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绿駬 拼音:lǜ ěr
见“ 緑耳 ”。
词语解释:绿耳 拼音:lǜ ěr
亦作“绿駬”。 古骏马名。传说为 周穆王 八骏之一。《穆天子传》卷四:“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右服华騮,而左緑耳。” 唐 韩愈 《寄卢仝》诗:“近来自説寻坦途,犹上虚空跨緑駬。” 宋 石介 《感兴》诗:“倚鞍思骏骨,抚轡念緑駬。” 清 汤璥 《〈交翠轩笔记〉后序》:“然而走其野而无 九方 之法以相之,则赤驥、緑耳与駑马、草驹齐价矣。”词语解释:嫫母 拼音:mó mǔ
亦作“ 嫫姆 ”。 传说为 黄帝 第四妃,貌甚丑。《荀子·赋》:“ 閭娵 、 子奢 莫之媒也; 嫫母 、 力父 ,是之喜也。” 杨倞 注:“ 嫫母 ,丑女, 黄帝 时人。”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 嫫姆 倭傀 ,善誉者不能掩其丑。” 唐 于濆 《苦辛吟》:“我愿 燕 赵 姝,化为 嫫母 姿。” 梁启超 《新民说》第十一节:“披綺罗於 嫫母 ,祇增其丑;施金鞍於駑駘,祇重其负。”词语解释:鸟迹 拼音:niǎo jì
亦作“ 鸟跡 ”。
(1).鸟的爪印。《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跡之道交於中国。” 宋 司马光 《夏日西斋书事》诗:“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清 曾国藩 《致刘孟容书》:“古圣观天地之文,兽迮鸟迹而作书契。”
(2).鸟飞空中,了无痕迹。比喻物无实体。 晋 僧肇 《宝藏论·广昭空有品》:“实彼非此,实此非彼,鸟跡空文,奇特以现。”
(3).指鸟篆。 汉 蔡邕 《隶势》:“鸟跡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此简易。” 唐 白居易 《鸡距笔赋》:“挫万物而人文成,草八行而鸟迹落。” 明 张煌言 《建夷宫词》之九:“笑杀 钟 王 空妙笔,而今鸟跡是同文。”参见“ 鸟篆 ”。
词语解释:鸟篆 拼音:niǎo zhuàn
(1).篆体古文字。形如鸟的爪迹,故称。《后汉书·酷吏传·阳球》:“或献赋一篇,或鸟篆楹简,而位升郎中,形图丹青。” 李贤 注:“八体书有鸟篆,象形以为字也。”《晋书·索靖传》:“ 仓頡 既生,书契是为科斗鸟篆,类物象形。” 唐 韩愈 《喜雪献裴尚书》诗:“阵势鱼丽远,书文鸟篆奇。”
(2).指形如篆书的鸟的爪迹。 宋 张耒 《和晁应之大暑书事》:“青引嫩苔留鸟篆,緑垂残叶带虫书。” 宋 陆游 《新凉书事》诗:“卧看鸟篆印苍苔,窗户凉生亦乐哉!” 元 鲜于枢 《湖上新居》诗:“树古虫书叶,莎平鸟篆汀。”词语解释:牛哀 拼音:niú āi
指 公牛哀 。 鲁国 人,一说 韩国 人。传说他病了七日变虎,把去看他的哥哥吃了。见《淮南子·俶真训》。 汉 张衡 《思玄赋》:“ 牛哀 病而成虎兮,虽逢昆其必噬。” 唐 李贺 《猛虎行》诗:“道逢騶虞, 牛哀 不平。” 清 吴伟业 《茧虎》诗:“最是茧丝添虎翼,难将续命诉 牛哀 。”词语解释:七十说 拼音:qī shí shuō
(1).指 伊尹 说 汤 事。《韩非子·难言》:“上古有 汤 ,至圣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 汤 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晋 葛洪 《抱朴子·时难》:“ 伊尹 干 汤 ,至於七十也。”
(2).指 孔子 游说诸侯各国事。《文选·扬雄〈解嘲〉》:“或七十説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 吕向 注:“ 孔子 歷説天下七十君竟不一遇。”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是以东西南北,七十説而不用,然后退而修王道,作《春秋》。” 唐 李白 《赠崔郎中宗之》诗:“ 仲尼 七十説,歷聘莫见收。”词语解释:青腰 拼音:qīng yāo
(1).见“ 青要 ”。
(2).喻荷梗。 宋 晏几道 《蝶恋花》词:“笑艳秋莲生緑浦,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
词语解释:青要 拼音:qīng yào
(1).亦作“ 青腰 ”、“ 青葽 ”。玉女名。传说中的仙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玉女而与之归” 张守节 正义引 北魏 张揖 曰:“玉女, 青要 、 乘弋 等也。”喻指美人。 元 张雨 《元日雪霁早朝大明宫和辛良史省郎二十二韵》:“勾陈分綵队,步輦簇 青腰 。”
(2).亦作“ 青腰 ”、“ 青葽 ”。传说中主降霜雪的女神。亦用以借指秋季。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吴郡僧智书》:“比青葽已戒,白露方漙。” 吴兆宜 笺引《淮南子》 高诱 注:“青女, 青腰 玉女,主霜雪也。” 唐 张易之 《秋日宴石淙序》:“于时青要戒序,朱明谢时。” 宋 王安石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之二:“神女 青腰 宝髻鵶,独藏云气委飞车。夜光往往多联璧,白小纷纷每散花。”参见“ 青女 ”。
(3).道教 紫清帝君 的别号。《云笈七籤》卷九:“ 青要 者, 紫清帝君 之别号也。”词语解释:衢尊 拼音:qú zūn
亦作“ 衢樽 ”。亦作“ 衢罇 ”。 谓设酒通衢,行人自饮。《淮南子·缪称训》:“圣人之道,犹中衢而致尊邪:过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所宜;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 高诱 注:“道,六通谓之衢。尊,酒器也。” 庄逵吉 注:“‘六通’应作‘四通’,字之误也。”后遂以“衢尊”为喻仁政的典实。《晋书·刑法志》:“念室后刑,衢樽先惠,将以屏除灾害,引导休和,拟阳秋之成化,若 尧 舜 之为心也。”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我皇诞圣,应此家庆。道主衢罇,神凝悬镜。” 前蜀 贯休 《上孙使君》诗:“具瞻从密勿,旦夕调鼎鼐,为君整衢尊,为君戢蕃塞。” 康有为 《六哀诗》之一:“奇功动日月,衢尊共斟酌。”词语解释:塞马 拼音:sāi mǎ
(1).塞上的马。 北周 庾信 《和赵王送峡中军》诗:“胡笳遥惊夜,塞马暗嘶羣。” 唐 元稹 《塞马》诗:“塞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 明 马銮 《雨中偕友人过度来亲家小饮即事》诗:“薄暮城乌息,频年塞马骄。”
(2).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吉凶莫测。亦用以表示超然于得失祸福之外。 唐 杜牧 《赠李侍御》诗:“冥鸿不下非无意,塞马归来是偶然。” 宋 司马光 《自嘲》诗:“有心齐塞马,无意羡川鱼。”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效款》:“塞马去无凭准, 楚 弓丧何须问。”词语解释:塞上翁 拼音:sāi shàng wēng
塞翁。 唐 高适 《金城北楼》诗:“垂竿已谢 磻溪 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唐 刘禹锡 《览董评事思归之什因以诗赠》:“文儒自袭胶西相,倚伏能齐塞上翁。”词语解释:塞翁 拼音:sài wēng
典出《淮南子·人间训》。指忘身物外,乐天知命,不以得失为怀的人。 唐 戴叔伦 《赠韦评事儹》诗:“是非园吏梦,忧喜塞翁心。”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谢衣带鞍马表》:‘褐衣褐见,莫陈 汉 戍之便宜;马去马归,敢计塞翁之倚伏。’” 郁达夫 《己未出都口占》诗:“塞翁得失原难定,贫士生涯总可怜。”词语解释:塞翁失马 拼音:sài wēng shī mǎ
《淮南子·人间训》:“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 胡 ,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 胡 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后因以“塞翁失马”比喻祸福相倚,坏事变成好事。 曾慥 《类说》卷十七引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失马断蛇》:“ 曾布 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 鲁公 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楚 相断蛇,后必有福。’” 宋 陆游 《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明 吴承恩 《赠郡伯养吾范公如京改秩章词》:“ 楚国 亡猿,在事机而叵测;塞翁失马,占福泽之未来。” 清 赵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诗:“塞翁失马何足惜,先生奇遭在削籍。”词语解释:三关 拼音:sān guān
(1).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 上党关 、 壶口关 、 石陉关 。约在今之 山西 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 上党 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彊敌?” 李贤 注:“三关,谓 上党关 、 壶口关 、 石陘关 。”(2) 阳平关 (今 陕西 沔县 西)、 江关 (今 四川 奉节 东)、 白水关 (今 四川 旧 昭化 西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三关电扫, 刘禪 入臣。” 李善 注:“蜀有 阳平 、 江关 、 白水关 。”(3) 平靖关 、 武胜关 、 黄岘关 。在今 河南 信阳 南。《南齐书·州郡志下》:“ 泰始 中,立州於 义阳郡 。有三关之隘。”(4) 溢津关 、 瓦桥关 、 淤口关 。在今 河北 雄县 、 霸县 一带。《新五代史·周世宗纪》“﹝六年夏四月﹞辛丑,取 益津关 ,以为 霸州 。癸卯,取 瓦桥关 ,以为 雄州 ” 宋 徐无党 注:“ 世宗 下三关, 瓦桥 、 益津 以建州及见, 淤口关 止置寨,故旧史、实録皆闕不书。”(5) 明 代以 雁门 、 宁武 、 偏头 为外三关,在今 山西 太原 之北;以 居庸 、 紫荆 、 倒马 为内三关,在今 河北 曲阳 之北。《明史·翟鹏传》:“增游兵三支,分驻 雁门 、 寧武 、 偏头 ……又於 宣 、 大 三关间,各设劲兵。”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三关者, 雁武 、 宁武 、 偏头 也。在 太原 之北, 大同 之南。”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图小影序》:“ 曲阳 在 居庸 、 紫荆 、 倒马 内三关之南,距 倒马 百二十里。”
(2).指人体的三个重要部分,说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术训》:“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黄庭内景经·三关》:“三关之中精气深,九微之内幽且阴。” 梁丘子 注:“据下文,口、手、足为三关。又 元阳子 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
(3).特指下丹田。《黄庭内景经·脾长》:“闭塞三关握固停。” 梁丘子 注:“脐下三寸为元关,亦曰三关,言固精护气不妄施泄。” 前蜀 杜光庭 《王宗玠宅弘农郡夫人降圣日修大醮词》:“正身心於九室,捡神气於三关。”《西游记》第四一回:“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衝开孔窍,叫了一声:‘师父啊!’”
(4).中医学名词。小儿指纹诊断法的三个部位,又称三指关。即风关、气关、命关。《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四诊总括: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注:“三关者,手虎口处风、气、命三关也。”词语解释:桑榆 拼音:sāng yú
(1).桑树与榆树。 汉 刘向 《九叹·怨思》:“孤雌吟於高墉兮,鸣鳩栖於桑榆。”《晋书·夏侯湛传》:“鸿鵠一举,横四海之区,出青云之外,而尺鷃不陵桑榆。”
(2).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杲日流景,则列星寝耀;桑榆既夕,而辰象粲然。” 清 魏源 《客怀八首柬龚定庵舍人》诗之四:“安得遵云衢,及此桑榆光。”
(3).《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 回谿 ,终能奋翼 黽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以喻事之后阶段。 唐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桑榆儻可收,愿寄相思字。” 金 元好问 《酬韩德华送归之作》诗:“桑榆儻可收,岁事在穮蓘。”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之四:“兵諫匆匆事有无,将军计已失桑榆。”
(4).比喻晚年;垂老之年。《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李善 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隋书·王韶传》:“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於畴昔,昏忘又多。” 宋 范成大 《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 清 沉起凤 《谐铎·虎痴》:“况我年近桑榆,家无兰玉。”
(5).喻指隐居田园。《魏书·逸士传·眭夸》:“或人谓 夸 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词语解释:桑榆景 拼音:sāng yú jǐng
见“ 桑榆之景 ”。
词语解释:桑榆之景 拼音:sāng yú zhī yǐng
指晚年时光。 唐 刘禹锡 《谢分司东都表》:“虽迫桑榆之景,犹倾葵藿之心。” 宋 苏轼 《定州谢到任表》:“渐还鱼鸟之乡,以毕桑榆之景。”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三麻子》:“吾辈风烛餘年,正足自娱桑榆之景,岂堪以粉黛重自斧斲耶。”亦省作“ 桑榆景 ”。 清 李渔 《意中缘·悟诈》:“我把桑榆景,倚靠也,谁知有夫就不认家。”参见“ 桑榆 ”。词语解释:神农 拼音:shén nóng
(1).传说中的太古帝王名。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 神农氏 。又传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也称 炎帝 ,谓以火德王。《易·繫辞下》:“ 包牺氏 没, 神农氏 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淮南子·主术训》:“昔者, 神农 之治天下也,神不驰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穀蕃植。” 郭沫若 《星空》诗:“ 伏羲 之后,不知历多少年代才有 神农 。”
(2).谓土神。后世称司农事之官为神农。《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 郑玄 注:“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於稼穡。”《吕氏春秋·季夏纪》:“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事;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高诱 注:“昔 炎帝 神农 能殖嘉穀,神而化之,号为 神农 。后世因名其官为神农。”
(3).《庄子》书中所记述的人名。《庄子·知北游》:“ 妸荷甘 与 神农 同学於 老龙吉 。 神农 隐几闔户昼瞑。” 成玄英 疏:“ 神农 者,非三皇之 神农 也,则后之人物耳。”
(4).古代学派名。《孟子·滕文公上》:“有为 神农 之言者 许行 ,自 楚 之 滕 。”词语解释:失马翁 拼音:shī mǎ wēng
同“ 失马塞翁 ”。 唐 许浑 《怀旧居》诗:“朱门跡忝登龙客,白屋心期失马翁。”词语解释:榆景 拼音:yú jǐng
“桑榆晚景”之省。比喻晚年。 唐 孟郊 《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后独止舍待替人》诗:“兰交早已谢,榆景徒相迫。”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议亲》:“老身柏舟誓守,自甘半世居孀。榆景身安,惟爱一经教子。” 明 朱鼎 《玉镜台记·闺思》:“保祐我姑嫜鹤算童颜,松柏南山,榆景身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