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担簦 拼音:dān dēng
背着伞。谓奔走,跋涉。 南朝 宋 吴迈远 《长相思》诗:“ 虞卿 弃相印,担簦为同欢。” 宋 张孝祥 《卜算子》词:“万里去担簦,谁识 新丰 旅。”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序》:“担簦追师,不远千里。”词语解释:得凤 拼音:de fèng
据《南史·谢超宗传》载, 宋 谢灵运 子 凤 ,有子 超宗 ,“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选补 新安王 子鸞 国常侍。王母 殷淑仪 卒, 超宗 作誄奏之,帝大嗟赏,谓 谢庄 曰:‘ 超宗 殊有凤毛, 灵运 復出。’”后以“得凤”喻有俊秀子弟。 唐 崔嘏 《授裴谂中书舍人制》:“ 臧孙 有后,且闻得凤之音; 枚乘 多才,雅畜雕龙之妙。” 宋 苏轼 《次前韵答马忠玉》:“ 灵运 子孙俱得凤, 慈明 兄弟孰非龙?”词语解释:登山屐 拼音:dēng shān jī
南朝 宋 诗人 谢灵运 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的木屐。《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登躡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后常用作登山探幽的典故。 唐 朱放 《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诗:“雪里登山屐,林间漉酒巾。” 宋 苏辙 《次题方子明道人东窗韵》:“齿折登山屐,尘生貰酒缾。” 清 顾炎武 《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于其行也作诗赠之》:“每并登山屐,常随泛月觥。”参见“ 谢公屐 ”。
词语解释:谢公屐 拼音:xiè gōng jī
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原为 南朝 宋 诗人 谢灵运 游山时所穿,故称。事见《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巖嶂十重,莫不备尽。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南史·谢灵运传》引此作“木屐”。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 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元 范梈 《送张炼师归武当山》诗:“始来 武当 时,祗着 谢公 屐。”亦省称“ 谢屐 ”。 唐 李敬方 《题黄山汤院》诗:“ 谢 屐缘危磴,戎装逗远村。” 明 高启 《云山楼阁图为朱守愚赋》:“为问仙家在何处,欲穿 谢 屐一登临。”词语解释:东施 拼音:dōng shī
丑女名。相传为美女 西施 的东邻。后以泛称丑女。 清 黄遵宪 《不忍池晚游诗》:“山色湖光一例奇,莫将 西子 笑 东施 。”参见“ 东施效顰 ”。
词语解释:东施效颦 拼音:dōng shī xiào pín
《庄子·天运》:“故 西施 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成玄英 疏:“ 西施 , 越 之美女也,貌极妍丽。既病心痛,嚬眉苦之。而端正之人,体多宜便,因其嚬蹙,更益其美。是以閭里见之,弥加爱重。邻里丑人见而学之,不病强嚬,倍增其丑。”后因以“东施效顰”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亦为模仿别人的谦语。颦,《花月痕》第二二回:“一会出来, 秋华堂 坐席, 李夫人 首座,问起 凤来仪 酒令, 秋痕 一一告诉。三位太太都十分赞赏。 李夫人 道:‘我们何不做个东家效顰。’”词语解释:凤毛 拼音:fèng máo
(1).凤凰的羽毛。亦比喻珍贵稀少之物。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桐圭作瑞,凤毛曜 丹穴 之英。” 唐 杜牧 《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诗:“貂簪 荆 玉润, 丹穴 凤毛光。” 唐 刘禹锡 《袁州广禅师碑》:“亦犹凤毛成字,麟角生肉,必有以异,不知其然。” 唐 杜甫 《崔驸马山亭宴集》诗:“ 萧史 幽栖地,林间踏凤毛。” 仇兆鳌 注:“凤毛,谓林间遗跡。” 明 何景明 《闻陆舍人子引罢官》诗:“惜尔官难达,文章本凤毛。”参见“ 凤毛麟角 ”。
(2).比喻人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敬伦 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 桓公 公服,从大门入。 桓公 望之,曰:‘ 大奴 固自有凤毛。’” 余嘉锡 笺疏:“ 南朝 人通称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南齐书·谢超宗传》:“王母 殷淑仪 卒, 超宗 作誄奏之,帝大嗟赏,曰:‘ 超宗 殊有凤毛,恐 灵运 復出。’”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清 张泰来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吕本中》:“ 曾元嗣 赠公诗:‘ 吕 家三相盛天朝,流泽於今有凤毛。’”
(3).指人子。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京 ( 蔡京 )泣曰:‘ 京 若负国,即教三子都没前程。’好事者戏云:‘两行珠泪下,三箇凤毛灾。’”
(4).指人的华美风度和杰出才华。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令弟字 延陵 ,凤毛出天姿。” 元 萨都剌 《送刘照磨之桂林》诗:“一官未厌马蹄遥,要使南荒识凤毛。”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你壮志薄云霄,悵栖迟,隐凤毛。”
(5).指皮衣服边缘露出的装饰性的毛边。《红楼梦》第五一回:“ 凤姐 笑道:‘我倒有一件大毛的,我嫌凤毛出的不好了,正要改去--也罢,先给你穿去罢。’”
词语解释:凤毛麟角 拼音:fèng máo lín jiǎo
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文》:“ 康对山 之文,天下慕向之,如凤毛麟角。” 清 曹寅 《题朴仙画五毒图》诗:“凤毛麟角安在哉,紫茸银艾空披靡。” 续范亭 《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如 刘志丹 、 鲁迅 这种人在旧社会里,真所谓凤毛麟角,很难找到的。”词语解释:歌梁 拼音:gē liáng
指歌馆的屋梁。亦借指歌馆。典出《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舞馆识餘基,歌梁想遗囀。” 刘良 注:“妙歌者发声,声绕梁而尘起,故见梁则想其餘声。” 唐 王勃 《铜雀妓》诗:“舞席纷何就,歌梁儼未倾。” 明 何景明 《丛台》诗:“黄金饰舞榭,白璧缀歌梁。”词语解释:韩娥 拼音:hán é
相传为古代 韩国 的善歌者。《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 张湛 注:“﹝ 韩娥 ﹞ 韩国 善歌者也。”后因以“韩娥”指善歌者。亦借指歌妓。 隋 江总 《宛转歌》:“金樽送曲 韩娥 起,玉柱调絃 楚妃 叹。” 唐 沉亚之 《答冯陶书》:“闻古之 韩娥 ,其歌也,能易哀乐,变林籟,则有是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当筵调笙弄簫,羞杀我 韩娥 苏小 。”词语解释:黄巾 拼音:huáng jīn
(1). 东汉 末年 张角 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后汉书·皇甫嵩传》:“ 角 ( 张角 )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三国志平话》卷上:“黄巾併聚三十六万。” 清 赵翼 《读史》诗之七:“ 康成 居 北海 ,黄巾拜其门。”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二节:“从 秦 朝的 陈胜 、 吴广 、 项羽 、 刘邦 起,中经 汉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
(2).借指作乱者,寇盗。 唐 杜甫 《遣忧》诗:“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 仇兆鳌 注:“白马,指 侯景 。黄巾,指 张角 。是时 高暉 以城降 吐蕃 , 王献忠 胁 丰王 珙 以迎 吐蕃 , 吕太一 乘机作乱,故云纷纷攘攘。” 明 徐渭 《沉叔子解番刀为赠》诗之二:“买驴南归只两句,只愁马上逢黄巾。 叔子 见我无所仗,解刀赠我行色壮。” 清 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之四:“更闻舟子语,前途满黄巾。”词语解释:挥金 拼音:huī jīn
散发或挥霍钱财。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九:“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唐 杜甫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之三:“挥金应物理,拖玉岂吾身。” 明 顾起纶 《国雅品·闺品》:“今紈綺子,嘑卢挥金,竟坠业倾绪,死而不悔。”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附录《恭辰和韵》:“薈萃吾家翰墨林,相逢何敢吝挥金?”词语解释:灵运屐 拼音:líng yùn jī
《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因称这种特制的木屐为“灵运屐”。 元 傅若金 《寄题番阳周子震金潭山居》诗:“遂求灵运屐,一往眺林坰。” 元 宋旡 《送金华黄晋卿之诸暨州判官》诗:“晚陪灵运屐,早访 董生 帷。”词语解释:捧心 拼音:pěng xīn
相传 春秋 时美女 西施 有心痛病,经常捧心而颦(皱着眉头)。邻居有丑女认为 西施 这个姿态很美,也学着捧心皱眉,反而显得更丑,大家见了都避开她。见《庄子·天运》。后因以“捧心”喻拙劣的模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可谓 寿陵 匍匐,非復 邯郸 之步;里丑捧心,不关 西施 之嚬矣。” 宋 陆游 《遣兴》诗之二:“得酒不妨开口笑,学人难作捧心顰。” 明 归有光 《〈五岳山人前集〉序》:“余不能如 玉叔 也,况《史记》耶?夫苟能如 玉叔 ,则亦里之捧心者也。”词语解释:蘧瑗知非 拼音:qú yuàn zhī fēi
(1). 春秋 时 卫国 大夫 蘧瑗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后因以“蘧瑗知非”为不断迁善改过之典。 宋 苏轼 《次韵曹九章见赠》:“ 蘧瑗 知非我所师,流年已似手中蓍。”
(2).代指五十岁。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余自少 陆机 作赋之二年,至过 蘧瑗 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参见“ 蘧伯玉 ”。
词语解释:蘧伯玉 拼音:qú bó yù
春秋 时 卫国 人,名 瑗 。相传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一个求进甚急并善于改过的贤大夫。见《淮南子·原道训》。《论语·宪问》:“ 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 孔子 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孔子家语·弟子行》:“外宽而内正,自极於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终,盖 蘧伯玉 之行也。”词语解释:绕梁 拼音:rào liáng
(1).《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后遂以“绕梁”形容歌声高亢回旋,久久不息。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十:“绕梁之音,实縈絃所思。” 南朝 梁 沉约 《咏筝》:“徒闻音绕梁,寧知颜如玉。”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怀春》:“绕梁雅足清歌,长袖由来善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餘音嫋嫋,不啻绕梁。”
(2).古琴名。 晋 傅玄 《琴赋》序:“ 齐桓公 有鸣琴曰号钟, 楚庄 有鸣琴曰绕梁。” 宋 虞汝明 《古琴疏》:“ 华元 献 楚庄王 以绕梁之琴,鼓之,其声嫋嫋,绕于梁间,循环不已。”
(3).古乐器名。形似箜篌,今已失传。《通典·乐四》:“ 宋 孝武 大明 中, 吴兴 沉怀远 被徙 广州 ,造绕梁。其器与箜篌相似。 怀远 亡,其器亦絶。”参阅《宋书·乐志一》。词语解释:绕梁三日 拼音:rào liáng sān rì
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词语解释:绕梁声 拼音:rào liáng shēng
见"遶梁歌"。词语解释:散金 拼音:sàn jīn
(1).散发钱财。《汉书·叙传下》:“ 疏 克有终,散金娱老。”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龙门鲤》:“姓 朱 名 大祺 ,慕 朱郭 之为人,散金结客。”
(2).比喻张开的黄花瓣。 晋 张翰 《杂诗》之一:“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 唐 崔善为 《答王无功九日》诗:“露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词语解释:山屐 拼音:shān jī
登山用的木屐。语出《南史·谢灵运传》:“﹝ 谢灵运 ﹞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唐 刘长卿 《送严维赴河南》诗:“山屐留何处,江帆去独翻。”词语解释:效颦 拼音:xiào pín
亦作“効顰”。 即效矉。 唐 李白 《古风》诗之三五:“丑女来効顰,还家惊四邻。” 清 纳兰性德 《灵岩山赋》:“有目空悬,无心效顰。”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谁料流弊却无穷,一班效顰的便随手拉一部书,你也标点,我也标点。”参见“ 效矉 ”。
词语解释:效矉 拼音:xiào pín
《庄子·天运》:“故 西施 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后以“效矉”为不善摹仿,弄巧成拙的典故。 唐 李白 《效古诗》之一:“蛾眉不可妒,况乃效其矉。” 清 宋荦 《漫堂说诗》六:“初 唐 之《长安古意》、《帝京篇》,已属陈言,无须效矉。”词语解释:谢公屐 拼音:xiè gōng jī
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原为 南朝 宋 诗人 谢灵运 游山时所穿,故称。事见《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巖嶂十重,莫不备尽。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南史·谢灵运传》引此作“木屐”。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 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元 范梈 《送张炼师归武当山》诗:“始来 武当 时,祗着 谢公 屐。”亦省称“ 谢屐 ”。 唐 李敬方 《题黄山汤院》诗:“ 谢 屐缘危磴,戎装逗远村。” 明 高启 《云山楼阁图为朱守愚赋》:“为问仙家在何处,欲穿 谢 屐一登临。”词语解释:谢屐 拼音:xiè jī
见“ 谢公屐 ”。
词语解释:谢公屐 拼音:xiè gōng jī
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原为 南朝 宋 诗人 谢灵运 游山时所穿,故称。事见《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巖嶂十重,莫不备尽。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南史·谢灵运传》引此作“木屐”。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 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元 范梈 《送张炼师归武当山》诗:“始来 武当 时,祗着 谢公 屐。”亦省称“ 谢屐 ”。 唐 李敬方 《题黄山汤院》诗:“ 谢 屐缘危磴,戎装逗远村。” 明 高启 《云山楼阁图为朱守愚赋》:“为问仙家在何处,欲穿 谢 屐一登临。”词语解释:玄晏 拼音:xuán yàn
(1).指古代圣贤的礼教。《文选·陆机〈演连珠〉》:“玄晏之风恒存,动神之化已灭。” 李善 注:“ 曹植 《魏德论》:玄晏之化,丰洽之政。” 吕延济 注:“玄晏,礼教也。”
(2). 晋 皇甫谧 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隐居不仕,自号 玄晏先生 。后因以“玄晏先生”泛指高人雅士或山林隐逸。 唐 钱起 《过曹钧隐居》诗:“谁当举 玄晏 ,不使作良臣。” 清 曹寅 《题朱赤霞画对牛弹琴图》诗:“柳风飂飂白石磢, 玄晏先生 驰玄赏。” 皇甫谧 曾为 晋 左思 《三都赋》作序, 左 赋为世所重,因亦用为待人题品诗文的典实。 清 沉自南 《春暮钱牧斋宗伯过访》诗:“拟得《三都》待题品,当年 玄晏 最风流。” 清 周亮工 《旅壁步王西樵韵》:“《三都》岂必烦 玄晏 , 五岳 无心待 向平 。”词语解释:游山屐 拼音:yóu shān jī
即谢公屐。 南朝 宋 诗人 谢灵运 喜游山陟岭,特制游山屐,上山可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见《宋书·谢灵运传》。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词:“挟书种树,举障尘扇,著游山屐。” 清 李调元 《再游嘉定凌云寺》诗:“老来久弃游山屐,又上凌云陟九巔。”词语解释:余音绕梁 拼音:yú yīn rǎo liáng
(1).《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后因以“餘音绕梁”形容歌声高亢圆润,馀韵无穷。《老残游记》第二回:“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餘音绕梁,三日不絶’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 小玉先生 説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
(2).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清 贺裳 《载酒园诗话·宋欧阳修》:“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言尽,无復餘音绕梁之意。”亦作“ 餘响遶梁 ”、“ 餘响绕梁 ”。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八:“ 秦青 顾谓其友曰:‘昔 韩娥 东之 齐 ,遗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而去,餘响遶梁,三日不絶,左右以其人弗去。’” 唐 李亢 《独异志》卷中:“ 韩娥 过 齐 雍门 ,鬻歌假食,既毕,而餘响绕梁,三日不絶。”词语解释:知非 拼音:zhī fēi
(1).五十岁的代称。《淮南子·原道训》:“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谓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过失。后因以“知非”称五十岁。 唐 白居易 《自咏》:“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余自少 陆机 作赋之二年,至过 蘧瑗 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钮琇 《觚賸·除夜觇士》:“﹝ 陈楚产 ﹞齿踰知非,始补弟子员。”
(2).省悟以往的错误。 唐 赵嘏 《东归道中》诗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宁调元 《东蜕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遥想待他年。”