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登龙 拼音:dēng lóng
(1).登天的龙。《史记·孝武本纪》:“其秋,为伐 南越 ,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泰一锋,名曰‘灵旗’。”
(2).乘龙。 唐 李白 《箜篌谣》:“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3).同“ 登龙门 ”。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岐》诗:“于何车马日憧憧, 李膺 门馆争登龙。” 宋 苏辙 《欧阳太师挽词》:“推轂诚多士,登龙盛一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这恩荣锡衮封圭,不比那登龙御 李 。” 鲁迅 《花边文学·小品文的生机》:“其中固然有虽曾附骥,终未登龙的‘名人’,或扮作黑头,而实是真正的丑脚的打诨,但也有热心人的谠论。” 唐 李端 《元丞宅送胡濬及第东归觐省》诗:“登龙兼折桂,归去当高车。”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敕赐及第》:“仰温树之烟,何人折桂?泝甘泉之水,独我登龙。” 宋 王禹偁 《杏花》诗之五:“登龙曾入少年场,锡宴琼林醉御觴。” 清 钮琇 《觚賸·河东君》:“登龙之客,杳至高閭。”
(4).泛指升官。 阿英 《晚清小说史》第二章:“至于为谋升官,上维新条陈,东抄西袭,以盼一顾的,更所在多有,实质上,不过是藉以登龙而已。”词语解释:登门 拼音:dēng mén
(1).登龙门。 唐 韩愈 《叉鱼招张功曹》诗:“濡沫情虽密,登门事已辽。”
(2).上门,到对方住处。《旧唐书·李宗闵传》:“退迹者成后时之夫,登门者有迎吠之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然贫贱者与贵人交,足未登门,先怀惭怍。” 巴金 《探索集·长崎的梦》:“这次一到 东京 我便要求登门拜访。”词语解释:邓禹 拼音:dèng yǔ
(2-58)东汉大臣。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新莽败亡后投刘秀,率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刘秀称帝后,拜大司徒。不久渡河入关,所部号称百万。却屡败于赤眉军,至全军覆没。刘秀统一全国后,被封为高密侯。明帝时,追念开国功臣功绩,将二十八名功臣图画于洛阳南宫云台,称“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居首。词语解释:貂蝉 拼音:diāo chán
(1).貂尾和附蝉,古代为侍中、常侍等贵近之臣的冠饰。《后汉书·舆服志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 赵惠文 冠’。” 刘昭 注:“ 应劭 《汉官》曰:‘説者以金取坚刚,百鍊不耗。蝉居高饮絜,口在掖下,貂内劲捍而外温润。’此因物生义也。”
(2).借指貂蝉冠。《南史·江淹传》:“初, 淹 年十三时,孤贫,常采薪以养母,曾於樵所得貂蝉一具,将鬻以供养。其母曰:‘此故汝之休徵也,汝才行若此,岂长贫贱也,可留待得侍中著之。’”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词:“头上貂蝉贵客,花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谁雄!”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彼固曰异种贱族,非吾中夏神明之胄,所为立於其朝者,特曰冠貂蝉、袭青紫而已。”参见“ 貂蝉冠 ”。
(3).指侍中、常侍之官。亦泛指显贵的大臣。《汉书·刘向传》:“今 王 氏一姓乘朱轮华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 唐 崔顥 《奉和许给事夜直简诸公》:“宠列貂蝉位,恩深侍从年。” 宋 陆游 《草堂拜少陵遗像》诗:“ 长安 貂蝉多,死去谁復算!”
(4).《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司徒 王允 家的歌伎。 王允 欲除奸臣 董卓 ,无计可施, 貂蝉 请自献身,以博 董卓 欢心,后又故意勾引其义子 吕布 ,离间两人关系,终借 吕布 之手,杀死 董卓 。唯此事不见于正史。 清 梁章鉅 《浪跡续谈·貂蝉》:“《三国志演义》言 王允 献 貂蝉 於 董卓 ,作连环计。正史中实无 貂蝉 之名,惟《董卓传》云, 卓 尝使 布 守中閤, 布 与 卓 侍婢私通云云。 李长吉 作《吕将军歌》云:‘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大旗下。’盖即指 貂蝉 事,而小説从而演之也。 黄右原 告余曰:‘《开元占经》卷三十三,荧惑犯须女。占注云,《汉书通志》: 曹操 未得志,先诱 董卓 ,进 刁蝉 以惑其君。此事异同不可攷,而 刁蝉 之即 貂蝉 ,则确有其人矣。’《汉书通志》今亦不传,无以断之。”
词语解释:貂蝉冠 拼音:diāo chán guān
以貂尾和附蝉为饰的冠冕。 宋 时亦称貂蝉笼巾。《宋史·舆服志四》:“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幘。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宋史·舆服志四》:“貂蝉笼巾……蝉,旧以玳瑁为蝴蝶状,今请改为黄金附蝉。”词语解释:钓濑 拼音:diào lài
(1).水边垂钓处。《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三反而后至……乃耕於 富春山 ,后人名其钓处为 严陵瀨 焉。”
(2).特指 严光 垂钓处。后亦喻隐士隐居处。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钓瀨疏坟籍,耕巖进弈棋。” 唐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长沙 才子远, 钓瀨 客星悬。”词语解释:钓台 拼音:diào tái
见“ 钓臺 ”。
亦作“ 钓台 ”。
(1).钓鱼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其水东注 天渊池 ,池中有 魏文帝 九华臺 。殿基悉是 洛中 故碑累之。今造钓臺於其上。” 唐 张乔 《宿江叟岛居》诗:“了得平生志,还归筑钓臺。”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但留荒塚在,遥并钓台孤。”
(2).指 东汉 严子陵 垂钓处。故址在 浙江 桐庐 城西十五公里的 富春山 上。 东汉 严光 ,字 子陵 ,隐于此山垂钓。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今 钓台 处有石亭,临江有 严先生祠 。词语解释:珥貂 拼音:ěr diāo
(1).插戴貂尾。 汉 代侍中、中常侍于冠上插貂尾为饰。后借指皇帝之近臣。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戴蝉珥貂,朱衣皓带。入侍帷幄,出拥华盖。”《梁书·朱异传》:“歷官自员外、常侍至侍中,四官皆珥貂。” 唐 白居易 《孔戣可右散骑常侍制》:“可使珥貂,立吾左右。从容侍从,以备顾问。” 明 王洪 《奉和胡学士光大侍从游万岁山诗韵》之五:“珥貂黄阁老,挥翰玉堂人。” 清 黄鷟来 《杂兴》诗之十二:“触豸岂无柱下史,珥貂曾列侍中筵。”
(2).指贵官显宦。 晋 戴安公 《释疑论》:“ 比干 忠正,毙不旋踵; 张汤 酷吏,七世珥貂。” 唐 韩愈 《陪杜侍郎游湘西寺》诗:“珥貂潘维番,政作类分 陕 。” 明 何景明 《雷黄明凯旋图歌》:“封侯拜将珥貂列,白金緋衣照云月。” 清 徐乾学 《纳兰君墓志铭》:“及被恩命引而置之珥貂之行,而后知上之所以造就之者,别有在也。”词语解释:郭泰船 拼音:guō tài chuán
《后汉书·郭太传》:“ 郭太 ,字 林宗 , 太原界休 人也。家世贫贱……乃游於 洛阳 。始见 河南 尹 李膺 , 膺 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 河 上,车数千两。 林宗 唯与 李膺 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按,《后汉书》作者 范晔 以父名 泰 ,避讳改作“郭太”。后因以“郭泰船”为伴同名流泛舟的典故。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敢献绕朝策,思同 郭泰 船。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亦省作“ 郭舟 ”。 明 袁宏道 《舟中同黄绮石沉广乘汤陨陆赋》诗:“天上飞 王 舄,人间附 郭 舟。”词语解释:郭舟 拼音:guō zhōu
见“ 郭泰船 ”。
词语解释:郭泰船 拼音:guō tài chuán
《后汉书·郭太传》:“ 郭太 ,字 林宗 , 太原界休 人也。家世贫贱……乃游於 洛阳 。始见 河南 尹 李膺 , 膺 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 河 上,车数千两。 林宗 唯与 李膺 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按,《后汉书》作者 范晔 以父名 泰 ,避讳改作“郭太”。后因以“郭泰船”为伴同名流泛舟的典故。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敢献绕朝策,思同 郭泰 船。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亦省作“ 郭舟 ”。 明 袁宏道 《舟中同黄绮石沉广乘汤陨陆赋》诗:“天上飞 王 舄,人间附 郭 舟。”词语解释:画虎 拼音:huà hǔ
(1).古代的一种风俗。绘虎于门以御凶息疠。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 神荼 与 鬱垒 昆弟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 上有桃树,二人於树下简閲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 神荼 与 鬱垒 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於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於门,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
(2).泛指描绘虎的形象。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包氏 宣州 人,世以画虎名家,而 鼎 最为妙。今子孙犹以画虎为业,而曾不得其髣髴也。”
(3).“画虎类狗”的缩语。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释担受书,废耕学文。画虎既败,学步无成。”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谬知终画虎,微分是醯鸡。” 金 边元鼎 《村舍》诗之二:“学得屠龙无用处,祇如画虎反成羞。” 明 胡应麟 《诗薮·国朝下》:“学 何 不至,不失雕龙;学 李 不成,终类画虎。”参见“ 画虎类狗 ”。
(4).指绘绣的猛虎图像。 前蜀 韦庄 《观浙西府相畋游》诗:“紫袍日照金鹅鬭,红旆风吹画虎狞。”
词语解释:画虎类狗 拼音:huà hǔ lèi gǒu
见“ 画虎不成反类狗 ”。词语解释:画虎不成 拼音:huà hǔ bù chéng
“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略语。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萧子云 改易字体, 邵陵王 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封神演义》第七六回:“此虽是你弟兄二人忠肝义胆,我岂不喜,只恐画虎不成,终无补於实用,徒死无益耳。” 清 陆时化 《书画说铃》六:“有临摹而妙者,若合符节也。有临摹而拙者,画虎不成也。”词语解释:金貂 拼音:jīn diāo
(1).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 汉 始,侍中、中常侍之冠,于武冠上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汉书·谷永传》:“戴金貂之饰,执常伯之职者皆使学先王之道。” 晋 潘岳 《秋兴赋》:“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烱烱。”
(2).借称侍从贵臣。《文选·江淹〈杂体诗·效王粲“怀德”〉》:“贤主降嘉赏,金貂服玄缨。” 李善 注:“时 粲 为侍中,故云金貂。”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画堂内持觴劝酒,走动的是紫綬金貂。” 清 姚鼐 《送子颖之淮南》诗:“归来风月淡襟袍,势去金貂非等伦。”词语解释:柯亭笛 拼音:kē tíng dí
传为 汉 蔡邕 用 柯亭 竹所制的笛子。后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晋书·桓伊传》:“﹝ 桓伊 ﹞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 江 左第一。有 蔡邕 柯亭 笛,常自吹之。”亦省作“ 柯笛 ”、“ 柯亭 ”。 唐 李縠 《浙东罢府西归酬别张广文皮先辈陆秀才》诗:“ 兰亭 旧趾虽曾见, 柯 笛遗音更不传。”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温庭筠》:“﹝ 温庭筠 ﹞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 清 纳兰性德 《水龙吟·题文姬图》词:“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嚮絶,四絃才断,恶风吹去。”词语解释:客星 拼音:kè xīng
(1).对天空中新出现的星的统称,如新星、超新星等。《史记·天官书》:“客星出天廷,有奇令。” 明 无名氏 《观象玩占》:“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无恒时,其居也无定所,忽见忽没,或行或止,不可推算,寓于星辰之间,如客,故谓之客星。”有时亦指彗星。《南史·宋纪中·文帝》:“﹝ 元嘉 十九年﹞九月丙辰,有客星在北斗,因为彗,入文昌,贯五车,扫毕,拂天节,经天苑,季冬乃灭。”《清史稿·天文志十四》:“客星。 太祖 丁未年九月丙申,彗星见东方。”
(2).特指 东汉 隐士 严光 。《后汉书·严光传》:“﹝ 光武帝 ﹞復引 光 入,论道旧故……因共偃卧, 光 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 严子陵 共卧耳。’”后诗文中常用为典故。 唐 杜甫 《赠翰林张四学士》诗:“天上 张公子 ,宫中 汉 客星。”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诗:“客星何补 汉 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 阿瞒 移 汉 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元 张可久 《寨儿令·过钓台》曲:“不恋朝章,归钓夕阳,白眼傲君王。客星犯半夜龙床,清风占 七里 鱼邦。”
(3).神话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往。有人乘槎至天界,并与牵牛晤谈。返回后,至 蜀 , 严君平 告之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之,正是此人到天河之时。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后遂用以为典,亦以指客人。 唐 罗邺 《行次》诗:“终日长程復短程,一山行尽一山春。路傍君子莫相笑,天上由来有客星。” 宋 周必大 《点绛唇·赠歌者小琼》词:“秋夜乘槎,客星容到 天孙 渚,眼波微注,将谓牵牛渡。” 明 张煌言 《冰槎集引》:“昔之乘槎者,或为客星而犯斗牛,或入女宿而得支机。故至今羡为胜事。” 明 徐熥 《访梅禹金秦淮客舍》诗:“舟过 长干 问客星,风流不用叹飘零。一秋 桃叶 居 淮水 ,十月梅花梦 敬亭 。”词语解释:李郭同船 拼音:lǐ guō tóng chuán
见“ 李郭同舟 ”。词语解释:李郭同舟 拼音:lǐ guō tóng zhōu
《后汉书·郭太传》:“ 郭太 字 林宗 , 太原 界休 人也。家世贫贱……乃游於 洛阳 。始见 河南 尹 李膺 , 膺 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 林宗 唯与 李膺 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因以“李郭同舟”、“李郭同船”比喻知已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南朝 梁 陆倕 《以诗代书别后寄赠》:“ 李 郭 或同舟, 潘 夏 时方驾。娱谈终美景,敷文永清夜。” 宋 吕渭老 《水调歌头·陈性孺不相见十年》词:“闻道 山阴 回棹,相去都无百里, 李 郭 可同船。”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一时门外瞻望颜色,伺候车骑者駢肩累迹,几如 荀 陈 会坐, 李 郭 同舟。 东汉 风流,再见今日也。”词语解释:李郭仙 拼音:lǐ guō xiān
即 李膺 与 郭泰 。 唐 岑参 《送郭司马赴伊吾郡请示李明府》诗:“江上舟中月,遥想 李 郭 仙。”参见“ 李郭同舟 ”。词语解释:李郭舟 拼音:lǐ guō zhōu
指高朋雅会所乘之舟。喻知己相处,亲密无间。 唐 高适 《同李太守北海泛舟宴高平郑太守》诗:“每揖 龚 黄 事,还陪 李 郭 舟。” 明 李贽 《李见田邀游东湖》诗之二:“行人本是遨游客,何况当年 李 郭 舟。” 清 赵翼 《述庵司寇竹汀宫詹过怀杜阁寓斋小集》诗:“旧雨一朝集,欣联 李 郭 舟。”参见“ 李郭同舟 ”。词语解释:李门 拼音:lǐ mén
见“ 李膺门 ”。
词语解释:李膺门 拼音:lǐ yīng mén
李膺 , 汉 桓帝 时任司隶校尉。据《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载:“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因以“李膺门”、“李膺门馆”誉称名高望重之家。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岐》诗:“於何车马日憧憧, 李膺 门馆争登龙。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鐘。” 唐 杜牧 《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今之置第乃获旧居辄献此诗》:“昔为 扬子 宅,今是 李膺 门。”亦省称“ 李门 ”。 唐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诗:“ 李 门余妄进, 徐 榻君恆设。”词语解释:李仙 拼音:lǐ xiān
(1).指 汉 李膺 。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 李仙 非易託, 苏鬼 尚难因。”参见“ 李郭同舟 ”。
(2).指道教传说中仙人 李八百 。 宋 杨万里 《筠庵》诗:“故老谈 李仙 ,昔日上寥廓。随身无长物,止跨一隻鹤。”参见“ 李八百 ”。
词语解释:李八百 拼音:lǐ bā bǎi
(1).道教传说的仙人名。名 脱 , 蜀郡 人。 晋 葛洪 《神仙传·李八百》:“ 李八百 者, 蜀 人也,莫知其姓名,歷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晋书·周札传》:“时有道士 李脱 者,妖术惑众,自言八百岁,故号 李八百 。”《醒世恒言·薛录士鱼服证仙》:“今你夫妻謫限将满,合该重返仙籍。何不去问那 李八百 ,教他与你打破尘障?”
(2).道教传说的仙人名。 唐 仙人 李良 。 唐 符载 《题李八百洞》诗:“后世何人来飞昇, 紫阳真人 李八百 。”《宋史·方技传下·魏汉津》:“ 魏汉津 ,本 蜀 黥卒也。自言师事 唐 仙人 李良 号 李八百 者,授以鼎乐之法。”词语解释:李膺客 拼音:lǐ yīng kè
喻指名门之客。 唐 杨炯 《宴皇甫兵曹宅》诗序:“累代通家,咸言 李膺 之客。百年何计,相知在於我心。” 明 高启 《龙门》诗:“我尝謁真龙,天门谬通籍。何必更区区,求为 李膺 客。”参见“ 李膺门 ”。
词语解释:李膺门 拼音:lǐ yīng mén
李膺 , 汉 桓帝 时任司隶校尉。据《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载:“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因以“李膺门”、“李膺门馆”誉称名高望重之家。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岐》诗:“於何车马日憧憧, 李膺 门馆争登龙。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鐘。” 唐 杜牧 《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今之置第乃获旧居辄献此诗》:“昔为 扬子 宅,今是 李膺 门。”亦省称“ 李门 ”。 唐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诗:“ 李 门余妄进, 徐 榻君恆设。”词语解释:李膺门 拼音:lǐ yīng mén
李膺 , 汉 桓帝 时任司隶校尉。据《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载:“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因以“李膺门”、“李膺门馆”誉称名高望重之家。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岐》诗:“於何车马日憧憧, 李膺 门馆争登龙。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鐘。” 唐 杜牧 《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今之置第乃获旧居辄献此诗》:“昔为 扬子 宅,今是 李膺 门。”亦省称“ 李门 ”。 唐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诗:“ 李 门余妄进, 徐 榻君恆设。”词语解释:李膺门馆 拼音:lǐ yīng mén guǎn
见“ 李膺门 ”。
词语解释:李膺门 拼音:lǐ yīng mén
李膺 , 汉 桓帝 时任司隶校尉。据《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载:“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因以“李膺门”、“李膺门馆”誉称名高望重之家。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岐》诗:“於何车马日憧憧, 李膺 门馆争登龙。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鐘。” 唐 杜牧 《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今之置第乃获旧居辄献此诗》:“昔为 扬子 宅,今是 李膺 门。”亦省称“ 李门 ”。 唐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诗:“ 李 门余妄进, 徐 榻君恆设。”词语解释:李膺仙 拼音:lǐ yīng xiān
喻指名流。 唐 羊士谔 《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尹》诗之二:“桂华临 洛 浦,如挹 李膺 仙。”参见“ 李膺门 ”、“ 李郭同舟 ”。词语解释:李膺舟 拼音:lǐ yīng zhōu
比喻为知己者所重,同舟共乐。 唐 许浑 《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宾舘尽开 徐穉 榻,客帆空恋 李膺 舟。” 沉砺 《狂歌行》:“时而一涉水,同坐 李膺 舟。”参见“ 李郭同舟 ”。词语解释:林宗巾 拼音:lín zōng jīn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品学为时人所重,曾途行遇雨,头巾垫其一角,人争效之,故折巾一角,称为 林宗 巾。事见《后汉书·郭太传》。 南朝 梁 吴均 《赠周兴嗣》诗之一:“惟安 莱芜 甑,兼慕 林宗 巾。” 宋 陆游 《七侄岁暮同诸孙来过偶得长句》:“雨垫 林宗 一角巾,萧条村路并烟津。”词语解释:龙门 拼音:lóng mén
(1).即 禹门口 。在 山西省 河津县 西北和 陕西省 韩城市 东北。 黄河 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故名。《书·禹贡》:“导 河 积石 ,至于 龙门 。”《艺文类聚》卷九六引 辛氏 《三秦记》:“ 河津 一名 龙门 ,大鱼集 龙门 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故云曝鳃 龙门 。”
(2).喻声望高的人的府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李元礼 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3).指众望所归者。 清 张明弼 《冒姬董小宛传》:“ 虞山 钱牧斋 先生维时不惟一代龙门,实风流教主也。”
(4).科举试场的正门。 唐 周墀 《贺王仆射放榜》诗:“欲到龙门看风雨,关防不许暂离营。”《红楼梦》第一一九回:“我们两个人一起去交了卷子,一同出来,在龙门口一挤,回头就不见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我被关了一个多月,闷得慌了,开了龙门就跑的。”
(5).借指科举会试。会试中式为登龙门。 唐 卢纶 《早春游樊川野居却寄李端校书兼呈崔峒补阙司空曙主簿耿湋拾遗》诗:“桂树曾争折,龙门几共登。”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刘改之教授》:“﹝ 刘过 ﹞ 淳熙 甲午预秋荐,将赴省试。临岐眷恋不忍行,在道赋《水仙子》一词……二更后,一美女忽来前,执拍板曰:‘愿唱一曲劝酒。’即歌曰:‘别酒未斟心先醉,忽听 阳关 辞故里。扬鞭勒马到皇都,三题尽,当际会。稳跳龙门三级水,天意令吾先送喜。’” 明 杨柔胜 《玉环记·约友赴选》:“才吞八斗气轩昂,一跃龙门姓字香。”
(6).山名。在 河南省 洛阳市 南。《汉书·沟洫志》:“昔 大禹 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 龙门 ,辟 伊闕 。” 唐 李白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王公卿士送及 龙门 ,入 叶县 ,次 王乔 之祠。” 王琦 注:“《文章正宗》:‘ 龙门 在 河南 县。’《地志》曰:‘ 闕塞山 ,一名 伊闕 ,而俗名 龙门 。’”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张青琱往河南学使者幕》诗:“置酒 龙门 夜,论文虎观秋。” 程穆衡 笺:“《闻见録》: 谢希深 、 欧阳永叔 官 洛阳 时,同游 嵩山 ,自 潁阳 归,暮抵 龙门 。”
(7).山名。在 四川省 广元市 东北,又名 葱岭山 ,产好钟乳。 葱岭 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俗称为 龙门 。 唐 杜甫 《龙门阁》诗:“ 清江 下 龙门 ,絶壁无尺土。” 钱谦益 笺注:“《元和郡国志》: 龙门山 ,在 利州 绵谷县 东北八十二里,出好钟乳。《寰宇记》亦名 葱岭山 。《梁州记》云: 葱岭 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俗号为 龙门 。”
(8). 司马迁 出生于 龙门 ,故以“龙门”指代 司马迁 。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信 生世等於 龙门 ,辞亲同於 河 洛 。” 倪璠 注:“ 迁 生 龙门 ;太史公留滞 周南 ,病且卒,而子 迁 适反,见父子於 河 洛 之间。” 五代 齐己 《寄金陵幕中李郎中》诗:“ 龙门 支派富才能,年少飞翔便大鹏。” 明 徐渭 《读〈问棘堂集〉拟寄汤君》诗:“无限 龙门 蚕室泪,难偕书札报 任卿 。”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二回:“我若将这书做成 龙门 《史记》、 涑水 《通鑑》一般,岂不令看小説报的人懨懨欲睡,不能终卷吗?”
(9).古 楚国 都城 郢都 门名。《楚辞·九章·哀郢》:“过 夏首 而西浮兮,顾 龙门 而不见。” 王逸 注:“ 龙门 , 楚 东门也。言己从西浮而东行,过 夏水 之口,望 楚 东门,蔽而不见,自伤日以远也。” 洪兴祖 补注:“《水经》云:‘ 龙门 ,即 郢城 之东门。’又 伍端休 《江陵记》云:‘南关三门,其一名 龙门 ,一名 修门 。’”
(10).泛指都门、国门。 唐 王勃 《秋夜长》诗:“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元 傅若金 《正月十七日丽正门观迎接口号》:“龙门仗簇青云起,鹤禁香通紫气来。”绍剧《龙虎斗》:“[ 赵匡胤 :]孤, 大宋 乾德。自从 陈桥 兵变,登基以来,南征北讨,无不驯服,仅存 河东 、 西凉 未降,谅必不敢蠢动。今当大朝日期,内侍传旨,大开龙门。”
(11).堤坝合龙前的缺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庆历 中, 河 决北都 商胡 ,久之未塞,三司度支副使 郭申锡 亲往董作。凡塞 河 决,垂合,中閒一埽,谓之‘合龙门’,功全在此。”词语解释:龙门客 拼音:lóng mén kè
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载, 李膺 不妄交接,有被其容接者为登龙门。后因称高门上客为“龙门客”。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凤穴雏皆好,龙门客又新。”词语解释:生刍 拼音:shēng chú
亦作“ 生蒭 ”。
(1).鲜草。《诗·小雅·白驹》:“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陈奂 传疏:“芻所以萎白驹,託言礼所以养贤人。”鲜草可养白驹。后因用作礼贤敬贤之典。《西京杂记》卷五:“夫人无幽显,道在则为尊,虽生蒭之贱也,不能脱落君子,故赠君生蒭一束。” 宋 黄庭坚 《迎醇甫夫妇》诗:“策马得行休更秣,已令童稚割生芻。”
(2).指贤人;贤能。 南朝 宋 鲍照 《从过旧宫》诗:“空费行苇德,採束谢生芻。” 南朝 梁 吴均 《赠周兴嗣》诗之一:“愿持 江 南蕙,以赠生芻人。”
(3).指代《诗·小雅·白驹》,以寄寓思友、思贤之心。 唐 权德舆 《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断金挥丽藻,比玉咏生芻。” 唐 李群玉 《将离澧浦置酒野屿奉怀沉正字昆弟三人联登高第》诗:“停觴一摇笔,聊寄生芻吟。” 明 何景明 《酬赠王德征》诗:“皎皎空谷驹,生芻劳我心。”
(4).《后汉书·徐穉传》:“ 郭林宗 有母忧,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后因以称吊祭的礼物。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生芻一束,泣血三年,不踰圣人之礼,能行大夫之孝。”《宋史·文苑传三·路振》:“生芻致祭,弊帷成礼。瘞尔崇冈,全尔具体。” 明 张煌言 《挽大宗伯吴峦穉先生》诗:“趋朝当日称先达,惆悵生芻何处投。”词语解释:仙舟 拼音:xiān zhōu
舟船的美称。 隋 江总 《洛阳道》诗之一:“仙舟 李膺 棹,小马 王戎 鑣。” 唐 李峤 《送光禄刘主簿之洛》诗:“仙舟窅将隔,芳斝暂云同。” 宋 无名氏 《梅妃传》:“奏舞鸞之妙曲,乘画鷁之仙舟。” 宋 梁明夫 《贺新郎·寿吕道山四十九岁》词:“万里朝天去,见 潯阳 江上,风引仙舟 淮 浦。” 金 曹之谦 《送李郭二子还乡》诗:“祖帐临寒水,仙舟漾夕暉。”词语解释:严家 拼音:yán jiā
家规严厉的人家。《韩非子·显学》:“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参见“ 严家饿隶 ”。
词语解释:严家饿隶 拼音:yán jiā è lì
形容拘谨的书法风格。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论》:“ 献之 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清 姚鼐 《论书绝句》:“薑芽敛处成何状,正得严家饿隶伦。”词语解释:严君 拼音:yán jūn
(1).父母之称。《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后汉书·张湛传》:“矜严好礼,动止有则,居处幽室,必自修整,虽遇妻子,若严君焉。”
(2).指父亲。 晋 潘尼 《乘舆箴》:“国事明王,家奉严君。” 宋 梅尧臣 《任廷平归京》诗序:“君之严君以太子少保致仕西都。”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严君怒犹未息,兄宜仍往 扬州 。”参阅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严君三称》。
(3). 秦 樗里子 受封于 严 ,因号 严君 。参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词语解释:严陵 拼音:yán líng
(1).即 严光 。 光 字 子陵 ,省称 严陵 。 东汉 会稽馀姚 人。少曾与 汉光武帝 刘秀 同游学。 秀 即帝位后, 光 变姓名隐遁。 秀 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 富春山 。后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 严陵山 、 严陵濑 、 严陵钓台 等。诗文中常用其事。《南史·隐逸传上·刘凝之》:“昔 老莱 向 楚王 称僕, 严陵 亦抗礼 光武 。” 唐 李白 《箜篌谣》:“贵贱结交心不移,惟有 严陵 及 光武 。” 前蜀 韦庄 《旅中感遇寄呈李秘书昆仲》诗:“怀乡不怕 严陵 笑,只待秋风别钓磯。”参阅《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2).即 严陵濑 。 宋 杨万里 《夜泊钓台小酌》诗:“ 牛狸 送我止 严陵 ,黄雀随人赴帝城。”词语解释:严子 拼音:yán zǐ
(1).即 庄子 。避 东汉 明帝 讳,庄改为“严”。《汉书·叙传上》:“若夫 严子 者,絶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 颜师古 注:“ 严 , 庄周 也。”
(2).指 西汉 末 严君平 。 明 陆粲 《赠别王直夫》诗:“ 严子 时闭肆, 贡公 乃弹冠。”参阅《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词语解释:膺门 拼音:yīng mén
(1).马的胸膛。《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膺门沫赭,汗沟走血。” 李善 注:“《相马经》曰:‘膺门欲开,汗沟欲深。’”按, 南朝 宋 徐咸 《相马书》作“胸堂欲开”。
(2).《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 唐 元稹 《陪诸公游通德湖》诗:“唯有满园桃李下, 膺 门偏拜 阮元瑜 。”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诗:“吠声嗾国猘,公议怯 膺 门。” 前蜀 贯休 《别卢使君》诗:“幸到 膺 门下,频蒙俸粟分。”词语解释:膺舟 拼音:yīng zhōu
《后汉书·郭太传》:“始见 河南 尹 李膺 , 膺 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 河 上,车数千两。 林宗 唯与 李膺 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以“膺舟”借指有声望者之舟。 唐 许浑 《寄献三川守刘公》诗:“花深穉榻迎何客,月在 膺 舟醉几人?” 唐 许浑 《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后池兼北楼讌》诗之一:“陪汎芳池醉北楼,水花繁艳照 膺 舟。”词语解释:折角巾 拼音:zhé jiǎo jīn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词语解释:折巾郭 拼音:shé jīn guō
指 东汉 名士 郭太 。亦借指当世名士。 宋 张元干 《次仲弥性所和陈丈大卿韵》:“从来谁数折巾 郭 ?重到似是栽桃 刘 。”参见“ 折角巾 ”。
词语解释:折角巾 拼音:zhé jiǎo jīn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词语解释:子陵 拼音:zǐ líng
严光 的字。 东汉 馀姚 人。曾与 汉 光武帝 刘秀 同游学, 刘秀 即位后,改名隐居,后被召至京师 洛阳 ,授谏议大夫,不受而退隐于 富春山 。 唐 刘长卿 《泛曲阿后湖简同游诸公》诗:“且习 子陵 隐,能忘生事忧。” 唐 温庭筠 《渭上题》诗:“ 吕公 荣达 子陵 归,万古烟波绕钓磯。” 宋 范仲淹 《过方处士旧隐》诗序:“某 景祐 初,典 桐庐郡 ,有 七里瀨 , 子陵 之钓臺在。” 明 王世贞 《鸣凤记·献首祭告》:“早知道祸机隐伏,谁羡着掛冠归,便做了 子陵 、 靖节 也来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