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尘甑 拼音:chén zèng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载, 桓帝 时以 冉 为 莱芜 长,因遭母忧,不到官,结草室而居。“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后因以“尘甑”为形容清贫之典。 宋 范成大 《春寒即事留游子明王仲显》诗:“笑我生尘甑,惭君有意袍;故人能少驻,门径久蓬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一员官》:“夫人从容曰:‘君尘甑犹昔,何老誖不念子孙耶?’”词语解释:澄清 拼音:chéng qīng
使变清。喻平治天下。《北史·儒林传·张彫武》:“帝亦深倚仗之,方委以朝政。 彫武 更以澂清为己任,意气自高。”
(1).渭肃清混乱局面。《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滂 登车揽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元 文及翁 《贺新郎·西湖》词:“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 磻溪 未遇, 傅巖 未起。” 朱德 《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 黄龙 定约君。”
(2).引申为安定。 宋 司马光 《西斋》诗:“四境已澄清,还以书自怡。”
(3).清澈;明洁。 晋 陆云 《南征赋》:“闲夜冽以澄清,中原旷而曖昧。” 宋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冯雪峰 《上饶集中营》第三部:“ 施珍 的脸上浮上微笑,显得特别的美丽、坚决和纯洁,她的眼睛平静澄清。”
(4).搞清楚;弄明白。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陛下不復澄清善恶,俱与忠臣尚书令 尹勋 等并时显封,使朱紫不别,粉墨杂糅。” 巴金 《中国人》:“即使跟思想不同的人接触,只要经过敞开胸怀的辩论,总可以澄清一些问题。”
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 周立波 《桐花没有开》六:“要等秧田里的泥水澄清一点。” 徐怀中 《西线轶事》八:“找到一片积水,尽是小虫子在翻上翻下的,放几片净水剂澄清一下,那种怪味让人打哆嗦,喝不进去。”词语解释:尺一 拼音:chǐ yī
(1).亦称“ 尺一牘 ”、“ 尺一板 ”。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汉书·匈奴传上》:“ 汉 遗 单于 书,以尺一牘,辞曰:‘皇帝敬问 匈奴 大单于无恙’,所以遗物及言语云云。”《东观汉记·杨政传》:“ 政 师事博士 范升 。 建武 中, 升 为太常丞,为去妻所诬告,坐事繫狱,当伏重罪…… 政 涕泣求哀,上即尺一出 升 。”《后汉书·陈蕃传》:“陛下宜採求失得,择从忠善。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 李贤 注:“尺一,谓板长尺一,以写詔书也。”《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綬” 刘昭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璽皆以 武都 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 清 顾炎武 《赠孙徵君奇逢》诗:“明廷来尺一,空谷賁蒲轮。”
(2).指书信。《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多谢贵人脩尺一,西山制置逕相投。” 清 方文 《访吴锦雯不遇留此》诗之一:“板扉深巷掩,霉雨暮天寒。尺一授童女,归时抆泪看。”词语解释:赤伏 拼音:chì fú
“赤伏符”的简称。 唐 张说 《上党旧宫述圣颂》:“赤伏归於 汉光 。” 宋 范成大 《丙午东宫寿诗》:“黄离增焕炳,赤伏衍明昌。” 清 王士禛 《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诗:“火井方三炎,赤伏更典午。”参见“ 赤伏符 ”。
词语解释:赤伏符 拼音:chì fú fú
新莽 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 刘秀 上应天命,当继 汉 统为帝。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先在 长安 时同舍生 彊华 自 关中 奉赤伏符,曰‘ 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羣臣因復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 周 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羣望。’” 元 郭钰 《早春试笔》诗:“喜闻诸将黄金印,共捧中朝赤伏符。” 清 赵翼 《秦望山》诗:“赤伏符终归 汉 主,白驹场枉闢 周 京。”词语解释:赤兔 拼音:chì tù
(1).亦作“ 赤菟 ”。骏马名。《后汉书·吕布传》:“ 布 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 唐 李贺 《马诗》之八:“赤兔无人用,当须 吕布 骑。”
(2).泛指良马。 南朝 梁 吴均 《赠柳真阳》诗:“联翩驂赤兔,窈窕驾青驪。”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骑疋如龙,卷毛赤兔。”《水浒传》第八八回:“桃红锁甲现鱼鳞,冲阵龙驹名赤兔。”
(3).古代视为瑞征的红毛兔。《宋书·符瑞志中》:“赤兔,王者盛德则至。”《旧唐书·代宗纪》:“十一月甲寅, 乾陵 令於陵署得赤兔以献。”词语解释:范甑 拼音:fàn zèng
犹范釜。 唐 罗隐 《寄大理徐郎中》诗:“官序 詵 枝老,幽尘 范 甑空。”参见“ 范冉 ”。
词语解释:范冉 拼音:fàn rǎn
字 史云 , 东汉 陈留 人。曾师事 马融 ,通五经。 桓帝 时为 莱芜 长,遭母忧,不就。性狷急,常佩韦以自缓。罹党锢之祸,遁迹 梁 沛 间,卖卜为生,清贫自守,时或粮绝,穷居自若。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冉,或作“丹”。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后以“范丹”指代贫困而有操守的贤士。 明 邵璨 《香囊记·得书》:“喜得逆旅逢青眼,免使破甑生尘愁 范丹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看来世间听不得的是媒人的口,他要説了穷, 石崇 也无立锥之地;他要説了富, 范丹 也有万顷之财。”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谁识 范丹 守,犹甘 原宪 贫。”词语解释:釜鱼甑尘 拼音:fǔ yú zèng chén
釜中生鱼,甑中生尘,比喻生活清贫。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一旦以輜重被訐於监司,夫以巡方而黷货,又何问下吏之操守,釜鱼甑尘之风,空谷於天下矣。”参见“ 釜中生鱼 ”。
词语解释:釜中生鱼 拼音:fǔ zhōng shēng yú
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贫困,断炊已久。《后汉书·独行传·范冉》:“ 桓帝 时以 冉 为 莱芜 长……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词语解释:釜中鱼 拼音:fǔ zhōng yú
见“ 釜中之鱼 ”。
词语解释:釜中之鱼 拼音:fǔ zhōng zhī yú
亦作“ 釜中鱼 ”。 比喻不能久活。《元史·王荣祖传》:“彼小国负险自守,釜中之鱼,非久自死。”《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 杨八老 和一羣百姓们,都被 倭 奴擒了,好似瓮中之鱉,釜中之鱼。”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严戊卿扑鳄行纪诛潮匪事》:“穽中之虎釜中鱼,一网擒之伏猛鷙。”亦省作“ 釜鱼 ”。 明 何景明 《诸入朝歌》之八:“楼船一鼓风波力,沧海鲸鯢作釜鱼。” 清 陈贞慧 《过江七事·禁缉事》:“将使釜鱼风鹤之民,转益惊佈,不至鸟兽散不止。” 王闿运 《与曾侍郎言兵事书》:“如釜鱼游沸羹之中。”词语解释:挂冠 拼音:guà guān
亦作“掛冠”。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 逢萌 ﹞闻 王莽 居摄, 子宇 諫, 莽 杀之。 萌 会友人曰:‘三纲絶矣,祸将及人。’即解衣冠,挂 东都 城门,将家属客於 辽东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亦载此事。又, 南朝 梁 陶弘景 ,于 齐高帝 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 神武门 ,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南朝 梁 沉约 《和左丞庾杲之移病》:“挂冠若 东都 ,山林寧復出。” 宋 叶适 《祭韩子师尚书文》:“愤发挂冠,龠米自炊。”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蒿目为时忧,年未艾,霜雪盈头,掛冠无奈君恩厚,銓衡陪掌,簪缨忝继,君父难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有的咬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词语解释:挂衣冠 拼音:guà yì guān
犹挂冠。 宋 刘克庄 《最高楼》词:“辛亥后,六请挂衣冠。”参见“ 挂冠 ”。
词语解释:挂冠 拼音:guà guān
亦作“掛冠”。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 逢萌 ﹞闻 王莽 居摄, 子宇 諫, 莽 杀之。 萌 会友人曰:‘三纲絶矣,祸将及人。’即解衣冠,挂 东都 城门,将家属客於 辽东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亦载此事。又, 南朝 梁 陶弘景 ,于 齐高帝 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 神武门 ,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南朝 梁 沉约 《和左丞庾杲之移病》:“挂冠若 东都 ,山林寧復出。” 宋 叶适 《祭韩子师尚书文》:“愤发挂冠,龠米自炊。”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蒿目为时忧,年未艾,霜雪盈头,掛冠无奈君恩厚,銓衡陪掌,簪缨忝继,君父难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有的咬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词语解释:冠挂 拼音:guān guà
谓帽子被东西钩去。《淮南子·原道训》:“ 禹 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 汉 崔駰 《达旨》:“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顾,人溺不拯,则非仁也。”词语解释:莱芜甑 拼音:lái wú zèng
汉 代 范冉 ,字 史云 ,为 莱芜 长,后遭党人禁锢,生活清贫,但穷居自若,言貌无改,当时有民谣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后因以“莱芜甑”指生活清贫。 南朝 梁 吴均 《赠周兴嗣》诗之一:“唯安 莱芜 甑,兼慕 林宗 巾。” 唐 杜甫 《赠裴南部》诗:“尘满 莱芜 甑,堂横 单父 琴。”词语解释:临池 拼音:lín chí
《晋书·卫恒传》:“ 汉 兴而有草书…… 弘农 张伯英 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后因以“临池”指学习书法,或作为书法的代称。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 宋 苏轼 《石苍舒醉墨堂》诗:“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名臣通画学》:“前代名臣能临池者多矣,鲜有以画名者。”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黄忠端书孝经卷》:“夫人善临池,代公作行草,几夺真。” 吕叔湘 《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书法一项,确是一种艺术。但是这是要有写字的天分的人,再加上十年临池的工夫,才会有成就的。”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日记抄得很工整,字体遒劲,也可作临池之用。”词语解释:墨池 拼音:mò chí
(1).洗笔砚的池子。著名书法家 汉 张芝 、 晋 王羲之 等,均有“墨池”传说著称后世。 唐 裴说 《怀素台歌》:“ 永州 东郭有奇怪,笔家墨池遗跡在。” 宋 曾巩 《墨池记》:“﹝ 临川 ﹞ 新城 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 王羲之 之墨池。”
(2).指砚。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墨地皮棚》:“ 王僧彦 父名 师古 ,常自呼砚为墨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墨池点得兔毫浓,拂拭锦笺一纸。” 郁达夫 《采石矶》七:“他拿起笔来,往墨池里扫了几扫,就模模糊糊的写了下去。”
(3).指习书写字处。 唐 元稹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墨池怜嗜学,丹青羡登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白首何人?墨池谁子?后生是畏,前圣有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玩具·高丽贡纸》:“其表文咨文俱卤悍之甚,不足供墨池下陈矣。”
(4).制笔时,以羊青毛为最内层,以兔毫为次层,做成“墨池”(又称“笔柱”、“承墨”),用以吸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笔墨》:“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词语解释:鱼釜 拼音:yú fǔ
见“ 鱼釜尘甑 ”。
词语解释:鱼釜尘甑 拼音:yú fǔ chén zèng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 范冉 ﹞遭党人禁錮,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餘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 范冉 字 史云 , 桓帝 时曾任 莱芜 长。后以“鱼釜尘甑”谓贫穷得无粮可炊。 清 陈烺 《梅喜缘·情诉》曲:“甘守着裙布釵荆,甘受尽鱼釜尘甑,不惭愧牛衣对影,也惟愿鹿车挽并。”亦省作“ 鱼釜 ”。 清 张问陶 《话故山》诗:“词人久已甘鱼釜,新妇犹知羡鹿车。” 清 朱鹤龄 《湖翻行》:“竟日鱼釜无炊烟,浇愁何处沽村酒。”词语解释:鱼生空釜 拼音:yú shēng kōng fǔ
同“ 鱼釜尘甑 ”。 宋 陆游 《独立》诗:“羊踏寒蔬新少梦,鱼生空釜久諳穷。”词语解释:甑尘 拼音:zèng chén
见“ 甑尘釜鱼 ”。
词语解释:甑尘釜鱼 拼音:zèng chén fǔ yú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所止单陋,有时絶粒,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 范冉 字 史云 , 桓帝 以为 莱芜 长。后以“甑尘釜鱼”形容家贫断炊已久。 唐 刘禹锡 《学阮公体》诗之三:“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唐 卢纶 《送浑炼归觐却赴阙庭》诗:“甑尘方欲合,笼翮或将舒。”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 史云 甑尘,前史所伟。”词语解释:甑生尘 拼音:zèng shēng chén
见“ 甑尘釜鱼 ”。
词语解释:甑尘釜鱼 拼音:zèng chén fǔ yú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所止单陋,有时絶粒,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 范冉 字 史云 , 桓帝 以为 莱芜 长。后以“甑尘釜鱼”形容家贫断炊已久。 唐 刘禹锡 《学阮公体》诗之三:“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唐 卢纶 《送浑炼归觐却赴阙庭》诗:“甑尘方欲合,笼翮或将舒。”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 史云 甑尘,前史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