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贾傅 拼音:jiǎ fù
汉 贾谊 。因曾官 长沙王 太傅,故称。词语解释:贾生 拼音:jiǎ shēng
指 汉 贾谊 。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 贾生 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 唐 杜甫 《久客》诗:“去国哀 王粲 ,伤时哭 贾生 。” 吕志伊 《过黔楚界喜晴》诗:“既倒狂澜难遽挽,上书徒抱 贾生 忧。”词语解释:建安七子 拼音:jiàn ān qī zǐ
汉 末 建安 ( 献帝 年号)时期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瑒 和 刘桢 七人,同时以文学齐名, 曹丕 《典论·论文》云:“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驥騄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后世因称为“建安七子”。又以同居 邺中 ,也称“鄴中七子”。词语解释:建礼 拼音:jiàn lǐ
(1). 汉 宫门名,为尚书郎值勤之处。《文选·沉约〈和谢宣城〉诗》:“晨趋朝 建礼 ,晚沐卧郊园。” 李善 注引《汉书典职》:“尚书郎昼夜更直於 建礼门 内。”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始含香於 建礼 ,仍矫翼於 崇贤 。”
(2).借指尚书郎。 南朝 梁武帝 《赠谥孔休源诏》:“﹝ 孔休源 ﹞风业贞正,雅量冲邈,升荣建礼,誉重搢绅。”词语解释:涧底松 拼音:jiàn dǐ sōng
涧谷底部的松树。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二:“鬱鬱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宋 苏辙 《徐孺亭》诗:“ 徐君 鬱鬱涧底松, 陈君 落落堂上栋。”亦省作“ 涧松 ”。 唐 陈陶 《寄兵部任畹郎中》诗:“ 崑 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宋 陆游 《涧松》诗:“涧松鬱鬱何劳叹,却是人间奈废兴。”词语解释:洛阳才 拼音:luò yáng cái
(1). 洛阳 才子的简称。 北周 庾信 《聘齐秋晚馆中饮酒》诗:“欣兹 河朔 饮,对此 洛阳 才。” 倪璠 注:“ 东魏 本从 洛 迁都 鄴 地, 齐 受 魏 禪,故於 齐 之诸臣称为 洛阳 才也。” 明 何景明 《短歌行赠贾西谷》:“君不见 贾生 自负 洛阳 才,南迁且作 长沙 傅。”详“ 洛阳才子 ”。
(2). 汉 洛阳 贾谊 年少敢言,朝廷公卿如 绛 灌 之属尽害之,终遭贬谪为 长沙王 太傅。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以“洛阳才”比喻遭贬谪、流放之才人。 唐 李白 《放后遇恩不沾》诗:“何时入 宣室 ,更问 洛阳 才?”
词语解释:洛阳才子 拼音:luò yáng cái zǐ
原指 汉 贾谊 ,因其是 洛阳 人,少年有才,故称。后泛称 洛阳 有文学才华的人。语出 晋 潘岳 《西征赋》:“ 终童 山东 之英妙, 贾生 洛阳 之才子”。 唐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诗之三:“ 洛阳 才子謫 湘川 , 元礼 同舟月下仙。” 王琦 注:“﹝ 洛阳 才子﹞,谓 贾谊 也。 贾至 亦 河南 洛阳 人,故以 谊 比之。” 前蜀 韦庄 《菩萨蛮》词:“ 洛阳 城里春光好, 洛阳 才子他乡老。”词语解释:洛阳才子 拼音:luò yáng cái zǐ
原指 汉 贾谊 ,因其是 洛阳 人,少年有才,故称。后泛称 洛阳 有文学才华的人。语出 晋 潘岳 《西征赋》:“ 终童 山东 之英妙, 贾生 洛阳 之才子”。 唐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诗之三:“ 洛阳 才子謫 湘川 , 元礼 同舟月下仙。” 王琦 注:“﹝ 洛阳 才子﹞,谓 贾谊 也。 贾至 亦 河南 洛阳 人,故以 谊 比之。” 前蜀 韦庄 《菩萨蛮》词:“ 洛阳 城里春光好, 洛阳 才子他乡老。”词语解释:七子 拼音:qī zǐ
(1).指 春秋 郑国 七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郑伯 享 赵孟 於 垂陇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产 、 子大叔 、二 子石 从。 赵孟 曰:‘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观七子之志。’”
(2).指 周褒姒 的七个亲党。《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褒 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七子皆 襃姒 之亲党,谓 皇甫 为卿士 仲允 为膳夫, 家伯 为宰, 番 为司徒, 蹶 为趣马, 棸子 为内史。 楀 为师氏也。 厉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党盛也。”
(3).指 汉景帝 时同时起兵的 吴 楚 等七诸侯国之王。《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曰:‘ 景帝 即位, 朝错 説上,令削 吴 。及书至, 吴王 起兵诛 汉 吏二千石以下, 胶西 胶东 淄川 济南 楚 赵 亦皆反也。’”
(4).指 汉 末 建安 时期作家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瑒 、 刘桢 等七人,称 建安 七子。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之一:“书札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间 李梦阳 、 何景明 、 徐祯卿 、 边贡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 嘉靖 、 隆庆 时期 李攀龙 、 谢榛 、 梁有誉 、 宗臣 、 王世贞 、 徐中行 、 吴国伦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 汉 代宫中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