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鹗表 拼音:è biǎo
推荐人才的表章。 宋 苏轼 《浣溪沙》词:“荐士已闻飞鶚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 桓 鬚。” 元 耶律楚材 《和韩浩然韵》之二:“千金厚惠将何报,鶚表慇懃效 孔融 。”词语解释:鹗荐 拼音:è jiàn
汉 孔融 《荐祢衡表》:“鷙鸟累百,不如一鶚,使 衡 立朝,必有可观。”后用“鶚荐”谓举荐贤才。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亲嫌妨鶚荐,相对发微泚。” 明 沉鲸 《双珠记·并拜荣升》:“你与我哥哥异地萍逢,同时鶚荐,真可谓不负所学矣。” 清 黄景仁 《金缕曲·送汪晓山试令江苏》词:“南国蜚声价,看纷纷,同时鶚荐,尽居君亚。”词语解释:鹗书 拼音:è shū
推荐人才的文书。 宋 陈造 《饯寄定海交代》诗:“诸公蜚鶚书,犯严尚遗力。” 宋 吴泳 《贺新凉·宣城寿季永弟》词:“爷作 嘉兴 新太守,囝拜鶚书天府。”词语解释:荐鹗 拼音:jiàn è
汉 孔融 《荐祢衡表》:“鷙鸟累百,不如一鶚。”后因以“荐鶚”指推荐贤人。 宋 陈与义 《书怀示友》诗之一:“似闻有老眼,能作荐鶚书。” 金 曹之谦 《送王仲通》诗:“古来 燕 赵 多豪杰,定有飞书荐鶚人。”词语解释:祢鹗 拼音:mí è
汉 孔融 《荐祢衡疏》:“鷙鸟累百,不如一鶚。”后因以“禰鶚”喻指英才。 唐 黄滔 《谢试官启》:“而某丘锦小才,路蒲末学,既非 禰 鶚,大惧 温 犀。”词语解释:摇尾 拼音:yáo wěi
(1).比喻卑屈柔顺之态。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穽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唐 骆宾王 《狱中书情通简知己》诗:“入穽方摇尾,迷津正曝腮。” 宋 唐庚 《次勾景山见寄韵》:“但觉转喉都是讳,就令摇尾有谁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申氏》:“余父执皆世家,向以摇尾为羞,故不屑以相求也。”
(2).犹曳尾。参见“ 摇尾涂中 ”。
词语解释:摇尾涂中 拼音:yáo wěi tú zhōng
战国 时, 楚王 派大夫去请 庄子 做官, 庄子 对 楚 大夫说:听说 楚国 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 庄子 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见《庄子·秋水》。曳尾,犹摇尾。后因以“摇尾涂中”喻自由自在地生活。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 老子 以长生久视为业,而 庄周 贵於摇尾涂中,不为被网之龟,被绣之牛。”词语解释:伊皋 拼音:yī gāo
亦作“伊皐”。 伊尹 , 商 代名相, 皋陶 , 舜 之大臣,掌刑狱之事。后常并称,喻指良相贤臣。 汉 刘向 《九叹·愍命》:“ 三苗 之徒以放逐兮, 伊 皋 之伦以充庐。”《后汉书·班固传》:“将军宜详 唐 殷 之举,察 伊 皋 之荐。” 李贤 注:“ 尧 举 皋陶 , 汤 举 伊尹 。” 唐 李白 《君子有所思行》:“ 伊 皋 运元化, 衞 霍 输筋力。” 王琦 注:“ 伊尹 、 皋陶 ,以喻美宰臣。” 元 耶律楚材 《再赓仲祥韵寄之》:“素负经济才,人品 伊 皋 伦。”皋,一本作“ 皋 ”。 明 高启 《吊伍子胥辞》:“嗟君子之出辅兮,孰不愿为 伊 皋 。”词语解释:伊吕 拼音:yī lǚ
商 伊尹 辅 商汤 , 西周 吕尚 佐 周武王 ,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汉书·刑法志》:“故 伊 吕 之将,子孙有国,与 商 周 并。”《三国志·蜀志·彭羕传》:“ 羕 於狱中与 诸葛亮 书曰:‘……足下,当世 伊 吕 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 宋 刘过 《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 伊 吕 ,世似 唐 虞 。” 明 沉采 《千金记·遇仙》:“自愧才兼文武,惭非 伊 吕 之儔;胸有甲兵,颇让 孙 吴 之术。” 清 方文 《田居杂咏》:“幸而遇明主, 伊 吕 伯仲间。”词语解释:伊周 拼音:yī zhōu
商 伊尹 和 西周 周公旦 。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亦指执掌朝政的大臣。《汉书·张陈王周传赞》:“ 周勃 为布衣时,鄙朴庸人,至登辅佐,匡国家难,诛诸 吕 ,立 孝文 ,为 汉 伊 周 。” 颜师古 注:“处 伊尹 、 周公 之任。”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 李公 一清宫掖,德比 伊 周 ,再殄兇渠,功超 卫 霍 。” 宋 刘炎 《迩言》:“功盖天地,忠贯日月,进则毅然身任天下之重,退则怡然了无愠戚之容,求之於古,其 伊 周 之亚与?” 明 许潮 《同甲会》:“坐掌台衡时已久,论功名堪并 伊 周 。” 清 李渔 《慎鸾交·造端》:“小生才凌 董贾 ,志并 伊 周 。虽生富贵之家,不染奢靡之习。”词语解释:遗爱 拼音:yí ài
(1).谓遗留仁爱于后世。《国语·晋语二》:“死必遗爱,死民之思,不亦可乎?”《汉书·叙传下》:“淑人君子,时同功异。没世遗爱,民有餘思。” 唐 王维 《故右豹韬卫长史赐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一门而鳧舃,皆为政以德,遗爱在人。” 明 何景明 《送石令之广济》诗:“知君忠孝志,遗爱 楚 人间。”
(2).指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天子以 张翕 有遗爱,乃拜其子 湍 为太守。” 晋 陶潜 《影答形》诗:“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 陈毅 《哭彭雪枫同志》诗:“壮哉身殉国,遗爱万人怀。”
(3).指有古人高尚德行、被人敬爱的人。《左传·昭公二十年》:“及 子产 卒, 仲尼 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杜预 注:“ 子产 见爱,有古人之遗风。”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治国以体,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餘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新唐书·崔琳传》:“﹝ 崔琳 ﹞ 天宝 二年卒,祕书监 潘肃 闻之,泫然曰:‘古遗爱也!’”
(4).爱未遍及;偏爱。《后汉书·宦者传·张让》:“ 扶风 人 孟佗 ,资产饶赡,与奴朋结,倾竭馈问,无所遗爱。奴咸德之。”
(5).谓抛弃亲爱之人。《宋书·氐胡传·胡大且渠蒙逊》:“臣伏寻 头元嘉 以来,实有忠诚於国,弃亲遗爱,诚在可嘉。”
(6).指死者遗留下的所爱的人或物。《西湖佳话·六桥才迹》:“太后因不悦道:‘先帝遗爱之人,官家如何不惜?’ 神宗 受命,就有个释放之意。”词语解释:颐指 拼音:yí zhǐ
亦作“ 颐旨 ”。
(1).谓以下巴的动向示意而指挥人。常以形容指挥别人时的傲慢态度。《汉书·贾谊传》:“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旤,难以言智。” 宋 王以宁 《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词:“ 孙郎 前日豪健,颐指五都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促膝戟指,翻变良久, 封 ( 封云亭 )迷乱不知所从,女輒口道而颐指之,愈出愈幻,不穷於术。”
(2).犹示意。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自天而胜者列於骋望,由我而美者生於颐指。”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书》之十七:“叠烦颐旨,感怍交深,未缘面谢,惟祝若时自重,不宣。”《明史·马录传》:“职枢要者承其颐指,锻鍊周内。”《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盖地主有左右资本家之势力,而资本家不能不仰地主之颐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