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物化 拼音:wù huà
(1).事物的变化。《庄子·齐物论》:“昔者 庄周 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 周 也。俄然觉,则蘧蘧然 周 也。不知 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 周 与? 周 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成玄英 疏:“夫新新变化,物物迁流,譬彼穷指,方兹交臂。” 汉 扬雄 《甘泉赋》:“於是事变物化,目骇耳回。” 宋 陆游 《东篱杂书》诗:“老人观物化,隐几独多时。” 明 皇甫冲 《于岩石上眺东西两湖》诗:“会兹物化情,感彼高深迹。”
(2).死亡。语出《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文选·古诗〈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李善 注:“化,谓变化而死也。不忍斥言其死,故言随物而化也。” 唐 沉佺期 《伤王学士诗序》:“四年,余遭浮议下狱。他日,余至来,知君物化。” 宋 秦观 《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 辩才 虽物化, 参寥 犹夙昔。” 清 孙枝蔚 《杂诗》之四:“借问行路人,皆云已物化;请看高塚旁,离离长禾稼。” 柯灵 《香雪海·春节书红》:“这些三十年代的预言家们,只有少数人至今健在,不少人已经物化。”
(3).犹造化。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儿呵,你不索问天、问天买卦。也只为人消、人消的这物化,弄的我母子分离天一涯。”词语解释:杏花坛 拼音:xìng huā tán
指授徒讲学之所。 唐 王建 《送司空神童》诗:“杏花坛上授书时,不废中庭趁蝶飞。暗写五经收部秩,初年七岁著衫衣。”参见“ 杏坛 ”。
词语解释:杏坛 拼音:xìng tán
(1).相传为 孔子 聚徒授业讲学处。《庄子·渔父》:“ 孔子 游乎 緇帷 之林,休坐乎 杏坛 之上。弟子读书, 孔子 絃歌鼓琴。”按,后人因 庄子 寓言,在 山东省 曲阜市 孔庙 大成殿 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 北宋 时, 孔子 四十五代孙 道辅 监修 曲阜 祖庙,将大殿北移,于其旧基筑坛,环植杏树,即以“杏坛”名之。坛上有石碑,碑篆“杏坛”二字为 金 翰林学士 党怀英 所书。 明 隆庆 间重修,并筑方亭。 清 乾隆 于其中立《杏坛赞》御碑。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遣求》:“天下英才尽 孔 门, 杏坛 设教簇如云。”
(2).指正统儒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昔 尼山 奥旨,传在经师。虽旧本犹存,斯文未丧,而新説迭出,嗜古者稀。先圣恐久而渐絶,乃蒐罗鬼籙,徵召幽灵,凡歷代通儒精魂尚在者,集於此地,考证遗文……冀修古学,延 杏坛 一线之传。”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杏坛》。
(3).泛指授徒讲学之所。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空闻《紫芝歌》,不见杏坛丈。” 宋 王禹偁 《赠浚仪朱学士》诗:“ 潘岳 花阴覆杏坛,门生参謁絳纱宽。” 清 方以智 《东西均·道艺》:“而理学家先挥文章、事业二者於门外,天下聪明智能多半尽此二者,不畜之而敺之,此白椎所以日轰轰,而杏坛所以日灰冷也。” 清 方文 《春日斋居杂咏》之三:“室虽花县里,人似杏坛边。树影催春课,雷声起昼眠。”
(4).传说 三国 吴 董奉 在杏林修炼成仙,后因用以称道家修炼处。 唐 白居易 《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诗:“行行见路缘松嶠,步步寻花到杏坛。” 元 宋无 《游三茅华阳诸洞》诗之四:“淡染云霞五色衣,杏坛朝罢对花披。”参见“ 杏田 ”。
(5).植杏的园林。词语解释:胥靡 拼音:xū mí
(1).古代服劳役的奴隶或刑徒。亦为刑罚名。《墨子·天志下》:“民之格者则劲拔(杀)之,不格者则係操(纍)而归,丈夫以为僕圉、胥靡。”《庄子·庚桑楚》:“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 成玄英 疏:“胥靡,徒役之人也。”《吕氏春秋·求人》:“ 傅説 , 殷 之胥靡也。” 高诱 注:“胥靡,刑罪之名也。”《汉书·楚元王刘交传》:“王 戊 稍淫暴……二人諫,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於市。” 颜师古 注:“联繫使相随而服役之,故谓之胥靡,犹今之役囚徒以锁联缀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孔融 曰:‘ 禰衡 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 清 吴兆骞 《奉酬徐健庵见赠之作》诗:“脱驂深愧胥靡赎,裂帛谁怜属国还。”
(2).特指腐刑。 宋 王禹偁 《记马》:“圉人復曰:‘以是驹配是母,幸而騮,其骏必倍;不幸而騍,又获其种,明年将胥靡之,不可失也。’”原注:“胥靡,腐刑也,俚言改马也。”按,《庄子·庚桑楚》 陆德明 释文引 崔譔 曰:“胥靡,腐刑也。”《史记·儒林列传》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胥靡,腐刑。” 王禹偁 此文用其义。
(3).空无所有。《荀子·儒效》:“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岂不贫而富矣哉!”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引之 曰:“胥靡者空无所有之谓,故 荀子 以况贫。胥之言疏也;疏,空也;靡,无也;胥靡犹言胥无。”《汉书·扬雄传下》:“盖胥靡为宰,寂寞为尸。”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胥,相也;靡,无也。言相师以无为作宰者也。”词语解释:虚舟 拼音:xū zhōu
(1).无人驾御的船只。语本《庄子·山木》:“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宋 司马光 《酬王安之闻罢真率会》诗:“虚舟非有意,飘瓦不须嗔。” 明 何景明 《内篇》之一:“故陗壑之阻,盗贼弗怨;虚舟之触,褊心弗怒:无意也。”
(2).比喻胸怀恬淡旷达。 唐 骆宾王 《秋日于益州李长史宅宴序》:“长史公玄牝凝神,虚舟应物。” 清 钱谦益 《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张振秀授奉直大夫》:“朗鑑在心,虚舟应物。”
(3).谓任其漂流的舟楫。常比喻人事飘忽,播迁无定。 唐 高适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片云对渔父,独鸟随虚舟。” 金 卢挚 《折桂令·武昌怀古》曲:“身世虚舟,千载悠悠,一笑休休。” 清 刘荻 《题陈世长舫斋》诗:“想到虚舟百事慵,当窗端只爱云峰。”
(4).轻捷之舟。《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李周翰 注:“轻舟而进曰虚舟。”词语解释:野马 拼音:yě mǎ
(1).兽名。一种野生的马。《逸周书·王会》:“请令以橐駞、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 朱右曾 校释:“野马,如马而小,出塞外。”《战国策·宋卫策》:“ 智伯 欲伐 卫 ,遗 卫 君野马四百。”目前我国北方仍有出产。国务院规定,列为保护动物,严禁捕猎。
(2).兽名。貉的俗称。 明 陈禹谟 《四书名物考》:“ 楚 蜀 界中多貉,俗名野马。”
(3).指野性不驯的马。 唐 韩愈 《招扬之罘》诗:“野马不识人,难以驾车盖。” 宋 苏轼 《次韵张恕春暮》:“老猿好饮常连臂,野马依人自络头。”《红楼梦》第八二回:“如今野马上了笼头了。”
(4).指野外蒸腾的水气。《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郭象 注:“野马者,游气也。” 成玄英 疏:“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藪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 元 麻革 《送杜仲梁东游》诗:“野马何决骤,飞云何悠扬。” 章炳麟 《訄书·原教下》:“今精气被於水土卉木以成物矣,某游魂则散乎无形埒之宇,归乎野马。”一说,野马即尘埃。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野马” 孙星衍 校正:“或问:‘游气何以谓之野马?’答云:‘马,特塺字假音耳。野塺,言野尘也。’”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野马” 孙星衍 校正:“或问:‘游气何以谓之野马?’答云:‘马,特塺字假音耳。野塺,言野尘也。’” 闻一多 《古典新义·庄子内篇校释》:“野马字盖即沙漠之漠……野马亦尘埃耳。《庄子》盖以野外者为野马,室中者为尘埃,故两称而不嫌。” 南朝 梁 虞羲 《赠何郎》诗:“向夕秋风起,野马杂尘埃。” 唐 韩偓 《安贫》诗:“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清 赵翼 《闻秦蜀兵夹击流贼奏捷喜赋》诗:“醉人味似糟猪肉,殤鬼魂为野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