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鞭石 拼音:biān shí
(1).《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伏琛 《三齐略记》:“ 始皇 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 城阳 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后遂以“鞭石”为神助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 宋 苏轼 《两桥诗·西新桥》:“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 元 陈樵 《蔗庵赋》:“ 秦 人鞭石而望洋, 谢娥 入海而增喟。” 明 王世贞 《太和即事》诗之一:“路疑鞭石就,室似凿空悬。”
(2).相传 难留城 (今 湖北 宜昌 )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两块大石,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调,百姓便进洞祈福。天旱则鞭打阴石得雨,雨多则鞭打阳石天晴。事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后作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和乐仪同苦热》:“鞭石未成雨,鸣鳶不起风。” 唐 杜甫 《雷》诗之二:“暴尪或前闻,鞭石非稽古。”词语解释:鞭血 拼音:biān xuè
借指战争。 唐 鲍溶 《述德上太原严南书绶》诗:“终古鞭血地,到今耕稼繁。”词语解释:补衮 拼音:bǔ gǔn
(1).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语本《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闕,维 仲山甫 补之。”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愿仁君及孤,虚心回意,以应《诗》人补衮之叹,而慎《周易》牵復之义。” 宋 司马光 《谢门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 ,备员諫省,容逆鳞之愚直,无补衮之嘉谋。”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义功》:“一点丹衷期补衮,半生孝道成虚局。”
(2). 唐 代对补阙的别称。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尽知者。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司空为空土……諫议为大坡、大諫;补闕(今司諫)为中諫,又曰补衮。”词语解释:扶桑 拼音:fú sāng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词语解释:扶来 拼音:fú lái
亦作“ 扶徠 ”。亦作“扶犁”。 传说为 伏羲 乐名。《通典·乐一》:“ 伏羲 乐曰《扶来》,亦曰《立本》。”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三·炎帝上》:“乃命 邢天 作《扶犂》之乐,制《丰年》之咏。” 罗苹 注:“扶犂,一作‘扶来’,即 伏羲 之《凤来》。来、犂古同音尔。”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一·太昊》:“长离徠翔,爰作荒乐,歌《扶徠》,咏网罟,以镇天下之人。” 罗苹 注:“《扶徠歌》,即《凤来》之颂,乃 神农 之《扶犂》也。扶、凤,来、犂,音相同尔。” 明 张居正 《答应天抚院书》:“不肖鄙朴不文,亦宜歌《扶徠》,颂盛德,以为觴侑。”词语解释:衮职 拼音:gǔn zhí
(1).古代指帝王的职事。亦借指帝王。《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闕,维 仲山甫 补之。” 郑玄 笺:“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王之职有闕輙能补之者, 仲山甫 也。” 孔颖达 疏:“衮职,实王职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险固》:“故 仲山甫 补衮职之闕, 蒙公 筑 长城 之固,所以备寇难而折衝万里之外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衮职有闕,羣下属望。”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极目烽烟烂不收,衮职惭何补。” 周咏 《感怀》诗之六:“缺来衮职谁缝补,话到娥眉有諑謡。”一说,指衮衣。 清 俞樾 《群经平议·毛诗四》“衮职有闕”:“《笺》以‘衮职’连文,恐非经意也。职乃语词,当读为识……识亦犹适也。‘衮识有闕’者,衮适有闕也。盖诗人本借衮以寓王,闕乃衮衣之闕,而非服衮衣者之职事,若以衮职连文,则诗人之语妙全失矣。”参阅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诗衮职有阙解》。
(2).古代指三公的职位。亦借指三公。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 弘农 杨公 , 东海 陈公 ,每在衮职,群僚贺之。”《三国志·魏志·崔林传》:“﹝ 崔林 ﹞诚台辅之妙器,衮职之良才也。” 唐 明皇 《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诗:“集贤招衮职,论道命台臣。”词语解释:鸡栖 拼音:jī qī
亦作“鷄栖”。 见“ 鸡栖 ”。
亦作“ 鸡栖 ”。亦作“鷄栖”。亦作“鷄栖”。 1.鸡栖息之所,鸡窝。语本《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后汉书·陈蕃传》:“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 朱伯厚 。” 宋 苏轼 《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诗:“荒凉海南北,佛舍如鸡栖。”一本作“鷄栖”。《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今文鵷彩凤,误堕鷄栖中,岂不可惜?” 林纾 《畏庐漫录·伍氏》:“鸡栖尚餘五鸡,贼未尽取。”
(2).小车。 朱自清 《伯鹰有诗见及次韵奉酬》:“今世书生土不殊,鸡栖独乘日驰驱。”参见“ 鸡栖车 ”。
(3).皂角的别名。《三国志·魏志·刘放传》“然后帝崩” 裴松之 注引 晋 郭颁 《魏晋世语》:“ 放 资 久典机任。 献 肇 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復几?’指谓 放 资 。 放 资 惧,乃劝帝召 宣王 。” 唐 杜甫 《恶树》诗:“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皂荚》:“《广志》谓之鸡栖子, 曾氏 方谓之乌犀,《外丹本草》谓之悬刀。”
词语解释:鸡栖车 拼音:jī qī chē
亦作“鷄栖车”。 见“ 鸡栖车 ”。
亦作“ 鸡栖车 ”。 古代一种制作简陋的小车。 唐 李贺 《春归昌谷》诗:“独乘鸡栖车,自觉少风调。” 宋 苏轼 《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诗:“坐令鸡栖车,长载 朱伯厚 。” 清 孙枝蔚 《五幼华明府署中送令弟竺来归里应试》诗:“自顾七尺躯,尚坐鷄栖车。”词语解释:鸡树 拼音:jī shù
(1).指古代中书省。语本《三国志·魏志·刘放传》“帝独召 爽 与 放 ” 裴松之 注引 晋 郭颁 《世语》:“ 放 ( 刘放 ) 资 ( 孙资 )久典机任, 献 ( 夏侯献 )、 肇 ( 曹肇 )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復几?’”《北史·隐逸传·崔颐》:“ 汉 则 马迁 、 萧望 , 晋 则 裴楷 、 张华 ,鸡树腾声,鵷池播美。” 宋 司马光 《送二同年使北》诗之二:“金门祕鸡树,朱节耀龙庭。”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内阁中书》:“谷鶯上鸡树而栖,虽云大乐;野鷺占凤池而浴,祇觉增惭。”
(2).指宰相府第中的树。 唐 白居易 《和春深》之三:“何处春深好,春深执政家。凤池添砚水,鸡树落衣花。”词语解释:金张许史 拼音:jīn zhāng xǔ shǐ
汉 时, 金日磾 、 张安世 并为显宦。 许广汉 为 宣帝 许皇后 之父。 史 指 史恭 及其长子 史高 。 恭 为 宣帝 祖母 史良娣 之兄。 宣帝 即位, 恭 已死,封 高 为 乐陵侯 。 许 史 两家皆极宠贵。后因以此四姓并称,借指权门贵族。 汉 扬雄 《解嘲》:“有谈 范 蔡 之説於 金 张 许 史 之间,则狂矣。” 前蜀 韦庄 《咸通》诗:“ 咸通 时代物情奢,欢杀 金 张 许 史 家。” 清 吴伟业 《行路难》诗:“对此抚几长叹息, 金 张 许 史 皆徒然。”词语解释:靖节琴 拼音:jìng jié qín
指无弦琴。典出《宋书·隐逸传·陶潜》:“ 潜 不解音声,而畜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輒抚弄以寄其意。” 宋 曾巩 《静化堂》诗:“客来但饮 平阳 酒,衙退常携 靖节 琴。”词语解释:平原君 拼音:píng yuán jūn
(1). 战国 赵武灵王 子, 惠文王 弟,名 胜 ,封于 平原 ,故号 平原君 。相 惠文王 及 孝成王 。 秦 围 邯郸 ,危急,用 毛遂 计,与 楚 定纵约,又求救于 魏 信陵君 ,使 赵 转危为安。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 太史公 称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 平原君 。”
(2).泛指尚义重士的在位者。 明 边贡 《赠尚子》诗:“浩歌翩然却归去,眼底谁是 平原君 ?”词语解释:七叶貂 拼音:qī yè diāo
汉 时中常侍冠上插貂尾为饰, 金日磾 一家自 武帝 至 平帝 七朝,世代皆侍中,为内庭宠臣。后因以“七叶貂”喻世代显贵。 晋 左思 《咏史》之二:“ 金 张 籍旧业,七叶珥 汉 貂。”珥,插。 宋 苏轼 《再和刘贡父春日赐幡胜》:“舆君流落偶还朝,过眼纷纶七叶貂。”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孩儿自惭鳩拙,怎绳七叶之貂。”词语解释:秦桥 拼音:qín qiáo
相传 秦始皇 东游时所造的石桥。 唐 李贺 《古悠悠行》:“海沙变成石,鱼沫吹 秦 桥。” 王琦 汇解引《初学记》:“《三齐记》曰:‘ 青城山 , 秦始皇 登此山筑城,造石桥,入海三十里。’” 宋 梅尧臣 《王平甫惠画水卧屏》诗:“朝日下天窗,东海无 秦 桥。”词语解释:驱石 拼音:qū shí
指神助 秦始皇 驱石造桥的典故。典出《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伏琛 《三齐略记》:“ 始皇 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 城阳 一山石,尽起立……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八:“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 唐 杜甫 《陪李七司马皂江山观造竹桥》诗:“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东海。” 元 郝经 《秋兴》诗之三:“翩翩精卫休填海,驱石 秦 人已断鞭。”词语解释:石桥 拼音:shí qiáo
(1).石造的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厕岸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凌石桥之莓苔,越 楢溪 之紆縈。” 周瘦鹃 《赏菊椰子林》:“溪上架着一条弓形的石桥,桥栏上齐整地排列着好多盆黄色和浅紫色的菊花。”
(2).特指 浙江省 天台山 的名胜 石梁 。梁连接二山,形似桥,故称。 唐 宋之问 《灵隐寺》诗:“待入 天台 路,看余度 石桥 。” 宋 梅尧臣 《送微上人归省天台》诗:“释子怀慈母,吾儒未易轻。不寻琪树去,肯向 石桥 行。” 宋 梅尧臣 《寄天台梵才上人》诗:“常观月从东方出,想照 石桥 旁畔人。”词语解释:陶令琴 拼音:táo lìng qín
《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后用为典实。 宋 梅尧臣 《送储令赴韶州乐昌》诗:“尝闻韶石下, 虞舜 古祠深。至乐久已寂,况持 陶令 琴。”亦省作“ 陶琴 ”。 唐 白居易 《喜老自嘲》诗:“《周易》休开卦, 陶 琴不上絃。任从人弃掷,自与我周旋。” 姚锡钧 《论诗绝句》之四:“解识太羹玄酒味, 陶 琴自古已无絃。”词语解释:陶琴 拼音:táo qín
见“ 陶令琴 ”。
词语解释:陶令琴 拼音:táo lìng qín
《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后用为典实。 宋 梅尧臣 《送储令赴韶州乐昌》诗:“尝闻韶石下, 虞舜 古祠深。至乐久已寂,况持 陶令 琴。”亦省作“ 陶琴 ”。 唐 白居易 《喜老自嘲》诗:“《周易》休开卦, 陶 琴不上絃。任从人弃掷,自与我周旋。” 姚锡钧 《论诗绝句》之四:“解识太羹玄酒味, 陶 琴自古已无絃。”词语解释:无声琴 拼音:wú shēng qín
即无弦琴。语本《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 唐 杜甫 《过津口》诗:“瓮餘不尽酒,膝有无声琴。”词语解释:无弦琴 拼音:wú xián qín
同“无絃琴”。没有弦的琴。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后用以为典,有闲适归隐之意。
無絃琴:没有弦的琴。 南朝 梁 萧统 《陶靖节传》:“ 渊明 不解音律,而蓄无絃琴一张,每酒适,輒抚弄以寄其意。”后用以为典,有闲适归隐之意。 唐 白居易 《夜凉》诗:“舞腰歌袖抛何处?唯对无絃琴一张。” 清 曹寅 《宋牧仲中丞见招奉和二韵》之一:“中丞独儒雅,示抚无絃琴。”词语解释:夏后 拼音:xià hòu
见“ 夏后氏 ”。
词语解释:夏后氏 拼音:xià hòu shì
指 禹 受 舜 禅而建立的 夏 王朝。称 夏后氏 。亦称“ 夏氏 ”、“ 夏后 ”。《论语·八佾》:“ 夏后氏 以松, 殷 人以柏, 周 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左传·定公四年》:“分 鲁公 以大路、大旂, 夏后氏 之璜, 封父 之繁弱。”《书·汤誓》:“ 夏氏 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史记·夏本纪》:“ 禹 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 夏后 ,姓 姒氏 。”词语解释:许史 拼音:xǔ shǐ
(1). 汉宣帝 时外戚 许伯 和 史高 的并称。《汉书·盖宽饶传》:“上无 许 史 之属,下无 金 张 之託。”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许伯 , 宣帝 皇后父。 史高 , 宣帝 外家也。”后借指权门贵戚。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见鐘鼎於 金 张 ,闻絃歌於 许 史 。”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五:“ 许 史 相经过,高门盈四壮。” 清 陆寅 《歧路行》诗:“朝 金 张 ,暮 许 史 ,拔剑欲为知己死。”
(2).本指 晋 道士 许逊 。后亦泛指道士。 元 萨都剌 《茅山道士》诗:“山中紫府 茅君 宅,《肘后》丹方 许史 传。”词语解释:雍门鼓琴 拼音:yōng mén gǔ qín
相传 雍门子周 以善琴见 孟尝君 。 孟尝君 曰:“先生鼓琴亦能令 文 悲乎?” 雍门子周 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声敌帝而困 秦 者君也,连五国之约南面而伐 楚 者又君也。天下未甞无事,不从则横。从成则 楚 王,横成则 秦 帝, 楚 王 秦 帝,必报讎於 薛 矣。夫以 秦 楚 之强而报讎於弱 薛 ,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孟尝君 闻之悲泪盈眶。 子周 于是引琴而鼓, 孟尝君 增悲流涕曰:“先生之鼓琴,令 文 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见 汉 刘向 《说苑·善说》。《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雍门 援琴而挟説, 韩哀 秉轡而驰名。”后因以“雍门琴”指哀伤的曲调。 隋 杨素 《赠薛播州》诗:“离心多苦调,詎假 雍门 琴。” 唐 李白 《猛虎行》:“肠断非关 陇头 水,泪下不为 雍门 琴。”词语解释:雍门琴 拼音:yōng mén qín
见“ 雍门鼓琴 ”。
词语解释:雍门鼓琴 拼音:yōng mén gǔ qín
相传 雍门子周 以善琴见 孟尝君 。 孟尝君 曰:“先生鼓琴亦能令 文 悲乎?” 雍门子周 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声敌帝而困 秦 者君也,连五国之约南面而伐 楚 者又君也。天下未甞无事,不从则横。从成则 楚 王,横成则 秦 帝, 楚 王 秦 帝,必报讎於 薛 矣。夫以 秦 楚 之强而报讎於弱 薛 ,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孟尝君 闻之悲泪盈眶。 子周 于是引琴而鼓, 孟尝君 增悲流涕曰:“先生之鼓琴,令 文 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见 汉 刘向 《说苑·善说》。《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雍门 援琴而挟説, 韩哀 秉轡而驰名。”后因以“雍门琴”指哀伤的曲调。 隋 杨素 《赠薛播州》诗:“离心多苦调,詎假 雍门 琴。” 唐 李白 《猛虎行》:“肠断非关 陇头 水,泪下不为 雍门 琴。”词语解释:治水 拼音:zhì shuǐ
整治水利,疏通江河,避免泛滥成灾。例如:治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