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持戟 拼音:chí jǐ
(1).执戟。《孟子·公孙丑下》:“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勋旧世臣,已袭侯爵,持戟 乾清门 。”
(2).指战士。《韩非子·说疑》:“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汉书·高帝纪下》:“ 秦 ,形势之国也,带 河 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 秦 得百二焉。”词语解释:尺素 拼音:chǐ sù
(1).小幅的绢帛。古人多用以写信或文章。《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吕向 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於绢。”《文选·陆机〈文赋〉》:“函緜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刘良 注:“素,帛也。古人用以书也。”
(2).泛指小幅纸张。 宋 韩驹 《题画太一真人》诗:“ 龙眠 画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 宋 魏了翁 《跋尤氏〈遂初堂藏书目录〉序后》:“ 晁文元 累世所藏,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至 政和 甲午之灾,尺素不存。” 刘师培 《与友人论文书》:“龤钟律於朱絃,彰玄黄於尺素。”
(3).指书信。《周书·王褒传》:“犹冀苍雁頳鲤,时传尺素;清风朗月,俱寄相思。” 唐 张九龄 《当涂界寄裴宣州》诗:“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九日》词:“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準拟相看似旧时。”词语解释:斥鴳 拼音:chì yàn
亦作“ 斥鴳 ”。 即鷃雀。《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斥,小泽也。本亦作‘尺’。鴳,鴳雀也。” 成玄英 疏:“鴳雀,小鸟。”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犹之斥鷃之挥短翅,以凌 阳侯 之波。” 毛泽东 《吊罗荣桓同志》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词语解释:赤松 拼音:chì sōng
(1).即 赤松子 。(1)《楚辞·远游》:“闻 赤松 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韩非子·解老》:“ 赤松 得之,与天地统。” 汉 王充 《论衡·无形》:“ 赤松 、 王乔 ,好道为仙,度世不死。”参见“ 赤松子 ”。(2)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落帆 金华 岸, 赤松 若可招。” 王琦 注引《太平寰宇记》:“ 金华县 有 赤松涧 , 赤松子 游 金华山 ,以火自烧而化。”又引《浙江通志》:“ 金华县 北有 赤松山 ,相传 黄初平 叱石成羊处。 初平 号 赤松 ,故山以是名。”参见“ 赤松子 ”。
(2).亦作“ 赤诵 ”。复姓。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八:“吾姓为 赤松 ,名 时乔 ,字 受纪 。”《宋书·符瑞志上》作“赤诵”。
(3).常绿乔木,树皮较薄,淡黄红色。木材质粗,较坚韧,供建筑、造纸等用,树干可采松脂。又为观赏树。
词语解释:赤松子 拼音:chì sōng zǐ
(1).亦称“ 赤诵子 ”、“ 赤松子舆 ”。相传为上古时神仙,各家所载,其事互有异同。《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司马贞 索隐引《列仙传》:“ 神农 时雨师也,能入火自烧, 崑崙山 上随风雨上下也。”《淮南子·齐俗训》:“今夫 王乔 、 赤诵子 吹呕呼吸,吐故纳新。” 高诱 注:“ 赤诵子 , 上谷 人也,病癘入山,导引轻举。”《汉书·古今人表》:“ 赤松子 , 帝嚳 师。” 宋 罗泌 《路史·馀论二·赤松石室》:“ 赤松子 者, 炎帝 之诸侯也,既耄,移老 襄城 ,家于石室……《神仙传》云:‘ 赤松子 者,服水玉, 神农 时为雨师,教 神农 入火……而《列仙传》有 赤松子舆 者,在 黄帝 时啖百草华,不穀,至 尧 时为木工,故传谓 帝俈 师之。又云 尧 师之。而道亦有 黄帝 问 赤松子 《中戒》等经,此 张良 所以愿从之游,非末代之数矣。’” 明 何景明 《张良》诗:“一遇 黄石公 ,还从 赤松子 。”
(2).相传为 晋 代得道成仙的 皇初平 。据 晋 葛洪 《神仙传》载: 丹溪 人 皇初平 十五岁时外出牧羊,被道士携至 金华山 石室中,四十馀年不复念家。其兄 初起 行山寻索,历年不得。后经道士指引于山中见之。问羊何在, 初平 叱白石成羊数万头。 初起 乃弃家从 初平 学道,“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於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復还去。 初平 改字为 赤松子 , 初起 改字为 鲁班 ”。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二引作“ 黄初平 ”,并云:“今 婺州 金华山 赤松观 乃其飞昇之地。” 宋 罗泌 《路史·馀论二·赤松石室》:“ 酈氏 《水经》亦谓 赤松子 游 金华山 ,自烧而化……乃 皇初平 尔, 初平 亦 赤松子 也。”词语解释:赤松子 拼音:chì sōng zǐ
(1).亦称“ 赤诵子 ”、“ 赤松子舆 ”。相传为上古时神仙,各家所载,其事互有异同。《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司马贞 索隐引《列仙传》:“ 神农 时雨师也,能入火自烧, 崑崙山 上随风雨上下也。”《淮南子·齐俗训》:“今夫 王乔 、 赤诵子 吹呕呼吸,吐故纳新。” 高诱 注:“ 赤诵子 , 上谷 人也,病癘入山,导引轻举。”《汉书·古今人表》:“ 赤松子 , 帝嚳 师。” 宋 罗泌 《路史·馀论二·赤松石室》:“ 赤松子 者, 炎帝 之诸侯也,既耄,移老 襄城 ,家于石室……《神仙传》云:‘ 赤松子 者,服水玉, 神农 时为雨师,教 神农 入火……而《列仙传》有 赤松子舆 者,在 黄帝 时啖百草华,不穀,至 尧 时为木工,故传谓 帝俈 师之。又云 尧 师之。而道亦有 黄帝 问 赤松子 《中戒》等经,此 张良 所以愿从之游,非末代之数矣。’” 明 何景明 《张良》诗:“一遇 黄石公 ,还从 赤松子 。”
(2).相传为 晋 代得道成仙的 皇初平 。据 晋 葛洪 《神仙传》载: 丹溪 人 皇初平 十五岁时外出牧羊,被道士携至 金华山 石室中,四十馀年不复念家。其兄 初起 行山寻索,历年不得。后经道士指引于山中见之。问羊何在, 初平 叱白石成羊数万头。 初起 乃弃家从 初平 学道,“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於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復还去。 初平 改字为 赤松子 , 初起 改字为 鲁班 ”。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二引作“ 黄初平 ”,并云:“今 婺州 金华山 赤松观 乃其飞昇之地。” 宋 罗泌 《路史·馀论二·赤松石室》:“ 酈氏 《水经》亦谓 赤松子 游 金华山 ,自烧而化……乃 皇初平 尔, 初平 亦 赤松子 也。”词语解释:抽簪 拼音:chōu zān
谓弃官引退。古时作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故称引退为“抽簪”。《文选·沉约〈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将陪告成礼,待此未抽簪。” 李善 注引 锺会 《遗荣赋》:“散髮抽簪,永纵一壑。” 唐 李深 《游烂柯山》诗:“真兴得津梁,抽簪永游衍。” 宋 乐史 《广卓异记·御制送诗并序》:“遗荣期入道,辞老竞抽簪。” 清 曹寅 《半轩至真州舟次即事》诗之二:“终须霖雨去,未老慎抽簪。”词语解释:楚襄 拼音:chǔ xiāng
(1).指 战国 时 楚襄王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 楚襄 讌集,而 宋玉 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
(2). 楚 地 襄阳 。泛指 楚 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归过 洞庭 ,见一画舫…… 梁 目注舫中,见一少年丈夫,科头叠股其上;傍有二八姝丽,挼莎交摩。念必 楚 襄 贵官。”词语解释:楚些 拼音:chǔ suò
《楚辞·招魂》是沿用 楚国 民间流行的招魂词的形式而写成,句尾皆有“些”字。后因以“楚些”指招魂歌,亦泛指 楚 地的乐调或《楚辞》。 唐 牟融 《邵公母》诗:“搔首惊闻 楚 些歌,拂衣归去泪悬河……伤心独有黄堂客,几度临风咏《蓼莪》。” 宋 范成大 《公安渡江》诗:“伴愁多 楚 些,吟病独 吴 音。” 清 朱锡 《幽梦续影》:“焚香供梅,宜读 陶 诗;垂帘供兰,宜读 楚 些。”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之三:“莫倚 巫阳 歌 楚 些,杜鹃已唤不如归。”词语解释:触藩 拼音:chù fān
(1).以角抵撞藩篱。《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努力触藩,徒摧角矣。”
(2).比喻碰壁,进退两难。 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弔影慙连茹,浮生倦触藩。” 明 何大复 《进舟赋》:“戇必至於触藩兮,智或流於刻舟。” 清 泣红 《胭脂血弹词》第二回:“羵首常愁荒职任,触藩又恐遇灾兇。”词语解释:触藩羝 拼音:chù fān dī
语本《易·大壮》:“羝羊触藩。”后因以“触藩羝”比喻处于困境的人。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唐 杜牧 《朱坡》诗:“自尘何太甚,休笑触藩羝。”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不作巢幕燕,肯从触藩羝。”参见“ 羝羊触藩 ”。
词语解释:羝羊触藩 拼音:dī yáng chù fān
公羊角钩在篱笆上。比喻进退两难。《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唐 孟浩然 《寄赵正字》诗:“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自实 走得一个不耐烦,正所谓:羝羊触藩,进退两难。”亦省作“ 羝触藩 ”。 清 王戬 《秋日游白茅寺次少陵韵》:“争如羝触藩,有如瓶堕井。”词语解释:川后 拼音:chuān hòu
传说中的河神。《文选·曹植〈洛神赋〉》:“於是 屏翳 收风, 川后 静波。” 吕向 注:“ 川后 ,河伯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赤石进帆海》诗:“ 川后 时安流, 天吴 静不发。” 唐 李商隐 《拟意》诗:“去梦随 川后 ,来风贮 石邮 。”词语解释:传书 拼音:chuán shū
(1).谓使书籍流传于世。《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2).指抄写或刻印书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刘韶美 在都下累年,不以家行,得俸专以传书。书必三本,虽数百卷为一部者亦然。”
(3).传授书籍。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学道 北海 仙,传书 蘂珠宫 。”
(4).传递书信。 唐 李商隐 《离思》诗:“朔雁传书絶, 湘 篁染泪多。”《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自从当日插了釵,离不得下财纳礼,奠雁传书。” 明 许潮 《武陵春》:“仙姑既牵情 刘 阮 ,此人可以传书。”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一:“ 柳毅 又是怎样替人往深海里传书,用鲛绡分开碧蓝的海水,娶了美丽的 龙女 为妻啦。”词语解释:炊琼爇桂 拼音:chuī qióng ruò guì
煮玉烧桂。比喻物价高昂。 唐 林宽 《献同年孔郎中》诗:“炊琼爇桂帝关居,卖尽寒衣典尽书。”参见“ 炊桂 ”。
词语解释:炊桂 拼音:chuī guì
烧价昂如桂的柴。比喻物价昂贵,生活困难。《战国策·楚策三》:“ 楚国 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今令臣食玉炊桂。” 汉 应璩 《与尚书诸郎书》:“饭玉炊桂,犹尚优泰。”参见“ 米珠薪桂 ”。词语解释:炊玉 拼音:chuī yù
以昂贵如玉的米、粟做饭。形容物价高、生活困难或饭食珍贵。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米启》:“非丹灶而流珠,异 荆臺 而炊玉。” 宋 苏轼 《和蔡準郎中见邀游西湖》之三:“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宋 黄庭坚 《次韵张仲谋过酺池寺斋》:“梦惊如昨日,炊玉困京华。” 宋 范成大 《江源县张季长正字善颂堂》诗:“回思閔雨时,敢望遽炊玉。”参见“ 炊桂 ”。
词语解释:炊桂 拼音:chuī guì
烧价昂如桂的柴。比喻物价昂贵,生活困难。《战国策·楚策三》:“ 楚国 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今令臣食玉炊桂。” 汉 应璩 《与尚书诸郎书》:“饭玉炊桂,犹尚优泰。”参见“ 米珠薪桂 ”。词语解释:登墙 拼音:dēng qiáng
登上墙头。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 阳城 ,迷 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以“登墙”作男女越礼相悦的典故。 唐 吴融 《宋玉宅》诗:“穿径早曾闻客住,登墙岂復见人窥。”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红儿 若在东家住,不得登墙尔许年。” 宋 真德秀 《欧阳四门集》:“自世之学者离道而为文,於是以文自命者知黼黻其言而不知金玉其行,工骚者有登墙之丑,能赋者有涤器之污。”词语解释:羝触藩 拼音:dī chù fān
见“ 羝羊触藩 ”。
词语解释:羝羊触藩 拼音:dī yáng chù fān
公羊角钩在篱笆上。比喻进退两难。《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唐 孟浩然 《寄赵正字》诗:“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自实 走得一个不耐烦,正所谓:羝羊触藩,进退两难。”亦省作“ 羝触藩 ”。 清 王戬 《秋日游白茅寺次少陵韵》:“争如羝触藩,有如瓶堕井。”词语解释:羝羊触藩 拼音:dī yáng chù fān
公羊角钩在篱笆上。比喻进退两难。《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唐 孟浩然 《寄赵正字》诗:“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自实 走得一个不耐烦,正所谓:羝羊触藩,进退两难。”亦省作“ 羝触藩 ”。 清 王戬 《秋日游白茅寺次少陵韵》:“争如羝触藩,有如瓶堕井。”词语解释:东家女 拼音:dōng jiā nǚ
泛指东邻美女。 清 方拱乾 《绝域纪略》:“男子偶有悦於东家女,女父母曰:‘必逐而妇。’归遂不动色而逐之。”参见“ 东家子 ”。
词语解释:东家子 拼音:dōng jiā zǐ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常用为典,并以“东家子”指美貌的女子。 唐 李群玉 《戏赠魏十四》诗:“知君调得东家子,早晚和鸣入锦衾。” 唐 霍总 《关山月》诗:“每笑东家子,窥他 宋玉 墙。”亦称“ 东家处子 ”。 林学衡 《艳体》诗之一:“东家处子三年怨,南国佳人絶代容。”词语解释:东邻 拼音:dōng lín
(1).东边的邻居。《易·既济》:“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后汉书·刘赵淳于江传序》:“言以义养,则 仲由 之菽,甘于东邻之牲。” 唐 元结 《漫问相里黄州》诗:“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 叶圣陶 《穷愁》:“赌窟既破,全市喧传,群来聚视博徒何如人…… 阿松 东邻子 金荣 与焉。”
(2).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后因以“东邻”指美女。 唐 李白 《效古》诗之二:“自古有秀色, 西施 与东邻。” 五代 阎选 《浣溪沙》词:“ 刘 阮 信非仙洞客, 嫦娥 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3).亦作“ 东厸 ”。特指 殷 纣王 。《汉书·叙传上》:“东厸虐而歼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东厸, 紂 也。’厸,古邻字也。”一本作“ 东邻 ”。词语解释:东墙 拼音:dōng qiáng
(1).东边的墙垣。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言怀》:“无萤凿遍了邻家壁,甚东墙不许人窥。”参见“ 东墙窥宋 ”。
(2).即东蘠。《后汉书·乌桓传》:“其土地宜穄及东墙。东墙似蓬子,实为穄子,至十一月熟。”参见“ 东蘠 ”。
词语解释:东墙窥宋 拼音:dōng qiáng kuī sòng
比喻美貌女郎倾心于男子。 元 姚燧 《新水令·冬怨》套曲:“悔当日东墙窥 宋 ,有心教夫婿乘龙。见如今天寒地冻,知他共何人陪奉。”参见“ 东家子 ”。
词语解释:东家子 拼音:dōng jiā zǐ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常用为典,并以“东家子”指美貌的女子。 唐 李群玉 《戏赠魏十四》诗:“知君调得东家子,早晚和鸣入锦衾。” 唐 霍总 《关山月》诗:“每笑东家子,窥他 宋玉 墙。”亦称“ 东家处子 ”。 林学衡 《艳体》诗之一:“东家处子三年怨,南国佳人絶代容。”
词语解释:东蘠 拼音:dōng qiáng
即沙蓬。一年生草本。茎由基部分枝,坚硬,具条纹,幼时被毛。叶披针形至线形。花两性。果实近圆形,两面扁平。种子可食,也可榨油。《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蘠彫胡。”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东蘠,实可食。” 明 胡侍 《真珠船·东墙》:“ 甘 、 凉 、 银 、 夏 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罌粟,堪作饭,俗名登粟,一名沙米……《子虚赋》‘东蘠雕胡’註:‘东蘠,实可食。’《广志》:‘东墙,色青黑,粒如葵子,似蓬草,十一月熟,出 幽 、 凉 、 并 、 乌丸 地。’《魏书》:‘ 乌丸 地宜东墙。’余意一物:‘东蘠’讹为‘登厢’,又讹为‘登粟’耳。”词语解释:东墙窥宋 拼音:dōng qiáng kuī sòng
比喻美貌女郎倾心于男子。 元 姚燧 《新水令·冬怨》套曲:“悔当日东墙窥 宋 ,有心教夫婿乘龙。见如今天寒地冻,知他共何人陪奉。”参见“ 东家子 ”。
词语解释:东家子 拼音:dōng jiā zǐ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常用为典,并以“东家子”指美貌的女子。 唐 李群玉 《戏赠魏十四》诗:“知君调得东家子,早晚和鸣入锦衾。” 唐 霍总 《关山月》诗:“每笑东家子,窥他 宋玉 墙。”亦称“ 东家处子 ”。 林学衡 《艳体》诗之一:“东家处子三年怨,南国佳人絶代容。”词语解释:藩羝 拼音:fān dī
比喻进退两难,陷于窘境。语本《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 宋 梅尧臣 《晚归闻李殿丞访别言已屡来不遇》诗:“囊罄厌外役,进退类藩羝。”词语解释:桂玉 拼音:guì yù
(1).桂玉之地。指京师。 唐 黄滔 《崔右丞启》:“ 滔 献赋命奇,食贫计尽,难安桂玉,须逐萍蓬。” 唐 罗邺 《东归》诗:“都缘桂玉无门住,不算山川去路非。”参见“ 桂玉之地 ”。
(2).喻昂贵的柴米。 宋 王禹偁 《单州谢上表》:“身叨赴闕,颇更思乡……分俸则桂玉不完,聚族则京师难住。” 元 麻革 《为王德新寿》诗:“数口虀盐忧桂玉,一川风雨独柴荆。” 明 王世贞 《鸣凤记·邹林会试》:“大军之后,继以凶年,家园清素,桂玉关心。”参见“ 桂薪玉粒 ”。
词语解释:桂玉之地 拼音:guì yù zhī dì
指京师。 宋 戴埴 《鼠璞·桂玉》:“ 马存 字 长游 ,谓子游京师,薪如束桂,米如裹玉,世以桂玉之地为京师。”
词语解释:桂薪玉粒 拼音:guì xīn yù lì
典出《战国策·楚策三》:“ 苏秦 之 楚 ,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 楚王 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説。’对曰:‘ 楚国 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謁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以“桂薪玉粒”指柴米昂贵。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讹》:“公婆年迈,慈母身孤,兼之室似罄悬,谁办桂薪玉粒。” 明 张居正 《雪中柬刘生》诗:“城南处士索居者,四壁寥然对虚牗。桂薪玉粒乌裘敝,千金卖文復何有。”词语解释:锦鳞书 拼音:jǐn lín shū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指远方之书信。 唐 杜牧 《春思》诗:“绵羽啼来久,锦鳞书未传。”亦省称“ 锦鳞 ”。 后蜀 顾夐 《酒泉子》词:“锦鳞无处传幽意,海燕兰堂春又去。” 宋 蔡伸 《风流子》词:“无奈锦鳞杳杳,不渡 横塘 。” 清 陈维崧 《好事近·丙辰早春得云间张洮侯寅冬所寄书》词:“春水锦鳞通,忽把故人墨迹。”词语解释:窥宋 拼音:kuī sòng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因以“窥宋”指女子对意中人的爱慕。 唐 吴融 《即席十韵》:“住处方窥 宋 ,平生未嫁 卢 。” 宋 柳永 《玉蝴蝶》词:“忆情牵,粉墙曾恁,窥 宋 三年。”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一书生家有园亭,夜雨独坐。忽一女子搴帘入,自云家在墙外,窥 宋 已久,今冒雨相就。”词语解释:鲤鱼 拼音:lǐ yú
(1).鱼名。身体侧扁,背部苍黑色,腹部黄白色,嘴边有长短须各一对。肉味鲜美。生活在淡水中。 汉 焦赣 《易林·革之颐》:“ 尼父 孔丘 ,善钓鲤鱼。” 宋 陆游 《鲤鱼行》:“鲤鱼财三尺,浅水不覆脊。” 宋传恩 《绿水悠悠·罩鱼》:“这是一条鲤鱼,一条十多斤重的鲤鱼。”
(2).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以“鲤鱼”代称书信。 唐 元稹 《贻蜀·张校书元夫》诗:“劝君便是酬君爱,莫比寻常赠鲤鱼。” 清 谭嗣同 《寄人五绝》:“鲤鱼三十六,江上报秋书。”
(3).借指传递书信者。 唐 孟浩然 《送王大校书》诗:“尺书能不恡,时望鲤鱼传。” 唐 元稹 《苍溪县寄扬州兄弟》诗:“凭仗鲤鱼将远信,鴈回时节到 扬州 。” 元 萨都剌 《送王伯循御史》诗:“ 曲江 水发愿相忆,莫遣鲤鱼音信稀。”参见“ 鱼书 ”。
词语解释:鱼书 拼音:yú shū
(1).《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称书信为“鱼书”。 唐 韦皋 《忆玉箫》诗:“ 长江 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 秦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秋夜女工》:“心似剖,为 陇 外鱼书无有。”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这些稿件的来历,有的通过党的渠道,有的似乎是鱼书遥递,不远千里,由绿衣人辗转送来的。”
(2).古代朝廷任免州郡长官时所赐颁的鱼符和敕书。《旧唐书·德宗纪上》:“是月,復降鱼书停刺史务。” 宋 陆游 《遣兴》诗:“谁遣径归朝凤闕?不令小住奉鱼书。” 明 张煌言 《送黄金吾冯侍御乞师日本》诗:“龙节卧持豸斧客,鱼书泣捧豹衣郎。”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左符鱼书》。词语解释:鳞鸿 拼音:lín hóng
(1).鱼雁。指书信。 晋 傅咸 《纸赋》:“鳞鸿附便,援笔飞书。” 明 汤式 《小梁州·扬子江阻风》套曲:“ 维扬 西望渺何之,无一箇鳞鸿至。” 清 纳兰性德 《大酺·寄梁汾》词:“鳞鸿凭谁寄,想天涯隻影,凄风苦雨。”
(2).指信使。 宋 辛弃疾 《瑞鹤仙》词:“ 瑶池 旧约,鳞鸿更,仗谁托?” 明 秦冰澳 《胜如花·闺思》套曲:“人何处,人何处,云迷雾凝,寄书鳞鸿难倩。”词语解释:灵匹 拼音:líng pǐ
(1).神仙匹偶。指牵牛、织女二星。《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七日夜女歌六》:“灵匹怨离处,索居隔长河。”《文选·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云 汉 有灵匹,弥年闕相从。” 张铣 注:“灵匹,谓牛女相匹耦也。” 唐 王勃 《七夕赋》:“佇灵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灵匹渡银河,人间醉綺罗。”
(2).美好的配偶。 唐 孟郊 《婵娟篇》:“月嬋娟,真可怜。夜半 姮娥 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 唐 嵩山女 《书任生案》诗:“神仙尽灵匹,君意合何如?”词语解释:迷下蔡 拼音:mí xià cài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后因以“迷下蔡”形容女子艳丽迷人。《文选·阮籍〈咏怀诗〉之二》:“倾城迷 下蔡 ,容好结中肠。” 张铣 注:“言美皃倾人之城,迷惑 下蔡 之邑。” 唐 温庭筠 《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诗:“ 苏小 风姿迷 下蔡 , 马卿 才调似 临邛 。”亦作“ 迷伤下蔡 ”。 唐 张鷟 《游仙窟》:“虫蛆面子,妬杀 阳城 ;蚕食容仪,迷伤 下蔡 。”词语解释:牛女 拼音:niú nǚ
(1).牵牛、织女两星或“ 牛郎织女 ”的省称。 晋 潘岳 《西征赋》:“仪景星於天汉,列牛女以双峙。” 唐 元稹 《新秋》诗:“殷勤寄牛女,河汉正相望。” 宋 黄庭坚 《鹊桥仙》词:“年年牛女恨风波,拚此事、人间天上。” 明 唐寅 《江南四季歌》:“梧桐忽报秋风起,鹊桥牛女渡银河。” 周实 《金缕曲·七夕伤逝》词:“尝尽人天离别恨,我亦银河牛女。”参见“ 牵牛织女 ”、“ 牛郎织女 ”。
(2).谓牛女分野。指 广东 、 福建 及 浙江 部分地区。 明 张煌言 《和定西侯张侯服留题金山原韵》之六:“霸就 鴟夷 原去 越 ,兵联牛女正当 闽 。”参阅 清 查继佐 《罪惟录·地理志》。词语解释:女牛 拼音:nǚ niú
织女星和牵牛星。 唐 唐彦谦 《夜泊东溪有怀》诗:“酒醒推篷坐,凄凉望女牛。”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七夕》:“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诗:“乘槎我欲凌女牛,举杯邀月与月酬。”词语解释:烹鲤 拼音:pēng lǐ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以“烹鲤”借指收到亲友来信。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沉绵。”词语解释:烹鱼 拼音:pēng yú
《诗·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 毛 传:“亨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亨,“ 烹 ”的古字。后以喻治民。 宋 王应麟 《玉海·帝学·庆历迩英阁讲诗》:“三月戊午讲《匪风》‘谁能亨鱼’。上曰:‘ 老子 谓治民若烹小鲜,义近是乎?’ 丁度 曰:‘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参见“ 烹小鲜 ”。
词语解释:烹小鲜 拼音:pēng xiǎo xiān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河上公 注:“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后比喻治国便民之道。 唐 高适 《过卢明府有赠》诗:“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烹小鲜之讹》:“ 老子 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言烹小鱼者不事割鳞剖腹,意在简便耳。”词语解释:七夕 拼音:qī xī
农历七月初七之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 九江 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时当七夕,鹊渡银河。天上人间,良宵第一。”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词语解释:乞巧 拼音:qǐ qiǎo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词语解释:牵牛织女 拼音:qiān niú zhī nǚ
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 牛郎 、 织女 。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唐 杜牧 《秋夕》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元 卢挚 《沉醉东风·七夕》曲:“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参见“ 牛郎织女 ”。
词语解释:牛郎织女 拼音:niú láng zhī nǚ
(1).牵牛星(俗称牛郎星)和织女星。两星隔银河相对。神话传说:织女是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河西牛郎后,就不再织。天帝责令两人分离,每年只准于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会一次。俗称“七夕”。相会时,喜鹊为他们搭桥,谓之鹊桥。古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要穿针乞巧。见《月令广义·七月令》引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岁华纪丽》卷三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迴避。”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尝笑 唐 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2).今常喻指分居两地的夫妻。《文汇报》1984.12.27:“为本市高级技术干部飞架鹊桥,牛郎与织女明年可团圆。”词语解释:乔松 拼音:qiáo sōng
(1).高大的松树。《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汉 马融 《广成颂》:“陵乔松,履脩樠;踔攳枝,杪标端;尾苍蜼,掎玄猨;木产尽,寓属单。” 明 沉鲸 《双珠记·人珠还合》:“特俾丝萝,得附乔松。”
(2).古代传说中 王子乔 和 赤松子 的并称。两人均为传说中的仙人。《战国策·秦策三》:“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 伯夷 之廉,长为 应侯 ,世世称孤,而有 乔 松 之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居有 泰山 之固,身为 乔 松 之偶。”《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但存忠孝节,何必寿 乔 松 。”词语解释:鹊桥 拼音:què qiáo
民间传说天上的 织女 七夕渡银河与 牛郎 相会,喜鹊来搭成桥,称鹊桥。常用以比喻男女结合的途径。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七夕》:“七夕鹊桥已成, 织女 将渡。”原注引《风俗通》:“ 织女 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明 陆采 《怀香记·相思露意》:“若得鹊桥通一渡,管教 织女 会 牛郎 。”川剧《柳荫记》:“ 祝英台 :弟也曾鹊桥高架,银河等候,哪见你 牛郎 来会织女星。”词语解释:鹊填河 拼音:què tián hé
(1).俗传七夕喜鹊填河成桥以渡 牛郎 、 织女 。 唐 白居易 《和微之诗·和祝苍华》:“秃似鹊填河,堕如乌解羽。” 清 叶衍兰 《菩萨蛮·甲午感事》词:“珊瑚金翡翠,滴尽鮫人泪。遗恨鹊填河, 波斯 得宝多。”
(2).曲名。《宋史·乐志十七》:“仙吕宫九:《折红蕖》、《鹊填河》。”词语解释:食玉炊桂 拼音:shí yù chuī guì
比喻物价昂贵,生活艰难。《战国策·楚策三》:“ 楚国 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謁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陈书·后主纪》:“但空劳宵梦,屡勤史卜,五就莫来,﹝八﹞能不至。是用﹝申﹞旦凝虑,景夜损怀。岂以食玉炊桂,无因自达?” 清 陈梦雷 《行路难》诗:“ 巫咸 上天 皋陶 远,食玉炊桂不可居。”词语解释:双鲤 拼音:shuāng lǐ
(1).两条鲤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 王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2).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鬚致双鲤。”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古乐府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宋 张辑 《垂杨柳·寓谒金门》词:“前度兰舟送客,双鲤沉沉消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自怜,双鲤音无见,离恨难传,知甚日大刀环。”一说是结为鲤鱼形的书信。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双鲤》:“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文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即此事也。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言耳,非真烹也。”词语解释:双星 拼音:shuāng xīng
指牵牛、织女二星。神话中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传说每年七月七日喜鹊架桥,让他们渡过银河相会。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相如 才调逸,银汉会双星。” 仇兆鳌 注:“会双星,指牛、女相会事。”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一折:“一年一度会双星,倒有天长地久。” 清 洪昇 《〈长生殿〉序》:“要之 广寒 听曲之时,即游仙上昇之日。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词语解释:双鱼 拼音:shuāng yú
(1).两鱼。 晋 傅玄 《秋兰篇》:“双鱼自踊跃,两鸟时迴翔。” 唐 杜甫 《李监宅》诗之一:“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唐 李贺 《钓鱼》诗:“菱丝縈独茧,蒲米蛰双鱼。”
(2).指书信。 唐 唐彦谦 《寄台省知己》诗:“久怀声籍甚,千里致双鱼。” 明 刘基 《玉楼春》词:“双鱼不见人千里,落絮牵愁和梦起。”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词:“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参见“ 双鲤 ”。
词语解释:双鲤 拼音:shuāng lǐ
(1).两条鲤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 王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2).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鬚致双鲤。”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古乐府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宋 张辑 《垂杨柳·寓谒金门》词:“前度兰舟送客,双鲤沉沉消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自怜,双鲤音无见,离恨难传,知甚日大刀环。”一说是结为鲤鱼形的书信。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双鲤》:“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文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即此事也。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言耳,非真烹也。”词语解释:松乔 拼音:sōng qiáo
(1).神话传说中仙人 赤松子 与 王子乔 的并称。 汉 扬雄 《太玄赋》:“纳 傿 禄 於 江 淮 兮,揖 松 乔 於 华 岳 。”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抡》诗:“执友惊沦没,斯人已寂寥。新文生 沉 谢 ,异骨降 松 乔 。”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仙者乃非 松 乔 伦,亦无英魄与烈魂。”
(2).泛指隐士或仙人。 唐 白居易 《早冬游王屋寄温公周尊师中书李相公》诗:“若不为 松 乔 ,即须作 皋 夔 。” 明 许时泉 《武陵春》:“深感得仙翁指教,幸今朝奇遇 松 乔 。”词语解释:松子 拼音:sōng zǐ
(1).松树的种实。可食。 南朝 梁元帝 《与刘智藏书》:“松子为餐,蒲根是服。” 唐 杜甫 《秋野》诗之三:“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 宋 黄庭坚 《戏和文潜谢穆父松扇》:“动摇怀袖风雨来,想见僧前落松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松》:“松子多海东来,今 关 右亦有,但细小味薄也。”
(2).传说中神仙 赤松子 的省称。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虚无求列仙, 松子 久吾欺。”《梁书·阮孝绪传》:“愿跡 松子 於瀛海,追 许由 於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 唐 李白 《寄弄月溪吴山人》诗:“待号辞人间,携手访 松子 。” 王琦 注:“ 松子 , 赤松子 也。”词语解释:素鲤 拼音:sù lǐ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称书信为素鲤。 唐 武元衡 《祭李吉甫文》:“风传丽句,缄开素鲤。金石相投,鏗然在耳。”词语解释:素书 拼音:sù shū
(1).古人以白绢作书,故以称书信。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怎不仗青鸞传素书,打叠下屠龙计,想鶯儔自可期。” 清 吴伟业 《鲞鹤》诗:“ 丁令 师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
(2).兵书名。旧题 汉 黄石公 撰, 宋 张商英 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 老子 之说为注释。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为 张商英 所伪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世多指兵书《三略》为 黄石公 所传之书。 宋 张商英 曰:‘非也。 晋 乱,有盗发 子房 塚,于玉枕中获此书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祕戒,不许妄传,世所谓素书是也。’”
(3).泛指一般道书。 宋 苏轼 《次韵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 黄公 觅《素书》。” 清 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底事披《素书》,无暇祀 黄石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素书》是用朱墨写在白绢上的道书。”
(4).书籍。《周书·张轨传》:“ 轨 性清素,临终之日,家无餘财,唯有素书数百卷。” 唐 许浑 《姑熟官舍》诗:“草生官舍似閒居,雪照南窗满素书。”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缠手焚了素书,懒钻头拽倒茅庐。”词语解释:天女 拼音:tiān nǚ
(1).天上的神女。《魏书·序纪·圣武帝》:“歘见輜軿自天而下。既至,见美妇人……对曰:‘我,天女也。’” 宋 王安石 《宿定林示宝觉》诗:“天女穿林至, 姮娥 度陇来。” 清 龚自珍 《好事近·行箧中有小像一幅,以词为赞》:“三界最消魂,只有辩才天女。”
(2).星名。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 司马贞 索隐引《荆州占》曰:“织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
(3).燕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鷰,一名天女。”词语解释:天孙 拼音:tiān sūn
(1).星名。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唐 司马贞 索隐:“织女,天孙也。”
(2).指传说中巧于织造的仙女。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下土之臣,窃闻天孙,专巧於天。” 清 洪昇 《长生殿·密誓》:“[旦]今乃七夕之期,陈设瓜果,特向天孙乞巧。” 闻一多 《红烛·秋色》诗:“哦!我要请天孙织件锦袍,给我穿着你的色彩!”
(3). 泰山 的别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 泰山 一曰 天孙 ,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词语解释:填桥 拼音:tián qiáo
见“ 填河 ”。
词语解释:填河 拼音:tián hé
亦称“ 填桥 ”。 指每年七月七夕 牛郎 、 织女 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的民间传说。 南朝 梁 庾肩吾 《七夕》诗:“离前忿促夜,别后对空机。倩语雕陵鹊,填河未可飞。” 五代 徐夤 《鹊》诗:“香闺报喜行人至,碧汉填河织女回。” 明 高启 《鹊轩》诗:“詎信填河事,寧歌绕树诗。” 清 李渔 《蜃中楼·结蜃》:“那楼上呵,好一似天孙织所,凄凄可怜;俺便做个填桥乌鹊行方便!”参见“ 鹊桥 ”。词语解释:乌鹊桥 拼音:wū què qiáo
即鹊桥。神话传说,旧历七月初七之夜,乌鹊填天河成桥,以渡 牛郎 、 织女 相会。 唐 李郢 《七夕》诗:“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后以喻指男女相会或相会处。 唐 刘商 《送女子》诗:“青娥宛宛聚为裳,乌鹊桥成别恨长。” 唐 宋之问 《明河篇》:“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词之九:“乌鹊桥边河络角,鸳鸯楼外月西南。门前嘶马弄金衔。”参见“ 鹊桥 ”。
词语解释:鹊桥 拼音:què qiáo
民间传说天上的 织女 七夕渡银河与 牛郎 相会,喜鹊来搭成桥,称鹊桥。常用以比喻男女结合的途径。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七夕》:“七夕鹊桥已成, 织女 将渡。”原注引《风俗通》:“ 织女 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明 陆采 《怀香记·相思露意》:“若得鹊桥通一渡,管教 织女 会 牛郎 。”川剧《柳荫记》:“ 祝英台 :弟也曾鹊桥高架,银河等候,哪见你 牛郎 来会织女星。”词语解释:西邻玉 拼音:xī lín yù
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本指 宋玉 。后泛指邻家的情郎。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何曾举意西邻玉,未肯留情南陌金。”词语解释:星度 拼音:xīng dù
(1).星辰运行的度数。《史记·历书》:“乃者,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广延宣问,以理星度,未能詹也。”《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 谢夷吾 ﹞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録。”《新五代史·杂传十九·马重绩》:“古今所纪,考审多差,《宣明》气朔正而星度不验,《崇玄》五星得而岁差一日。”
(2).犹星命。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七:“ 婺州 一衙前 葛好问 者,精於星度,尝谓 子容 之命全似 杜祁公 。” 宋 林逋 《赠胡介》诗:“金方烧易得,星度算来玄。” 明 高攀龙 《与段幻然书》之三:“臺丈星度年来未佳,慎之!慎之!”词语解释:星桥 拼音:xīng qiáo
(1).神话中的鹊桥。 北周 庾信 《舟中望月》诗:“天汉看珠蚌,星桥似桂花。” 宋 李清照 《行香子》词:“星桥鹊驾,经年纔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陶牧 《七夕和儆庐》:“只有星桥仍可渡,天孙日守岁寒盟。”
(2).指 七星桥 。在 四川省 成都市 。传为 秦 时 李冰 所造。上应七星,故称。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月峡 星桥 ,腾金孕碧。”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七:“ 锦水 东流绕 锦城 , 星桥 北挂象天星。” 唐 杜甫 《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 剑阁 星桥 北, 松州 雪岭 东。”词语解释:阳城笑 拼音:yáng chéng xiào
指美女迷人的笑。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 唐 李商隐 《镜槛》诗:“隐忍 阳城 笑,喧传 郢市 歌。”词语解释:鱼封 拼音:yú fēng
指书信。 宋 贺铸 《风流子》词:“念北里音尘,鱼封永断,便桥烟雨,鹤表相望。” 明 李唐宾 《梧桐叶》第四折:“题诗罢告天公,替鴈帖当鱼封,风捲起入长空。”参见“ 鱼书 ”。
词语解释:鱼书 拼音:yú shū
(1).《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称书信为“鱼书”。 唐 韦皋 《忆玉箫》诗:“ 长江 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 秦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秋夜女工》:“心似剖,为 陇 外鱼书无有。”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这些稿件的来历,有的通过党的渠道,有的似乎是鱼书遥递,不远千里,由绿衣人辗转送来的。”
(2).古代朝廷任免州郡长官时所赐颁的鱼符和敕书。《旧唐书·德宗纪上》:“是月,復降鱼书停刺史务。” 宋 陆游 《遣兴》诗:“谁遣径归朝凤闕?不令小住奉鱼书。” 明 张煌言 《送黄金吾冯侍御乞师日本》诗:“龙节卧持豸斧客,鱼书泣捧豹衣郎。”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左符鱼书》。词语解释:鱼书 拼音:yú shū
(1).《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称书信为“鱼书”。 唐 韦皋 《忆玉箫》诗:“ 长江 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 秦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秋夜女工》:“心似剖,为 陇 外鱼书无有。”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这些稿件的来历,有的通过党的渠道,有的似乎是鱼书遥递,不远千里,由绿衣人辗转送来的。”
(2).古代朝廷任免州郡长官时所赐颁的鱼符和敕书。《旧唐书·德宗纪上》:“是月,復降鱼书停刺史务。” 宋 陆游 《遣兴》诗:“谁遣径归朝凤闕?不令小住奉鱼书。” 明 张煌言 《送黄金吾冯侍御乞师日本》诗:“龙节卧持豸斧客,鱼书泣捧豹衣郎。”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左符鱼书》。词语解释:鱼雁 拼音:yú yàn
亦作“ 鱼鴈 ”。
(1).《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之一》:“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后因以“鱼雁”代称书信。《太平广记》卷三○九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蒋琛》:“虽鱼雁不絶,而笑言久旷。”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一折:“我和你难凭鱼鴈,我每日价枕冷衾寒。” 清 孙枝蔚 《怀杨吉公司理》诗:“频年鱼鴈絶,使我泪长垂。” 丁玲 《向警予烈士给我的影响》:“她远行万里,有了新的广大的天地,还不忘故旧,频通鱼雁,策励盟友,共同前进。”
(2).代称传递书信的人。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几曾见寄书的颠倒瞒着鱼雁,小则小心肠儿转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其家又在荒村,书不易寄,偶得鱼雁,亦不免浮沉。” 赵朴初 《汉俳三首--题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邮票》之三:“鱼雁遍人间,勤传花信一番番。”词语解释:玉桂 拼音:yù guì
(1).米如玉,薪如桂。喻生活费用之高。语出《战国策·楚策三》:“ 楚国 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謁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转喻生活豪华。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 长安 玉桂国,戟带披侯门。”
(2).桂树的美称。 宋 杨万里 《中秋与诸子果饮》诗:“酒入银河波底月,笛吹玉桂树梢风。”词语解释:织女 拼音:zhī nǚ
(1).即织女星。织女与其附近两个四等星,成一正三角形,合称织女三星。《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张守节 正义:“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寳。”后衍化为神话人物。《淮南子·俶真训》:“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臣雷公、役 夸父 、妾 宓妃 ,妻 织女 ,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 汉 班固 《西都赋》:“临乎 昆明 之池,左 牵牛 而右织女。”《岁华纪丽》卷三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佚文:“ 织女 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月令广义·七月令》引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天河之东有 织女 ,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 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后常用此典以咏夫妻暌隔,或借以表达男女相思、相爱之情。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 牵牛 织女 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 牵牛 出河西, 织女 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跨银河乌鹊桥填整,信 织女 牛郎 懽庆。” 郭沫若 《星空·天上的街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 牛郎 织女 ,定能骑着牛儿来往。”参见“ 织女星 ”。
(2).织纴女工。《艺文类聚》卷六五引 晋 杨泉 《织机赋》:“织女扬翬,美乎如芒。” 南朝 宋 鲍照 《代堂上歌行》:“暉暉朱颜酡,纷纷织女梭。” 宋 蒨桃 《呈寇公》诗之一:“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洋布作画》:“ 宋 细 唐 麁辨入微,几劳织女弄梭机。”
词语解释:织女星 拼音:zhī nǚ xīng
星官名。又称“天孙”。共三星,即天琴座三星,形如等边三角形,在银河以西,与河东牵牛星相对。其中织女一,白色,星等0.04,离地球距离为26.4光年,表面温度约9000℃。通常所称织女星,多单指此星。参见“ 织女 ”。词语解释:珠桂 拼音:zhū guì
谓米如珠,薪如桂,极言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清 顾炎武 《寄次耕》诗:“相对愁珠桂,流民輦下多。”参见“ 米珠薪桂 ”。
词语解释:米珠薪桂 拼音:mǐ zhū xīn guì
米贵如珠,薪贵如桂。极言物价昂贵。语出《战国策·楚策三》:“ 楚国 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雨》:“不过百多人吃着大锅饭的剧人团体,在目前米珠薪桂的时节,演不成戏,便没有收入,的确也是一个伟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