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丙穴 拼音:bǐng xué
(1).地名。 大丙山 之穴,在今 陕西省 略阳县 东南,与 勉县 接境。 四川省 城口县 南、 广元县 北、 雅安县 南亦有 丙穴 。《文选·左思〈蜀都赋〉》:“嘉鱼出於 丙穴 ,良木攒於 褒谷 。” 李善 注:“ 丙穴 在 汉中 沔阳县 北,有鱼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 丙 ,地名也。”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诗之一:“鱼知 丙穴 由来美,酒忆 郫筒 不用酤。” 清 吴伟业 《送吴门李仲木出守宁羌》诗:“稻近 磻谿 种,鱼从 丙穴 尝。”
(2).鱼名,亦泛指嘉鱼。《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江阳县 北有鱼穴二所,常以二月八日出鱼,鱼名丙穴。” 宋 杨万里 《谢叶叔羽总领惠双淮白》诗:“未知丙穴果何似,只恐子鱼无此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饭鱼》:“日在鼉宫蚊藪,终难振鬣 西江 口;看鱼肠自羞,岂是长鋏歌声丙穴愁。”词语解释:秉烛 拼音:bǐng zhú
谓持烛以照明。 唐 孟浩然 《春初汉中漾舟》诗:“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宋 梅尧臣 《送道损司门》诗:“朝看不足暮秉烛,何暇更寻桃与杏。”《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红楼梦》第一一四回:“丫头秉烛伺候。”词语解释:秉烛夜游 拼音:bǐng zhú yè yóu
持烛夜游。谓须及时行乐。 唐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词语解释:磻溪 拼音:pán xī
亦作“ 磻谿 ”。亦作“ 磻磎 ”。水名。在今 陕西省 宝鸡市 东南,传说为 周 吕尚 未遇 文王 时垂钓处。亦借指 吕尚 。《韩诗外传》卷八:“ 太公望 少为人壻,老而见去,屠牛 朝歌 ,赁於 棘津 ,钓於 磻溪 。” 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八:“ 汲县 旧 汲郡 ,有硤水为 磻溪 , 太公 钓处,有 太公泉 、 太公庙 。”《陈书·高祖纪上》:“是以 文 武 之佐, 磻磎 藴其玉璜; 尧 舜 之臣, 荣河 鏤其金版。” 唐 韩愈 《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 傅氏 筑已卑, 磻溪 钓何激。”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决计》:“ 淳化 功名推 许国 , 磻溪 功业重 西周 。” 清 方文 《姜先生六十双寿》:“ 非熊 若是 磻谿 老,此日垂竿竹尚青。”词语解释:磻溪叟 拼音:pán xī sǒu
周 吕尚 的别称。 唐 杜牧 《早秋客舍》诗:“不及 磻溪叟 ,身闲长自由。”参见“ 磻溪 ”。
词语解释:磻溪 拼音:pán xī
亦作“ 磻谿 ”。亦作“ 磻磎 ”。水名。在今 陕西省 宝鸡市 东南,传说为 周 吕尚 未遇 文王 时垂钓处。亦借指 吕尚 。《韩诗外传》卷八:“ 太公望 少为人壻,老而见去,屠牛 朝歌 ,赁於 棘津 ,钓於 磻溪 。” 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八:“ 汲县 旧 汲郡 ,有硤水为 磻溪 , 太公 钓处,有 太公泉 、 太公庙 。”《陈书·高祖纪上》:“是以 文 武 之佐, 磻磎 藴其玉璜; 尧 舜 之臣, 荣河 鏤其金版。” 唐 韩愈 《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 傅氏 筑已卑, 磻溪 钓何激。”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决计》:“ 淳化 功名推 许国 , 磻溪 功业重 西周 。” 清 方文 《姜先生六十双寿》:“ 非熊 若是 磻谿 老,此日垂竿竹尚青。”词语解释:伯仲之间 拼音:bó zhòng zhī jiān
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傅毅 之於 班固 ,伯仲之间耳。” 唐 杜甫 《咏怀古迹》诗之五:“伯仲之间见 伊 吕 ,指挥若定失 萧 曹 。” 宋 刘克庄 《念奴娇·菊》词:“尝试詮次羣芳,梅花差可,伯仲之间耳。”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三四》:“报言 章士钉 将辞, 屈映光 继之,此即 浙江 有名之‘兄弟素不吃饭’人物也,与 士钉 盖伯仲之间,或且不及。”亦省作“ 伯仲间 ”。 宋 陆游 《书愤》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金史·文艺传下·赵沨》:“ 渢 之正书体兼 颜 苏 ,行书备诸家体,其超放又似 杨凝式 ,当处 苏 黄 伯仲间。” 清 戴名世 《自订时文全集序》:“两人皆奇余曰:‘此文章风气之所繫,其在 韩公 伯仲间乎!’”词语解释:卜居 拼音:bǔ jū
(1).谓以占卜择定建都之地。《史记·秦本纪》:“ 德公 元年……以牺三百牢祠 鄜畤 。卜居 雍 。”
(2).择地居住。《艺文类聚》卷六四引 南朝 齐 萧子良 《行宅》诗:“访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 唐 杜甫 《寄题江外草堂》诗:“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鲁迅 《书信集·致徐懋庸》:“据 日 译本……看起语气来,似较妥,因 托尔斯泰 之至 莫斯科 ,其实不过卜居,并非就职的。”词语解释:垂钓 拼音:chuí diào
垂竿钓鱼。 汉 严忌 《哀时命》:“下垂钓於谿谷兮,上要求於僊者。”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诗:“隣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 碧野 《富春江畔·钓鱼台》:“遥想当年, 严子陵 在 钓鱼台 上垂钓,鲥鱼肥鲜。”词语解释:垂竿 拼音:chuí gān
垂钓。 南朝 齐 谢朓 《始出尚书省》诗:“乘此终萧散,垂竿深涧底。” 唐 韩愈 《独钓》诗之一:“ 侯 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 清 孙枝蔚 《善哉行》:“河冰三尺,枉用垂竿。”词语解释:垂纶 拼音:chuí lún
(1).垂钓。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五:“流磻平皋,垂纶长川。”《南史·王彧传》:“ 文帝 尝与羣臣临 天泉池 ,帝垂纶良久不获。” 明 刘基 《题秋江独钓图》诗:“秋风江上垂纶客,知是 严陵 是 太公 ?” 苏曼殊 《与刘半农书》:“不慧比来胸膈时时作痛,神经纷乱,只好垂纶湖畔。”
(2).传说 吕尚 ( 姜太公 )未出仕时曾隐居 渭 滨垂钓,后常以“垂纶”指隐居或退隐。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盖禄厚者责重,爵尊者神劳。故 漆园 垂纶而不顾卿相之贵, 柏成 操耜而不屑诸侯之高。” 北周 庾信 《拟咏怀》诗之二:“赭衣居 傅巖 ,垂纶在 渭川 。” 唐 李颀 《送乔琳》诗:“汀洲芳杜色,劝尔暂垂纶。” 王闿运 《上征赋》:“任治乱之迭运兮,岂妨余之垂纶。”
(3).借指隐士。 唐 杜甫 《奉寄章十侍御》诗:“朝覲从容问幽仄,勿云 江 汉 有垂纶。”
(4).指钓鱼的用具。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余乃负杖出门,随步所之,遇渔翁,相与闲话,迄翁收拾垂纶,余亦转身归去。”词语解释:钓国 拼音:diào guó
(1).求用于国君。 唐 骆宾王 《钓矶应诘文》:“且夫垂竿而为事者, 太公 之遗术也。形坐 磻溪 之石,兆应 滋水 之璜。夫如是者,将以钓川耶?将以钓国耶?” 唐 罗隐 《题〈磻溪垂钓图〉》诗:“ 吕望 当年展庙謨,直鉤钓国更谁如。”参见“ 钓川 ”。
(2).谓网罗贤士以辅弼治国。 唐 独孤授 《燕昭王筑黄金台赋》:“屈於一人以钓士,则开霸而图王;侈於一臺以钓国,则兼大而称强。”
词语解释:钓川 拼音:diào chuān
钓于河上。比喻以利禄吸引人才。《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六韬》:“ 吕尚 坐芧以渔, 文王 劳而问焉。 吕尚 曰:‘鱼求於饵,乃牵其緡;人食於禄,乃服於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小钓钓川,而擒其鱼;中钓钓国,而擒其万国诸侯。’”后用为典故。 唐 骆宾王 《钓矶应诘文》:“形坐 磻溪 之石,兆应 滋水 之璜。夫如是者,将以钓川耶?将以钓国耶?” 唐 司空图 《上考功》:“方啟钓川之兆,俄缠罢市之悲。”词语解释:钓璜 拼音:diào huáng
(1).垂钓而得玉璜。喻臣遇明主,君得贤相。典出《尚书大传》卷一:“ 周文王 至 磻溪 ,见 吕望 , 文王 拜之。 尚父 云:‘ 望 钓得玉璜,刻曰:“ 周 受命, 吕 佐检德合,於今 昌 来提。”’” 唐 刘禹锡 《和重题》:“一泛钓璜处,再吟鏘玉声。”
(2).借指贤臣。 清 顾炎武 《帝京篇》:“侧席推干鼎,回车载钓璜。”词语解释:钓渭 拼音:diào wèi
指 周 吕尚 垂钓于 渭水 遇 文王 事。 唐 韩愈 《叉鱼》诗:“如 棠 名既误,钓 渭 日徒消。” 钱仲联 集释引 顾嗣立 曰:“《史记·齐太公世家》:‘ 吕尚 年老渔钓, 周西伯 出猎,遇於 渭 之阳。’”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八:“史臣至比之为筑巖钓 渭 ,亦过矣哉。”参见“ 钓川 ”。
词语解释:钓川 拼音:diào chuān
钓于河上。比喻以利禄吸引人才。《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六韬》:“ 吕尚 坐芧以渔, 文王 劳而问焉。 吕尚 曰:‘鱼求於饵,乃牵其緡;人食於禄,乃服於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小钓钓川,而擒其鱼;中钓钓国,而擒其万国诸侯。’”后用为典故。 唐 骆宾王 《钓矶应诘文》:“形坐 磻溪 之石,兆应 滋水 之璜。夫如是者,将以钓川耶?将以钓国耶?” 唐 司空图 《上考功》:“方啟钓川之兆,俄缠罢市之悲。”词语解释:钓玉 拼音:diào yù
比喻选擢人才。 宋 沉佺期 《钓竿篇》:“钓玉君徒 尚 ,徵金我未贤。” 唐 方干 《献王大夫》诗之一:“鏘金五字能援笔,钓玉三年信直鉤。” 宋 司马光 《祁国正献公挽歌》之二:“钓玉 吴臺 旧,诛茅 梁苑 新。”词语解释:钓筑 拼音:diào zhù
渔钓和版筑。用 周 吕尚 钓于 磻溪 和 傅说 举于版筑的故事。后因用作君臣遇合之典。 唐 杜牧 《华清宫三十韵》:“钓筑乘时用,芝兰在处芳。” 宋 杨万里 《纪闻》诗:“ 宾王 欺钓筑, 君实 误儿童。” 宋 陆游 《秋霁遣怀》诗:“人生富贵本细事,钓筑逢时俱将相。”参见“ 钓川 ”、“ 版筑饭牛 ”。词语解释:非罴 拼音:fēi pí
周文王 将田,卜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乃伯王之辅。果遇 太公 于 渭水 之阳。后因以“非羆”为老而遇合之典。 唐 李商隐 《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韵》:“图形翻类狗,入梦肯非羆。”参见“ 非熊 ”。
词语解释:非熊 拼音:fēi xióng
《六韬·文师》载: 文王 将往 渭水 边打猎,行前占卜,卜辞曰:“田於 渭 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彲,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 昌 。”后果见 太公 坐 渭水 边垂钓,与之语而大悦,遂同车而归,拜为师。古熊罴连称,后遂以“非熊”为 姜太公 代称。 唐 李白 《大猎赋》:“载 非熊 于 渭 滨。” 宋 陆游 《雨中卧病有感》诗:“ 非熊 老子不復见,谁吊遗魂清 渭 滨。” 明 汤显祖 《紫钗记·高宴飞书》:“ 非熊 奇貌, 卧龙 风调,緑鬢朱颜荣耀。”词语解释:非熊 拼音:fēi xióng
《六韬·文师》载: 文王 将往 渭水 边打猎,行前占卜,卜辞曰:“田於 渭 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彲,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 昌 。”后果见 太公 坐 渭水 边垂钓,与之语而大悦,遂同车而归,拜为师。古熊罴连称,后遂以“非熊”为 姜太公 代称。 唐 李白 《大猎赋》:“载 非熊 于 渭 滨。” 宋 陆游 《雨中卧病有感》诗:“ 非熊 老子不復见,谁吊遗魂清 渭 滨。” 明 汤显祖 《紫钗记·高宴飞书》:“ 非熊 奇貌, 卧龙 风调,緑鬢朱颜荣耀。”词语解释:非熊兆 拼音:fēi xióng zhào
指隐士将被起用的预兆。 唐 李峤 《雾》诗:“倘入非熊兆,寧思玄豹情。”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谁知倚马高,得遂非熊兆。”参见“ 非熊 ”。
词语解释:非熊 拼音:fēi xióng
《六韬·文师》载: 文王 将往 渭水 边打猎,行前占卜,卜辞曰:“田於 渭 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彲,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 昌 。”后果见 太公 坐 渭水 边垂钓,与之语而大悦,遂同车而归,拜为师。古熊罴连称,后遂以“非熊”为 姜太公 代称。 唐 李白 《大猎赋》:“载 非熊 于 渭 滨。” 宋 陆游 《雨中卧病有感》诗:“ 非熊 老子不復见,谁吊遗魂清 渭 滨。” 明 汤显祖 《紫钗记·高宴飞书》:“ 非熊 奇貌, 卧龙 风调,緑鬢朱颜荣耀。”词语解释:巨灵 拼音:jù líng
(1).神话传说中劈开 华山 的河神。《文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 华 , 巨灵 贔屓,高掌远蹠,以流河曲,厥跡犹存。” 薛综 注:“ 巨灵 ,河神也……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跡,于今尚在。” 唐 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 巨灵 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元 张翥 《题华山图》诗:“ 巨灵 高掌削芙蓉,影落 黄河 一丝水。” 清 吴廷桢 《观潮》诗:“罔象横衝两崖束, 巨灵 直擘中流开。”
(2).泛指神灵。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二:“我 戚叩落亚 如今到 巨灵 那里去,而我的诅咒却永远的追随着你们!” 阿英 《夜》:“她觉着在眼前的暗黑的空间里,又仿佛有一个火一般的巨灵。”
(3).谓巨大而强有力。《楚辞·天问》“鼇戴山抃” 王 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鼇,背负 蓬莱 之山而抃舞。” 鲁迅 《集外集拾遗·〈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序言》:“作者即在说出怎样地用了巨灵的努力,这才能使被破坏了的工厂动弹,沉默了的机器运转的颠末来。”
(4).神话中的矮人。《汉武故事》:“ 东郡 送一短人,长七寸……召 东方朔 问。 朔 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 汉 郭宪 《洞冥记》卷四:“唯有一女人,爱悦於帝( 汉武帝 ),名曰 巨灵 。帝傍有青珉唾壶, 巨灵 乍出入其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短人》:“ 长山 之苑城周村间有短人,长可尺许,鬚眉手足皆具,能按拍而歌。问之,云年三十餘矣。岂 巨灵 僬侥之类耶!”词语解释:孔席 拼音:kǒng xí
指 孔子 四处奔走,席不暇暖之事。 唐 岑参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早须归天阶,不能安 孔 席。”参见“ 孔席不暖 ”。
词语解释:孔席不暖 拼音:kǒng xí bù nuǎn
谓 孔子 急于推行其道,到处奔走,每至一处,坐席未暖,又急急他往,不暇安居。 唐 韩愈 《争臣论》:“自古圣人贤士……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 禹 过家门不入, 孔 席不暇暖,而 墨 突不得黔。”词语解释:猎渭 拼音:liè wèi
传说 周文王 出猎 渭 滨,获王者师 吕尚 ,故以“猎渭”谓获贤才。 宋 黄庭坚 《次韵奉送公定》:“从来国器重,见谓骨相奇,筑 巖 发梦寐,猎 渭 非熊螭。”词语解释:灵掌 拼音:líng zhǎng
即 仙人掌 。 华山 峰名。借指 华山 。 唐 姚合 《寄华州李中丞》诗:“庭分 灵掌 影,窗度瀑泉声。”参见“ 仙人掌 ”。
词语解释:仙人掌 拼音:xiān rén zhǎng
(1). 华山 峰名。在今 陕西省 华阴县 。典出《文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 华 ,巨灵贔屓,高掌远蹠,以流 河 曲,厥跡犹存” 李善 注:“古语云,此本一山,当 河 水过之而曲行, 河 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 河 流,手足之跡,于今尚在。” 唐 崔颢 《行经华阴》诗:“ 武帝祠 前云欲散, 仙人掌 上雨初晴。” 明 何景明 《送韩汝庆还关中》诗:“ 黄河 一綫通沧海,身在 仙人掌 上行。”
(2).地名。地在 宋 真州 城西,当今 江苏省 仪征县 境。 宋 代著名词人 柳永 之墓在此。 清 王士禛 《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 仙掌 路,何人为弔 柳屯田 ”原注:“ 柳耆卿 墓在城西 仙人掌 。”
(3).植物名。原产 美洲 热带及 亚洲 热带干旱沙漠地区。茎为肉质,形如手掌,有刺,色青绿,花黄色,可供观赏。同属中其它品种,花色繁多,形状奇特,通常也泛称仙人掌。有仙人塔、仙人山、仙人鞭、仙人杖等。词语解释:墨突 拼音:mò tū
汉 班固 《答宾戏》:“ 孔 席不暖, 墨 突不黔。”此谓 墨翟 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事为典。有时亦以“墨突不黔”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暇暖。 唐 韩愈 《争臣论》:“ 禹 过家门不入, 孔 席不暇暖,而 墨 突不得黔。”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幼而学,壮而行,怀宝迷邦,谓之不仁。 孔 席不暇煖, 墨 突不待黔。” 清 陈维崧 《满江红·薗次拏舟相访与予订布衣昆弟之欢而去赋此纪事》词:“嗟 墨 突,殊堪耻;怜 范 釜,还私喜。”词语解释:暖席 拼音:nuǎn xí
把座位坐热。指安居。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我行半 中国 ,廿年不暖席。”参见“ 席不暇暖 ”。
煖席:久坐而留有体温的坐席。指安坐闲居。《淮南子·修务训》:“ 孔子 无黔突, 墨子 无煖席。” 金 元好问 《看山》诗:“ 孔墨 不煖席, 盗跖 华堂居。” 清 王图炳 《咏史》:“ 洙泗 无煖席, 齐梁 无停轨。”
词语解释:席不暇暖 拼音:xí bù xiá xuān
见“ 席不暇暖 ”。
谓席子未及坐暖即离去。形容忙于奔走,无时间久留。词语解释:黔突 拼音:qián tū
因炊爨而熏黑了的烟囱。《文子·自然》:“ 孔子 无黔突, 墨子 无煖席。” 唐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岂有曾黔突,徒劳不倚衡。” 明 刘基 《拙逸解》:“是故 仲尼 多能,坐不煖席; 墨 却云梯,走不黔突。”词语解释:随阳雁 拼音:suí yáng yàn
(1).指大雁。因其为最有代表性的候鸟,随着太阳的偏向北半球和南半球而北迁南徙,故称。 唐 李冶 《送阎伯均往江州》诗:“唯有随阳雁,年年来去飞。”
(2).比喻趋炎附势者。 唐 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词语解释:屠钓 拼音:tú diào
宰牲和钓鱼。旧指操贱业者。《韩诗外传》卷八:“ 太公望 少为人壻,老而见去,屠牛 朝歌 ,赁於 棘津 ,钓於 磻溪 。”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 吕尚 之处屠钓,至陋也。” 唐 杜甫 《伤春》诗之三:“贤多隐屠钓,王肯载同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八:“随身百轴字平安,身世无如屠钓宽。”词语解释:渭滨 拼音:wèi bīn
《韩非子·喻老》:“ 文王 举 太公 於 渭 滨者,贵之也。”后因以“渭滨”指 太公望 吕尚 。《宋书·周续之传》:“是以 渭 滨佐 周 ,圣德广运; 商洛 匡 汉 ,英业乃昌。”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四十千秋自咏》:“宠遇偏嗤 莘野 薄,奇逢半笑 渭 滨迟。”词语解释:渭川 拼音:wèi chuān
(1).即 渭水 。亦泛指 渭水 流域。《史记·货殖列传》:“ 陈 夏 千亩漆; 齐 鲁 千亩桑麻; 渭川 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唐 孟浩然 《登总持寺浮图》诗:“竹遶 渭川 遍,山连 上苑 斜。”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 渭川 致乎斯景, 黄岗 寓乎此身。”
(2).乐曲名。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四:“ 彭年 善舞, 鹤年 、 龟年 善歌,尤妙製《渭川》。”词语解释:渭曲 拼音:wèi qǔ
地名。在 陕西省 大荔县 东南。《周书·文帝纪下》:“﹝ 宇文泰 ﹞遂进军至 渭曲 ,背水东西为阵。” 唐 杜牧 《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 褒中 秋鼓角, 渭曲 晚旌旗。”词语解释:溪石 拼音:xī shí
(1).溪流中的石头。 唐 皮日休 《临顿奉题屋壁》诗:“压酒移谿石,煎茶拾野巢。”
(2).指 端谿 砚石。 金 元好问 《学东坡移居》诗:“谿石含餘润,奚墨凝幽香。” 施国祁 注引《东轩笔录》:“ 端溪 砚石有三种:曰巖石,曰西坑,曰后歷。”词语解释:熊罴 拼音:xióng pí
(1).熊和罴。皆为猛兽。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书·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 唐 杨炯 《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胜残去杀,上冯宗庙之威;禁暴戢姦,下藉熊羆之用。” 元 朱守谅 《秋夜偶成》诗:“暂止熊羆消大暑,秋深云合殄妖氛。” 黄燮清 《黄天荡怀古》诗:“八千劲旅走熊羆,曾断 金 人十万师。”
(2).指生男之兆。语本《诗·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维熊维羆,男子之祥。”《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而顷皇子连多夭逝,熊羆之祥,又未感应羣下之心,莫不悒戚。” 唐 李群玉 《哭小女痴儿》诗:“平生未省梦熊羆,稚女如花坠晓枝。” 明 谢谠 《四喜记·大宋毕姻》:“更须夸兰玉祥开,何必虑熊羆占缓。”
(3).指帝王得贤辅。典出《史记·齐太公世家》:“ 西伯 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羆,所获霸王之辅’。於是 周 西伯 猎,果遇 太公 於 渭 之阳,与语大説……载与俱归,立为师。” 西伯 ,指 周文王 。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 燕王 买骏骨, 渭老 得熊羆。”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舟檝 商巖 命,熊羆 渭水 占。”
(4).比喻贪残的人。《楚辞·刘向〈九叹·愍命〉》:“麒麟奔于九皋兮,熊羆羣而逸囿。” 王逸 注:“熊羆,猛兽,以喻贪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