宵衣。” 唐 许浑 《秋日早朝》诗:“宵衣应待絶更筹,环珮鏘鏘月下楼。”《旧唐书·懿宗纪》:“况荷十七圣之鸿休,绍三百年之庆祚,将求理本,敢忘宵衣。” 宋 王禹偁 《献转运使雷谏议》诗之二:“父子有才同富国,君王无事免宵衣。”参见“ 宵衣旰食 ”。
(2).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 綃 ”。《仪礼·士昏礼》:“姆纚笄宵衣在其右。” 郑玄 注:“宵,读为《诗》‘素衣朱綃’之綃;《鲁诗》以綃为綺属也;姆,亦玄衣;以綃为领,因以为名,且相别耳。”《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纚笄宵衣,立于房中,南面。” 郑玄 注:“宵,綺属也。此衣染之以黑,其繒本名宵……凡妇人助祭者同服也。”
词语解释:宵衣旰食 拼音:xiāo yī gàn shí
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吃饭。形容非常勤劳,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唐 陆贽 《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今师兴三年,可谓久矣;税及百物,可谓繁矣,陛下为之宵衣旰食,可谓忧勤矣。”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虏骑大至,覆军杀将,边城昼闭,朝廷乃为之宵衣旰食,焦心劳思,兴兵运财,以救其急。”《明史·王直传》:“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与羣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皇帝宵衣旰食,欲拯生灵於涂炭。” 茅盾 《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五:“ 崇祯 的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反而加速了 明 王朝覆灭的进度。”亦省作“ 宵旰 ”。 唐 罗隐 《淮南送李司空朝觐》诗:“圣君宵旰望时雍,丹詔西来雨露浓。”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君臣宵旰,几一年矣,而富国之效茫如捕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