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孙刘 拼音:sūn liú
(1). 三国 吴 主 孙权 和 蜀 主 刘备 的并称。《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 孙 刘 二氏,割有 交 益 。” 刘良 注:“ 孙 刘 ,谓 孙权 、 刘备 也。” 南朝 梁元帝 《与武陵王纪书止蜀军东下》:“地拟 孙 刘 ,各安境界。”《周书·静帝纪论》:“ 静帝 越自幼冲,绍兹衰绪。内相挟 孙 刘 之诈,戚藩无 齐 代 之彊。” 元 萨都剌 《同曹克明清明日登北固山次韵》:“ 孙 刘 事业今何在,百年狠石生莓苔。”
(2). 三国 魏 孙资 和 刘放 的并称。《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刘 放 文翰, 孙资 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諛之声,每过其实也。”《南史·顾觊之传》:“ 覬之 曰:‘ 辛毗 有云, 孙 刘 不过使吾不为三公耳。’” 金 元好问 《杨之美尚书挽章》诗:“千古 孙 刘 有餘责,一时 燕 许 更谁同。”
(3). 晋 孙绰 和 刘惔 的并称。二人皆为当时名士。事见《晋书》本传。 唐 陆龟蒙 《幽居赋》:“清言不屈, 孙 刘 詎减於中军。”词语解释:同泰寺 拼音:tóng tài sì
寺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为 南朝 梁 所建, 梁武帝 曾数度舍身于此。《南史·梁纪中》:“癸巳,幸 同泰寺 ,设四部无遮大会。” 唐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之五:“何须 同泰寺 ,然后始为奴。” 清 吴伟业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萧条 同泰寺 ,南枕山之阳。” 清 赵翼 《梁制观世音像歌》:“ 同泰寺 中频捨身,帝王有价可钱赎。”词语解释:秃鹙 拼音:tū qiū
(1).亦作“ 秃秋 ”。水鸟名,头项无毛,状如鹤而大,色苍灰,好啖蛇,性贪恶。《诗·小雅·白华》“有鶖在梁” 毛 传:“鶖,秃鶖也。” 郑玄 笺:“鶖之性贪恶。”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扶老,秃秋也。状如鹤而大,大者头高八尺,善与人鬭,好啖蛇。” 唐 杜甫 《天边行》:“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鶖后鸿鵠。”
(2).嘲人之无发若秃鹙。《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太中大夫 羊阐 入临,无髮,号慟俯仰,幘遂脱地,帝輟哭大笑,谓左右曰:秃鶖啼来乎!”词语解释:瓦砾 拼音:wǎ lì
(1).破碎的砖头瓦片。亦以形容荒废颓败的景象。《吕氏春秋·乐成》:“ 禹 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 唐 皮日休 《南阳》诗:“废路塌平残瓦砾,破坟耕出烂图书。” 清 阎尔梅 《题剑阁》诗:“徧地头颅生鬼火,空村瓦砾絶人烟。” 杨朔 《春在朝鲜》:“还记得有一夜我乘车路过 平壤 ,瓦砾场上忽然从播音器里传出雄壮的歌声。”
(2).比喻无价值的东西。《朱子语类》卷一二六:“佛家偷得 老子 好处,后来道家却只偷得佛家不好处。譬如道家有箇宝藏被佛家偷去,后来道家却只取得佛家瓦砾,殊可笑也。”词语解释:萧娘 拼音:xiāo niáng
《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云: 宏 受诏侵 魏 ,军次 洛口 ,前军克 梁城 。 宏 闻 魏 援近,畏懦不敢进。 魏 人知其不武,遗以巾帼。北军歌曰:“不畏 萧娘 与 吕姥 ,但畏 合肥 有 韦武 。”“萧娘”即姓 萧 的女子,言 宏 怯懦如女子。后以“萧娘”为女子的泛称。 唐 杨巨源 《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宋 周邦彦 《西园竹》词:“奈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 清 金农 《与陈学士壮履晚食戏成》诗之一:“漫道萧娘纤指同,熏人辛味出柈中。” 郁达夫 《盐原日记诗抄》之八:“离人又动飘零感,泣下萧娘一曲歌。”词语解释:衣带水 拼音:yī dài shuǐ
像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水面狭窄。后亦泛指仅隔一水,极其邻近。语出《南史·陈纪下·后主》:“ 隋文帝 谓僕射 高熲 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唐 唐彦谦 《汉代》诗:“不因衣带水,谁觉路迢迢。”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方物》:“ 钱塘 衣带水犹不敢轻渡,则向之传食四方,不可不谓之福德也。”亦省作“ 衣带 ”。 宋 岳珂 《祝英台近·登多景楼》词:“倩谁问。因甚衣带中分,吾家自畦畛。” 柳亚子 《鲁游杂诗》之三:“下方城郭真如蚁,衣带黄流曲折环。”参见“ 一衣带水 ”。
词语解释:一衣带水 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南史·陈纪下》:“ 隋文帝 谓僕射 高熲 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 隋 将伐 陈 , 陈 在 长江 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宋史·潘美传》:“ 美 受詔,提驍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 明 袁宏道 《戏作三星行送曹子野归楚时予亦将归里》:“望江上之青峰,指 湘 皋之云树。 汉 沔 相踞,一衣带水,竢君于 油口 之渡。”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质儿行》:“四月復往 阜寧 馆舍, 黄河 仅一衣带水,车辙马迹,纵横于 河 中。” 欧榘甲 《新广东》五:“ 福建 与 台湾 ,相隔一衣带水。” 冰心 《樱花和友谊》:“消息传来,隔着一衣带水的 中 日 两国人民都感到非常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