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台鼎 拼音:tái dǐng
古称三公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语本 汉 蔡邕 《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后汉书·陈球传》:“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天下瞻望。” 唐 颜真卿 《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儼然王公之量,鬱有台鼎之姿。” 明 沉采 《千金记·谒相》:“昔为刀笔之流,今居台鼎之职。”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浮签》:“秀才本色基台鼎,元老深情託倡酬。”词语解释:太丘道 拼音:tài qiū dào
东汉 陈寔 。 颍川 人,曾为 太丘 长,有名望,交游甚广。 许劭 到 颍川 后,独不拜访 寔 ,或问其故, 劭 曰:“ 太丘 道广,广则难周。”见《后汉书·许劭传》。后因称广交游为“太丘道”。 唐 李端 《下第上薛侍郎》诗:“终惭太丘道,不为小生私。”词语解释:逃名 拼音:táo míng
(1).逃避声名而不居。《后汉书·逸民传·法真》:“ 法真 名可得而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 唐 司空图 《归王官次年作》诗:“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庞树柏 《寄怀俞养浩先生》诗:“逃名儻悔才为累,畏俗无如酒最宜。”
(2).逃脱罪名。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自夫子之修《春秋》也,盖他邦之篡贼其君者有三,本国之弑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録,使其有逃名者。”词语解释:缇骑 拼音:tí qí
(1).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队。 汉 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书·百官志四》:“执金吾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緹骑二百人。” 王先谦 集解引 李祖楙 曰:“《説文》:‘緹,帛丹黄色。’盖执金吾骑以此帛为服,故名。” 唐 刘禹锡 《送李尚书镇滑州》诗:“ 黄河 一曲当城下,緹骑千重照路傍。”
(2).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 明 代锦衣卫校尉, 清 代步军衙门番役等。 明 张溥 《五人墓碑记》:“緹骑按剑而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 三山街 ,緹骑狠,骤飞来,似鹰隼。”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例如题为《流离》的一九二七年日记选……朴实无华地记录了一段不平常的日子:缇骑的追逐,星夜的逃亡。”词语解释:天算 拼音:tiān suàn
亦作“ 天筭 ”。
(1).犹言天数。《后汉书·张纯传论》:“专命礼臣,撰定国宪……而业絶天筭,议黜异端。” 李贤 注:“业絶天筭谓 章帝 晏驾也。”
(2).天文历算的简称。《清史稿·时宪志一》:“ 宣城 人 梅文鼎 研精天算。” 清 朱骏声 著有《天算琐记》四卷, 李善兰 著有《天算或问》一卷。词语解释:天竺 拼音:tiān zhú
(1). 印度 的古称。古伊朗语hindukahindukh音译。《后汉书·西域传·天竺》:“ 天竺国 一名 身毒 ,在 月氏 之东南数千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 天竺 之称,异议纠纷,旧云 身毒 ,或曰 贤豆 。今从正音,宜云 印度 。”
(2).山峰名。亦为寺名。在 浙江 杭州市 灵隐山 飞来峰 之南。 唐 白居易 《答客问杭州》诗:“山名 天竺 堆青黛,湖号 钱塘 写緑油。”山上有上、中、下三 天竺寺 。 上天竺寺 , 五代 后晋 天福 间建, 吴越 钱俶 改建号 天竺观音看经院 ; 中天竺寺 , 宋 太平兴国 元年 吴越王 建,号 崇寿院 ; 下天竺寺 , 隋 开皇 中就 晋 慧理 翻经院 改建。 唐 李白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诗,即指 下天竺寺 。词语解释:铜柱 拼音:tóng zhù
(1).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栢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明 何景明 《易水行》:“手持匕首摘铜柱,事已不成空駡倨。”《新民晚报》1990.8.5:“白玉般的础石上耸立着粗大的铜柱。”
(2).神话传说中的天柱。《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之山 ,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3).铜制的作为边界标志的界桩。《后汉书·马援传》“嶠南悉平” 李贤 注引 晋 顾微 《广州记》:“ 援 到 交阯 ,立铜柱,为 汉 之极界也。” 唐 张渭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铜柱朱崖道路难, 伏波 横海旧登坛。”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马氏铜柱有三》:“ 马援 所立铜柱在 林邑国 ……此 汉 时所立铜柱在 交趾 者也; 马总 为 安南 都护,建二铜柱於 汉 故处,劖著 唐 德,兼以明 伏波 之裔,此 唐 时所立铜柱亦在 交阯 者也; 五代 史 马希范 攻 溪州 蛮,降之,乃立铜柱为表,命学士 李皋 铭之,此 五代 时所立铜柱在 五溪 者也。”词语解释:投壶 拼音:tóu hú
古代宴会礼制。亦为娱乐活动。宾主依次用矢投向盛酒的壶口,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饮酒。参阅《礼记·投壶》。《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侯 以 齐侯 宴, 中行穆子 相。投壶, 晋侯 先, 穆子 曰:‘有酒如 淮 ,有肉如坻。宴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后汉书·祭遵传》:“ 遵 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唐 韩愈 《郑公神道碑文》:“公与宾客朋游,饮酒必极醉,投壶博弈,穷日夜,若乐而不厌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投壶视诸戏最为古雅。”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太炎 先生曾教我小学,后来因为我主张白话,不敢再去见他了,后来他主张投壶,心窃非之。”词语解释:折步 拼音:shé bù
见“ 折腰步 ”。
词语解释:折腰步 拼音:zhé yāo bù
走路时摆动腰肢,扭捏作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蝉怯折腰步,蛾惊半额嚬。”亦省作“ 折步 ”、“ 折腰 ”。 唐 李端 《妾薄命》诗:“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西施 捧心, 孙寿 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