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白石烂 拼音:bái shí làn
古诗《饭牛歌》之一歌辞中语。谓山石洁白耀眼。《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宁戚 饭牛车下,而 桓公 任之以国” 裴駰 集解引 汉 应劭 曰:“ 齐桓公 夜出迎客,而 宁戚 疾击其牛角而 商 歌曰:‘……白石烂,生不遭 尧 与 舜 禪。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公召与语,説之,以为大夫。”后亦用以代称《饭牛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七:“醉上 山公 马,寒歌 宁戚 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唐 李白 《南奔书怀》诗:“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 宁戚 未匡 齐 , 陈平 终佐 汉 。”词语解释:层城 拼音:céng chéng
(1).古代神话中 昆仑山 上的高城。《文选·张衡〈思玄赋〉》:“登 閬风 之层城兮,搆不死而为牀。” 李善 注:“《淮南子》曰:‘ 崑崙 虚有三山, 閬风 、 桐版 、 玄圃 ,层城九重。’ 禹 云:‘ 崑崙 有此城,高一万一千里。’”一说, 昆仑山 最高峰之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崑崙 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 ,一名 板桐 ;二曰 玄圃 ,一名 閬风 ;上曰 层城 ,一名 天庭 ,是为太帝之居。”
(2).泛指仙乡。 宋 苏轼 《仙都山鹿》诗:“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悵望层城霞。”
(3).指京师;王宫。 晋 陆机 《赠尚书郎顾彦先》诗:“朝游游层城,夕息旋直庐。”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六:“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清 黄景仁 《江上寄左二杏庄》诗:“层城匪迢越,广陌交驰骋。”
(4).重城;高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唐 杜甫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层城临暇景,絶域望餘春。” 元 杨云鹏 《登濮州北城》诗:“层城高絶一攀躋,岁杪临风客思凄。” 清 张文光 《登汴城角楼》诗:“落日下层城,苍然远树平。” 龚骞 《九秋诗·秋水》:“綺阁层城秋夜长,明朝问讯湖边路。”
(5).指高山之巅。 宋 文同 《盘云坞》诗:“几曲上层城,盘盘次文石。”词语解释:曾城 拼音:zēng chéng
(1).传说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后汉书·张衡传》:“登 閬风 之曾城兮,搆不死而为牀。” 李贤 注引《淮南子》:“ 崐崘山 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树在其西。”今本《淮南子·墬形训》作“层城”。《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皇帝伤 璧臺 之永閟,悼 曾城 之不践。” 金 宇文虚中 《白菊》诗:“月中风露秋夕好,感此仙种来曾城。”参见“ 层城 ”。
(2).指高大的城阙。 晋 陶潜 《游斜川》诗:“临长流,望曾城。” 唐 王勃 《铜雀妓》诗之二:“妾本深宫妓,曾城闭九重。” 唐 杜甫 《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词语解释:层城 拼音:céng chéng
(1).古代神话中 昆仑山 上的高城。《文选·张衡〈思玄赋〉》:“登 閬风 之层城兮,搆不死而为牀。” 李善 注:“《淮南子》曰:‘ 崑崙 虚有三山, 閬风 、 桐版 、 玄圃 ,层城九重。’ 禹 云:‘ 崑崙 有此城,高一万一千里。’”一说, 昆仑山 最高峰之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崑崙 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 ,一名 板桐 ;二曰 玄圃 ,一名 閬风 ;上曰 层城 ,一名 天庭 ,是为太帝之居。”
(2).泛指仙乡。 宋 苏轼 《仙都山鹿》诗:“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悵望层城霞。”
(3).指京师;王宫。 晋 陆机 《赠尚书郎顾彦先》诗:“朝游游层城,夕息旋直庐。”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六:“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清 黄景仁 《江上寄左二杏庄》诗:“层城匪迢越,广陌交驰骋。”
(4).重城;高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唐 杜甫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层城临暇景,絶域望餘春。” 元 杨云鹏 《登濮州北城》诗:“层城高絶一攀躋,岁杪临风客思凄。” 清 张文光 《登汴城角楼》诗:“落日下层城,苍然远树平。” 龚骞 《九秋诗·秋水》:“綺阁层城秋夜长,明朝问讯湖边路。”
(5).指高山之巅。 宋 文同 《盘云坞》诗:“几曲上层城,盘盘次文石。”词语解释:晨露 拼音:chén lù
(1).朝露。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晨露夕阴,霏云四委。” 唐 韩愈 《庭楸》诗:“濯濯晨露香,明珠何联联。” 唐 韦应物 《寄中书刘舍人》诗:“晨露方愴愴,离抱更忡忡。”
(2). 商汤 时乐歌名。《吕氏春秋·古乐》:“ 汤 乃命 伊尹 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 高诱 注:“《大护》、《晨露》、《九招》、《六列》、皆乐名。”《列子·周穆王》:“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变宫调》:“更有《薰风》曲,方闻《晨露》歌。”词语解释:赤龙 拼音:chì lóng
(1).赤色的龙。传说以为神仙所乘。《墨子·贵义》:“﹝帝﹞以丙丁杀赤龙於南方。” 汉 刘向 《列仙传·陶安公》:“ 陶安公 者, 六安 铸冶师也……朱雀止冶上曰:‘ 安公 , 安公 ,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期,赤龙到。” 唐 钱起 《药堂秋暮》诗:“勉事 壶公 术,仙期待赤龙。”
(2).赤色的龙。古代谶纬家附会为以火德王者(如 炎帝 神农氏 、 帝尧 、 汉 刘邦 )的祥瑞。《淮南子·修务训》“ 尧 眉八彩” 汉 高诱 注:“ 尧 母 庆都 ,盖天帝之女,寄 伊长孺 家,年二十无夫,出观于 河 。有赤龙负图而至……赤龙与 庆都 合而生 尧 。”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六·柏皇氏》:“ 神农 、 唐尧 ,俱感赤龙…… 刘季 断虵而还感赤龙。”
(3).借指 汉高祖 刘邦 。 唐 陈子昂 《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文》:“ 战国 如麋,至於赤龙。赤龙之兴四百年,天纪復乱。” 唐 李白 《朱虚侯赞》:“赤龙登天,白日昇光。” 王琦 注:“赤龙登天,谓 高祖 升遐。”
(4).泛指皇帝。《邻女语》第五回:“更不见谁是赤龙种,只听説风潮处处汹。”
(5).比喻太阳。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赤龙黑乌烧口热,翎鬣倒侧相搪撑。” 清 魏源 《道中杂言》诗之四:“ 羲和 鞭赤龙,夙驾 扶桑 巔。”
(6).古代马苑名。《晋书·石勒载记上》:“﹝ 石勒 ﹞復东如 赤龙 、 騄驥 诸苑中,乘苑马远掠繒寳,以赂 汲桑 。”
(7).古代船名。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卷上:“ 孙权 , 吴 之主也。时号舸为‘赤龙’,小船为‘驰马’。”又 明 代有战舰名“赤龙舟”。参阅 明 茅元仪 《武备志·军资乘·战船》。词语解释:赤鸟 拼音:chì niǎo
(1).赤色的鸟。由赤色云气聚成,古代以为不祥之兆。详“ 赤鸟夹日 ”。
(2).赤色的鸟。古代传说中的瑞鸟。《墨子·非攻下》:“赤鸟衔珪,降 周 之 岐 社。”
(3).赤色的鸟。用为时令(表示夏天)、方位(表示前方、南方)的标识或象征。《鹖冠子·天权》:“取法於天,四时求象:春用苍龙,夏用赤鸟,秋用白虎,冬用玄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鉤之在前,赤鸟之象也;冠之在首,元武之象也。”
(4).萤的别称。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动物三》:“白鸟之为蚊,赤鸟之为萤也,皆以大名小者也。”
词语解释:赤鸟夹日 拼音:chì niǎo jiā rì
《左传·哀公六年》:“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后因以“赤鸟夹日”为不祥之兆。《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有鸣鹊来在閤屋上”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赤鸟夹日,殃在 荆楚 。”词语解释:赤霄 拼音:chì xiāo
(1).极高的天空。《淮南子·人间训》:“背负青天,膺摩赤霄。”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鵾鹏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 明 张居正 《慰刘生卧病苦吟》诗:“櫪驥不忘千里志,病鸿终有赤霄心。”
(2).指帝王所居的京城。 唐 杜甫 《送覃二判官》诗:“蹉跎病 江 汉 ,不復謁 承明 ……肺肝若稍愈,亦上赤霄行。”
(3).传说中的古剑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刀剑录》:“ 前汉 刘季 在位十二年,以 始皇 三十四年于南山得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及贵,帝服之,此即斩蛇剑也。”词语解释:佽飞 拼音:cì fēi
(1).即 佽非 。 春秋 楚 勇士。 唐 李白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佽飞 斩长蛟,遗图画中见。” 金 元好问 《观淅江涨》:“ 佽飞 鬭蛟鱷,燃犀出麟介。”后亦泛指勇士。 清 赵翼 《邵松阿落一齿已而落处更生贺诗》:“童子行先尊胜队,孩儿兵压佽飞杰。”详“ 佽非 ”。
(2). 汉 武官名。少府属下左弋,自 武帝 太初 元年改名为“佽飞”,掌弋射。《汉书·冯奉世传》:“今发 三辅 、 河东 、 弘农 越 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及 呼速絫 、 嗕种 ,方急遣。”后亦泛指武官。 宋 王禹偁 《大阅赋》:“肃肃弋戟,鏜鏜鼓鉦。期门佽飞,云蒸而鳞萃。”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诗之二:“旧属佽飞能搏虎,分番郎舍尽攻文。”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五:“一队佽飞争识我,健儿身手此文官。”
词语解释:佽非 拼音:cì fēi
人名。相传为 春秋 时 楚国 勇士。词语解释:寸阴 拼音:cùn yīn
短暂的光阴。语出《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晋 向秀 《思旧赋》:“託运遇於领会兮,寄餘命於寸阴。” 宋 陈亮 《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当效 禹王 ,寸阴是惜;当效 文王 ,日昃不食。” 吴晗 《杰出的学者玄奘》:“他爱惜寸阴,努力学习,在两三年时间里,掌握了佛教哲学的基本知识。”词语解释:东帝 拼音:dōng dì
(1).东方的帝王。 战国 时 齐湣王 自称。《吕氏春秋·孝行》:“ 齐 以东帝困於天下。” 高诱 注:“ 齐 湣 王僭 号於东,民不顺之,故困於天下。”《史记·魏世家》:“﹝ 魏昭王 ﹞八年, 秦昭王 为西帝, 齐湣王 为东帝,月餘,皆復称王归帝。”
(2).东方的帝王。 汉景帝 时 吴王 刘濞 自称。《汉书·吴王刘濞传》:“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諭 吴王 拜受詔。 吴王 ……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
(3).东方的帝王。 唐 代 南诏 閤罗凤 的称号。《新唐书·南诏传》:“ 閤罗凤 敛战胔,筑京观,遂北臣 吐蕃 , 吐蕃 以为弟……给金印,号‘东帝’。”亦以代指偏安东方的政权。 宋 陈经国 《沁园春·丁酉年感事》词:“悵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
(4).司春之神东方 青帝 的省称。 宋 戴昺 《初冬梅花偷放颇感》诗:“妆点南枝无数雪,探支东帝几分春。” 宋 罗烨 《醉翁谈录·烟花诗集》:“东帝初无厚薄情,恶花随分也能春。”词语解释:东皇 拼音:dōng huáng
(1).指天神 东皇太一 。 南朝 齐 谢朓 《赛敬亭山庙喜雨》诗:“秉玉朝羣帝,樽桂迎 东皇 。”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俗尚 东皇 祀,謡传 义帝 寃。” 元 陈樵 《碧落洞》诗:“杖头化作光明烛,愿逐 东皇 下九垓。”参见“ 东皇太一 ”。
(2).指司春之神。 唐 戴叔伦 《暮春感怀》诗:“ 东皇 去后韶华在,老圃寒香别有秋。” 宋 姜夔 《卜算子·梅花八咏》词:“长信昨来看,忆共 东皇 醉。此树婆娑一惘然,苔蘚生春意。” 明 陈所闻 《懒画眉·春闺四咏》曲:“愁他春尽问 东皇 ,为甚不住些儿去得忙。” 郁达夫 《除夜奉怀》诗:“明朝欲向空山遁,为恐 东皇 笑我痴。”
词语解释:东皇太一 拼音:dōng huáng tài yī
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名。《文选·屈原〈九歌·东皇太一〉》 唐 吕向 题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 楚 东,以配 东帝 ,故云 东皇 。”词语解释:饭牛 拼音:fàn niú
(1).喂牛,饲养牛。《庄子·让王》:“ 鲁 君闻 颜闔 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颜闔 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饭牛。”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卫庆》:“自是家产日滋,饭牛四百蹄,垦田二千亩。” 清 钱澄之 《田园杂诗》之四:“呼儿且饭牛,吾去烧东菑。”
(2).寓不慕爵禄,过劳动自适的生活之意。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平章生日丁卯》词序:“短衣饭牛而至旦,业已归耕;搢笏笼鸽以放生,末由旅贺。”《虞初新志》卷四引 清 林璐 《丁药员外传》:“卜筑东冈,躬自饭牛。”
(3).比喻贤才屈身于卑贱之事。语本《管子·小问》:“ 百里徯 , 秦国 之饭牛者也, 穆公 举而相之,遂霸诸侯。”又《吕氏春秋·举难》:“ 宁戚 欲干 齐桓公 ,穷困无以自进,於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 齐 ,暮宿於郭门之外。 桓公 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 宁戚 饭牛居车下,望 桓公 而悲,击牛角疾歌。 桓公 闻之,抚其僕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 卜式 拔於芻牧, 弘羊 擢於贾竖, 卫青 奋於奴僕, 日磾 出於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唐 刘禹锡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古今相望,落落然如骑星辰,与夫起版筑饭牛者异矣。” 清 方文 《除夕咏怀》之四:“挽鹿实无偕隐妇,饭牛空有辟兵符。”词语解释:饭牛歌 拼音:fàn niú gē
又名《扣角歌》、《牛角歌》、《商歌》。古歌名。相传 春秋 时 卫 人 宁戚 喂牛于 齐国 东门外,待 桓公 出,扣牛角而唱此歌。《楚辞·离骚》“ 宁戚 之謳歌兮, 齐桓 闻以该辅” 王逸 注引《三齐记》所载歌辞:“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 尧 与 舜 禪,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后遂用作寒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宋 陆游 《羸卧》诗:“马上元无听鸡句,原头那有饭牛歌。” 沉砺 《送友北上》诗:“市上已无屠狗辈,车前试唱饭牛歌。”词语解释:飞黄 拼音:fēi huáng
(1).传说中的神马名。又名乘黄。《淮南子·览冥训》:“青龙进驾,飞黄伏皁。” 高诱 注:“飞黄,乘黄也,出西方,状如狐,背上有角,寿千岁。” 唐 张说 《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不因兹白人间有,定是飞黄天上来。”
(2).指古代勇士 飞廉 与 中黄伯 。《文选·张协〈七命〉》:“於是 飞 黄 奋鋭, 賁 石 逞技。” 李周翰 注:“ 飞 , 飞廉 ; 黄 , 中黄 。”
(3).见“ 飞黄腾踏 ”。
词语解释:飞黄腾踏 拼音:fēi huáng téng tà
形容马的飞驰。后多比喻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元 陈赓 《武善夫桃源图》诗:“飞黄腾踏有天倪,紫电转盼天山低。”亦作“ 飞黄腾达 ”。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三折:“ 李春郎 飞黄腾达,赖长者恩荣德化。”《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只这 苏州 城内有无数高才饱学,朝吟暮咏,受尽了灯窗之苦,尚不能勾飞黄腾达。” 叶圣陶 《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亦省作“ 飞黄 ”。 明 邵璨 《香囊记·起程》:“及早飞黄千里,扬姓字耀门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贱名已録,所未投到者,欲一见飞黄之快耳。” 冯德英 《苦菜花》第四章:“功成之日,飞黄之时,幸勿遗我碌碌也。”词语解释:汗漫 拼音:hàn màn
(1).广大,漫无边际。《淮南子·俶真训》:“至德之世,甘暝于溷澖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 宋 文天祥 《酹江月·南康军和东坡》词:“空翠晴嵐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汉口后湖诗》:“后湖汗漫无际,贼舟楫未具,不得渡。”
(2).渺茫不可知。《淮南子·道应训》:“吾与汗漫期於九垓之外。” 高诱 注:“汗漫,不可知之也。”后附会为仙人的名字。 晋 张协 《七命》:“过 汗漫 之所不游,躡 章亥 之所未迹。” 唐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先期 汗漫 九垓上,愿接 卢遨 游太清。”
(3).漫无标准;不着边际。《新唐书·选举志上》:“因以谓按其声病,可以为有司之责,捨是则汗漫而无所守。”《金史·高汝砺传》:“内外百官所司不同,比应詔言事者不啻千数,俱不达各司利害,汗漫陈説,莫能详尽。” 明 胡道 《〈归田诗话〉序》:“﹝ 瞿佑 ﹞著《诗话》三卷,大略似野史,有抑扬可法之旨,非汗漫无稽之词。” 鲁迅 《热风·估〈学衡〉》:“所以‘弁言’就是序,异于‘杂志迩例’的宣言,并为一谈,太汗漫了。”
(4).形容漫游之远。 唐 陈陶 《谪仙吟赠赵道士》:“汗漫东游黄鹤雏, 縉云 仙子住清都。” 明 张煌言 《冬怀》诗之八:“万里孤槎真汗漫,十年长剑总蹣跚。” 清 戴名世 《种树说》:“顾种树又无其资,而客游汗漫不知所底。” 郁达夫 《迷羊》一:“在湖亭里蛰居了几天,我就开始作汗漫的闲行。”参见“ 汗漫游 ”。
词语解释:汗漫游 拼音:hàn màn yóu
世外之游。形容漫游之远。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復见 陶唐 理,甘为汗漫游。” 仇兆鳌 注引《淮南子》:“ 若士 谓 卢敖 曰:‘吾与汗漫游於九垓之外。’” 元 耶律楚材 《过云川和刘正叔韵》:“西域风尘汗漫游,十年辜负旧渔舟。” 清 方文 《路灌沟喜遇谈长益话旧》诗:“闻尔京师去,真成汗漫游。” 清 钮琇 《觚賸·神僧》:“我将从师为汗漫游,师许之乎?” 叶玉森 《一岛》诗:“烟萝半壁能分我,请息诸天汗漫游。”词语解释:汗漫游 拼音:hàn màn yóu
世外之游。形容漫游之远。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復见 陶唐 理,甘为汗漫游。” 仇兆鳌 注引《淮南子》:“ 若士 谓 卢敖 曰:‘吾与汗漫游於九垓之外。’” 元 耶律楚材 《过云川和刘正叔韵》:“西域风尘汗漫游,十年辜负旧渔舟。” 清 方文 《路灌沟喜遇谈长益话旧》诗:“闻尔京师去,真成汗漫游。” 清 钮琇 《觚賸·神僧》:“我将从师为汗漫游,师许之乎?” 叶玉森 《一岛》诗:“烟萝半壁能分我,请息诸天汗漫游。”词语解释:挥戈 拼音:huī gē
(1).挥动武器。 晋 慧远 《明报应论》:“此则 文殊 案剑,迹逆而道顺,虽復终日挥戈,措刃无地矣。”引申为指挥军队。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雄臣驰騖,义夫赴节。释位挥戈,言谋王室。” 陈毅 《吟反攻形势》:“ 陈 谢 挥戈下 宛 洛 , 聂 杨 立马薄 燕臺 。”
(2).见“ 挥戈回日 ”。
词语解释:挥戈回日 拼音:huī gē huí rì
语本《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多用为力挽危局之典。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抹公悲红树》之二:“却羡 鲁阳 功德盛,挥戈回日至今传。”亦作“ 挥戈退日 ”。 朱德 《赠友人》诗:“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亦省作“ 挥日 ”、“ 挥戈 ”。 唐 李商隐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酣战仍挥日,降妖亦鬭霆。” 明 王錂 《春芜记·寻真》:“到头来一梦里,白日疾如驰,挥戈总是痴。”词语解释:挥戈退日 拼音:huī gē tuì rì
见“ 挥戈回日 ”。
词语解释:挥戈回日 拼音:huī gē huí rì
语本《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多用为力挽危局之典。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抹公悲红树》之二:“却羡 鲁阳 功德盛,挥戈回日至今传。”亦作“ 挥戈退日 ”。 朱德 《赠友人》诗:“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亦省作“ 挥日 ”、“ 挥戈 ”。 唐 李商隐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酣战仍挥日,降妖亦鬭霆。” 明 王錂 《春芜记·寻真》:“到头来一梦里,白日疾如驰,挥戈总是痴。”词语解释:击角歌 拼音:jī jiǎo gē
扣角歌。 唐 鲍溶 《秋思》诗:“徒为击角歌,且惭雕剑字。”参见“ 扣角 ”。
词语解释:扣角 拼音:kòu jiǎo
相传 春秋 时 卫 人 宁戚 家贫,在 齐 ,饭牛车下,适遇 桓公 ,因击牛角而歌。 桓公 闻而以为善,命后车载之归,任为上卿。见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后以“扣角”为求仕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奇士扣角而见遏,况乃潜於皋藪乎。” 前蜀 韦庄 《东游远归》诗:“扣角干名计已疎,剑歌休恨食无鱼。” 金 元好问 《除夜》诗:“折腰真有 陶潜 兴,扣角空传 宁戚 歌。” 高旭 《怀太一北京》诗:“漫漫长夜何时旦,扣角羞过将相门。”亦作“ 扣角歌 ”。 清 顾炎武 《哭归高士》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词语解释:金鸦 拼音:jīn yā
亦作“ 金鵶 ”。
(1).金乌。指太阳。 唐 韩愈 《送惠师》诗:“金鵶即腾翥,六合俄清新。” 韩醇 注:“金鵶,日也。” 宋 杨万里 《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金鸦飞上天,吐出红龙麟。” 清 姚鼐 《新城道中书所见》诗:“大雾被野天为遮,海东遏不翔金鸦。”
(2).宝石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今世之所寳者,有猫儿眼、祖母緑、颠不剌、蜜腊、金鸦……等类,然皆镶嵌首饰之用。”词语解释:扣角 拼音:kòu jiǎo
相传 春秋 时 卫 人 宁戚 家贫,在 齐 ,饭牛车下,适遇 桓公 ,因击牛角而歌。 桓公 闻而以为善,命后车载之归,任为上卿。见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后以“扣角”为求仕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奇士扣角而见遏,况乃潜於皋藪乎。” 前蜀 韦庄 《东游远归》诗:“扣角干名计已疎,剑歌休恨食无鱼。” 金 元好问 《除夜》诗:“折腰真有 陶潜 兴,扣角空传 宁戚 歌。” 高旭 《怀太一北京》诗:“漫漫长夜何时旦,扣角羞过将相门。”亦作“ 扣角歌 ”。 清 顾炎武 《哭归高士》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词语解释:扣角歌 拼音:kòu jiǎo gē
见“ 扣角 ”。
词语解释:扣角 拼音:kòu jiǎo
相传 春秋 时 卫 人 宁戚 家贫,在 齐 ,饭牛车下,适遇 桓公 ,因击牛角而歌。 桓公 闻而以为善,命后车载之归,任为上卿。见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后以“扣角”为求仕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奇士扣角而见遏,况乃潜於皋藪乎。” 前蜀 韦庄 《东游远归》诗:“扣角干名计已疎,剑歌休恨食无鱼。” 金 元好问 《除夜》诗:“折腰真有 陶潜 兴,扣角空传 宁戚 歌。” 高旭 《怀太一北京》诗:“漫漫长夜何时旦,扣角羞过将相门。”亦作“ 扣角歌 ”。 清 顾炎武 《哭归高士》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词语解释:昆阆 拼音:kūn láng
指 昆仑山 上的 阆苑 ,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指 蓬壶 而翻翰,望 崑閬 以扬音。”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修行七十万日,然后得至诸天,或 玉京 、 蓬莱 、 崑閬 、 姑射 。”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昨游 崑閬 循丹梯,海天一碧揩瑠瓈。”词语解释:昆山 拼音:kūn shān
亦作“崐山”。
(1).山名。 昆仑山 的简称。《吕氏春秋·重己》:“人不爱 崑山 之玉, 江 汉 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璣。” 晋 潘尼 《赠侍御史王元贶》诗:“ 崐山 积琼玉,广厦构众材。”
(2).山名。在今 上海市 松江县 西北。《文选·陆机〈赠从兄车骑〉诗》:“髣髴 谷水 阳,婉孌 崐山 阴。” 李善 注引《吴地记》:“ 海盐县 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 陆逊 、 陆凯 居此。谷东二十里有 崐山 ,父祖葬焉。”
(3).县名。今属 江苏省 。因境内有 昆山 而得名。
(4).指昆腔。 明 王骥德 《曲律·论腔调》:“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崑山’。‘崑山’之派,以 太仓 魏良辅 为祖。”参见“ 崑腔 ”。
昆仑山 的省称。《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 昆山 之玉,有 随 和 之宝。”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美玉珊瑚出於 昆山 ,珠璣犀象出於 桂林 。”
词语解释:昆腔 拼音:kūn qiāng
亦称“ 崑山腔 ”。 传统戏曲剧种名。原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 人 魏良辅 的革新,变 弋阳 海盐 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初只行于 吴 中,后渐流传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传统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优美,曲调细腻婉转,又有“水磨腔”之称。 明 徐渭 《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於 江西 ,两 京 、 湖南 、 闽 、 广 用之;称餘姚腔者,出於 会稽 , 常 、 润 、 池 、 太 、 扬 、 徐 用之;称海盐腔者, 嘉 、 湖 、 温 、 台 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 吴 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花月痕》第六回:“好一会, 曼云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该是 秋痕 崑腔一开生面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崑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地方戏曲声腔之一。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 ,故称。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阳腔之特点,加以改革,遂渐臻于完善,成为 明 清 两代主要戏曲声腔。又称昆曲、昆山腔。词语解释:阆风 拼音:láng fēng
即 阆风巅 。《楚辞·离骚》:“朝吾将济於 白水 兮,登 閬风 而緤马。” 王逸 注:“ 閬风 ,山名,在 崑崙 之上。”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二十:“扬盖造辰极,乘烟游 閬风 。” 章炳麟 《答铁铮书》:“观其以 閬风 、 玄圃 为神仙羣帝所居,是即以 昆仑 拟之天上。”参见“ 閬风巔 ”。
词语解释:阆风巅 拼音:láng fēng diān
山名。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 昆仑 之巅。《海内十洲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 閬风巔 ;其一角正西,名曰 玄圃堂 ;其一角正东,名曰 崑崙宫 。”词语解释:阆苑 拼音:làng yuàn
(1). 阆风 之苑,传说中仙人的住处。 唐 王勃 《梓州郪县灵瑞寺浮图碑》:“玉楼星峙,稽 閬苑 之全模;金闕霞飞,得 瀛洲 之故事。”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你看那縹渺间十洲三岛,微茫处 閬苑 、 蓬莱 。”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药娘》:“二女有时靚妆炫服,凭朱栏而延佇,见者疑为 閬苑 神仙,縹緲天外。”
(2).借指苑囿。 南朝 梁 庾肩吾 《山池应令》诗:“ 閬苑 秋光暮,金塘收潦清。”
(3).借指翰林院。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九三:“金鑾并砚走龙蛇,无分同探 閬苑 花。” 刘逸生 注:“后人因翰林院地位清贵,比作 閬风 之苑。”
(4). 唐 苑名。故址在今 四川省 阆中市 城西。 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利东路阆州》:“ 閬苑 , 唐 时 鲁王 灵夔 、 滕王 元婴 以衙宇卑陋,遂修饰宏大之,拟於宫苑,由是谓之 隆苑 。其后以 明星 讳 隆基 改谓之。”词语解释:鲁戈 拼音:lǔ gē
见“ 鲁阳戈 ”。
词语解释:鲁阳戈 拼音:lǔ yáng gē
《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戈”谓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南朝 梁 萧纪 《同萧长史看妓》诗:“想君愁日暮,应羡 鲁阳 戈。” 唐 杜甫 《伤春》诗之五:“难分太仓粟,竞弃 鲁阳 戈。” 王德锺 《十九岁述怀》诗之六:“匡时挥尽 鲁阳 戈,天意如斯奈若何!”亦省作“ 鲁戈 ”。 元 马麐 《独酌谣》:“ 鲁 戈莫麾斥, 羲 车莫招摇。”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检课》:“一任窗前之驹隙,不愁镜里之霜华,吾以为 鲁 戈难再, 江 笔可危也。” 沉砺 《偶成》诗:“ 楚 囚对泣浑无补,谁为中原奋 鲁 戈?”词语解释:鲁戈回日 拼音:lǔ gē huí rì
同“ 鲁阳挥戈 ”。 清 丘逢甲 《和平里行》:“ 鲁 戈迴日难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词语解释:鲁阳戈 拼音:lǔ yáng gē
《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戈”谓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南朝 梁 萧纪 《同萧长史看妓》诗:“想君愁日暮,应羡 鲁阳 戈。” 唐 杜甫 《伤春》诗之五:“难分太仓粟,竞弃 鲁阳 戈。” 王德锺 《十九岁述怀》诗之六:“匡时挥尽 鲁阳 戈,天意如斯奈若何!”亦省作“ 鲁戈 ”。 元 马麐 《独酌谣》:“ 鲁 戈莫麾斥, 羲 车莫招摇。”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检课》:“一任窗前之驹隙,不愁镜里之霜华,吾以为 鲁 戈难再, 江 笔可危也。” 沉砺 《偶成》诗:“ 楚 囚对泣浑无补,谁为中原奋 鲁 戈?”词语解释:鲁阳挥戈 拼音:lǔ yáng huī gē
《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挥戈”、“鲁阳迴日”谓力挽危局。《文选·左思〈吴都赋〉》:“酣湑半,八音并,欢情留,良辰征, 鲁阳 挥戈而高麾,迴曜灵於太清,将转西日而再中,齐既往之精诚。” 刘逵 注:“此言酣饮与音乐,盖是其中半并会之际,欢情之所以留连,良辰之所以觉也。故追述 鲁阳 迴日之意,而将转西日於中盛之时,以适己之盛观也。” 唐 白居易 《礼部试策第四道》:“至乃 邹衍 吹律而寒谷暖, 鲁阳 挥戈而暮景迴……不测此何故也。” 唐 王奉珪 《日赋》:“ 鲁阳 挥戈而三舍, 汉 皇握镜而再中。”词语解释:宁戚歌 拼音:níng qī gē
《楚辞·离骚》“ 宁戚 之謳歌兮” 洪兴祖 补注谓《三齐记》载其歌曰:“ 南山 矸,白石烂,生不遭 尧 与 舜 禪。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后遂以“宁戚歌”为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典实。 宋 叶适 《题贾俨不忘室》诗:“每识饭牛下,有作 宁戚 歌。” 唐 许浑 《送李文明下第鄜州觐兄》诗:“ 宁 歌还夜苦, 宋 赋更秋悲。”参见“ 宁戚 ”。
词语解释:宁戚
春秋 卫 人, 齐 大夫。《楚辞·离骚》:“ 宁戚 之謳歌兮, 齐桓 闻以该辅。” 王逸 注:“ 宁戚 修德不用,退而商贾,宿 齐 东门外。 桓公 夜出, 宁戚 方饭牛,叩角而商歌。 桓公 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 晋 葛洪 《抱朴子·接疏》:“若积素行乃託政,则 宁戚 不显於 齐 矣。”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采英奇於仄陋,宣皇明於巖穴,此 宁子 商歌之秋,而 吕望 所以投纶而逝也。”一本作“ 寗 ”。词语解释:牛下歌 拼音:niú xià gē
见“ 牛角之歌 ”。
词语解释:牛角之歌 拼音:niú jiǎo zhī gē
春秋 时, 宁戚 很穷,想见 齐桓公 而出仕,一天,乘 桓公 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 桓公 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 汉 刘向 《说苑·尊贤》亦载此事。后以“牛角之歌”、“牛下歌”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夫牛角之歌,辞鄙而义拙;堂下之言,不书於传记。” 宋 黄庭坚 《次韵无咎阎子常携琴入村》:“ 明光 昼开九门肃,不令高才牛下歌。”词语解释:齐歌 拼音:qí gē
(1).指 齐 宁戚 饭牛作歌,为 齐桓公 相。 唐 李峤 《咏牛诗》:“ 齐 歌初入相, 燕 阵早横功。”
(2).齐声歌唱。《汉书·高帝纪上》“皆歌謳思东归” 唐 颜师古 注:“謳,齐歌也,谓齐声而歌。或曰 齐 地之歌。”词语解释:青帝 拼音:qīng dì
(1).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又称 苍帝 、 木帝 。《史记·封禅书》:“ 秦宣公 作 密畤 於 渭 南,祭 青帝 。” 唐 黄巢 《题菊花》诗:“他年我若为 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之二:“一线光明放异芽,欲同 青帝 鬭春华。”
(2).道教以为木星中有九 青帝 ,并受事于中央 青皇 。《云笈七籤》卷二五:“木星有九门,门内有九 青帝 ,其一帝輒备一门,以奉承於中央 青皇 上真大君 也。”词语解释:青皇 拼音:qīng huáng
(1).即 青帝 。 明 倪元璐 《皇极门颁历作》诗:“ 黑帝 威初试, 青皇 位早传。” 清 金人瑞 《休问》诗:“作书何计通天上,自别 青皇 堕泪多。”参见“ 青帝 ”。
(2).道教以为 青皇 是木星中统率九 青帝 的上皇。《云笈七籤》卷二五:“ 青皇 者,东方之上真始精之尊神也。出入玉清,与高上为友也。其门内 青帝 ……并受事於中央 青皇 也。”参见“ 青帝 ”。
词语解释:青帝 拼音:qīng dì
(1).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又称 苍帝 、 木帝 。《史记·封禅书》:“ 秦宣公 作 密畤 於 渭 南,祭 青帝 。” 唐 黄巢 《题菊花》诗:“他年我若为 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之二:“一线光明放异芽,欲同 青帝 鬭春华。”
(2).道教以为木星中有九 青帝 ,并受事于中央 青皇 。《云笈七籤》卷二五:“木星有九门,门内有九 青帝 ,其一帝輒备一门,以奉承於中央 青皇 上真大君 也。”
词语解释:青帝 拼音:qīng dì
(1).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又称 苍帝 、 木帝 。《史记·封禅书》:“ 秦宣公 作 密畤 於 渭 南,祭 青帝 。” 唐 黄巢 《题菊花》诗:“他年我若为 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之二:“一线光明放异芽,欲同 青帝 鬭春华。”
(2).道教以为木星中有九 青帝 ,并受事于中央 青皇 。《云笈七籤》卷二五:“木星有九门,门内有九 青帝 ,其一帝輒备一门,以奉承於中央 青皇 上真大君 也。”词语解释:日乌 拼音:rì wū
太阳。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 南朝 陈 徐陵 《与杨仆射书》:“昔分鼇命鳸之世,观 河 拜 洛 之年,则有日乌流灾,风禽骋暴,天倾西北,地缺东南,盛旱坼三川,长波含五岳。” 唐 方干 《感时》诗之二:“日乌往返无休息,朝出扶桑暮却迴。” 前蜀 杜光庭 《招友人游春》诗:“难把长绳繫日乌,芳时偷取醉功夫。”词语解释:三足乌 拼音:sān zú wū
(1).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为 西王母 取食之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张守节 正义引 张楫 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 西王母 取食。”
(2).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之鸟。《东观汉记·章帝纪》:“三足乌集 沛国 ,白鹿、白兔、九尾狐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湿水》:“又按《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周书·明帝纪》:“丙申, 顺阳 献三足乌。八月甲子,羣臣上表称庆。”亦省作“ 三足 ”。《后汉书·班固传》:“甘露宵零於丰草,三足轩翥於茂树。” 李贤 注引《古今注》:“ 元和 二年,甘露降 河东 ,三足乌集 沛国 。” 晋 成公绥 《乌赋》:“若乃三足德灵,国有道则见,国无道则隐。”
(3).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日中之三足鸟。 汉 王充 《论衡·说日》:“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响共命鸟,金牓双廻三足乌。” 仇兆鳌 注引 黄生 曰:“金榜廻乌,犹云日射黄金牓。三足乌,即日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无端三足乌,团团光烁烁。安得 后羿 弓,射此一轮落。”亦省作“ 三足 ”。 唐 柳宗元 《跂乌词》诗:“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妬尔令尔疾。”词语解释:商歌 拼音:shāng gē
悲凉的歌。商声凄凉悲切,故称。《淮南子·道应训》:“ 宁戚 饭牛车下,望见 桓公 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 桓公 闻之,抚其僕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后以“商歌”比喻自荐求官。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此 宁子 商歌之秋,而 吕望 所以投纶而逝也。” 晋 陶潜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唐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诗:“滥窃商歌听,时忧 卞 泣诛。”词语解释:十二楼 拼音:shí èr lóu
(1).指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居处。《史记·封禅书》:“方士有言‘ 黄帝 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 执期 ,命曰 迎年 ’。上许作之如方,命曰 明年 。”《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昆仑 玄圃 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又见 崑崙山 上一面輒有四百四十门,门广四里,内有五城十二楼。” 唐 李白 《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明 顾咸正 《登华山》诗:“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妆十二楼。”
(2).泛指高层的楼阁。 唐 王昌龄 《放歌行》:“南渡 洛阳 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明 何景明 《送樊生》诗:“岧岧 南京 十二楼,波浪蹴踏金银闕。”
(3).见“ 十二重楼 ”。
词语解释:十二重楼 拼音:shí èr chóng lóu
道家指人的喉咙管。《金丹诸真元奥》:“问曰:‘何谓十二重楼?’答曰:‘人之喉咙管,有十二节是也。’” 唐 吕岩 《七言》诗:“纔吞一粒便安然,十二重楼九曲连。”词语解释:五城 拼音:wǔ chéng
(1).神仙的居所。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白玉楼赋》:“惟五城一覩之珍,三献不逢之寳,盖於此山积而云駢。”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一》:“逮今所传,五城三山,絳宫璚楼,诸仙圣仪卫章服,一胡纷纷丽诡也。”参见“ 五城十二楼 ”。
(2).指京城。 宋 王禹偁 《送荣礼丞赴宋都序》:“驾騑騑之四牡,别峨峨之五城。”
(3).指 北京 城内的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 明 张居正 《请停止输钱内库供赏疏》:“不行 嘉靖 旧钱,小民甚以为苦,近该五城榜示晓諭,民情少定。”《清会典·都察院》:“掌分辖京师五城十坊之境。”
词语解释:五城十二楼 拼音:wǔ chéng shí èr lóu
古代传说中神仙的居所。比喻仙境。《史记·孝武本纪》:“方士有言:‘ 黄帝 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 执期 ,命曰 迎年 。’” 裴骃 集解引 应劭 曰:“ 崑崙 玄圃 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 宋 米芾 《甘露寺》:“ 多景楼 面山背江,为天下甲观,五城十二楼不过也。”词语解释:五城十二楼 拼音:wǔ chéng shí èr lóu
古代传说中神仙的居所。比喻仙境。《史记·孝武本纪》:“方士有言:‘ 黄帝 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 执期 ,命曰 迎年 。’” 裴骃 集解引 应劭 曰:“ 崑崙 玄圃 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 宋 米芾 《甘露寺》:“ 多景楼 面山背江,为天下甲观,五城十二楼不过也。”词语解释:惜寸阴 拼音:xī cùn yīn
极言珍惜时间。语本《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晋书·陶侃传》:“﹝ 陶侃 ﹞常语人曰:‘ 大禹 圣人,乃惜寸阴;至众人,当惜分阴。’” 唐 綦毋潜 《送章彝下第》诗:“三十名未立,君还惜寸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生》:“僕家贫,办束金不易,即不能惜寸阴,而加以夜半,则我之二日,可当人三日。”词语解释:阳鸟 拼音:yáng niǎo
(1).鸿雁之类候鸟。《书·禹贡》:“ 彭蠡 既猪,阳鸟攸居。” 孔 传:“随阳之鸟,鸿鴈之属。” 孔颖达 疏:“此鸟南北与日进退,随阳之鸟,故称阳鸟。” 唐 梁献 《王昭君》诗:“一闻阳鸟至,思絶 汉 宫春。” 清 顾炎武 《海上》诗之二:“ 秦望 云空阳鸟散, 冶山 天远朔风迴。” 王蘧常 汇注:“《书·禹贡》伪 孔 传云:‘阳鸟,随阳之鸟,鸿雁之属。’”
(2).指鹤。《说郛》卷十五引 南朝 宋 浮丘公 《相鹤经》:“鹤者阳鸟也,而游于阴,因金气依火精以自养。”词语解释:阳乌 拼音:yáng wū
(1).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的三足乌。《文选·左思〈蜀都赋〉》:“ 羲和 假道於峻歧,阳乌迴翼乎高标。” 李善 注:“《春秋元命包》曰:‘阳成於三,故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阳精。’” 南朝 陈 徐陵 《丹阳上庸路碑》:“阳乌驭日,寧惧武賁之弓;飞雨弥天,无待期门之盖。” 唐 李白 《上云乐》:“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因用以借指太阳。《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元帝 《郢州晋安寺碑铭》:“落霞将暮,鲜云夕布,峯下阳乌,林生阴兔。”
(2).指天色。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崔碣》:“﹝ 杨生 ﹞即又勉之曰:‘阳乌已晚,幸择良辰。’”
(3).鸟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阳乌》﹝集解﹞引 陈藏器 曰:“阳乌出 建州 。似鸛而殊小,身黑,颈长而白。”词语解释:玉楼 拼音:yù lóu
(1).华丽的楼。 唐 宗楚客 《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旂列禁营。” 宋 辛弃疾 《苏武慢·雪》词:“歌竹传觴,探梅得句,人在玉楼。”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二折:“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清 纳兰性德 《菩萨鬘》词:“春云吹散湘帘雨,絮粘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2).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十洲记·昆仑》:“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楼十二所。”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青城本命醮词》:“洞里之玉楼金闕,尘俗难窥。” 宋 张耒 《岁暮福昌怀古》诗:“天上玉楼终恍惚,人间遗事已埃尘。” 黄忏华 《亡友恩仲穆哀辞》:“玉楼应有记,走笔动仙曹。”参见“ 玉楼受召 ”。
(3).指妓楼。 唐 白居易 《听崔七妓人筝》诗:“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宋 柳永 《归朝欢》词:“归去来,玉楼深处,有箇人相忆。” 郁达夫 《日暮舟中口占再迭前韵》:“玉楼歌舞人初醉,曲岸牛羊路欲迷。”自注:“北岸多妓楼,南岸多牧场。”
(4).道教语。指肩。 宋 苏轼 《雪后书北台壁》诗之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载 王安石 论此诗云:“道家以肋肩为玉楼,以目为银海。”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二折:“我则见银海冻花生的这眼底,玉楼寒耸起肩头,摇鞭袖裊深藏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焚券》:“银海生花,玉楼起粟,竹炉相对添僝僽。”
(5).亦称“ 玉楼子 ”。牡丹花的一种。 宋 陆游 《天彭牡丹谱·花释名》:“玉楼子者,白花,起楼,高标逸韵,自然是风尘外物。” 清 赵翼 《牡丹将开作布幔护之》诗:“改砌花臺作幕遮,玉楼春色倍穠华。”自注:“玉楼,花名。”
词语解释:玉楼受召 拼音:yù lóu shòu zhào
唐 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 长吉 将死时,忽昼见一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 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 长吉 气絶。”后因以为文士早死的典实。 宋 《书陈孟刚〈童乌集〉后》:“ 孟刚 弱冠,头角崭然……云何得疾,遽召玉楼。” 清 周亮工 《古香堂诗序》:“不然,才名如 李贺 而玉楼受召,犹在 终贾 之年,岂不备极荣休。”词语解释:朱鸟 拼音:zhū niǎo
(1).星宿名。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七宿相联呈鸟形;朱色象火,南方属火,故名。《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 唐 杨炯 《浑天赋》:“南宫则黄龙赋象,朱鸟成形,五帝之座,三光之庭。”
(2).古代军事家按天文四宫布列前后左右军阵,军旗画四种图形为标识,前方的叫朱鸟。《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孔颖达 疏:“此明军行象天文而作陈法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前宜捷,故用鸟。” 明 沉寿民 《江上行》:“玄武后扈,朱鸟前騫。”
(3).南方之神。《太平御览》卷八八一引《河图》:“南方赤帝,神名 赤熛怒 ,精名朱鸟。”《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鸟舒翼以峙衡,腾虵蟉虯而遶榱。” 李周翰 注:“朱鸟,朱雀,南方神也。”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九:“赤帝跃火龙,炎官控朱鸟。” 清 王韬 《瀛壖杂志》卷六:“怒控寒潮犹撼郭,魂归朱鸟已无城。”
(4).宫殿名。《文选·张衡〈西京赋〉》:“ 麒麟 、 朱鸟 、 龙兴 、 含章 。” 李善 注:“ 汉 宫闕名有 麒麟殿 、 朱鸟殿 。”
(5).鸟名。传说中的鸾鸟。 汉 贾谊 《惜誓》:“飞朱鸟使先驱兮,驾 太一 之象舆;苍龙蚴虬于左驂兮,白虎骋而为右騑。” 宋 梅尧臣 《送程殿丞知韶州》诗:“传闻古帝 舜 ,石上奏《九成》,凤皇为之下,朱鸟不復鸣。”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6).鸟名。凤。《后汉书·张衡传》:“前 祝融 使举麾兮,纚朱鸟以承旗。” 李贤 注:“朱鸟,凤也。” 明 李梦阳 《杂诗》之一:“众羽日繽纷,朱鸟戢其翰。” 清 沉曰霖 《晋人麈·十二肖论》:“十二肖之宜黜者,若鼠、若猴;其宜收者,若元武、若朱鸟、若勾陈。不知何以不尔。”
(7).鸟名。雁。 汉 扬雄 《法言·向明》:“或曰:‘奚取於朱鸟哉?’曰:‘时来则来,时往则往,能来能往者,朱鸟之谓与!’” 宋咸 注:“朱鸟,随阳之鸟,谓鴈也。” 明 何景明 《织女赋》:“凤凰翼以翳车兮,命乌鹊以筑梁,先朱鸟以通媒兮,导应龙以启征。”
(8).道教语。指舌头。《云笈七籤》卷十一:“呼吸元气以求仙,仙公公子已可前,朱鸟吐缩白石源。”注:“朱鸟,舌象。白石,齿象。吐缩,导引津液。谓阴阳之气流通不絶,故曰源。”词语解释:转日回天 拼音:zhuǎn rì huí tiān
形容力量大,能扭转很难挽回的局面。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谏柳》:“望神明转日回天,急来搭救。”亦作“ 转日迴天 ”。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他势压朝班,威倾京国,你却与他相别。只怕他转日迴天,那时须有个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