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小梅花 拼音:xiǎo méi huā
(1). 唐 大角曲名。《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四·梅花落》 宋 郭茂倩 题解:“‘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按 唐 大角曲亦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声犹有存者。” 宋 曾巩 《早起赴行香》诗:“枕前听尽《小梅花》,起见中庭月未斜。”亦省称“ 小梅 ”。 宋 方千里 《解语花》词:“更漏残,惊听西楼,吹《小梅》初罢。”
(2).词牌名。即《梅花引》。 宋 贺铸 有《小梅花》词。词语解释:猗兰 拼音:yī lán
(1). 汉 殿名。相传 汉武帝 诞生前,父 景帝 梦赤彘从云中而下,入 崇兰阁 ,因改阁名为 猗兰殿 。后 武帝 生于此殿。见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 唐 杨炯 《幽兰赋》:“ 楚襄王 兰臺 之宫,零落无丛, 汉武帝 猗兰 之殿,荒凉几变。”借指帝业。 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仙李蟠根大, 猗兰 奕叶光。” 杨伦 笺注:“《汉武故事》:‘帝以七月七日旦,生於 猗兰殿 。’”
(2).古琴曲《猗兰操》的省称。 明 王守仁 《龙潭夜坐》诗:“临流欲写《猗兰》意, 江 北 江 南无限情。” 明 徐霖 《绣襦记·试马调琴》:“再弹一曲《猗兰》如何?”参见“ 猗兰操 ”。
(3).喻情操高洁之士。 清 杜岕 《将之吴门述怀呈荔轩》诗:“书此誌远游,取琴重为弹。皪哉匡时略,谅弗弃猗兰。” 清 刘献廷 《感兴》诗之一:“长松萎空山,猗兰秀空谷。”
词语解释:猗兰操 拼音:yī lán cāo
古琴曲名。多抒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情。《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猗兰操》 宋 郭茂倩 题解:“一曰《幽兰操》……《琴操》曰:‘《猗兰操》, 孔子 所作。 孔子 歷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 卫 反 鲁 ,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嘆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託辞於香兰云。’”词语解释:张女 拼音:zhāng nǚ
乐府曲名。《张女弹》的省称。《文选·潘岳〈笙赋〉》:“輟《张女》之哀弹,流《广陵》之名散。” 张铣 注:“曲名也,其声哀。” 隋 江总 《杂曲》之二:“曲中唯闻《张女》调,定有同姓可怜人。”词语解释:掌上明珠 拼音:zhǎng shàng míng zhū
亦作“ 掌中珠 ”。亦作“ 掌上珠 ”。 比喻极受疼爱的人。后多指极受父母钟爱的儿女。 晋 傅玄 《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 唐 王宏 《从军行》:“儿生三日掌上珠,燕頷猿肱穠李肤。” 宋 辛弃疾 《永遇乐·送陈光宗知县》词:“落魄东归,风流赢得,掌上明珠去。”《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他嫂嫂惜似掌中珠。” 清 查慎行 《中山尼》诗:“养成娇女娇无偶,掌上明珠唾随口。” 老舍 《青蛙骑手》第三场:“贤孝儿媳多么可爱,真是我呀我二老的掌上珠!”亦省作“ 掌珠 ”。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曾悯怜之惨悽,痛掌珠之爱子。” 唐 白居易 《哭崔儿》诗:“掌珠一颗儿三岁,鬢髮千茎父六旬。”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双手擎掌珠,百口百称誉。”词语解释:掌上珠 拼音:zhǎng shàng zhū
见“ 掌上明珠 ”。
词语解释:掌上明珠 拼音:zhǎng shàng míng zhū
亦作“ 掌中珠 ”。亦作“ 掌上珠 ”。 比喻极受疼爱的人。后多指极受父母钟爱的儿女。 晋 傅玄 《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 唐 王宏 《从军行》:“儿生三日掌上珠,燕頷猿肱穠李肤。” 宋 辛弃疾 《永遇乐·送陈光宗知县》词:“落魄东归,风流赢得,掌上明珠去。”《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他嫂嫂惜似掌中珠。” 清 查慎行 《中山尼》诗:“养成娇女娇无偶,掌上明珠唾随口。” 老舍 《青蛙骑手》第三场:“贤孝儿媳多么可爱,真是我呀我二老的掌上珠!”亦省作“ 掌珠 ”。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曾悯怜之惨悽,痛掌珠之爱子。” 唐 白居易 《哭崔儿》诗:“掌珠一颗儿三岁,鬢髮千茎父六旬。”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双手擎掌珠,百口百称誉。”词语解释:掌中珠 拼音:zhǎng zhōng zhū
见“ 掌上明珠 ”。
词语解释:掌上明珠 拼音:zhǎng shàng míng zhū
亦作“ 掌中珠 ”。亦作“ 掌上珠 ”。 比喻极受疼爱的人。后多指极受父母钟爱的儿女。 晋 傅玄 《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 唐 王宏 《从军行》:“儿生三日掌上珠,燕頷猿肱穠李肤。” 宋 辛弃疾 《永遇乐·送陈光宗知县》词:“落魄东归,风流赢得,掌上明珠去。”《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他嫂嫂惜似掌中珠。” 清 查慎行 《中山尼》诗:“养成娇女娇无偶,掌上明珠唾随口。” 老舍 《青蛙骑手》第三场:“贤孝儿媳多么可爱,真是我呀我二老的掌上珠!”亦省作“ 掌珠 ”。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曾悯怜之惨悽,痛掌珠之爱子。” 唐 白居易 《哭崔儿》诗:“掌珠一颗儿三岁,鬢髮千茎父六旬。”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双手擎掌珠,百口百称誉。”词语解释:柘枝娘 拼音:zhè zhī niáng
跳柘枝舞的女艺人。 元 张养浩 《寨儿令·辞参议还家》曲:“ 大明湖 摇画舫, 华不注 倒壶觴。这几场,忙杀柘枝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