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百步穿杨 拼音:bǎi bù chuān yáng
《史记·周本纪》:“ 楚 有 养由基 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后因以“百步穿杨”形容射术非常高明。 唐 李涉 《看射柳枝》诗:“万人齐看翻金勒,百步穿杨逐箭空。”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文贵精工》:“大抵文以精故工,以工故传远。三折肱始为良医,百步穿杨始名善射。”《三国演义》第五三回:“ 云长 吃了一惊,带箭回寨,方知 黄忠 有百步穿杨之能,今日只射盔缨,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也。” 周立波 《金戒指》:“有的说他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有的说他枪法如神,能百步穿杨。”词语解释:乘轩 拼音:chéng xuān
乘坐大夫的车子。《左传·闵公二年》:“ 卫懿公 好鹤,鹤有乘轩者。” 杜预 注:“轩,大夫车。”后用以指做官。 汉 刘向 《说苑·善说》:“前虽有乘轩之赏,未为之动也。”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不谓乘轩意,伏櫪还至今。” 宋 苏轼 《次韵子由述怀四绝》之三:“两鹤摧頽病不言,年来相继亦乘轩。” 郁达夫 《寄和荃君原韵》之三:“鬼蜮乘轩公碌碌, 杜陵 诗句只牢愁。”词语解释:乘轩鹤 拼音:chéng xuān hè
春秋 时只有大夫才能乘轩, 卫懿公 由于好鹤,鹤亦乘轩。事见《左传·闵公二年》。 唐 沉佺期 《移禁可刑》诗:“宠迈乘轩鹤,荣过食稻鳧。”后以喻无功受禄的人。 宋 王禹偁 《阁下咏怀》诗:“官清自比乘轩鹤,心小还同畏网鱼。”词语解释:宠鹤 拼音:chǒng hè
春秋 时, 卫懿公 喜欢养鹤,外出时连鹤也乘轩。当要和敌人打仗时,兵士们说,平日待鹤那么好,叫鹤去打吧! 卫国 终于被灭。事见《左传·闵公二年》。后以“宠鹤”比喻受帝王宠爱滥居禄位者。 唐 高适 《赠别王十七管记》诗:“遥飞絶 汉 书,已筑 长安 第。画龙俱在 叶 ,宠鹤先居 卫 。”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受命边沙远,归来御席同。轩墀曾宠鹤,畋猎旧非熊。”词语解释:楚大夫 拼音:chǔ dài fū
指 屈原 。因其曾为 楚国 三闾大夫,故称。 唐 杜甫 《地隅》诗:“丧乱 秦公子 ,悲凉 楚大夫 。” 唐 罗隐 《杜陵秋思》诗:“只闻斥逐 张公子 ,不觉悲同 楚大夫 。” 元 无名氏 《落梅风》曲:“ 陶元亮 , 楚大夫 ,醉和醒怎生做一处?”词语解释:楚宫腰 拼音:chǔ gōng yāo
本指 楚 宫女的细腰。后泛称女子苗条的细腰。 南朝 梁 萧子显 《日出东南隅行》:“逶迤 梁 家髻,冉弱 楚 宫腰。” 唐 李商隐 《碧瓦》诗:“无双 汉 殿鬢,第一 楚 宫腰。” 元 景元启 《得胜令·失题》曲:“一捻 楚 宫腰,体态更妖嬈。” 清 卢道悦 《偶感再和时斋韵》:“难舒 单父 肘,耻学 楚 宫腰。”参见“ 楚腰 ”。
词语解释:楚腰 拼音:chǔ yāo
(1).《韩非子·二柄》:“ 楚灵王 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因以“楚腰”泛称女子的细腰。 唐 杨炎 《赠元载歌妓》诗:“玉山翘翠步无尘, 楚 腰如柳不胜春。” 唐 李商隐 《又效江南曲》:“扫黛开宫额,裁裙约 楚 腰。” 明 唐寅 《好姐姐·春景》套曲:“如今瘦添 楚 腰,闷懨懨离情懊恼。”
(2).借指细腰女子。 唐 刘方平 《采莲曲》:“落日晴江里, 荆 歌艳 楚 腰。” 唐 杜牧 《遣怀》诗:“落魄 江 南载酒行, 楚 腰肠断掌中轻。” 明 袁宏道 《竹枝词》:“陌上相逢尽 楚 腰,《凉州》一曲写 吴 綃。”词语解释:楚腰 拼音:chǔ yāo
(1).《韩非子·二柄》:“ 楚灵王 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因以“楚腰”泛称女子的细腰。 唐 杨炎 《赠元载歌妓》诗:“玉山翘翠步无尘, 楚 腰如柳不胜春。” 唐 李商隐 《又效江南曲》:“扫黛开宫额,裁裙约 楚 腰。” 明 唐寅 《好姐姐·春景》套曲:“如今瘦添 楚 腰,闷懨懨离情懊恼。”
(2).借指细腰女子。 唐 刘方平 《采莲曲》:“落日晴江里, 荆 歌艳 楚 腰。” 唐 杜牧 《遣怀》诗:“落魄 江 南载酒行, 楚 腰肠断掌中轻。” 明 袁宏道 《竹枝词》:“陌上相逢尽 楚 腰,《凉州》一曲写 吴 綃。”词语解释:穿杨 拼音:chuān yáng
(1).谓射箭能于远处命中杨柳的叶子。极言射技之精。语本《战国策·西周策》:“ 楚 有 养由基 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唐 薛业 《晚秋赠张折衝》诗:“位以穿杨得,名因折桂还。”
(2).泛指技艺高超。《北史·隐逸传·崔赜》:“况復桑榆渐暮,藜藿屡空;举烛无成,穿杨尽弃。”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引》:“故章句有焦心之人,声律至穿杨之妙。”词语解释:飞燕 拼音:fēi yàn
亦作“ 飞鷰 ”。
(1).飞翔的燕子。《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鷰,衔泥巢君屋。”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2).指 汉成帝 赵皇后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孝成赵皇后 ,本 长安 宫人……学歌舞,号曰 飞燕 。” 南朝 宋 鲍照 《代朗月行》:“鬢夺 卫女 迅,体絶 飞燕 先。” 唐 李白 《清平调》词:“借问 汉 宫谁得似,可怜 飞燕 倚新妆。” 清 孙枝蔚 《春宫词》:“君恩重 飞燕 ,妾体拟当熊。”
(3).良马名。《文选·张协〈七命〉》:“驾 红阳 之飞鷰,驂 唐公 之驌驦。” 张铣 注:“ 红阳 、 唐公 人也,并有良马名飞鷰。”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飞燕跃广途,鷁首戏清沚。”《南史·袁顗传》:“ 刘胡 叛走不告 顗 , 顗 至夜方知,大怒,駡曰:‘今年为小子所误。’呼取飞燕,谓其众曰:‘我当自出追之。’”
(4).指古曲名。语出《吕氏春秋·音初》:“ 有娀氏 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臺,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謚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有娀 謡乎《飞燕》,始为北声。” 清 姚鼐 《送侍路川主德州书院》诗:“经谭东 鲁 麟,曲唱西《飞燕》。”
(5).指古卜名。《史记·龟策列传》:“ 涂山 之兆从而 夏啟 世,飞燕之卜顺故 殷 兴。”词语解释:伏波 拼音:fú bō
(1). 汉 将军名号。 西汉 路博德 、 东汉 马援 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南朝 宋 鲍照 《代苦热行》:“ 戈船 荣既薄, 伏波 赏亦微。” 唐 刘长卿 《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盛府依 横海 ,荒祠拜 伏波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横海 、 伏波 , 戈船 、 下瀨 。”
(2).谓平息变乱。 王闿运 《丁文诚诔》:“抗急疏而请使,举偏师以伏波。”词语解释:割鸡 拼音:gē jī
(1).杀鸡。《礼记·杂记下》:“其衈皆於屋下,割鸡,门,当门。”
(2).常以比喻处理小事。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二》:“ 贤 本西方斗筲之子,虽有割鸡之効,然齿以老矣。” 明 刘基 《送月忽难明德江浙府总管谢病去官序》:“湛卢可以断犀,而以之割鸡。”
(3). 子游 为 武城 宰,提倡礼乐, 孔子 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因以“割鸡”指县令之职。 唐 吴筠 《酬叶县刘明府避地庐山言怀诒郑录事昆季苟尊师兼见赠之》诗:“从此罢飞鳧,投簪辞割鸡。” 宋 叶适 《赵知县挽词》:“空闻割鸡笑,不见化鳧留。”参见“ 割鸡焉用牛刀 ”。
词语解释:割鸡焉用牛刀 拼音: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谓处理小事何用礼乐。后用以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鸡,也写作“鷄”。《论语·阳货》:“子之 武城 ,闻絃歌之声, 夫子 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言治小何须用大道。” 邢昺 疏:“道谓礼乐也。”《水浒传》第六三回:“割鸡焉用牛刀,自有战将建功,不必主将掛念。”《冷眼观》第二四回:“人家説‘割鷄焉用牛刀’,你直是扑个把苍蝇,要用起 铁扇公主 的芭蕉扇子来了。”词语解释:宫腰 拼音:gōng yāo
《韩非子·二柄》:“ 楚灵王 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又《后汉书·马廖传》:“ 楚王 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后因以“宫腰”泛指女子的细腰。 宋 柳永 《木兰花·柳枝》词:“ 楚王 空待学风流,饿损宫腰终不似。” 元 曾瑞 《哨遍·麈腰》套曲:“深兜玉腹,浅露酥胸,拘束得宫腰细。”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闺咏》:“ 巫山 梦断杳无期,宫腰暂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叫奴家揉开云鬢,折损宫腰。”词语解释:鹤乘车 拼音:hè chéng chē
同“ 鹤乘轩 ”。 宋 陆游 《自诒》诗之二:“强欲入城还自笑,世间那有鹤乘车?”词语解释:鹤乘轩 拼音:hè chéng xuān
指滥得禄位,不该得禄位而得。 宋 陆游 《读〈隐逸传〉》诗:“ 终南 处士入都门, 少室山人 补諫垣。毕竟只供千载笑,石封三品鹤乘轩。”参见“ 鹤轩 ”。
词语解释:鹤轩 拼音:hè xuān
(1).《左传·闵公二年》:“ 衞懿公 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后因以“鹤轩”比喻滥厕禄位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仕而有愧,鹤轩虎冠也。”
(2).指仙车。 清 黄仁 《水龙吟·吊陈莲峰提督化成阵殁吴淞口》词:“鼉梁乍驾,鹤轩何处?沙虫争避,大树思公。”词语解释:鹪鹩 拼音:jiāo liáo
(1).鸟名。形小,体长约三寸。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尾羽短,略向上翘。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常取茅苇毛毳为巢,大如鸡卵,系以麻发,于一侧开孔出入,甚精巧,故俗称巧妇鸟。又名黄脰鸟、桃雀、桑飞等。《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序:“鷦鷯,小鸟也,生於蒿莱之间,长於藩篱之下,翔集寻常之内,而生生之理足矣。” 唐 高适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诗:“且欲同鷦鷯,焉能志鸿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三窟未能师狡兔,一枝尚欲学鷦鷯。”
(2).此鸟形微处卑,因用以比喻弱小者或易于自足者。 明 沉鲸 《双珠记·处分后事》:“姦豪计挠,鷦鷯破巢,苍苍胡不彰公道。”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六:“他的研究 庄子 哲学是一种问世的准备,他这位‘鹪鹩’仍然要飞向天空。”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巧妇鸟》。词语解释:惊杨叶 拼音:jīng yáng yè
《战国策·西周策》:“ 楚 有 养由基 者,善射,去杨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后以“惊杨叶”形容射箭的技艺精湛高明。 唐 李商隐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武威将军使中侠,少年箭道惊杨叶。”词语解释:灵均 拼音:líng jūn
(1). 战国 楚 文学家 屈原 字。《楚辞·离骚》:“名余曰 正则 兮,字余曰 灵均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及 灵均 唱《骚》,始广声貌。” 宋 辛弃疾 《贺新郎·和徐斯远韵》词:“兰佩芳菲无人问,叹 灵均 ,欲向 重华 诉。” 李大钊 《青春》:“ 湘水 灵均 ,兴春秋代序之感。”
(2).泛指词章之士。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但自世重文藻,词宗丽淫,於是 沮诵 失路, 灵均 当轴。” 浦起龙 通释:“此言 灵均 当轴,借言以词人当史局也。” 宋 姚述尧 《念奴娇·次刘周翰韵》词:“兴来吟咏, 灵均 谁谓今絶。”词语解释:牛刀 拼音:niú dāo
宰牛的刀。语出《论语·阳货》:“子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常以喻大材器。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譬割鸡之政,亦有牛刀。” 唐 孟浩然 《赠萧少府》诗:“鸿渐昇仪羽,牛刀列下班。”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范南伯寿》词:“却笑 瀘 溪 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甌。” 清 沉起凤 《谐铎·鸡谈》:“尚得牛刀一试,冀他年大用也哉!”词语解释:牛刀割鸡 拼音:niú dāo gē jī
亦作“ 牛刀割鷄 ”。比喻大材小用。 汉 王充 《论衡·自纪》:“牛刀割鸡,舒戟采葵,鈇鉞裁箸,盆盎酌巵,大小失宜,善之者希。”鸡,一本作“ 鷄 ”。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小国寡民而以治天下之道治之,真乃牛刀割鷄耳,圣人之哂固宜。”参见“ 牛刀 ”。
词语解释:牛刀 拼音:niú dāo
宰牛的刀。语出《论语·阳货》:“子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常以喻大材器。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譬割鸡之政,亦有牛刀。” 唐 孟浩然 《赠萧少府》诗:“鸿渐昇仪羽,牛刀列下班。”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范南伯寿》词:“却笑 瀘 溪 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甌。” 清 沉起凤 《谐铎·鸡谈》:“尚得牛刀一试,冀他年大用也哉!”词语解释:破叶箭 拼音:pò yè jiàn
指百步穿杨的箭。 唐 元稹 《酬卢秘书》诗:“私调破叶箭,定饮搴旗盃。”词语解释:秦镜 拼音:qín jìng
亦作“ 秦鑑 ”。 传说 秦始皇 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的善恶。《西京杂记》卷三:“ 高祖 初入 咸阳宫 ,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捫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臟,歷然无硋;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 秦始皇 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唐 司空曙 《故郭婉仪挽歌》:“一日辞 秦 镜,千秋别 汉 宫。” 宋 周邦彦 《风流子·大石》词:“问甚时説与,佳音密耗,寄将 秦 镜,偷换 韩 香。”后亦用以称颂官吏清明,善于断狱。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曲巷高门行》:“伏闕难留直指公(即 张慎学 ),长悬 秦 镜照 吴中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邓县尹》:“真心为民,细心辨事,不辞辛苦,不惮繁冗,魑魅情弊,焉能逃 秦 鑑哉!”词语解释:屈原 拼音:qū yuán
(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国贵族出身,任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5月秦军一举攻破楚都郢。他怀着亡国的悲痛,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他一生写下许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无比憎恨和对楚国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感情奔放。他的作品千古传诵,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诗篇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贡献词语解释:三闾 拼音:sān lǘ
指 屈原 。《后汉书·孔融传》:“忠非 三閭 ,智非 鼂错 ,窃位为过,免罪为幸。” 李贤 注:“即 屈原 也,掌王族三姓,曰 昭 、 屈 、 景 ,故曰‘三閭’。”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故 夷 、 皓 有安归之叹, 三閭 发已矣之哀。”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泛湘江》词:“唤起九歌忠愤,拂拭 三閭 文字,还与日争光。” 清 黄遵宪 《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辙乱旗翻屡败车,行吟憔悴比 三閭 。”词语解释:射叶 拼音:shè yè
原指 春秋 楚 养由基 百步射中杨柳叶的故事。后用为善射的典实。 唐 元稹 《遣行》诗之二:“射叶杨才破,闻弓雁已惊。”参见“ 射柳 ”。
词语解释:射柳 拼音:shè liǔ
(1).指 春秋 养由基 精于射箭的故事。《史记·周本纪》:“ 楚 有 养由基 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后用为善射的典实。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藏松寳剑,射柳琱弓,推诚 贾復 ,屈节 廉公 。”参阅《战国策·西周策》。
(2). 辽 金 时的一种竞技活动。在场上插柳,驰马射之,中者为胜。源于古鲜卑族秋祭时驰马绕柳枝三周的仪式。《汉书·匈奴传上》“大会蹛林” 唐 颜师古 注:“蹛者,绕林木而祭也。 鲜卑 之俗,自古相传,秋天之祭,无林者尚竖柳枝,众骑驰遶三周乃止。此其遗法。”《辽史·太宗纪上》:“射柳於 太祖 行宫。”《金史·礼志八》:“射柳、击毬之戏,亦 辽 俗也, 金 因之。凡重五日拜天礼服,插柳毬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鏃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 明 代射柳之法有异于前。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永乐 中,禁中有翦柳之戏。翦柳,即射柳也。 陈眉公 云:胡人以鵓鴣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射之。射中葫芦鸽輒飞去,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於清明、端午日,名曰射柳。”词语解释:驷马高车 拼音:sì mǎ gāo chē
《汉书·于定国传》:“始 定国 父 于公 ,其閭门坏,父老方共治之。 于公 谓曰:‘少高大閭门,令容駟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 定国 为丞相, 永 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后以“駟马高车”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马的高车。常表示地位显赫。《太平御览》卷七三引 晋 常璩 《华阳国志》:“ 升迁桥 在 成都县 北十里,即 司马相如 题桥柱曰‘不乘駟马高车,不过此桥’。” 明 高明 《琵琶记·路途劳顿》:“倘或他駟马高车,前呼后拥,见奴家这般襤缕,不肯相认,可不担阁了奴家。”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惭愧綉衣郎,少駟马高车,寂寞还乡。”亦作“ 駟马高盖 ”、“ 駟马轩车 ”。《南史·隐逸传上·渔父》:“吾闻黄金白璧,重利也;駟马高盖,荣势也。” 宋 黄庭坚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诗:“ 汉 滨耆旧今谁存,駟马高盖徒纷纷。” 清 刘大櫆 《贲趾堂记》:“駟马高盖之赫奕,呵者肩摩於前,骑者踵接於后,洋洋乎得志於一时。” 清 方文 《为陈俞公五十初度》诗:“駟马轩车易倾覆,何如野老话桑麻。”词语解释:题桥 拼音:tí qiáo
见“ 题桥柱 ”。
词语解释:题桥柱 拼音:tí qiáo zhù
汉 司马相如 初离 蜀 赴 长安 ,曾于 成都 城北 昇仙桥 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駟马,不过汝下也!”事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太平御览》卷七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此,桥名作“升迁”。后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 清 赵翼 《芸浦中丞复奉命来抚江南以诗即赠》:“似偿少日题桥柱,惜未炎天啖荔芰。”亦省作“ 题桥 ”、“ 题柱 ”。 唐 苏颋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诗:“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宋 苏轼 《复改科赋》:“虽负凌云之志,未酬题柱之心。”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得意也当时题柱,正酬了今生夫妇。”词语解释:题桥志 拼音:tí qiáo zhì
见“ 题柱志 ”。
词语解释:题柱志 拼音:tí zhù zhì
指求取功名荣显的壮志。 宋 薛季宣 《和贾簿》:“未酬题柱志,终不羡 相如 。”亦作“ 题桥志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辣浪 相如 ,薄情 卓氏 ,因循堕了题桥志。”参见“ 题桥柱 ”。词语解释:题桥柱 拼音:tí qiáo zhù
汉 司马相如 初离 蜀 赴 长安 ,曾于 成都 城北 昇仙桥 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駟马,不过汝下也!”事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太平御览》卷七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此,桥名作“升迁”。后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 清 赵翼 《芸浦中丞复奉命来抚江南以诗即赠》:“似偿少日题桥柱,惜未炎天啖荔芰。”亦省作“ 题桥 ”、“ 题柱 ”。 唐 苏颋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诗:“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宋 苏轼 《复改科赋》:“虽负凌云之志,未酬题柱之心。”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得意也当时题柱,正酬了今生夫妇。”词语解释:题柱 拼音:tí zhù
(1).见“ 题桥柱 ”。
(2).相传 东汉 灵帝 时, 长陵 田凤 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 灵帝 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 京兆 田郎 。’”见 汉 赵岐 《三辅决录》卷二。后遂以“题柱”为称美郎官得到皇帝赏识之典。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 魏侯 之见 刘廙 ,不觉敛容; 汉 主之观 田凤 ,遂令题柱。” 唐 杨炯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清晨伏奏,几承题柱之恩;閒夜洁斋,惟有张灯之宿。” 唐 钱起 《和王员外雪晴早朝》:“题柱盛名兼絶唱,风流谁继 汉 田郎 。” 明 何景明 《送高子登赴试》诗:“题柱名千里,登臺策万言。”
(3).谓题写楹联。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二:“ 埴 先太常一生俭约,始终不渝。于庭前题柱以示后人云:‘俭于己,可以不求于人;俭于官,可以不取于民。’”
词语解释:题桥柱 拼音:tí qiáo zhù
汉 司马相如 初离 蜀 赴 长安 ,曾于 成都 城北 昇仙桥 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駟马,不过汝下也!”事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太平御览》卷七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此,桥名作“升迁”。后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 清 赵翼 《芸浦中丞复奉命来抚江南以诗即赠》:“似偿少日题桥柱,惜未炎天啖荔芰。”亦省作“ 题桥 ”、“ 题柱 ”。 唐 苏颋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诗:“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宋 苏轼 《复改科赋》:“虽负凌云之志,未酬题柱之心。”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得意也当时题柱,正酬了今生夫妇。”词语解释:题柱客 拼音:tí zhù kè
指誓志求取功名荣显之士。 唐 杜甫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诗之一:“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元 步元举 《下第过榆次》诗:“意气散论题柱客,晨昏多负倚门亲。”词语解释:卫鹤 拼音:wèi hè
《左传·闵公二年》:“冬十二月, 狄 人伐 卫 。 卫懿公 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后因以“卫鹤”为滥叨封爵之典。 唐 钱起 《观村人牧山田》诗:“顾惭不耕者,微禄同 卫 鹤。”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齐 鷄开府, 卫 鹤乘轩,言滥爵也。”词语解释:武城鸡 拼音:wǔ chéng jī
《论语·阳货》:“子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朱熹 集注:“因言其治小邑,何必用此大道也。”后以“武城鸡”喻微小之物。 唐 张九龄 《赠澧阳韦明府》诗:“君有百鍊刃,堪断七重犀。谁开 太阿 匣,持割 武城 鸡。”亦作“ 武城禽 ”。 谢无量 《春日寄怀马一浮》诗:“料驯 元晏 鹤,倚落 武城 禽。”词语解释:武城弦 拼音:wǔ chéng xián
《论语·阳货》:“子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 朱熹 集注:“弦,琴瑟也。时 子游 为 武城 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后借指礼乐教化。 唐 卢照邻 《寄赠柳九陇》诗:“遥闻 彭泽 宰,高弄 武城 弦。” 唐 高适 《遇卢明府有赠》诗:“谁能奏明主,一试 武城 弦。”词语解释:细腰 拼音:xì yāo
亦作“ 细要 ”。
(1).纤细的腰身。《墨子·兼爱中》:“昔者, 楚灵王 好士细要,故 灵王 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 楚王 宫内无不推其细腰。”
(2).代指美女。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诗之三:“黄鶯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细腰。”
(3).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 何 文 ﹞暮上北堂中梁上坐。至三更竟,忽有一人,长丈餘,高冠黄衣,升堂呼曰:‘细腰!’细腰应诺。及将曙, 文 乃下堂中,如法呼之,问曰:‘……汝復为谁?’曰:‘我杵也,今在灶下。’”后即以细腰称杵。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北堂细腰杵,南市女郎砧。”
(4).土蜂别名。《庄子·天运》:“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 成玄英 疏:“蜂取桑虫,视为己子。”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细腰无雌,蜂类也。” 唐 韩愈 《孟东野失子》诗:“细腰不自乳,举族长孤鰥。”
(5).棺木合缝的木榫。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钉细要,削除铲靡,不见际会。” 南朝 梁 江淹 《铜剑赞》序:“又往古之事,棺皆不用钉,悉用细腰。其细腰之法,长七寸,广三寸,厚二寸五分,状如木枰,两头大而中央小……棺凡用细腰五十四枚。”词语解释:细腰宫 拼音:xì yāo gōng
楚 离宫名。 唐 杜牧 《题桃花夫人庙》诗:“ 细腰宫 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游 楚 故离宫,俗谓之 细腰宫 。” 清 黄景仁 《霜叶飞·湘江夜泊》词:“请看往日 细腰宫 ,是一堆荆杞。”参见“ 细腰 ”。
词语解释:细腰 拼音:xì yāo
亦作“ 细要 ”。
(1).纤细的腰身。《墨子·兼爱中》:“昔者, 楚灵王 好士细要,故 灵王 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 楚王 宫内无不推其细腰。”
(2).代指美女。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诗之三:“黄鶯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细腰。”
(3).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 何 文 ﹞暮上北堂中梁上坐。至三更竟,忽有一人,长丈餘,高冠黄衣,升堂呼曰:‘细腰!’细腰应诺。及将曙, 文 乃下堂中,如法呼之,问曰:‘……汝復为谁?’曰:‘我杵也,今在灶下。’”后即以细腰称杵。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北堂细腰杵,南市女郎砧。”
(4).土蜂别名。《庄子·天运》:“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 成玄英 疏:“蜂取桑虫,视为己子。”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细腰无雌,蜂类也。” 唐 韩愈 《孟东野失子》诗:“细腰不自乳,举族长孤鰥。”
(5).棺木合缝的木榫。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钉细要,削除铲靡,不见际会。” 南朝 梁 江淹 《铜剑赞》序:“又往古之事,棺皆不用钉,悉用细腰。其细腰之法,长七寸,广三寸,厚二寸五分,状如木枰,两头大而中央小……棺凡用细腰五十四枚。”词语解释:弦歌 拼音:xián gē
(1).依琴瑟而咏歌。《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 郑玄 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 宋 苏轼 《和王胜云》之二:“斋酿如澠涨緑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诗皆然。”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声在浩荡地激扬着。我们的门禁并不森严,外来群众是可以随意出入的。”
(2).指礼乐教化。《论语·阳货》:“ 子 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 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 对曰:‘昔者 偃 也闻。’诸 夫子 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 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史记·儒林列传》:“及 高皇帝 诛 项籍 ,举兵围 鲁 , 鲁 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絶,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 明 李东阳 《九桥书屋为京学陈教授作》诗:“犹有弦歌遗业在,误疑家塾是黌宫。” 清 刘大櫆 《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义。”
(3).《论语·阳货》记 孔子 学生 子游 任 武城 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晋书·隐逸传·陶潜》:“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 唐 秦韬玉 《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
絃歌:同“ 弦歌 ”。 1.古代传授《诗》学,圴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因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 居 鲁 ,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絃歌。”《孔子家语·在厄》:“ 孔子 不得行。絶粮七日,外无所通,蔾羹不充,从者皆病。 孔子 愈慷慨讲诵,絃歌不衰。” 宋 张孝祥 《六州歌头》词:“ 洙 泗 上,絃歌地,亦羶腥。”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口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絃歌也。古人读《诗》者皆然。”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比屋闻絃歌,童叟朴以庄。”参见“ 弦歌 ”。
(2).依琴瑟而咏歌。《西京杂记》卷一:“ 高帝 戚夫人 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絃歌。” 南朝 宋 鲍照 《夜听妓》诗之二:“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絃歌。” 唐 无名氏 《冥音录》:“ 崔氏 性酷嗜音,虽贫苦求活,常以絃歌自娱。”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景》:“舟中妓女,亲生者少,皆买自贫家,或得诸他舟,教习絃歌。”参见“ 弦歌 ”。词语解释:弦歌宰 拼音:xián gē zǎi
《论语·阳货》:“ 子 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朱熹集注:“时 子游 为 武城 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后以“弦歌宰”称以礼乐施教化的县令。 唐 张说 《送王晙自羽林赴永昌令》诗:“多谢弦歌宰,稀闻桴鼓声。”参见“ 弦歌 ”。
词语解释:弦歌 拼音:xián gē
(1).依琴瑟而咏歌。《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 郑玄 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 宋 苏轼 《和王胜云》之二:“斋酿如澠涨緑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诗皆然。”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声在浩荡地激扬着。我们的门禁并不森严,外来群众是可以随意出入的。”
(2).指礼乐教化。《论语·阳货》:“ 子 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 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 对曰:‘昔者 偃 也闻。’诸 夫子 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 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史记·儒林列传》:“及 高皇帝 诛 项籍 ,举兵围 鲁 , 鲁 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絶,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 明 李东阳 《九桥书屋为京学陈教授作》诗:“犹有弦歌遗业在,误疑家塾是黌宫。” 清 刘大櫆 《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义。”
(3).《论语·阳货》记 孔子 学生 子游 任 武城 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晋书·隐逸传·陶潜》:“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 唐 秦韬玉 《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
絃歌:同“ 弦歌 ”。 1.古代传授《诗》学,圴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因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 居 鲁 ,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絃歌。”《孔子家语·在厄》:“ 孔子 不得行。絶粮七日,外无所通,蔾羹不充,从者皆病。 孔子 愈慷慨讲诵,絃歌不衰。” 宋 张孝祥 《六州歌头》词:“ 洙 泗 上,絃歌地,亦羶腥。”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口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絃歌也。古人读《诗》者皆然。”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比屋闻絃歌,童叟朴以庄。”参见“ 弦歌 ”。
(2).依琴瑟而咏歌。《西京杂记》卷一:“ 高帝 戚夫人 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絃歌。” 南朝 宋 鲍照 《夜听妓》诗之二:“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絃歌。” 唐 无名氏 《冥音录》:“ 崔氏 性酷嗜音,虽贫苦求活,常以絃歌自娱。”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景》:“舟中妓女,亲生者少,皆买自贫家,或得诸他舟,教习絃歌。”参见“ 弦歌 ”。词语解释:轩鹤 拼音:xuān hè
(1).乘轩的鹤。喻宠幸的人。典出《左传·闵公二年》:“ 卫懿公 好鹤,鹤有乘轩者。” 唐 白居易 《幽居早秋闲咏》:“轩鹤留何用?泉鱼放不还。谁人知此味?临老十年间。”
(2).乘轩的鹤。喻特立不同凡响的人。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张籍 学古淡,轩鹤避鸡羣。” 钱仲联 集释引 朱熹 《考异》:“此言 张籍 学古淡而不騖於綺靡,如以乘轩之鹤而反避鸡群也。”词语解释:杨叶弓 拼音:yáng yè gōng
可百步穿杨的弓。形容好弓。 南朝 陈后主 《刘生》诗:“游侠 长安 中,置驛过 新丰 。繫鐘蒲璧磬,鸣弦杨叶弓。”词语解释:养由 拼音:yǎng yóu
春秋 善射者 楚 臣 养由基 的省称。 晋 张华 《励志》诗:“ 养由 矫矢,兽号于林。蒲芦縈缴,神感飞禽。” 唐 张建封 《酬韩校书愈打毬歌》:“齐观百步透短门,谁羡 养由 遥破的。”词语解释:照胆 拼音:zhào dǎn
(1).相传 秦 咸阳宫 中有大方镜,能照见五脏病患。女子有邪心者,以此镜照之,可见胆张心动。见《南京杂记》卷三。后因以“照胆”为典,极言明镜可鉴。 北周 庾信 《镜赋》:“镜乃照胆照心,难逢难值。”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照胆常悬镜,窥天自戴盆。” 宋 司马光 《留别东郡诸僚友》诗之三:“ 楚国 良金百鍊精,深藏求售价连城。岂徒 丰 狱吹毛利,兼有 秦 臺照胆明。” 明 刘基 《古镜词》:“百鍊青铜曾照胆,千年土蚀萍花黶。”
(2).剑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古今刀剑录》:“ 武丁 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戊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