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飞刍 拼音:fēi chú
见“ 飞芻輓粟 ”。
词语解释:飞刍挽粟 拼音:fēi chú wǎn sù
同“ 飞芻輓粟 ”。 《陈书·宣帝纪》:“飞芻挽粟,征赋颇烦,暑雨祁寒,寧忘咨怨。”
谓迅速运送粮草。《汉书·主父偃传》:“又使天下飞芻輓粟。” 颜师古 注:“运载芻槀,令其疾至,故曰飞芻也。輓谓引车船也。” 唐 陆贽 《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罢 关 右赋车籍马之扰,减 山 东飞芻輓粟之劳。” 清 顾炎武 《答徐甥公肃书》:“而鸡肋蚕丛,尚烦戎略;飞芻輓粟,岂顾民生。”亦省作“ 飞芻 ”、“ 飞輓 ”。 唐 刘禹锡 《贺复吴少诚官爵表》:“念餽餉飞輓之勤,閔战争暴露之苦。” 宋 梅尧臣 《送河东转运刘察院》诗:“塞郡屯师久,飞芻始得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起义清方档案》:“而军需疲于飞輓,人民毙于锋鏑,我国家之元气固已大损矣。”词语解释:飞燕 拼音:fēi yàn
亦作“ 飞鷰 ”。
(1).飞翔的燕子。《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鷰,衔泥巢君屋。”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2).指 汉成帝 赵皇后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孝成赵皇后 ,本 长安 宫人……学歌舞,号曰 飞燕 。” 南朝 宋 鲍照 《代朗月行》:“鬢夺 卫女 迅,体絶 飞燕 先。” 唐 李白 《清平调》词:“借问 汉 宫谁得似,可怜 飞燕 倚新妆。” 清 孙枝蔚 《春宫词》:“君恩重 飞燕 ,妾体拟当熊。”
(3).良马名。《文选·张协〈七命〉》:“驾 红阳 之飞鷰,驂 唐公 之驌驦。” 张铣 注:“ 红阳 、 唐公 人也,并有良马名飞鷰。”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飞燕跃广途,鷁首戏清沚。”《南史·袁顗传》:“ 刘胡 叛走不告 顗 , 顗 至夜方知,大怒,駡曰:‘今年为小子所误。’呼取飞燕,谓其众曰:‘我当自出追之。’”
(4).指古曲名。语出《吕氏春秋·音初》:“ 有娀氏 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臺,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謚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有娀 謡乎《飞燕》,始为北声。” 清 姚鼐 《送侍路川主德州书院》诗:“经谭东 鲁 麟,曲唱西《飞燕》。”
(5).指古卜名。《史记·龟策列传》:“ 涂山 之兆从而 夏啟 世,飞燕之卜顺故 殷 兴。”词语解释:分金 拼音:fēn jīn
(1).散发金钱。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诗:“ 陆贾 分金将燕喜, 陈遵 投辖正留宾。”
(2).指掰食黄柑。 宋 苏舜钦 《望太湖》诗:“笠泽鱸肥人膾玉, 洞庭 柑熟客分金。”
共同送礼时各人分摊的钱。 明 李贽 《豫约·感慨平生》:“来而迎,去而送;出分金,摆酒席;出轴金,贺寿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交际》:“词林交际最简,其始入者,合衙门自政府以下至史官,各送贺仪分金七分。”词语解释:风马 拼音:fēng mǎ
(1).指疾驰如风的马。《汉书·礼乐志》:“灵之下,若风马,左仓龙,右白虎。” 唐 杜甫 《朝享太庙赋》:“园陵动色,跃在藻之泉鱼;弓剑皆鸣,汗铸金之风马。”
(2).指风。 宋 薛季先 《吴江放船至枫桥湾》诗:“风马座中生,天幕波中出。”
(3).挂在檐间的铁马。风吹相击发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甚飞丝繾的阳神动,弄悠扬风马叮咚。” 明 王錂 《春芜记·候约》:“重簷风马催愁起,影彻孤幃思转迷。” 清 惜秋旅生 《维新梦·写本》:“看一派冰蟾泻冷,听几番风马敲凉。”
(4).犹言风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的事物。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其於 曹氏 也,非唯理异犬牙,固亦事同风马。”参见“ 风马牛不相及 ”。 词语解释:封侯骨 拼音:fēng hóu gǔ
封侯的骨相。《汉书·翟方进传》:“ 蔡父 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汤朝美司谏自便归金坛》词:“活国手,封侯骨。腾汗漫,排閶闔。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词语解释:狗监 拼音:gǒu jiān
汉 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蜀 人 杨得意 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得意 曰:‘臣邑人 司马相如 自言为此赋。’”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曰:“主猎犬也。” 司马相如 因狗监荐引而名显,故后常用以为典。 唐 刘禹锡 《酬宣州崔大夫见寄》诗:“再入龙楼称 綺季 ,应缘狗监説 相如 。” 明 唐顺之 《送王生归蜀》诗:“狗监谁相荐? 成都 一布衣。” 清 孙枝蔚 《送宗鹤问赴贵池训导任》诗:“进身繇狗监, 相如 安足式?”词语解释:济南生 拼音:jǐ nán shēng
谓 汉 朝 伏生 。 秦 博士, 西汉 今文《尚书》最早传播者。 伏生 , 济南 人,故称。 唐 李白 《赠何七判官昌浩》诗:“羞作 济南生 ,九十诵古文。” 唐 皇甫冉 《沣水送郑丰鄠县读书》诗:“上古全经皆在口, 秦 人如见 济南生 。”词语解释:金橐 拼音:jīn tuó
贮藏金钱的袋子。 唐 杜牧 《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金橐寧迴顾,珠簟肯一棖。”词语解释:陆贾分金 拼音:lù jiǎ fēn jīn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 孝惠帝 时, 吕太后 用事,欲王诸 吕 , 陆生 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出所使 越 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后因以“陆贾分金”谓休官后平分家产与子孙以为生计。 唐 骆宾王 《帝京篇》:“ 陆贾 分金将燕喜, 陈遵 投辖正留宾。” 元 戴表元 《质野堂记》:“舟车薪米,佣赁杂费之餘,尚留三千緍,以为 陆贾 分金则不给,以为 萧何 买田则难多。”词语解释:献赋 拼音:xiàn fù
作赋献给皇帝,用以颂扬或讽谏。《西京杂记》卷三:“ 相如 将献赋,未知所为。梦一黄花翁,谓之曰:‘可为《大人赋》。’” 唐 钱起 《秋馆言怀》诗:“蹉跎献赋客,叹息此良时。” 金 元好问 《寒食灵泉宴集序》:“ 扬雄 献赋,自诧雕虫之工。” 清 孙枝蔚 《春日游徐幼长园林有赠》诗:“献赋终投阁,全身漫凿山。”词语解释:逸书 拼音:yì shū
(1).特指古文《尚书》。因 西汉 时出自 孔子 旧宅壁中,未立博士传之,故名。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至於 后汉 , 孔氏 之本遂絶。其有见於经典者,诸儒皆谓之《逸书》。” 宋 欧阳修 《日本刀歌》:“ 徐福 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章炳麟 《訄书·清儒》:“而 仁和 邵懿辰 ,为《尚书通义》、《礼经通论》,指《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为 刘歆 矫造。”
(2).泛指散佚失传的书籍。 宋 徐积 《和路朝奉新居》之九:“都无长物垂空橐,却有闲房聚逸书。” 鲁迅 《集外集·选本》:“﹝《世说新语》﹞被 清 代学者所宝重,自然因为注中多有现今的逸书,但在一般读者,却还是为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