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分虎 拼音:fēn hǔ
将虎状符节的一半给受封者作为信物。谓授与官爵。《后汉书·宦者传序》:“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既而分虎出守,以囊被见嗤。” 唐 黄滔 《鄜畤李相公》诗:“分虎名高初命相,攀龙迹下愧登门。”词语解释:坟籍 拼音:fén jí
古代典籍。《后汉书·郭太传》:“﹝ 郭太 ﹞就 成皋 屈伯彦 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新唐书·褚亮传》:“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坟籍之始,肇自 羲 黄 ,盛於 周 汉 ,衍于 梁 晋 ,极于 隋 唐 。” 章炳麟 《文学说例》:“两 宋 以降,斯道渐普,然有所述作,犹号曰古文辞,其称谓不能无取於坟籍。”词语解释:焚林 拼音:fén lín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谓 介之推 从 晋文公 流亡,割股食 公 ,有功而不受祲,隐入 绵山 ,后 晋文公 焚烧树林逼迫,仍不出,抱树焚死。后以“焚林”为求取贤士的典故。《周书·苏亮等传论》:“既焚林而访 阮 ,亦牓道以求 孙 ,可谓野无遗才,朝多君子。” 唐 韦蟾 《上元》诗之三:“熏穴应无取,焚林固有求。” 唐 吴仁璧 《投谢钱武肃》诗:“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词语解释:封泥 拼音:fēng ní
(1).谓用泥封缄文书。古代文书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钤印,以防泄密、失窃。也有将简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绳封泥者。盛行于 秦 汉 。《后汉书·百官志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唐 李林甫 《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目对封泥,手连印署。” 王国维 《〈齐鲁封泥集存序〉》:“窃谓封泥之物,与古璽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璽印为尤伙,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 清 末以来,此项遗物发现甚多。参阅 清 吴式芬 陈介祺 《封泥考略》, 清 刘鹗 《铁云藏封泥》, 周明泰 《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 王国维 《齐鲁封泥集存》, 马衡 《封泥存真》。
(2).《后汉书·隗嚣传》:“ 元 ( 王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此谓守关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据守雄关。 唐太宗 《入潼关》诗:“弃襦怀远志,封泥负壮情。”词语解释:缝掖 拼音:fèng yè
亦作“ 缝腋 ”。 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后汉书·王符传》:“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李贤 注:“《礼记·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 郑玄 注曰:‘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单衣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贱不足以赎 邕 , 鴈门 缝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传》:“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尽缝掖,不可以一夫私怨开祸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馆蒙示和谢惠连秋怀诗走笔和之》:“安能学缝掖,巧黠各相半。”词语解释:伏波 拼音:fú bō
(1). 汉 将军名号。 西汉 路博德 、 东汉 马援 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南朝 宋 鲍照 《代苦热行》:“ 戈船 荣既薄, 伏波 赏亦微。” 唐 刘长卿 《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盛府依 横海 ,荒祠拜 伏波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横海 、 伏波 , 戈船 、 下瀨 。”
(2).谓平息变乱。 王闿运 《丁文诚诔》:“抗急疏而请使,举偏师以伏波。”词语解释:函谷丸 拼音:hán gǔ wán
《后汉书·隗嚣传》:“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后遂以“函谷丸”指称易守难攻的 函谷关 。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少年负壮气,耿介立衝冠。怀纪 燕山 石,思开 函谷 丸。”词语解释:介推 拼音:jiè tuī
见“ 介之推 ”。
词语解释:介之推 拼音:jiè zhī tuī
(1).亦称“ 介子推 ”。 春秋 晋 人。从 晋 公子 重耳 ( 文公 )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 文公 还国为君,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 绵山 而终。《庄子·盗跖》:“ 介子推 至忠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 明 胡侍 《真珠船》卷七:“古人名字,人少知者…… 介之推 姓 王 ,名 光 。”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介之推 、 烛之武 , 介 与 烛 皆地名,非姓也。二人贤者,为国人所取信,故特标其地以异於众耳。”亦省称“ 介推 ”。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 白驹 、 介推 遯逃於山谷。” 唐 李涉 《长安闷作》诗:“每日除书空满纸,不曾闻有 介推 名。” 郁达夫 《初秋杂感》诗之二:“ 介推 辞禄人争说, 韩信 称王事岂真?”
(2). 春秋 时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介推》:“《说苑》, 介子推 十五为 荆 相,堂下有二十五进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 介子推 也。”词语解释:介子 拼音:jiè zǐ
(1).古代宗法,长子为宗子,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祭於家庙,庶子则称介子。介,副。以示不敢僭越宗子。《礼记·曾子问》:“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 孔颖达 疏:“介子,某介子,谓庶子为大夫者。介,副也,某,是庶子名也。”
(2).指庶子有官爵者。 宋 王安石 《谢葛源郎中启》:“追讲前人之欢,坐忘介子之丑。” 明 宋濂 《瞿孝子传》:“孝子年且耄,见介子 庄 宦学有立, 洪武 初,擢礼部员外郎,喜动颜色。”
(3). 春秋 晋 介子推 。《淮南子·说山训》:“ 介子 歌龙蛇,而 文君 垂泣。” 唐 郭郧 《寒食寄李补阙》诗:“ 介子 终知禄不及,王孙谁肯一相怜。”
(4).指 傅介子 。 西汉 时出使 西域 的使者。《旧唐书·西戎传论》:“西方之国,绵亘山川,自 张騫 奉使已来, 介子 立功之后,通於中国者多矣。” 清 黄鷟来 《咏史》诗之一:“ 介子 一书生, 楼兰 立奇功。”
(5).物理名词。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基本粒子的总称。它们都不能稳定存在,能用来轰击原子核,引起核反应。词语解释:三异 拼音:sān yì
指 汉 中牟 令 鲁恭 行德政而出现的三种奇迹。《后汉书·鲁恭传》:“﹝ 鲁恭 ﹞拜 中牟 令。 恭 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 建初 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 中牟 。 河南 尹 袁安 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 肥亲 往廉之。 恭 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 亲 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 亲 瞿然而起,与 恭 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 安 。” 金 赵秉文 《中牟阳冰篆》诗:“ 中牟 三异今则四,断碑残缺 阳冰 书。”词语解释:丸封 拼音:wán fēng
谓封闭严密。 明 张煌言 《山头重建海塘碑记》:“当我国家盛时,海波不扬,邑多贤长吏。而滨海丸封,又鲜戎马骚驛。” 清 李福 《探春慢·黄梅花》词:“明是春消息,又底事、丸封珍重。”参见“ 丸泥 ”。
词语解释:丸泥 拼音:wán ní
(1).一粒泥丸。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弹鸟则千金不及丸泥之用,缝缉则长剑不及数分之针。”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夫丸泥已不能遏 彭蠡 之沸腾,独贤亦焉能反流遁之失正。”
(2). 汉 刘向 《列仙传·方回》:“ 方回 者, 尧 时隐人也……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 回 化而得去,更以方印掩封其户。时人言,得 回 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后用为归隐的典实。 清 唐孙华 《乙酉元旦》诗之一:“衰年报謁心情嬾,欲取丸泥錮两扉。”
(3). 汉 王元 说 隗嚣 以兵守 函谷关 东拒 刘秀 :“今 天水 完富,士马最强……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见《后汉书·隗嚣传》。后用为守险拒敌的典实。 宋 陆游 《书悲》诗:“何当受詔出, 函谷 封丸泥。” 清 朱彝尊 《百字令·度居庸关》词:“谁放十万 黄巾 ,丸泥不闭,直入 车箱口 。”
(4).揉泥,团泥。《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讨不从命” 裴松之 注引《江表传》:“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 晋 葛洪 《神仙传·玉子》:“每与子弟行,各丸泥为马与之,皆令闭目,须臾成大马。”《花月痕》第四九回:“亦有良懦辈,忍饥丸泥吞。”词语解释:隗嚣泥 拼音:wěi xiāo ní
《东观汉记·隗嚣载记》:“ 嚣 将 王元 説 嚣 曰:‘……今 天水 完富,士马最强,北取 西河 ,东收 三辅 ,案 秦 旧迹,表里山 河 。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后因以“隗嚣泥”指据险固守之力。 唐 罗隐 《南园题》诗:“病怜 王猛 畚,愚笑 隗嚣 泥。”词语解释:子推 拼音:zǐ tuī
(1). 春秋 时 晋国 人,姓 介 。也称 介之推 、 介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 杜预 注:“ 介推 , 文公 微臣。之,语助。”《庄子·盗跖》:“ 介子推 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 文公 , 文公 后背之, 子推 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成玄英 疏:“ 晋文公 , 重耳 也,遭 驪姬 之难,出奔他国,在路困乏, 推 割股肉以飴之。公后还三日,封於后者,遂忘 子推 。 子推 作《龙蛇之歌》,书其营门,怒而逃。公后慙谢,追 子推 於 介山 。 子推 隐避,公因放火烧山,庶其走出。火至, 子推 遂抱树而焚死焉。” 汉 东方朔 《七谏·怨思》:“ 子推 自割而飤君兮,德日忘而怨深。”
(2).旧俗为纪念 介子推 在寒食前一日所作枣糕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舟车帷幄·子推》:“故俗,每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则以麪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为‘子推’。穿以柳条,插户牖间。相缘云 介子推 逃禄, 晋文公 焚山求之, 子推 焚死, 文公 为之寒食断火,故民从此物祀之,而名‘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