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畏简书 拼音:wèi jiǎn shū
《诗·小雅·出车》:“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毛 传:“简书,戒命也。隣国有急,以简书相告,则奔命救之。”后以“畏简书”为公务羁身之典。 唐 李德裕 《忆平泉山居赠沉吏部》诗:“昔闻 羊叔子 ,茅屋在东渠。岂不念归路,徘徊畏简书。” 唐 皇甫冉 《酬李司兵直夜见寄》诗:“见欲扁舟去,谁能畏简书。”词语解释:文母 拼音:wén mǔ
文德之母。对后妃的称颂。《诗·周颂·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毛 传:“文母, 大姒 也。” 郑玄 笺:“文德之母。”《汉书·元后传》:“更命太皇太后为 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后汉书·邓骘传》:“伏惟 和熹皇后 圣善之德,为 汉 文母。” 宋 苏轼 《上清储祥宫碑》:“允哲文母,以公灭私,作宫千柱,人初不知,於皇祖宗,在帝左右。”参阅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下》。词语解释:屋漏 拼音:wū lòu
(1).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毛 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郑玄 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发人隐恶,虽亏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 明 李东阳 《土室》诗:“古人戒屋漏,所贵无愧色。”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俞生》:“汝为儒士,暗室屋漏,犹当谨慎,岂可放肆於大道之旁乎!”
(2).破屋漏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祖广 行恒缩头,诣 桓南郡 。始下车, 桓 曰:‘天甚晴朗, 祖参军 如从屋漏中来。’”《南史·江子一传》:“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牀头屋漏无乾处,雨脚如麻未断絶。”《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撞打头风。”
(3).指天窗。
(4).指屋漏痕。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四:“ 颜平原 书妙天下……真 山谷 所谓‘笔法锥沙屋漏,心期晓日秋霜’者邪!”参见“ 屋漏痕 ”。
词语解释:屋漏痕 拼音:wū lòu hén
草书的一种笔法。谓行笔须藏锋。 唐 陆羽 《怀素别传》:“ 鄔兵曹 弟子问之曰:‘夫草书於师授之外,须自得之。 张长史 覩孤蓬惊沙之外,见 公孙大娘 剑器舞,始得低昂迴翔之状,未知 鄔兵曹 有之乎?’ 怀素 对曰:‘似古釵脚,为草书竪牵之极。’…… 颜公 曰:‘师竪牵古釵脚,何如屋漏痕?’ 素 抱 颜公 脚唱贼。久之, 颜公 徐问之曰:‘师亦有自得之乎?’对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輒尝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折之路,一一自然。’ 颜公 曰:‘噫!草圣之渊妙,代不絶人,可谓闻所未闻之旨也。’” 宋 姜夔 《续书谱·用笔》:“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缀法》:“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无起止,即藏锋也。”词语解释:五字 拼音:wǔ zì
(1).五个字。多指诗文中五字句。《汉书·艺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
(2). 晋 郭颁 《魏晋世语》:“ 司马景王 命中书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忧色…… 会 ( 钟会 )取草视,为定五字。 松 悦服,以呈 景王 。 景王 曰:‘不当尔耶?’ 松 曰:‘ 钟会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唐 沉佺期 《同韦舍人早朝》诗:“一经传旧德,五字擢英材。”
(3).泛指表章。 唐 常袞 《谢除知制诰表》:“得以文墨侍於轩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
(4).指五言诗。 五代 齐己 《秋夕书怀》诗:“平生乐道心常切,五字逢人价合高。”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九:“池塘春草 谢 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夺天工。”词语解释:奚斯 拼音:xī sī
良马名。 三国 魏 刘劭 《赵都赋》:“其器用、良马则……飞兔、奚斯、常驪、紫燕。”词语解释:猃狁 拼音:xiǎn yǔn
即 猃狁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玁狁 之故。” 毛 传:“ 玁狁 , 北狄 也。” 郑玄 笺:“ 北狄 ,今 匈奴 也。” 元 马致远 《汉宫秋》楔子:“ 獯鬻 玁狁 ,逐代易名;单于可汗,随时称号。” 鲁迅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玁狁 早到过中原,五胡来过了, 蒙古 也来过了。”参见“ 獫狁 ”。词语解释:巷伯 拼音:xiàng bó
宦官,太监。因居宫巷,掌宫内事,故称。《左传·襄公九年》:“令司宫、巷伯儆宫。” 杜预 注:“司宫,奄臣;巷伯,寺人。皆掌宫内之事。”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五:“ 李相公 林甫 ,当 开元 之际,与巷伯交通,权等人主。”词语解释:象服 拼音:xiàng fú
古代后妃、贵夫人所穿的礼服,上面绘有各种物象作为装饰。《诗·鄘风·君子偕老》:“象服是宜。” 毛 传:“象服,尊者所以为饰。” 陈奂 传疏:“象服未闻,疑此即褘衣也。象,古襐字,《説文》:‘襐,饰也。’象服犹襐饰,服之以画绘为饰者。” 唐 钱起 《贞懿皇后挽词》:“有恩加象服,无日祀高禖。” 宋 王安石 《右千牛卫将军仲焉故妻永嘉县君武氏墓志铭》:“象服之粲兮,容车之睆兮。”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象服绣葆,蹌躋一庭,国恩家庆,矜耀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