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水仙 拼音:shuǐ xiān
亦作“ 水僊 ”。
(1).传说中的水中神仙。 唐 司马承顺 《天隐子·神解八》:“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变通之曰神仙。” 宋 王安石 《小姑》诗:“初学水仙骑赤鲤,竟寻山鬼从文貍。”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 冯夷 , 华阴 , 潼乡 隄伯 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 河伯 。”按, 汉 袁康 《越绝书·德序外传记》称 伍子胥 为水仙; 晋 王嘉 《拾遗记·洞庭山》称 屈原 为水仙。因 伍子胥 死后被沉尸于江; 屈原 自投 汨罗江 以死,故后人传说为水仙。
(2).谓水葬者。 北齐 刘昼 《新论·风俗》:“胡之北有 射姑 之国,其亲死,则弃尸於江中,谓之‘水仙’。”
(3).称遍游江湖乐而忘返之人。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陶峴 ﹞富有田业,择家人不欺而了事者,悉付之,身则汎艚江湖,遍游烟水,往往数岁不归…… 吴 越 之士,号为水仙。”
(4).琴曲名。《水仙操》的简称。 宋 陈亮 《诉衷情》词:“数声《渔父》,一曲《水仙》,歌断还愁。” 明 夏完淳 《夜宿山馆》诗:“《水仙》未成调,《广陵》已絶散。” 康有为 《出都留别诸公》诗:“一曲苍茫奏《水仙》,灵飞鬼啸一千年。”
(5).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作卵圆形,叶子条形,伞形花序,花白色,中心黄色,有香味。供观赏,鳞茎和花可入药。亦指此种植物的花。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杨诚斋 云:世以水仙为金琖银臺。盖单叶者,其中真有一酒琖,深黄而金色。” 清 黄宗羲 《小园记》:“买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芳洲、洛阳、茉莉。”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种水仙无 灵璧 石,余尝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 冰心 《住事·别后》:“﹝一个女子﹞正低头画那钢琴上摆着的一盆水仙。”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水仙》。词语解释:逃尧 拼音:táo yáo
典出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 尧 让天下於 许由 ……不受而逃去。 啮缺 遇 许由 曰:‘子将奚之?’曰:‘将逃 尧 。’”后因以指隐居不仕。 唐 钱起 《题温处士山居》诗:“ 潁 上逃 尧 者,何如此养真?” 唐 严维 《赠别刘长卿时赴河南严中丞幕府》诗:“匡时知已老,圣代耻逃 尧 。”词语解释:陶铸 拼音:táo zhù
(1).制作陶范并用以铸造金属器物。《墨子·耕柱》:“昔者 夏后 开 使 蜚廉 折金於山川,而陶铸之於 昆吾 。”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三》:“陶谓作范,铸谓鎔金。凡古代彝器,未有不用范者,近世所发现之 商 周 陶范,固所习见。《礼记·礼运》‘范金合土’疏‘范金者,谓为形范以铸金器’,是范金亦陶铸之义。”
(2).比喻造就、培育。《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 尧 舜 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陶铸性情,功在上哲。” 周振甫 注:“陶,製瓦器;铸,冶炼。指教育培养。” 清 赵翼 《寿刘可行舅兄八十》诗:“一门子弟亲陶铸,三世文词力表彰。” 郭沫若 《创造十年》十:“并不是泰东能够束缚我们,是我们被旧社会陶铸成了十足的奴性。”
(3).熔化;融合。《隋书·高祖纪上》:“五气陶铸,万物流形。”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右将军 陶铸百家,出入万类,信手拈来,无不如意。” 清 叶燮 《原诗·内篇上》:“今之人固羣然宗 杜 矣,亦知 杜 之为 杜 ,乃合 汉 、 魏 、 六朝 并后代千百年之诗人而陶铸之者乎?”
(4).模仿,模拟。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 董宗伯 《画旨》云:‘ 云林 画早岁学 北苑 ,在胜国时可称逸品。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 元 人多从陶铸而来, 大痴 王濛 尚存蹊径,独 云林 古淡天然, 米襄阳 后一人也。’”词语解释:同声 拼音:tóng shēng
(1).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汉 贾谊 《新书·胎教》:“故同声则处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 晋 陆机 《驾言出北阙》诗:“良会罄美服,对酒宴同声。” 唐 李白 《赠僧崖公》诗:“江濆遇同声,道 崖 乃僧英。” 金 元好问 《自菊潭丹水还寄崧前故人》诗:“黄金鍊出相思句,寄与同声别后看。”参见“ 同声相应 ”。
(2).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 汉 扬雄 《解嘲》:“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跡。”《东周列国志》第六二回:“诸大夫同声应曰:宜逐之。” 欧阳山 《柳暗花明》八一:“大家一听,又雄壮,又有劲,又明白,又合心意,都同声叫起好来。”
(3).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今日且説箇卖卦先生去 兗州府 奉符县 前,开箇卜肆,用金纸糊着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箇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
(4).指言语腔调相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即使生为僕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浄、丑同声。”词语解释:吞舟 拼音:tūn zhōu
吞舟之鱼的略语。常以喻人事之大者。《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彼埳井之潢污,固不容夫吞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征伐》:“褒秋毫之善,解吞舟之网。” 元 周德清 《沉醉东风·有所思》曲之四:“藏剑心肠利己,吞舟度量容谁?” 清 钱大昕 《过安阳有感韩平原事》诗:“如何一卷姦臣传,却漏吞舟 史太师 。”参见“ 吞舟之鱼 ”。
词语解释:吞舟之鱼 拼音:tūn zhōu zhī yú
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碭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鵠高飞,不集污池。”《汉书·酷吏传序》:“ 汉 兴,破觚而为圜,斲琱而为朴,号为罔漏吞舟之鱼。” 严复 《论世变之亟》:“吾顿八紘之网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鱼,而已暴鳃断鰭,頽然老矣。”词语解释:尾闾 拼音:wěi lǘ
(1).古代传说中泄海水之处。《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閭 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成玄英 疏:“ 尾閭 者,泄海水之所也。”《文选·嵇康〈养生论〉》:“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復废,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 尾閭 。”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曰:“ 尾閭 ,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 沃燋 ,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閭也。” 唐 李德裕 《漏潭石》诗:“常疑六合外,未信 漆园 书,及此闻溪漏,方欣验 尾閭 。” 清 赵翼 《逃荒》诗:“安得 尾閭 筹洩水,尽收归海出平畴。”
(2).泛指事物趋归或倾泄之所。 清 魏源 《军储篇一》:“此漏不塞,虽万物为金,阴阳为炭,不能供尾閭之壑。” 梁启超 《新民论》第二节:“民族帝国主义者何?其国民之实力,充於内而不得不溢於外,於是汲汲焉求扩张权力於他地,以为我尾閭。” 郭沫若 《创造十年》十二:“《季刊》和《周报》的标准太高,外来的投稿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不能用,因而失掉不少的读者,应该要有一种日报来做尾闾,以销纳外来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