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浇肠 拼音:jiāo cháng
谓饮酒。 清 曹寅 《质公饷药酿甚佳》诗:“愁逢白堕与乌巾,老至浇肠渐喜醇。”词语解释:金谷园 拼音:jīn gǔ yuán
(1).指 晋 石崇 于 金谷涧 中所筑的园馆。 石崇 曾写《金谷诗序》记其事。 唐 韦应物 《金谷园歌》:“ 石氏 灭, 金谷园 中流水絶。” 明 王錂 《寻亲记·告借》:“后来只因那 緑珠 呵,将 金谷园 变作榛荆。”参见“ 金谷 ”。
(2).曲牌名。见 明 汤显祖 《紫箫记·边思》。
词语解释:金谷 拼音:jīn gǔ
(1).指钱财和粮食。 汉 扬雄 《大司农箴》:“时惟大农,爰司金穀。”《新唐书·戴叔伦传》:“安之者莫先於兵,兵所藉者食,故金穀之司不轻易人。”《新五代史·唐臣传·孔谦》:“自少为吏,工书算,颇知金穀聚敛之事。”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道原 固辞,以不习金穀之事。因言天子方属公以政事,宜恢张 尧 舜 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财利为先。”
(2).谓富庶。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微之赠池纸》:“君寧久寄金穀地,方执赐笔磨蚴螭。”
(1).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西北。《初学记》卷八引 晋 郭缘生 《述征记》:“ 金谷 ,谷也。地有 金水 ,自 太白原 南流经此谷,注 穀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穀水 又东,左会 金谷 水,水出 太白原 ,东南流歷 金谷 ,谓之 金谷水 。东南流逕 晋 卫尉卿 石崇 之故居。”
(2).指 晋 石崇 所筑的 金谷园 。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朝发 晋 京阳,夕次 金谷 湄。” 唐 李白 《宴陶家亭子》诗:“若闻絃管妙, 金谷 不能夸。”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姤》:“名园不殊 金谷 ,丽人何减 緑珠 。” 清 查昇 《陈文朴庵招赏牡丹同人即席分赋》诗:“ 金谷 何如 蜀 锦城 , 放翁 旧谱閲《天彭》。”
(3).泛指富贵人家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的豪华园林。多含讽喻义。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 莒公 诗云:‘ 汉 皋珮冷临 江 湿, 金谷 楼危到地香。’” 明 李梦阳 《汉京篇》:“后车不戒前车覆,又破黄金买 金谷 。”《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况豪华非耐久之物,富贵无一定之情,入身易,出头难,倒不如移 金谷 之名花,置之日中之市,嗅于鼻,谁不怜香?触之目,谁不爱色?”
(4).借指仕宦文人游宴饯别的场所。 南朝 梁 何逊 《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 金谷 宾游盛, 青门 冠盖多。” 宋 沉遘 《使还雄州曹使君夜会戏赠》诗之三:“它时 金谷 重相遇,还许尊前问故人?” 清 姚鼐 《答客》诗:“春深文讌盈 金谷 ,日宴儒林论 石渠 。”
(5).见“ 金谷酒数 ”。词语解释:金声掷地 拼音:jīn shēng zhì dì
谓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用於宾白之中,则字字鏗鏘,人人乐听,有‘金声掷地’之评矣。”词语解释:金石声 拼音:jīn shí shēng
指铿锵有力之声。后亦用以比喻文辞优美动人。《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 范荣期 ,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襧衡 被 魏武 謫为鼓吏,正月半试鼓。 衡 扬枹为《渔阳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名人传记》1990年第8期:“这掷地作金石声的语言,体现了中华儿女一片爱国赤诚。”词语解释:渴望梅 拼音:kě wàng méi
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假谲》载, 魏 军口喝而艰于行走, 曹操 诡称前有梅林,士卒闻之,口齿生津,得以前行。后因以“渴望梅”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词:“搔首踟躕,爱而不见,要得诗来渴望梅。”参见“ 望梅止渴 ”。
词语解释:望梅止渴 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
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 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讥谑》:“ 吴 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二折:“这廝他不知死飞蛾投火,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却那里得这银子来!只好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茅盾 《路》七:“骗谁呀?你是在那里望梅止渴!”词语解释:梅林止渴 拼音:méi lín zhǐ kě
犹言望梅止渴。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 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北周 庾信 《出自蓟北门行》:“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词语解释:破柱 拼音:pò zhù
见“ 破柱求姦 ”。
词语解释:破柱求奸 拼音:pò zhù qiú jiān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 张让 弟 朔 为 野王 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 膺 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 让 弟舍,藏於合柱中。 膺 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 朔 ,付 洛阳 狱。受辞毕,即杀之。”后以“破柱求姦”为不畏权贵,搜索坏人,以正国法的典故。 唐 元稹 《代李中丞谢官表》:“如或纶言既降,丹慊莫从,则当破柱求姦,碎首请事。死而后已,义不苟然。”《旧唐书·毕构传》:“ 睿宗 闻而善之,璽书劳曰:‘……览卿前后执奏,何异破柱求姦?’”亦省作“ 破柱 ”。 宋 司马光 《送聂之美摄尉韦城》诗:“官曹大儿戏,弓槊小军行。破柱飜偷窟,倾林索盗赃。”词语解释:七贤 拼音:qī xián
(1).指 魏 晋 时 嵇康 、 阮籍 、 山涛 、 向秀 、 刘伶 、 阮咸 、 王戎 七个名士。《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 陈留 阮籍 , 河内 山涛 ,豫其流者, 河内 向秀 , 沛国 刘伶 , 籍 兄子 咸 , 琅邪 王戎 ,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唐 皇甫湜 《醉赋》:“沉湎於酒,有 晋 之七贤。” 元 沉禧 《南吕一枝花·七月六日为施以和寿作》套曲:“七贤林下客,九老会中儔。”
(2).指 东汉 袁秘 、 封观 、 陈端 、 范仲礼 、 刘伟德 、 丁子嗣 、 张仲然 七人。《后汉书·袁闳传》:“ 黄巾 起, 秘 从太守 赵谦 击之,军败, 秘 与功曹 封 观 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陈, 谦 以得免。詔 秘 等门閭号曰‘七贤’。”
(3).佛教指调心顺道的七个阶次或七贤人。《仁王经·序品》:“復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 吉藏 疏:“七贤有二义。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等调心顺道,故名为贤。二依大乘:一初发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无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习种性;六性种性;七道种性。此七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前蜀 贯休 《闻大愿和尚顺世》诗之三:“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4).泛指七位贤人。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与之大夫》:“进公家,不终朝七贤并拔,较吾兄应是没争差。”词语解释:阮生集 拼音:ruǎn shēng jí
三国 魏 阮籍 与侄 阮咸 同预竹材七贤之游。后因以“阮生集”喻指叔侄与友好欢聚。 唐 刘长卿 《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馀干后溪》诗:“林中 阮生 集,池上 谢公 题。”参见“ 竹林七贤 ”。
词语解释:竹林七贤 拼音:zhú lín qī xián
魏 晋 之间 陈留 阮籍 、 谯郡 嵇康 、 河内 山涛 、 河南 向秀 、 籍 兄子 咸 、 琅邪 王戎 、 沛 人 刘伶 相与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时人号为“竹林七贤”。见《三国志·魏志·嵇康传》“ 嵇康 文辞壮丽,好言 老 庄 而崇奇任侠”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谢 遏 诸人共道竹林优劣, 谢公 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亦称“ 竹林七子 ”。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竹林七子去道赊, 兰亭 雄笔安足夸。”词语解释:山阳会 拼音:shān yáng huì
魏 晋 之际 嵇康 、 向秀 、 王戎 等常聚会 山阳 。后因以“山阳会”借指故友聚会。 唐 杜甫 《赠翰林张四学士垍》诗:“儻忆 山阳 会,悲歌在一听。” 唐 郎士元 《送张南史》诗:“借问 山阳 会,如今有几人。”词语解释:珊瑚 拼音:shān hú
(1).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的东西,状如树枝,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黑色的。鲜艳美观,可做装饰品。 汉 班固 《西都赋》:“珊瑚碧树,周阿而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八·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软,见风日则曲而硬,变红色者为上, 汉 赵佗 谓之火树是也。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谓碧者为青琅玕,俱可作珠。 许慎 《説文》云:‘珊瑚色赤,或生於海,或生於山。’据此説,则生於海者为珊瑚,生於山者为琅玕,尤可徵矣。”
(2).指珊瑚珠。《清史稿·舆服志二》:“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宜。”参见“ 珊瑚珠 ”。
(3).喻俊才。 清 汪懋麟 《沁园春·赠次功》词:“羡珊瑚照耀,词源似海,珠璣错落,笔阵如流。”《镜花缘》第四二回:“从此珊瑚在网,文博士本出宫中;玉尺量才,女 相如 岂遗苑外?”
(4).鸟名。又名山呼、山胡。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卷四五:“山胡,一名山呼,一名珊瑚,出 岭 南,巧声之鸟。”参见“ 山胡 ”。
词语解释:珊瑚珠 拼音:shān hú zhū
珊瑚制成的珠。古代天子、百官用作冠饰, 清 代也用作朝珠。《晋书·舆服志》:“ 后汉 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魏明帝 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
词语解释:山胡 拼音:shān hú
(1).即 稽胡 。古族名。又称 步落稽 。源于 南匈奴 。 南北朝 时,居今 山西 、 陕西 北部山谷间。《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 魏 山胡 刘蠡升 反,自称天子,置百官。” 胡三省 注:“ 山胡 ,即 汾州 之 稽胡 。”
(2).鸟名。又名“山呼”、“珊瑚”。 宋 苏轼 《涪州得山胡》诗题自注:“山胡,善鸣,出 黔 中。” 宋 黄庭坚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词:“山胡声转,子规言语,正是愁人处。” 邓初民 《我要歌唱》:“可惜我不是一只善于歌唱的山胡鸟。”参见“ 山呼 ”。词语解释:说梅止渴 拼音:shuō méi zhǐ kě
同“ 望梅止渴 ”。 宋 李清照 《打马赋》:“説梅止渴,稍蘚奔竞之心;画饼充飢,少谢腾驤之志。” 词语解释:望梅 拼音:wàng méi
(1).词牌名。即《解连坏》,双调,一百零六字,仄韵。此调创自 柳永 ,以词有“信有早梅,偏占阳和,及时送香来,望明艳遥知非雪”句,故名“望梅”。后因 周邦彦 词有“好手能解连环”句,更名“解连环”。参阅《词谱》卷三四。
(2).犹言望梅止渴。 清 纳兰性德 《募建普同塔引》:“然而画饼奚裨,望梅曷补。”词语解释:望梅止渴 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
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 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讥谑》:“ 吴 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二折:“这廝他不知死飞蛾投火,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却那里得这银子来!只好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茅盾 《路》七:“骗谁呀?你是在那里望梅止渴!”词语解释:小范老子 拼音:xiǎo fàn lǎo zi
宋 时 西夏 人对 范仲淹 的尊称。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一表》:“臣自到边上,其熟户蕃部皆呼臣为龙图老子,至於贼界,亦传而呼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 南郑 ,见西邮俗谓父为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乃悟西人所谓 大范老子 、 小范老子 ,盖尊之以为父也。”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军中有范西贼破胆》:“贼闻之曰:‘无以 延州 为意,今 小范老子 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 大范老子 可欺也。’戎人呼知州为老子, 大范 谓 雍 也。”词语解释:谢庭兰玉 拼音:xiè tíng lán yù
《艺文类聚》卷八一引 晋 裴启 《语林》:“ 谢太傅 问诸子姪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政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於阶庭耳。’”后遂用以“谢庭兰玉”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宋 曾巩 《庭桧呈蒋颖叔》诗:“ 汉 节从来纵真赏, 谢 庭兰玉载芳音。”亦省称“ 谢玉 ”。 清 王昶 《金石萃编·唐〈杜君绰碑〉》:“并光凌 谢 玉,彩嗣 韦 珠。”参见“ 谢兰燕桂 ”。
词语解释:谢兰燕桂 拼音:xiè lán yàn guì
谢兰,系“谢庭兰玉”之省称; 燕 桂,《宋史·窦仪传》载:“ 仪 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 竇仪 父)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縉绅多讽诵之。”时称 窦 氏兄弟为 燕山 五龙。后遂以“谢兰燕桂”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辈。 清 新广东武生 《黄萧养回头》卷三:“将来长大成人,定是 谢 兰 燕 桂。”词语解释:芝兰玉树 拼音:zhī lán yù shù
《晋书·谢安传》:“﹝ 谢玄 ﹞少颖悟,与从兄 朗 俱为叔父 安 所器重。 安 尝戒约子姪,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 玄 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於庭阶耳。’”后因以“芝兰玉树”喻优秀子弟。 清 李渔 《蜃中楼·婚诺》:“芝兰玉树生於庭阶,可喜,可喜。”《再生缘》第一回:“人间富贵荣华尽,膝下芝兰玉树齐。” 柳亚子 《誓墓行》:“痛哭深山誓墓来,芝兰玉树钟灵秀。”词语解释:止渴 拼音:zhǐ kě
解渴。 汉 王逸 《九思·疾世》:“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飢。”《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飢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肠胃,已絶咽喉,岂可为哉!”词语解释:竹林七贤 拼音:zhú lín qī xián
魏 晋 之间 陈留 阮籍 、 谯郡 嵇康 、 河内 山涛 、 河南 向秀 、 籍 兄子 咸 、 琅邪 王戎 、 沛 人 刘伶 相与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时人号为“竹林七贤”。见《三国志·魏志·嵇康传》“ 嵇康 文辞壮丽,好言 老 庄 而崇奇任侠”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谢 遏 诸人共道竹林优劣, 谢公 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亦称“ 竹林七子 ”。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竹林七子去道赊, 兰亭 雄笔安足夸。”词语解释:竹林七子 拼音:zhú lín qī zǐ
见“ 竹林七贤 ”。
词语解释:竹林七贤 拼音:zhú lín qī xián
魏 晋 之间 陈留 阮籍 、 谯郡 嵇康 、 河内 山涛 、 河南 向秀 、 籍 兄子 咸 、 琅邪 王戎 、 沛 人 刘伶 相与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时人号为“竹林七贤”。见《三国志·魏志·嵇康传》“ 嵇康 文辞壮丽,好言 老 庄 而崇奇任侠”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谢 遏 诸人共道竹林优劣, 谢公 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亦称“ 竹林七子 ”。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竹林七子去道赊, 兰亭 雄笔安足夸。”词语解释:竹林贤 拼音:zhú lín xián
晋 孙绰 撰《僧史》,以七人配德 三国 魏 嵇康 、 阮籍 等竹林七贤,号竹林七僧,后以“竹林贤”泛指幽居寺庙的僧人。 唐 皎然 《遥和尘外上人与陆澧夜集山寺问涅槃义》:“共是竹林贤,心从贝叶传。” 明 何景明 《怀叶时华》诗:“客皆莲社友,人是竹林贤。” 陈去病 《酬钝根醴陵山中》诗:“小别几同龙汉刦,幽居奚啻竹林贤。”词语解释:竹林游 拼音:zhú lín yóu
见“ 竹林之游 ”。
词语解释:竹林之游 拼音:zhú lín zhī yóu
(1).指 魏 晋 间 阮籍 、 嵇康 等七人在竹林的宴游。《晋书·王戎传》:“﹝ 戎 ﹞尝经 黄公 酒壚下过,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 嵇叔夜 、 阮嗣宗 酣畅於此,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 嵇 阮 云亡,吾便为时之所羈紲,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亦省作“ 竹林游 ”。 唐 储光羲 《仲夏饯魏四河北觐叔》诗:“东篱摘芳菊,想见竹林游。”参见“ 竹林七贤 ”。
(2).谓以竹制麻将牌博戏。 钱化佛 《攻宁记》三:“联军先锋队占领了 石头城 ,于是大家都兴奋起来,先闯进 马群 营内,戍卒完全逃去……桌子上尚有凌乱的麻雀牌,可知被围攻的时候,他们 满 军犹好整以暇,正在做竹林之游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