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无町畦 拼音:wú tǐng qí
没有田界。亦以比喻人的言行没有约束。 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文才不如人,行又无町畦。”词语解释:许由 拼音:xǔ yóu
亦作“ 许繇 ”。 传说中的隐士。相传 尧 让以天下,不受,遁居于 颍水 之阳 箕山 之下。 尧 又召为九州长, 由 不愿闻,洗耳于 颍水 之滨。事见《庄子·逍遥游》、《史记·伯夷列传》。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太傅谢侍中敦劝表》:“臣不能遵烟洲而谢 支伯 ,迎云山而揖 许由 ,激昂荣华之间,沉潜珪组之内。” 宋 陆游 《遣兴》诗:“静观世事频兴叹,千载前时有 许由 。” 清 孙枝蔚 《猛虎行》:“ 箕山 有 许繇 , 商山 有四翁。”词语解释:轩冕 拼音:xuān miǎn
(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既轩冕之非荣,岂緼袍之为耻。”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轩冕,轩冕化宫室,宫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唐 《过陶徵君隐居》诗:“田园三亩緑,轩冕一銖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轩冕失之,有时而復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简袁永之狱中》诗:“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恒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轩冕。”
(3).指国君或显贵者。《管子·轻重甲》:“故轩冕立於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后汉书·崔駰传》:“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明史·文苑传四·徐渭》:“当 嘉靖 时, 王 李 倡七子社, 谢榛 以布衣被摈。 渭 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4).指为官。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然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词语解释:玄宫 拼音:xuán gōng
(1).北方的宫殿。《庄子·大宗师》:“ 顓頊 得之,以处玄宫。” 陆德明 释文:“ 李 云: 顓頊 ,帝 高阳氏 。玄宫,北方宫也。”《文选·扬雄〈羽猎赋〉》:“丽哉神圣,处於玄宫。” 吕向 注:“玄宫,北方宫也。”
(2).指北面,北方。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营排白虎居金位,阵引青龙坐正东,前队马催如烈火,后营兵列按玄宫。”
(3).深宫。《汉书·外戚传下·班倢伃》:“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闥扃。”
(4).指 甘泉宫 。旧址在今 陕西 淳化 县西南。《文选·班彪〈北征赋〉》:“朝发軔於 长都 兮,夕宿 瓠谷 之 玄宫 。” 张铣 注:“玄宫,谓 甘泉宫 也。”
(5).帝王的坟墓。《晋书·江逌传》:“昔 康皇帝 玄宫始用寳剑金舄,此盖太妃罔已之情,实违先旨累世之法。”《梁书·昭明太子传》:“即玄宫之冥漠,安神寝之清閟。” 唐 姚合 《敬宗皇帝挽词》:“玄宫今一闭,终古柏苍苍。”
(6).仙人居住的宫殿。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夫为真仙之位者,偃息玄宫,游行紫汉。”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五十:“形飞峭壁非凡骨,神在玄宫别有天。”《云笈七籤》卷五三:“上宴玄宫,八景同暉。” 明 沉鲸 《双珠记·人珠还合》:“弃子捐生,感动玄宫。”
(7).指道观。 唐 李中 《赠蒯亮处士》诗:“玄宫寄宿月华冷,羽客伴吟松韵秋。”词语解释:熏穴 拼音:xūn xué
亦作“燻穴”。 烟熏洞穴。 汉 王充 《论衡·命禄》:“ 越王 翳 逃山中,至诚不愿,自冀得代。 越 人熏其穴,遂不得免,彊立为君。”熏,一本作“ 燻 ”。后因以“熏穴”指被拥立为君王。 北周 庾信 《周太子少保步陆碑》:“虽復季末,大成之心守节。既遭燻穴,翻从压纽。 太祖 初封 函谷 ,始合诸侯。”词语解释:循墙 拼音:xún qiáng
(1).谓避开道路中央,靠墙而行。表示恭谨或畏惧。《左传·昭公七年》:“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杜预 注:“言不敢安行也。” 晋 陆云 《逸民箴》:“咎自专宠,福在循墙,是故保其安者常危,而忘其存者不亡。” 明 宋濂 《题梁元帝画职贡图》:“其画……亦为 宋 代名笔所作,世之粗工,涂青抹红以欺世者,见之必循墙而避矣。”
(2).为沿墙。 王闿运 《影山草堂铭》:“且庭室可改,忆迹无迁;阶墀已平,循墙犹见。”词语解释:蚁丘 拼音:yǐ qiū
(1).古代 楚国 山丘名。《庄子·则阳》:“ 孔子 之 楚 ,舍於 蚁丘 之浆。” 成玄英 疏:“ 螘丘 ,丘名也。” 陆德明 释文:“ 李 云:‘ 蚁丘 ,山名。’”
(2).比喻僻小之地。 唐 骆宾王 《晚泊江镇》诗:“振影希鸿陵,逃名谢蚁丘。”词语解释:饮冰 拼音:yǐn bīng
(1).形容十分惶恐焦灼。语本《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 南朝 宋 鲍照 《谢永安令解禁止启》:“饮冰肃事,怀火毕命。” 唐 宋之问 《送姚侍御出使江东》诗:“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 宋 王安石 《游栖霞庵约平甫至因寄》诗:“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
(2).谓受命从政,为国忧心。 唐 张九龄 《与李让侍御书》:“不然则命非饮冰,幸安中土,又安能崎嶇执事之末?”《明史·李应昇传》:“陛下振纪纲,则片纸若霆;大臣捐私曲,则千里运掌;臺諫任纠弹,则百司饮冰。”
(3).谓清苦廉洁。 唐 姚合 《心怀霜》诗:“还如饮冰士,励节望知音。” 清 钱谦益 《谭性教授承德郎制》:“饮冰之操,已著於当时;如水之心,可徵於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