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捣药 拼音:dǎo yào
(1).舂捣药材。《南史·宋纪上·武帝》:“﹝ 武帝 ﹞明日復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覘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於榛中擣药。” 南唐 李煜 《病中书事》诗:“月照静居唯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2).古代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 晋 傅玄 《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擣药。” 唐 李白 《朗月行》:“白兔擣药成,问言与谁餐?”
(3).鸟名。词语解释:玉笥 拼音:yù sì
(1).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南朝 梁 刘孝威 《拟古》诗:“青铺緑璅琉璃扉,琼筵玉笥金缕衣。”
(2).传说中的玉筐。《太平广记》卷三九七引《玉笥山录》:“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 武帝 遣使取之,至其坛,则飘风大震,捲玉笥而去。”
(3).指帝祚。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其后金行受命,玉笥南迁。”
(4).山名。在 湖南 湘阴县 东北,相传 屈原 放逐于此而作《九歌》,上有 屈子祠 。 南朝 梁 张缅 《南征赋》:“ 玉笥 登之而却老,金人植杖以尊泉。” 清 朱孝臧 《庆春宫》词:“断云 玉笥 ,感词客,依稀有灵。”
(5).山名。在 江西 永新县 。道家称为仙居之所。《云笈七籤》卷二七:“三十六小洞天……第十七 玉笥山洞 ,周廻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在 吉州 永新县 ,真人 梁伯鸞 主之。” 宋 苏辙 《青词·阁皂》:“过 临江 ,近瞻 阁皁 ,遥望 玉笥 ,诚心惕然。”
(6).山名。在 浙江 。 唐 方干 《思越中旧游寄友》诗:“断臂青猿啼 玉笥 ,成行白鸟下 耶溪 。” 宋 陆游 《游镜湖》诗:“超然登 玉笥 ,及此烟月夕。”自注:“ 玉笥峯 在 会稽山 南。”词语解释:玉兔 拼音:yù tù
(1).指神话中月亮里的白兔。 晋 傅咸 《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擣药。” 明 沉鲸 《双珠记·协谋诬讼》:“计就月中擒玉兔,谋成日里捉金乌。”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八月十五中秋节,满月的银光之下,说着蟾蜍玉兔的故事,何其清切。”
(2).指月亮。 唐 韩琮 《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鬢长青古无有。”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二折:“明滴溜银蟾似海山,光灿烂玉兔照天关。”《说岳全传》第十三回:“一路説,一路行,不多时,早已金乌西坠,玉兔东昇。”
(3).乐曲名。《宋史·乐志一》:“欲依月律,撰《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瑞各一曲,每朝会登歌首奏之。”词语解释:月兔 拼音:yuè tù
(1).指月中的白兔。亦借指月亮。《旧唐书·历志二》:“月欲有蚀,先月形摇振,状若惊惧,月兔及侧月色黄如有忧状。” 唐 黄滔 《省试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形夺场驹洁,光交月兔寒。”参见“ 月中兔 ”。
(2).《艺文类聚》卷一引 晋 傅咸 《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擣药。”后因称白兔为月兔,亦泛指兔。《艺文类聚》卷四二引 南朝 梁 刘孝威 《行行游猎篇》诗:“高罝掩月兔,劲矢射天狼。” 唐 玄宗 《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 唐 李白 《观猎》诗:“箭逐云鸿落,鹰随月兔飞。”
(3).茶名。 宋 苏轼 有《月兔茶》诗。
词语解释:月中兔 拼音:yuè zhōng tù
古代神话传说谓月中有白兔。称月中兔。又称月兔。《艺文类聚》卷一引 汉 刘向 《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馀,阳也,而与兔并明,阴係阳也。”《艺文类聚》卷一引 晋 傅咸 《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擣药。”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愚谓兔自属日,所谓月中兔者,月中之日光也……世俗遂谓月中有捣药兔,妄矣。”参见“ 月兔 ”。词语解释:越台 拼音:yuè tái
(1).指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登眺之所。故址在今 浙江 绍兴 种山 。 唐 李白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东海横 秦望 ,西陵遶 越臺 。” 王琦 注:“《述异记》: 勾践 延四方之士,作臺於外而馆之。今 会稽山 有 越王臺 。”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赖有 越臺 堪眺望:那中原,莫已平安否?” 清 黄宗羲 《万悔庵墓志铭》:“ 越臺 风青, 商山 芝紫。”参见“ 越王臺 ”。
(2).指 汉 时 南越王 赵佗 所建之台。故址在今 广东 广州 越秀山 。 宋 杨万里 《明发青塘芦包》诗:“回望 越臺 烟雨外,万峰尽处 五羊城 。”参见“ 越王臺 ”。
词语解释:越王台 拼音:yuè wáng tái
(1).在今 浙江 绍兴 种山 ,相传为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登临之处。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吴 既灭 越 ,栖 勾践 于 会稽 之上,地方千里。 勾践 得 范蠡 之谋,乃示民以耕桑,延四方之士,作臺於外而馆贤士。今 会稽山 有 越王臺 。” 古直 《感事二律》之一:“ 越王臺 上悲歌日,竹石敲残作楚骚。”
(2).在今 广东 广州 越秀山 ,为 汉 时 南越王 赵佗 所筑。 唐 韩愈 《送郑尚书赴南海》诗:“货通 师子国 ,乐奏 越王臺 。” 清 周亮工 《寄闽南高云客蒋用弢谢尔将》诗:“作赋久荒 庾信 宅,怀人空上 越王臺 。”
词语解释:越王台 拼音:yuè wáng tái
(1).在今 浙江 绍兴 种山 ,相传为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登临之处。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吴 既灭 越 ,栖 勾践 于 会稽 之上,地方千里。 勾践 得 范蠡 之谋,乃示民以耕桑,延四方之士,作臺於外而馆贤士。今 会稽山 有 越王臺 。” 古直 《感事二律》之一:“ 越王臺 上悲歌日,竹石敲残作楚骚。”
(2).在今 广东 广州 越秀山 ,为 汉 时 南越王 赵佗 所筑。 唐 韩愈 《送郑尚书赴南海》诗:“货通 师子国 ,乐奏 越王臺 。” 清 周亮工 《寄闽南高云客蒋用弢谢尔将》诗:“作赋久荒 庾信 宅,怀人空上 越王臺 。”词语解释:筼筜 拼音:yún dāng
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 汉 杨孚 《异物志》:“篔簹生水边,长数丈,围一尺五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 庐陵 界有之。” 晋 戴凯之 《竹谱》:“篔簹竹最大,大者中甑,笋亦中射筒,薄肌而最长,节中贮箭,因以为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竹》:“ 曹毗 《湘中赋》曰:‘竹则篔簹,白、乌、实中、紺族。’” 唐 陆龟蒙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冬歌》:“年年任霜霰,不减篔簹緑。” 宋 陆游 《农事休小葺东园十韵》:“霜霰篔簹碧,风烟薜荔苍。” 元 虞集 《为达兼善御史题墨竹》诗:“ 蜀 道荒凉多古木,篔簹千尺相因依。” 清 徐永宣 《秋日访朱锡鬯先生》诗:“ 沉尤村 僻絶尘寰,千个篔簹水一湾。”词语解释:凿井得铜奴得翁 拼音:záo jǐng de tóng nú de wēng
谓事出偶然,意外巧合。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七二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河南 平阴 庞俭 ,本 魏郡 鄴 人,遭仓卒之世,失其父。时 俭 三岁,弟纔襁抱耳。流传客居,庐里中凿井,得钱千餘万,遂温富。 俭 作府吏,躬亲家事,行求老仓头谨信属任者,年六十餘,直二万钱,使主牛马耕种。有賔婚大会,母在堂上,酒酣陈乐歌笑。奴在灶下助厨,窃言:‘堂上母,我妇也。’客罢,婢语次説老奴无状,为妄语,所説不可道也。穷誌(詰)具白。母谓婢试问其形状。奴曰:‘家居 鄴 时,在 富乐里 宛西 ,妇 艾氏 女,字 阿横 ,大儿字 阿嶷 ,小儿曰 越子 。时为县吏,为人所畧卖。 阿横 右足下有黑子,右胲下赤誌如半櫛。’母曰:‘是汝公也。’因下堂相对啼泣,儿妇前为汝公拜,即洗浴身见衣被,遂为夫妇如初。时人为之语曰:‘庐里诸 庞 ,凿井得铜,买奴得公。’” 宋 陈人杰 《沁园春·天问》词:“天曰果然,事皆偶尔,凿井得铜奴得翁。”词语解释:茱萸 拼音:zhū yú
植物名。香气辛烈,可入药。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 三国 魏 曹植 《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 吴伟业 《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诗:“秔稻将登农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怜。”参见“ 茱萸囊 ”。
词语解释:茱萸囊 拼音:zhū yú náng
装有茱萸的佩囊。古俗重阳节取茱萸缝袋盛之,佩系身上,谓能辟邪。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 长房 谓( 桓景 )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郭元振 《子夜四时歌·秋歌二》:“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亦省作“ 茱囊 ”。 明 郝明龙 《九日》诗:“寂寞园林 天宝 后,道傍谁復问茱囊。”词语解释:追风 拼音:zhuī fēng
(1).骏马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琛 在 秦州 ,多无政绩,遣使向 西域 求名马,远至 波斯国 ,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驥’。”
(2).泛指名马。 唐 张祜 《爱妾换马》诗:“綺阁香销华厩空,忍将行雨换追风。” 明 冯梦龙 《情史·情憾·朝云》:“公答诗曰:‘……只为山行多险阻,故将红粉换追风。’”
(3).形容马行之速。《文选·曹植〈七启〉》:“驾超野之駟,乘追风之舆。” 李善 注:“超野、追风,言疾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骋逸足以追风。” 陈去病 《丁未八月海上藏书楼夜坐杂感》诗:“天马奔腾雾靄空,翩乎逐电与追风。”
(4).追随前人的风尚。《宋书·孝义传·郭原平》:“ 永兴 郭原平 世禀孝德,洞业储灵,深仁絶操,追风旷古,栖贞处约,华耇方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是以 枚 贾 追风以入丽, 马 扬 沿波而得奇。”
(5).谓追逐风情。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鲍十一娘 ﹞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追风挟策,推为渠帅。” 张友鹤 注:“追风,指追求女人的行为。”
(6).迎风,随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御淮》:“单尖宝鐙挑,把追风腻旗儿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