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邯郸道 拼音:hán dān dào
比喻虚幻之路。 宋 王安石 《渔家傲》词:“贪梦好,茫然忘却 邯郸 道。”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则他那经营处,恨不的佔尽了利名场,全不想到头时,刚落得个 邯郸 道。” 元 张可久 《清江引·丹房早起》曲:“翠蓬一壶天地小,又是 邯郸 道。” 张恭 《狱中口占》:“似闻昨日 邯郸 道,最是 卢生 未得閒。”参见“ 邯郸梦 ”。
词语解释:邯郸梦 拼音:hán dān mèng
唐 沉既济 《枕中记》载: 卢生 在 邯郸 客店中遇道士 吕翁 ,用其所授瓷枕,睡梦中历数十年富贵荣华。及醒,店主炊黄粱未熟。后因以“邯郸梦”喻虚幻之事。 宋 王安石 《中年》诗:“中年许国 邯郸 梦,晚岁还家壙埌游。” 明 王錂 《春芜记·宴赏》:“看盈盈鬢星,须早把 邯郸 梦醒。”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月蚀》:“本是穷途人,不应该妄想去做 邯郸 梦。”词语解释:汉鼎 拼音:hàn dǐng
汉 代的鼎。为国之重器。亦用以指 汉 代社稷。 唐 司空图 《杂题》诗之一:“若使只凭三杰力,犹应 汉 鼎一毫轻。” 清 沉曰霖 《晋人麈·诗话·关侯祠联》:“独乩笔一联云:风裊餘烟悲 汉 鼎,花开三月忆桃园。”词语解释:汉节 拼音:hàn jié
(1). 汉 天子所授予的符节。《史记·吴王濞列传》:“臣非敢求有所将,愿得王一 汉 节,必有以报王。” 宋 曾巩 《庭桧呈蒋颖叔》诗:“ 汉 节从来纵真赏, 谢 庭兰玉载芳音。”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指日归来持 汉 节,天道何曾亏俊杰。”
(2).指持节的使者。 明 谢榛 《送谢给事封蜀》诗:“使星 巴 蜀 外, 汉 节 夜郎 西。”词语解释:汗马 拼音:hàn mǎ
(1).战马奔走而出汗。喻指劳苦征战。《北史·宇文贵传》:“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为博士也!” 唐 杜甫 《收京》诗之三:“汗马收宫闕,春城铲贼壕。”亦借指战功。 元 杨梓 《敬德不伏老》第二折:“这一位老将军,姓 秦 字 叔宝 ,自降 唐 以来,与国家东荡西除,南征北讨,多有功勋,甚有汗马。”参见“ 汗马之劳 ”。
(2).骏马。亦指战马。 南朝 梁 沉约 《日出东南隅行》:“宝劒垂玉贝,汗马饰金鞍。” 唐 刘济 《出塞曲》:“汗马牧秋月,疲兵卧霜风。” 明 张煌言 《代内人狱中有寄》诗:“知君驰汗马,岂敢怨红颜。” 清 孙致弥 《秋感》诗:“一战龙旂劳汗马,廿年贝锦怨藏弓。”
词语解释:汗马之劳 拼音:hàn mǎ zhī láo
(1).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高祖 以 萧何 功最盛,封为 酇侯 ,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鋭,多者百餘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 萧何 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唐 刘禹锡 《请赴行营表》:“自忝藩翰,属时清平,无施汗马之劳,但咏‘櫜弓’之什。”
(2).指用马运输的劳累。《战国策·楚策一》:“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里数虽多,不费汗马之劳。”词语解释:汗血 拼音:hàn xuè
(1).汗与血。 唐 顾况 《从军记》之二:“杀人蓬麻轻,走马汗血滴。”《孽海花》第二回:“靠了那班举人、进士、翰林出身的大元勛,拚着数十年汗血,斫着十几万头颅,把那些革命军扫荡得乾乾净净。” 瞿秋白 《文艺杂著·荒漠里》:“汗血虽然‘漂杵’,诗人却立在杵上,正在乘长风破万里浪。”
(2).流汗流血。借指辛劳与奋战。《后汉书·崔駰传》:“汗血竞时,利合而友。” 李贤 注:“汗血谓劳力也。” 续范亭 《如是我闻》诗:“抗 日 何所恃,忠贞与汗血。巩固根据地,首要在建设。”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有时这一刀的力量,确是比千军万马十年辛苦的汗血功劳还重得多啊!”
(3).汗出如血。《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 ﹞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种也。”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驥调方汗血,蝇点忽成卢。”
(4).指汗血马。 晋 葛洪 《抱朴子·文行》:“汗血缓步,呼吸而千里。”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陈仁子不知文章宾主》:“汗血空良,而駑马竞逐。”参见“ 汗血马 ”。
词语解释:汗血马 拼音:hàn xuè mǎ
古代西域骏马名。流汗如血,故称。后多以指骏马。《史记·大宛列传》:“得 乌孙 马好,名曰‘天马’。及得 大宛 汗血马,益壮,更名 乌孙 马曰‘西极’,名 大宛 马曰‘天马’云。”《汉书·武帝纪》:“四年春,贰师将军 广利 斩 大宛王 首,获汗血马来。”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大宛 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唐 杜甫 《洗兵马》诗:“京师皆骑汗血马, 回紇 餵肉 蒲萄宫 。” 宋 苏轼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君如汗血马,作驹已权寄。”词语解释:贾生泪 拼音:jiǎ shēng lèi
见“ 贾生涕 ”。
词语解释:贾生涕 拼音:jiǎ shēng tì
汉文帝 时, 贾谊 曾上《治安策》陈政事,中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之句。后世遂以“贾生涕”表达忧国伤时的心情。 唐 李白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诗:“未作 仲宣 诗,先流 贾生 涕。” 唐 孟郊 《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诗:“劳收 贾生 泪,强起 屈平 身。” 清 刘汉藜 《运豆行》:“谁人肯下 贾生 泪,封书一奏圣人前。”词语解释:握节 拼音:wò jié
持守符节。谓不辱君命。《左传·文公八年》:“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 唐 杜甫 《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诗:“燃脐 郿坞 败,握节 汉 臣回。”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其有 桀 犬,婴此汤罗,衔鬚义愤,终乎握节,各狥所奉,咸有可嘉。”词语解释:昭君 拼音:zhāo jūn
汉 南郡 秭归 (今属 湖北省 )人,名 嫱 ,字 昭君 晋 避 司马昭 讳,改称为 明君 ,后人又称 明妃 。 元帝 宫人。 竟宁 元年, 匈奴 呼韩邪 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以结和亲,她自请嫁 匈奴 。入 匈奴 后,被称为 宁胡閼氏 。生一男。 呼韩邪 死,其前阏氏子代立, 成帝 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生二女。卒葬于 匈奴 。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南有 昭君 墓,世称青冢。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参阅《汉书·元帝纪》及《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词语解释:昭君怨 拼音:zhāo jūn yuàn
(1).琴曲名。相传为 汉 王昭君 嫁于 匈奴 后所作。《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三·昭君怨》 郭茂倩 题解引《乐府解题》:“ 昭君 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
(2).词牌名。又名《一痕沙》、《宴西园》。 宋 张元干 有《昭君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