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鼎臣 拼音:dǐng chén
重臣;大臣。《南史·文学传·丘灵鞠》:“尝还东,诣司徒 褚彦回 别。 彦回 不起,曰:‘比脚疾更增,不復能起。’ 灵鞠 曰:‘脚疾亦是大事,公为一代鼎臣,不可復为覆餗。’” 唐 刘禹锡 《慰王太尉薨表》:“鼎臣云亡,梁木斯坏。”词语解释:鼎沸 拼音:dǐng fèi
(1).水涌流翻腾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汩濦漂疾。” 吕向 注:“‘漂疾’已上皆水之深盛相激涌沸奔流之皃。”《文选·曹植〈七启〉》:“於是盛以翠樽,酌以彫觴,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李善 注引《释名》:“酒有汎齐,浮蚁在上,汎汎然。” 宋 杨万里 《浮石清晓放船遇雨》诗:“秋江得雨茶鼎沸,怒点打篷荷叶鸣。”
(2).比喻形势纷扰动乱。《汉书·霍光传》:“今羣下鼎沸,社稷将倾。”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及 安禄山 之乱,华夏鼎沸。” 李兆麟 《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举国鼎沸兮,全民总抗战。”
(3).形容喧闹、嘈杂。《文选·左思〈蜀都赋〉》:“諠譁鼎沸,则哤聒宇宙。” 李周翰 注:“諠譁之声,如鼎之沸乱聒於天地也。” 宋 范成大 《题张晞颜两花图·繁杏》诗:“若为报答春无赖,付与笙歌鼎沸中。”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幸亏 马慕韩 走到话筒前面,宣布大会开始。鼎沸的人声逐渐低沉下来。”词语解释:鼎来 拼音:dǐng lái
方来;正来。《汉书·匡衡传》:“诸儒为之语曰:‘无説《诗》, 匡 鼎来; 匡 説《诗》,解人颐。’”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鼎犹言当也,若言 匡 且来也。’ 应劭 曰:‘鼎,方也。’” 宋 王安石 《与张护戎启》:“鼎来敝邑,甫次近郊,传闻使旌,适在州部,将亲盛德,尤激欢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允文 ( 虞允文 )再具捷奏,且言:‘敌军鼎来,臣不当便引去。’”词语解释:鼎足 拼音:dǐng zú
(1).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参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操 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 吴 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他这一败,关系大局,迅速动摇了鼎足的平衡,使 蜀汉 一蹶不振。”
(2).引申为匹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王弇州文》:“后之论次 明 文者,不得不推为一大家。若 沧溟 孤峭,乃 孙樵 、 刘蜕 一流, 南溟 副墨大函,文涉应付,未足称鼎足焉。”
(3).指三公之位。 汉 张衡 《南都赋》:“ 周 召 之儔,据鼎足焉,以庀王职。”《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清 吴伟业 《赠王鉴明五十》诗:“后皆保耆颐,或乃致鼎足。”
(4).比喻处于重要的地位。《汉书·彭宣传》:“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后汉书·刘恺传》:“臣闻三公上则台阶,下象山岳,股肱元首,鼎足居职,协和阴阳,调训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遭烈风不迷,遇迅雨不惑,位莫重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唐 则诗人济济,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 三代 后之三代也。”
(5).犹鼎元。 唐 刘得仁 《送高湘及第后东归觐叔》诗:“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词语解释:东马严徐 拼音:dōng mǎ yán xú
东方朔 、 司马相如 、 严助 、 徐乐 的并称。四人均以文才见重于 汉武帝 ,因而得任较高的官职。后因以指受到重用的文人才士。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 东 马 严 徐 已奋飞, 枚皋 即召穷且忍。” 清 朱彝尊 《题汪检讨〈乘风破浪图〉》诗:“ 汪君 才地何峥嶸,直与 东 马 严 徐 并。”词语解释:二疏 拼音:èr shū
亦作“ 二疎 ”。 指 汉宣帝 时名臣 疏广 与兄子 受 。 广 为太傅, 受 为少傅,同时以年老乞致仕,时人贤之。归日,送者车数百辆,设祖道,供张 东都门 外。 晋 张协 《咏史》:“蔼蔼 东都门 ,群公祖二疎。”《隋书·韦世康传》:“欲追踪二 疎 ,伏奉尊命。” 唐 护国 《归山作》诗:“四皓将拂衣,二 疏 能挂冠。” 明 何景明 《蹇赋》:“予羡夫二 疏 之鉴止兮,齐县舆而脱驾。”词语解释:二贤 拼音:èr xián
称誉 唐 颜真卿 、 宋 范仲淹 。 宋 王十朋 《寄南安鹿宰》诗:“春秋重復古,二贤还旧祠。” 元 孛兰肹 《元一统志·饶州路·古迹》:“ 二贤堂 ,堂在 饶州路 。二贤, 唐 颜真卿 、 宋 范仲淹 也。旧志……又云,旧有思贤堂, 王十朋 所建,亦为二贤设也。”词语解释:两疏 拼音:liǎng shū
汉 疏广 与其侄 疏受 的合称。 广 为太傅, 受 为少傅,因年老同时主动辞官,受到人们尊重。 唐 孟浩然 《送告八从军》诗:“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 疏 。” 宋 苏轼 《次韵李端叔送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白髮归心凭説与,古来谁似两 疏 贤。” 宋 范公偁 《过庭录》:“田园粗足,两 疏 那见於復来。” 明 屠隆 《綵毫记·母子虑祸》:“合则致主匡时,希 留侯 谢傅 之迹;不合则奉身而退,追两 疏 都水 之风。”词语解释:疏傅 拼音:shū fù
西汉 疏广 、 疏受 叔侄分别为 宣帝 太子太傅、少傅,于荣显中同时称病引退。后遂以“疏傅”为急流勇退的典型。 唐 白居易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 疏傅 心情老, 吴公 政化新。” 唐 郑谷 《渭阳楼闲望》诗:“扰扰尘中犹未已,可知 疏傅 独能休。” 宋 张耒 《登海州城楼》诗:“ 疏傅 里閭询故老, 秦皇 车甲想东游。”词语解释:天人三策 拼音:tiān rén sān cè
《汉书·董仲舒传》载: 武帝 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 仲舒 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 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仲舒 所对,为 武帝 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词语解释:调燮 拼音:diào xiè
(1).犹言调和阴阳。古谓宰相能调和阴阳,治理国事,故以称宰相。 唐 颜舒 《刻漏赋》:“罢衣裳之颠倒,配皇极而调燮。” 宋 沉辽 《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我昔造公室,公方任调燮。”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议恤》:“世掌丝纶,官居鼎鉉,中书惭任调燮。”
(2).调养;调理。 金 朱之才 《卧病有感二十韵》:“齿髮久已疏,又復失调燮。” 宋 陆游 《冬夜作短歌》:“衣裘视寒暖,日夜自调燮。” 清 朱之瑜 《与板矩书》之一:“臺兄英年畅遂,精研调燮之理,何为亦有此恙?”词语解释:调元 拼音:tiáo yuán
(1).谓调和阴阳,执掌大政。多用以指为宰相。 唐 李益 《述怀寄衡州令狐相公》诗:“调元方翼圣,轩盖忽言东。” 元 柳贯 《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夫自建官以来,由是而调元揆路,执法南端者,代不乏人。”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调元归保傅,预政戒中涓。”
(2).调理元气。 李东阳 《孝宗皇帝御书赞》引 明孝宗 《静中吟一绝》:“习静调元养此身,此身无恙即天真。”《红楼梦》第八十回:“ 王一贴 道:‘若问我的膏药……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词语解释:调元手 拼音:tiáo yuán shǒu
指执掌大政,治理国家的人。 宋 唐庚 《内前行》:“明日化为甘雨来,官家唤作调元手。” 元 柳贯 《河南北水后民往往告饥胡安常以工部主事为其省员外郎赋赠识别》诗:“外廷亦用调元手,化地何殊宰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