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比翼 拼音:bǐ yì
(1).翅膀挨着翅膀(飞翔)。《楚辞·卜居》:“寧与黄鵠比翼乎?将与鸡鶩争食乎?”《韩诗外传》卷五:“南方有鸟名曰鶼,比翼而飞,不相得不能举。”《隋书·儒林传·刘炫》:“齐鑣驥騄,比翼鵷鸿……厚礼殊恩,增荣改价,其幸三也。”
(2).引申为齐头并进。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其处也则讲道进德,其出也则齐心比翼。” 清 方文 《容城答郑鲁若兼寄沉眉生》诗之二:“顾盼二三子,比翼翔天路。”
(3).喻夫妇相伴不离。《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惟帝与后,契阔在昔。比翼白屋,双飞紫阁。” 唐 长孙佐辅 《关山月》诗:“去岁照同行,比翼復连形。今宵照独立,顾影自煢煢。” 清 孙枝蔚 《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之三:“教子不求官,百年乐比翼。” 郭沫若 《瓶》诗之一:“在那 宝叔山 的山顶,会添出她和我的一座比翼的新坟。”
(4).“ 比翼鸟 ”的省称。 三国 魏 曹植 《释思赋》:“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 清 纳兰性德 《南乡子》词:“休堕玉釵惊比翼,双双,共唼苹花緑满塘。”后多喻指夫妇、情侣。 明 高明 《琵琶记·金闺愁配》:“背飞鸟,硬求来谐比翼;隔墙花,强攀做连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宋玉 墙东思不禁,愿为比翼止同林。” 明 王錂 《春芜记·秋闺》:“只指望做连理同芳,比翼交欢,谁料做断猿啣怨。”
(5). 元 代俗语。捉弄。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我生平正直无私曲,一任着小儿比翼,山鬼揶揄。”词语解释:笔如椽 拼音:bǐ rú chuán
《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后因以“笔如椽”喻大手笔或重要的文墨之事。 宋 苏轼 《光禄庵》诗之一:“何事庵中著光禄,枉教閒处笔如椽。”词语解释:璧连 拼音:bì lián
见“ 璧联 ”。
词语解释:璧联 拼音:bì lián
亦作“ 璧连 ”。 日月合璧。比喻人才和美好的事物聚合在一起。 南朝 梁 王僧孺 《谢历表》:“璧联珠灿,轮映阶平。” 唐 黄滔 《南海幕和段先辈送韦侍御赴阙》:“璧连标格惊分散,雪课篇章互唱酬。”参见“ 璧合珠连 ”。词语解释:冰鲤 拼音:bīng lǐ
(1).冰下的鲤鱼。谓 王祥 卧冰事。 唐 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故友仍同里,常僚每合堂。渊龙过 许劭 ,冰鲤弔 王祥 。” 唐 黄滔 《祭钱塘秦国太夫人》:“食则万钱调膳,禄则三世及亲。见綵衣则衣锦之姿,见冰鲤则和羹之味。”
(2).泛指鲤鱼。 唐 唐彦谦 《夏日访友》诗:“春盘擘紫虾,冰鲤斫银鱠。”词语解释:冰上人 拼音:bīng shàng rén
冰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香云》:“有女 香云 ,老身之甥也,淑姿丽质,郎已目睹,无更赘词, 古姊 凂老身作冰上人,欲赘郎为半子。”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赵媒婆》:“有婢媪数辈,坐立其间,见媒群喜曰:‘ 嬣嬣 唤得冰上人来矣。’即有争趋入告者。”词语解释:菜羹 拼音:cài gēng
用蔬菜煮的羹。《礼记·玉藻》:“子卯,稷食菜羹。” 孔颖达 疏:“以稷穀为饭,以菜为羹而食之。”《论语·乡党》:“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后汉书·崔瑗传》:“居常蔬食菜羹而已。”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乃用瓦盆盛粟米饭,瓦罐盛菜羹。”词语解释:椽笔 拼音:chuán bǐ
《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后因以“椽笔”指大手笔,称誉他人文笔出众。 宋 王安石 《英宗皇帝挽辞》之一:“谁当授椽笔,论德在琼瑶。” 金 刘迎 《代王簿上梁孟容副公》诗之一:“妙年椽笔赋《长杨》,一日声名满四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先生文学士,必能衙官 屈 宋 。欲烦椽笔赋‘海市’,幸无吝珠玉。” 叶楚伧 《和仓海秋怀》之七:“儘有金甌毁一角,可堪椽笔扫三军。”词语解释:莼菜 拼音:chún cài
即莼菜。又名凫葵。多年生水草。叶片椭圆形,浮水面。茎上和叶的背面有粘液。花暗红色,嫩叶可做汤菜。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薄采其茆》:“茆与荇叶相似,南人谓之蓴菜。” 唐 刘长卿 《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诗:“归路随枫林,还乡念蓴菜。” 清 冯延年 《秋月庵春暮》诗:“时光忽忆蓴菜滑,采摘不厌轻舟劳。”词语解释:莼羹鲈脍 拼音:chún gēng lú kuài
《晋书·文苑传·张翰》:“ 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 吴中 菰菜、蓴羹、鱸鱼膾,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羈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因以“蓴羹鱸膾”用为思乡辞官的典故。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卢宪移漕建宁诸公饯别余为酒困卧青涂堂上三鼓方醒》词:“纸帐梅花归梦觉,蓴羹鱸膾秋风起。问人生得意几何时?吾归矣!” 清 方文 《汾湖赠祖仲美》诗:“蓴羹鱸膾菰米饭,至今秋气长鲜新。”词语解释:大笔 拼音:dà bǐ
(1).犹大手笔。谓重要文章。《新唐书·崔融传》:“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其《洛出寳图颂》尤工。” 宋 苏轼 《次韵钱穆父》:“大笔推君 西汉 手,一言置我二 刘 间。”
(2).对他人文章或书画的赞词。《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太守道:‘这道表章,只得借重学士大笔。’ 东坡 应允。”《儒林外史》第一回:“今日有缘,遇着 王相公 、是必费心大笔画一画。”词语解释:大笔如椽 拼音:dà bǐ rú chuán
语出《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后常以“大笔如椽”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 清 陈恭尹 《观唐僧贯休画罗汉歌》:“大笔如椽指端揽,贝叶行间才数点。”词语解释:大手 拼音:dà shǒu
犹高手。指工于文辞的名家。 唐 僧鸾 《赠李粲秀才》诗:“颯风驱雷暂不停,始向场中称大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杂剧》:“北杂剧已为 金 元 大手擅胜场,今人不復能措手。曾见 汪太函 四作……都非当行。”参见“ 大手笔 ”。
词语解释:大手笔 拼音:dà shǒu bǐ
(1).指朝廷诏令文书等重要文章。后亦指杰出的文辞、书画。《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陈书·徐陵传》:“ 世祖 、 高宗 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 陵 草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迦陵配》:“﹝ 李太守 ﹞閒步殿上,观西天像,突见墨荷,惊为 八大 再来人,问谁之大手笔。”
(2).称工于文辞有大成就的人。 唐 白居易 《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吾闻 武德 暨 开元 中, 颜师古 、 陈叔达 、 苏頲 称大手笔。”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於屡改也。” 陈毅 《湖海诗社开征引》:“若无大手笔,谁堪创世纪?”
(3).手面阔绰的人。《负曝闲谈》第十五回:“ 金慕暾 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词语解释:大手笔 拼音:dà shǒu bǐ
(1).指朝廷诏令文书等重要文章。后亦指杰出的文辞、书画。《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陈书·徐陵传》:“ 世祖 、 高宗 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 陵 草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迦陵配》:“﹝ 李太守 ﹞閒步殿上,观西天像,突见墨荷,惊为 八大 再来人,问谁之大手笔。”
(2).称工于文辞有大成就的人。 唐 白居易 《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吾闻 武德 暨 开元 中, 颜师古 、 陈叔达 、 苏頲 称大手笔。”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於屡改也。” 陈毅 《湖海诗社开征引》:“若无大手笔,谁堪创世纪?”
(3).手面阔绰的人。《负曝闲谈》第十五回:“ 金慕暾 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词语解释:吊鹤 拼音:diào hè
《世说新语·贤媛》“ 陶公 少时作鱼梁吏” 刘孝标 注引《陶侃别传》:“及 侃 丁母忧,在墓下,忽有二客来弔,不哭而退,仪服鲜异,知非常人。遣随视之,但见双鹤冲天而去。”后常以“弔鹤”为颂扬死者之典。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赠小司空宇文显和墓志铭》:“室进巢鵀,门通弔鹤,功臣身陨,会图麟阁。” 唐 李白 《自溧水道哭王炎》诗之三:“海内故人泣,天涯弔鹤来。” 唐 司空图 《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铭》:“眠牛胜地,兆永继於公侯;弔鹤殊祥,事更传於简册。”词语解释:鹤吊 拼音:hè diào
传说 晋 陶侃 以母忧去职。尝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化为双鹤,冲天而去。事见《晋书·陶侃传》。后因以“鹤弔”称吊丧。 南唐 陈致雍 《唐故金华大师正和先生刘君碑铭》:“天不愸遗,人怀永伤,空怀鹤弔之风,莫问鳧飞之路。”词语解释:季鹰鱼 拼音:jì yīng yú
指鲈鱼。后人亦用为隐居不仕、闲适安居的典故。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张季鹰 ( 张翰 ),辟 齐王 东曹掾,在 洛 。见秋风起,因思 吴 中菰菜羹、鱸鱼膾,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羈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唐 杜牧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冻醪 元亮 秫,寒鱠 季鹰 鱼。” 前蜀 韦庄 《桐庐县作》诗:“白羽鸟飞 严子 瀨,緑蓑人钓 季鹰鱼 。”词语解释:金谷妓 拼音:jīn gǔ jì
指 晋 石崇 之家妓 绿珠 。《晋书·石崇传》:“ 崇 有妓曰 緑珠 ,美而艳,善吹笛。 孙秀 使人求之…… 崇 勃然曰:‘ 緑珠 吾所爱,不可得也。’”因用为善奏乐之家妓的美称。 唐 李德裕 《峡山亭月独宿对樱桃花有怀伊川别墅》诗:“恨无 金谷 妓,为我奏思归。”词语解释:连璧 拼音:lián bì
(1).并列的美玉。《庄子·列御寇》:“吾以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后汉书·舆服志上》:“大行载车,其饰如金根车,加施连璧交络四角。” 唐 武元衡 《德宗皇帝挽歌词》之一:“日月光连璧,烟尘屏大风。”
(2).喻并美的人或事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潘安仁 、 夏侯湛 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唐 柳宗元 《答刘连州邦字》诗:“连璧本难双,分符刺小邦。” 宋 苏轼 《游桓山得泽字》诗:“临流吹洞簫,水月照连璧。”词语解释:鲈脍 拼音:lú kuài
亦作“ 鱸鱠 ”。 鲈鱼脍。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芋羹真底可,鱸膾漫劳思。” 元 朱希晦 《和韵简天则上天》:“故乡鱸鱠牵归思,近砌蛩声搅夜眠。” 明 王世贞 《送顾舍人使金陵还松江》诗:“汝岂因鱸膾,吾曾识凤毛。” 清 陈梦雷 《秋兴》诗之八:“当年起草侍明光,鱸鱠娱亲请尚方。”参见“ 鱸鱼膾 ”。
词语解释:鲈鱼脍 拼音:lú yú kuài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张季鹰 辟 齐王 东曹掾,在 洛 ,见秋风起,因思 吴中 菰菜羹、鱸鱼膾,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羈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 齐王 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因以“鱸鱼膾”为思乡赋归之典。 唐 王维 《送从弟蕃游淮南》诗:“归来见天子,拜爵赐黄金;忽思鱸鱼膾,復有沧洲心。”亦作“ 鱸鱼鱠 ”。 唐 李白 《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鱸鱼鱠,自爱名山入 剡中 。”词语解释:鲈乡 拼音:lú xiāng
产鲈鱼之乡。泛指 江 南水乡。 宋 陆游 《和范待制秋日书怀》之一:“欲与众生共安隐,秋来梦不到鱸乡。”《扫迷帚》第二四回:“前读手函,知足下运 龙门 手笔,补鱸乡纪闻。”词语解释:鲈鱼脍 拼音:lú yú kuài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张季鹰 辟 齐王 东曹掾,在 洛 ,见秋风起,因思 吴中 菰菜羹、鱸鱼膾,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羈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 齐王 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因以“鱸鱼膾”为思乡赋归之典。 唐 王维 《送从弟蕃游淮南》诗:“归来见天子,拜爵赐黄金;忽思鱸鱼膾,復有沧洲心。”亦作“ 鱸鱼鱠 ”。 唐 李白 《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鱸鱼鱠,自爱名山入 剡中 。”词语解释:绿珠 拼音:lǜ zhū
人名。 晋 石崇 爱妾,相传本 白州 (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博白县 ) 梁氏 女,美而艳,善吹笛,后为 孙秀 所逼,坠楼而死。后诗文中泛指美女。 南朝 陈后主 《东飞伯劳歌》:“池侧鸳鸯春日鸎, 緑珠 絳树 相逢迎。” 宋 苏轼 《水龙吟》词:“闻道 岭 南太守,后堂深、 緑珠 娇小。”词语解释:绿珠楼 拼音:lǜ zhū lóu
楼名。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相传 洛阳 昭仪寺 有 绿珠楼 ,为 晋 石崇 宠妾 绿珠 所居。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昭仪尼寺》:“ 昭仪寺 有池,京师学徒谓之 翟泉 也……后隐士 赵逸 云:此地是 晋 侍中 石崇 家池,池南有 緑珠楼 。”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 緑珠楼 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河南道三·西京一》:“ 洛阳县 : 石崇 宅有 緑珠楼 ,今谓之 狄泉 是也。”参见“ 緑珠坠楼 ”。
词语解释:绿珠坠楼 拼音:lǜ zhū zhuì lóu
指晋 石崇 爱妾 绿珠 被强暴所逼坠楼而死之事。《晋书·石崇传》:“时 赵王 伦 专权, 崇 甥 欧阳建 与 伦 有隙。 崇 有妓曰 緑珠 ,美而艷,善吹笛。 孙秀 使人求之。 崇 时在 金谷 别馆,方登凉臺,临清流,妇人侍侧。使者以告…… 崇 竟不许。 秀 怒,乃劝 伦 诛 崇建 。 崇建 亦潜知其计,乃与黄门郎 潘岳 阴劝 淮南王 允 、 齐王 冏 以图 伦 秀 。 秀 觉之,遂矫詔收 崇 及 潘岳 、 欧阳建 等。 崇 正宴於楼上,介士到门。 崇 谓 緑珠 曰:‘我今为尔得罪。’ 緑珠 泣曰:‘当效死於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参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仇隙》。词语解释:如椽笔 拼音:rú chuán bǐ
典出《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后遂以“如椽笔”比喻笔力雄健。犹言大手笔。 宋 杨万里 《送罗永年归永丰》诗:“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明 郭贞顺 《上俞将军》诗:“欲为将军纪战绩,天家自有如椽笔。” 陈毅 《题〈长征会师图〉》诗:“感谢母子如椽笔,写来悬挂人民之心间。”参见“ 大手笔 ”。
词语解释:大手笔 拼音:dà shǒu bǐ
(1).指朝廷诏令文书等重要文章。后亦指杰出的文辞、书画。《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陈书·徐陵传》:“ 世祖 、 高宗 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 陵 草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迦陵配》:“﹝ 李太守 ﹞閒步殿上,观西天像,突见墨荷,惊为 八大 再来人,问谁之大手笔。”
(2).称工于文辞有大成就的人。 唐 白居易 《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吾闻 武德 暨 开元 中, 颜师古 、 陈叔达 、 苏頲 称大手笔。”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於屡改也。” 陈毅 《湖海诗社开征引》:“若无大手笔,谁堪创世纪?”
(3).手面阔绰的人。《负曝闲谈》第十五回:“ 金慕暾 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词语解释:思归张翰 拼音:sī guī zhāng hàn
泛指思乡欲弃官归隐的人。 元 赵孟頫 《至元壬辰由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之二:“多病 相如 已倦游,思归 张翰 况逢秋。”参见“ 思鱸蒓 ”。
词语解释:思鲈莼 拼音:sī lú chú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张季鹰 ( 张翰 )辟 齐王 东掾,在 洛 ,见秋风起,因思 吴中 菰菜羹、鱸鱼膾,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羈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后因以“思鱸蒓”喻思乡归隐。 宋 陆游 《自小云顶上云顶寺》诗:“故乡归去来,岁晚思鱸蒓。”亦作“ 思鱸膾 ”、“ 思蒓鱸 ”。 唐 郑谷 《舟行》诗:“ 季鹰 可是思鱸膾,引退知时自古难。” 清 李渔 《比目鱼·肥遁》:“昔人思蒓鱸而归隐,鱸鱼乃隐逸之兆,这等看来,我和你一世安閒了。” 词语解释:思鲈 拼音:sī lú
同“ 思鱸蒓 ”。 宋 陆游 《枕上作》诗:“采若未能浮 楚 泽,思鱸犹欲钓 吴松 。”词语解释:系臂纱 拼音:xì bì shā
见“ 繫臂 ”。
词语解释:系臂 拼音:xì bì
(1).手镯类饰品。 汉 刘向 《列女传·珠崖二义》:“ 珠崖 多珠,继母连大珠以为繫臂。”
(2).《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 泰始 九年,帝多简良家子女以充内职,自择其美者以絳纱繫臂。”后因以“繫臂”或“繫臂纱”为貌美入选内宫之典。 唐 杜牧 《出宫人》诗之一:“十年一梦归人世,絳缕犹封繫臂纱。”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红儿 若向当时见,繫臂先封第一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自古道,君王爱馆娃。繫臂纱,先须采选来家,替椒房作伐。”后世民间定亲,亦有效之者。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今定亲之家亦有繫臂者,续古事也。”
(1).束于手臂。《急就篇》卷三:“係臂琅玕虎魄龙,璧碧珠璣玫瑰罋。” 颜师古 注:“言以虎魄为韵,并取琅玕係著臂肘,取其媚好,且珍贵也。”
(2).谓束物于手臂。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伤心纵是惊啼鸟,係臂还应护守宫。”
(3).传说中的海中动物。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鳞介篇》:“係臂,如龟,入海捕之,人必先祭。”词语解释:先鞭 拼音:xiān biā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语新语·赏誉》“少为 王敦 所叹”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 刘琨 与亲旧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 祖生 先吾箸鞭耳。’”后因以“先鞭”为先行、占先的典实。 唐 高适 《别韦兵曹》诗:“逢时当自取,有尔欲先鞭。”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先鞭争跃马,多难患张鴟。”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那时他还是革命文学家,便在所编的《文艺生活》上,笑我的翻译这书,是不甘没落,而可惜被别人着了先鞭。”词语解释:相宅 拼音:xiāng zhái
(1).择地定居。《书·洛诰》:“公( 周公 )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 周 匹休。” 章炳麟 《排满平议》:“藉令 马 ( 马融 )、 高 ( 高诱 )旧训或有差譌,则 三苗 容是今之 苗 族,然其相宅神州,与 汉 族孰先孰后,史官亦无以质言矣。”
(2).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晋书·魏舒传》:“﹝ 舒 ﹞少孤,为外家 宁氏 所养。 宁氏 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乌程三魁》:“ 余拂 君厚 , 霅川 人也。其居在 汉 铜官庙 后,溪山环合。有相宅者言:‘此地当出大魁。’”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杨府水渠》:“一僧善相宅,云:‘此龟形也,得水则吉,失水则凶。’”词语解释:燕许 拼音:yàn xǔ
唐玄宗 时名臣 燕国公 张说 、 许国公 苏颋 的并称。两人皆以文章显世,时号“燕许大手笔”。见《新唐书·苏颋传》。 唐 李涉 《题温泉》诗:“当时 姚 宋 并 燕 许 ,尽是 驪山 从驾人。” 宋 王巩 《王氏谈录·李卫公文》:“公亟称 李卫公 之文,谓不减 燕 许 。” 清 赵翼 《后园居》诗:“自命 韩欧 家,羣奉 燕 许 名。” 金 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惟碑铭壮丽,涵盖众长,修则万言,简可十字, 燕 许 手笔, 左 马 史才,鎔为一器,文章之极轨哉!”词语解释:羊车 拼音:yáng chē
(1).古代一种装饰精美的车子。《释名·释车》:“羊车。羊,祥也;祥,善也。善饰之车。”《隋书·礼仪志五》:“﹝羊车﹞其制如軺车,金宝饰,紫锦幰,朱丝网。驭童二十人,皆两鬟髻,服青衣,取年十四五者为,谓之羊车小史。驾以果下马,其大如羊。”《宋史·舆服志一》则谓“羊车”即古辇车。
(2).宫中用羊牵引的小车。《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 晋武帝 ﹞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盬汁洒地,而引帝车。”《南史·后妃传上·潘淑妃》亦载此,则以为 潘淑妃 事。后常以羊车降临表示宫人得宠;不见羊车表示宫怨。 金 王若虚 《宫女围棋图》诗:“尽日羊车不见过,春来雨露向谁多。” 元 萨都剌 《四时宫词》:“夜深怕有羊车到,自起笼灯照雪尘。” 清 朱彝尊 《高阳台》词:“游丝不繫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
(3).小车。《晋书·卫玠传》:“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 唐 孙元晏 《咏史》:“ 叔宝 羊车海内稀, 山 家女婿好风姿; 江 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
(4).佛教喻接受佛法的能力。《法华经·譬喻品》以羊车为小乘,鹿车为中乘,牛车为大乘。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灵机入证,穷象载於初髫;妙諦因心,释羊车於弱冠。”词语解释:忆鲙 拼音:yì kuài
犹忆莼鲈。 唐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之五:“和羹使用非胥靡,忆鱠言词小 季鹰 。”词语解释:忆鲈鱼 拼音:yì lú yú
犹忆莼鲈。 唐 杜甫 《洗兵马》诗:“东走无復忆鱸鱼,南飞觉有安巢鸟。”词语解释:玉人 拼音:yù rén
(1).雕琢玉器的工人。《周礼·考工记·玉人》:“玉人之事。” 贾公彦 疏:“云玉人之事者,谓人造玉瑞、玉器之事。”《荀子·大略》:“ 和 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寳。”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序·吕紫微》:“余以 宣城 诗巧之如锦工机锦,玉人琢玉,极天下之巧妙。”
(2).玉雕的人像。 晋 王嘉 《拾遗记·蜀》:“ 河南 献玉人,高三尺。”《北史·隐逸传·崔赜》:“ 蓝田 令 王曇 於 蓝田山 得一玉人,长三四寸,著大领衣,冠幘。”
(3).容貌美丽的人。《晋书·卫玠传》:“﹝ 玠 ﹞年五岁,风神秀异……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裴楷 ﹞麤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后多用以称美丽的女子。 唐 元稹 《莺莺传》:“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前蜀 韦庄 《秋霁晚景》诗:“玉人襟袖薄,斜凭翠栏干。” 宋 谢逸 《南歌子》词:“画楼朱户玉人家,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睹卿半面,长繫梦魂;不图玉人,奄然物化。” 黄侃 《无题》诗:“春晚垂杨映画楼,玉人微拨鈿箜篌。”
(4).对亲人或所爱者的爱称。 唐 权德舆 《送卢评事婺州省觐》诗:“客愁青眼别,家喜玉人归。” 宋 张先 《菩萨蛮》词:“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快疾忙报与您姐姐,道门外玉人来也。”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三折:“则今朝别了玉人,多感承谢了盘费。”
(5).仙女。 唐 贾岛 《登田中丞高亭》诗:“玉兔玉人歌里出,白云谁似莫相和。” 唐 杜牧 《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寄与玉人天上去, 桓将军 见不教吹。”词语解释:宅相 拼音:zhái xiàng
(1).谓住宅风水之相。《晋书·魏舒传》:“﹝ 舒 ﹞少孤,为外家 宁 氏所养。 宁 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 魏氏 小而慧,意谓应之。 舒 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 明 李东阳 《兆先赴试三河念之有作》诗:“古人重宅相,派出蒙泉深。”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不知宅相大佳,公等亦死;风水不破,公等亦亡,謚曰至愚,孰云不洽。”亦用为将出贵甥之典。《北齐书·李绘传》:“ 河间 邢晏 ,即 绘 舅也。与 绘 清言,叹其高远。每称曰:‘若披云雾,如对珠玉,宅相之寄,良在此甥。’”
(2).外甥的代称。出于 晋 魏舒 舅宅出贵甥故事。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 王賁 侍郎,即令公之宅相也,志大气雄,酷似其舅。” 明 夏完淳 《寄荆隐女兄兼武功侯甥》诗:“愧负 文姬 孝,深为宅相怜。” 清 钮琇 《觚賸·蒋山佣》:“ 顾亭林 先生 炎武 ,行奇学博,负海内重名。 玉峰 三 徐先生 ,皆其宅相也。”词语解释:坠楼 拼音:zhuì lóu
跳楼自杀。 唐 志定 《逸句》:“惟有罇前今夜月,当时曾照坠楼人。”《花月痕》第十一回:“ 痴珠 多情人,既深毁室之伤,復抱坠楼之痛。”按,此二例皆用 晋 石崇 歌妓 绿珠 自杀之典参见“ 緑珠 ”。词语解释:祖鞭 拼音:zǔ biān
即 祖生 鞭。 宋 赵善括 《水调歌头·渡江》词:“休学 楚 囚垂泪,须把 祖 鞭先著,一鼓版图收。” 明 高濂 《玉簪记·促试》:“趁西风快着 祖 鞭,当及时看花上苑。” 明 张煌言 《与张承恩书》:“足下原国朝之宿将,更当先著 祖 鞭。”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救世歌》:“天道祸淫惟福善,及早回头著 祖 鞭。”参见“ 祖生鞭 ”。
词语解释:祖生鞭 拼音:zǔ shēng biān
语出《世说新语·赏誉下》“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 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刘琨 与亲旧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 祖生 (指 祖逖 )先吾著鞭耳。’”后因以“祖生鞭”为勉人努力进取的典故。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多逢剿絶儿,先著 祖 生鞭。” 宋 杨万里 《寄题郭汉卿琴堂》诗:“如何划然里,犹 露祖 生鞭。” 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分明是 洛阳 季子 , 临邛 司马 , 长安 曼倩 ,岂久困尘寰,从今去,愿君好着 祖生 鞭。”亦作“ 祖逖鞭 ”。 周咏 《去国吟》:“湖海蹉跎 祖逖 鞭,闻鷄五夜不成眠。”词语解释:祖生鞭 拼音:zǔ shēng biān
语出《世说新语·赏誉下》“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 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刘琨 与亲旧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 祖生 (指 祖逖 )先吾著鞭耳。’”后因以“祖生鞭”为勉人努力进取的典故。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多逢剿絶儿,先著 祖 生鞭。” 宋 杨万里 《寄题郭汉卿琴堂》诗:“如何划然里,犹 露祖 生鞭。” 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分明是 洛阳 季子 , 临邛 司马 , 长安 曼倩 ,岂久困尘寰,从今去,愿君好着 祖生 鞭。”亦作“ 祖逖鞭 ”。 周咏 《去国吟》:“湖海蹉跎 祖逖 鞭,闻鷄五夜不成眠。”词语解释:祖逖鞭 拼音:zǔ tì biān
见“ 祖生鞭 ”。
词语解释:祖生鞭 拼音:zǔ shēng biān
语出《世说新语·赏誉下》“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 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刘琨 与亲旧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 祖生 (指 祖逖 )先吾著鞭耳。’”后因以“祖生鞭”为勉人努力进取的典故。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多逢剿絶儿,先著 祖 生鞭。” 宋 杨万里 《寄题郭汉卿琴堂》诗:“如何划然里,犹 露祖 生鞭。” 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分明是 洛阳 季子 , 临邛 司马 , 长安 曼倩 ,岂久困尘寰,从今去,愿君好着 祖生 鞭。”亦作“ 祖逖鞭 ”。 周咏 《去国吟》:“湖海蹉跎 祖逖 鞭,闻鷄五夜不成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