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八百里 拼音:bā bǎi lǐ
见“ 八百里駮 ”。
词语解释:八百里駮
牛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王君夫 ( 愷 )有牛,名八百里駮,常莹其蹄角。 王武子 ( 济 )语 君夫 :‘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 君夫 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 武子 先射。 武子 一起便破的,却据胡牀,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臠便去。”駮,骏马之称。八百里,状其善于奔驰。《晋书·王济传》作“驳”,古字同。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 宋 苏轼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词语解释:八表 拼音:bā biǎo
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三国 魏明帝 《苦寒行》:“遗化布四海,八表以肃清。” 晋 陶潜 《归鸟》诗:“远之八表,近憇云岑。” 宋 苏轼 《昭陵六马》诗:“长鸣视八表,扰扰万駑駘。” 严复 《救亡决论》:“经营八表,牢笼天地。”词语解释:八公山 拼音:bā gōng shān
(1).在 安徽省 淮南市 西。相传 汉 淮南王 刘安 曾与八公登此山,故名。 东晋 太元 八年(公元383年) 淝水 之战, 谢玄 大败 前秦 苻坚 兵, 坚 登 寿阳城 ,望 八公山 上草木,以为皆 晋 兵,即此。参阅《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
(2).在 安徽省 和县 北。相传有八位仙人下棋饮酒于此,故名。 宋 开禧 间更名 杀狐冈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十一·和州》。词语解释:八座 拼音:bā zuò
亦作“ 八坐 ”。
(1).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八种高级官员。历朝制度不一,所指不同。 东汉 以六曹尚书并令、仆射为“八座”; 三国 魏 、 南朝 宋 齐 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隋 唐 以六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 清 代则用作对六部尚书的称呼。后世文学作品多以指称尚书之类高官。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坐,位列三台。”《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廷秀 弟兄俱官至八座之位。”
(2).指八抬轿。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红白盛事》:“先生( 阮元 )乘八座,行亲迎礼。”词语解释:把蟹 拼音:bǎ xiè
手持蟹螯。谓饮酒吃蟹。 宋 苏轼 《和周正孺坠马伤手》:“书空渐觉新诗健,把蟹行看乐事全。”词语解释:罢市 拼音:bà shì
(1).市上停止买卖以表示悼念。《晋书·羊祜传》:“南州人征市日闻 祜 丧,莫不号慟罢市。”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其后公薨,京师之民罢市而往弔。”《明史·忠义传四·张允登》:“ 鄜 人素服迎其丧,哭声震十里,罢市三日。”
(2).商人为实现某种要求或表示抗议而联合起来停止营业。 宋 叶适 《舒彦升墓志铭》:“ 绍熙 初,铁钱法弊,商贾顿亏折,所至皆皇惑罢市。” 清 李煦 《张伯行意有不平折》:“前日百姓为 噶礼 解任,纷纷罢市,不放印信出城,哀求题请保留。”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有许多小孩子在忙乱地跑着,叫喊着‘ 上海 大罢市’的号外。”
(3).结束当天营业。犹收摊。《四游记·铁拐屡试长房》:“﹝ 铁拐 ﹞因悬一壶於肆头,及罢市,即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
(4).谓国与国之间停止贸易。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使四夷覯之,如 安南 、 日本 守御之可畏,则必以闭关罢市为虞,而不敢生心矣。”词语解释:风声鹤唳 拼音:fēng shēng hè lì
东晋 时, 秦 主 苻坚 率众南侵,号称百万,列阵 淝水 , 谢玄 等率精兵八千渡水击之。 秦 兵大败, 坚 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 淝水 为之不流。馀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追兵已至。事见《晋书·谢玄传》。后因以“风声鹤唳”形容极端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七:“己酉终岁,灾屯无所不有,特未溘然,又留残喘,至今事定,却有风声鹤唳之警。”《红楼梦》第一○二回:“ 贾珍 方好, 贾蓉 等相继而病。如此接连数月,闹的两府惧怕。从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妖。” 郁达夫 《出奔》:“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风声鹤唳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当正在打算避难出发的前几日, 婉珍 才又隐隐地想起了这一位青年。” 词语解释:赋归 拼音:fù guī
《论语·公冶长》:“子在 陈 曰:‘归与,归与!’”后因以“赋归”表示告归,辞官归里。 宋 朱熹 《宿密庵分韵赋诗得衣字》:“明朝驛骑黄尘里,莫待迷涂始赋归。” 明 宋濂 《送许时用还越中序》:“ 濂 窃自念时用英俊士,此行何所不至,鸞臺凤阁将以次而升,何日能赋归?”亦作“ 赋归歟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而翁南下赋归歟,值我新婚北上初。”词语解释:赋归来 拼音:fù guī lái
见“ 赋归去 ”。
词语解释:赋归去 拼音:fù guī qù
晋 陶潜 为 彭泽 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并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后因以“赋归去”为辞官归隐之典。 唐 王维 《奉送六舅归陆浑》诗:“酌醴赋归去,共知 陶令 贤。”亦作“ 赋归田 ”、“ 赋归来 ”。 宋 邵雍 《诲答尧夫见寄》诗:“应笑无成三黜后,病衰方始赋归田。” 宋 晁补之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词:“谓 东坡 、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 宋 叶梦得 《满江红·重阳赏菊》词:“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 彭泽 。”词语解释:赋归田 拼音:fù guī tián
见“ 赋归去 ”。
词语解释:赋归去 拼音:fù guī qù
晋 陶潜 为 彭泽 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并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后因以“赋归去”为辞官归隐之典。 唐 王维 《奉送六舅归陆浑》诗:“酌醴赋归去,共知 陶令 贤。”亦作“ 赋归田 ”、“ 赋归来 ”。 宋 邵雍 《诲答尧夫见寄》诗:“应笑无成三黜后,病衰方始赋归田。” 宋 晁补之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词:“谓 东坡 、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 宋 叶梦得 《满江红·重阳赏菊》词:“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 彭泽 。”词语解释:归去来 拼音:guī qù lái
(1).辞赋篇名。 晋 陶潜 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 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2).回去。 唐 杜甫 《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唐 颜真卿 《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 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 清 王奕清 《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词语解释:鹤唳风声 拼音:hè lì fēng shēng
(1).《晋书·谢玄传》:“ 坚 ( 苻坚 )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 淝水 为之不流。餘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后世亦以“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 宋 程俱 《戏赠江仲嘉司兵》诗:“暮年谈笑有穰孙,鹤唳风声走强虏。” 明 周履靖 《锦笺记·败北》:“忙追去,忙追去,片甲莫教除,鹤唳风声, 元 兵胆碎。”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二:“平时作威作福,蹂躏人权,战时鹤唳风声,抱头鼠窜。”
(2).形容凄凉的景象。《花月痕》第二七回:“喫过饭,正吩咐套车, 紫沧 又来,我只得和他同到 愉园 ,鹤唳风声,天寒日短,我倒像那 隋煬帝 ,汲汲顾景哩。”词语解释:酒池 拼音:jiǔ chí
谓以酒为池。《韩非子·喻老》:“ 紂 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 紂 遂以亡。” 汉 刘向 《新序·刺奢》:“ 桀 作瑶臺,罢民力,殫民财,为酒池糟隄,纵靡靡之乐。” 晋 潘岳 《西征赋》:“酒池鉴於 商辛 ,追覆车而不寤。”词语解释:连璧 拼音:lián bì
(1).并列的美玉。《庄子·列御寇》:“吾以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后汉书·舆服志上》:“大行载车,其饰如金根车,加施连璧交络四角。” 唐 武元衡 《德宗皇帝挽歌词》之一:“日月光连璧,烟尘屏大风。”
(2).喻并美的人或事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潘安仁 、 夏侯湛 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唐 柳宗元 《答刘连州邦字》诗:“连璧本难双,分符刺小邦。” 宋 苏轼 《游桓山得泽字》诗:“临流吹洞簫,水月照连璧。”词语解释:埋玉 拼音:mái yù
(1).埋葬有才华的人。语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庾文康 亡, 何扬州 临葬云:‘埋玉树箸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梁书·陆云公传》:“不谓华龄,方春掩质,埋玉之恨,抚事多情。” 唐 宋之问 《祭杜学士审言文》:“名全每困於鑠金,身没谁恨其埋玉。” 宋 陆游 《傅正议墓志铭》:“公虽埋玉有餘馨,印授三品告诸冥。”
(2).埋葬女子。《花月痕》第二回:“亭外孤坟三尺,春时葬花於此,或传某校书埋玉之所。”
(3).祭神的一种仪式。 唐 李峤 《汾阴行》诗:“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词语解释:牛心炙 拼音:niú xīn zhì
(1). 晋 代 王恺 有一头能快走的牛,叫“八百里駮”,极为珍视。一次, 王恺 和 王济 比射, 王济 赢了这头牛,“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臠便去。”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后用为豪侈的典故。 宋 唐庚 《次郑太玉见寄韵》:“他时名誉牛心炙,晚岁穷空犊鼻褌。”
(2).指用牛心做的一种菜肴。《晋书·王羲之传》:“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噉, 顗 先割啗 羲之 ,於是始知名。” 清 赵翼 《桐山斋中杜鹃花》诗:“况有牛心炙,兼烹雀舌芽。”词语解释:拍浮 拼音:pāi fú
浮游;游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毕茂世 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后因以“拍浮”为诗酒娱情之典。 宋 苏轼 《莫笑银杯小答乔太博》诗:“万斛船中着美酒,与君一生长拍浮。”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施肩吾》:“而少存 箕潁 之情,拍浮诗酒,搴擘烟霞。”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康熙 庚子, 竹垞 偕 粤 东诗人 屈翁山 会饮 杭州 酒楼,拍浮屡日。”词语解释:七宝鞭 拼音:qī bǎo biān
以多种珍宝为饰的马鞭。 晋 王敦 欲为乱, 明帝 乘骏骑密察 敦 营。 敦 觉,遣五骑追之。途中,帝将七宝鞭与逆旅老妪,令俟追者至,以鞭示之。俄而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已远矣。”因以鞭示之,追骑玩鞭稽留,帝仅而获免。见《晋书·明帝纪》。后用以为典。 唐 李白 《南奔书怀》诗:“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翫。” 明 何景明 《游猎篇》:“城中莫辨真天子,道上传看七宝鞭。” 清 黄景仁 《陇头行》:“折断珊瑚七宝鞭,未曾回首只行前。”词语解释:双璧 拼音:shuāng bì
(1).两块璧玉。 晋 傅玄 《乘舆马赋》:“高颠悬日,双璧象月。” 唐 骆宾王 《海曲书情》诗:“江涛让双璧, 渭水 掷三钱。”
(2).喻指一对完美的人或物。《北史·陆凯传》:“子 暐 与弟 恭之 并有时誉, 洛阳 令 贾楨 见其兄弟,嘆曰:‘僕以年老,更覩双璧。’”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陈银儿》:“ 陈银儿 ……素服淡妆,亭亭玉立,与 緑筠 夹河而居,年并十九,固一时双璧也。”《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这件东西倒难得,和中丞旧藏的《张黑女誌》可称双璧了。”词语解释:同舆 拼音:tóng yú
亦作“ 同轝 ”。 同车。形容亲密无间。《汉书·叙传上》:“自大将军薨后, 富平 、 定陵侯 张放 、 淳于长 等始爱幸,出为微行,行则同舆执轡。”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南阳张伯大》:“凡兄弟相爱,尚同舆而出,同床而寝。”《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会 与 维 出则同轝,坐则同席。”《魏书·外戚传上·冯诞》:“ 高祖 宠 诞 ,每与 诞 同 舆 而载,同案而食,同席坐卧。”词语解释:羲皇上人 拼音:xī huáng shàng rén
羲皇 ,指 伏羲氏 。古人想象 羲皇 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士自称 羲皇 上人。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 羲皇 上人。”词语解释:折翼 拼音:shé yì
(1).折断翅膀。比喻受挫伤。《汉书·息夫躬传》:“发忠忘身,自绕罔兮!寃颈折翼,庸得往兮!” 清 浩歌子 《萤窗异草·翠衣国》:“使折翼之禽,无难旋里;嫌笼之鸟,竟得生还。”
(2).相传 晋 陶侃 曾梦生八翼,飞上天去,见天门九重,已上八重,至第九重,门者击之以杖,遂坠地而折左翼。后 侃 都督八州,握重兵,常思折翼之梦,不敢萌异志。见《晋书·陶侃传》。后以“折翼”为自警之典。 唐 杨炯 《浑天赋》:“ 鲁阳 挥戈兮转於西日, 陶侃 折翼兮登於上玄。”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家门始末》:“ 广 南移镇受波涛,晨昏运甓,梦飞折翼。” 柳亚子 《三月十二日中山先生忌辰有作》诗:“天门折翼怜 陶侃 ,豚犬生儿羡 景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